雜誌研究者、媒體人、策展者。
MAGMANIA為愛米主理的重度雜誌癖的聚集地。評論收集國內外小眾雜誌的訊息;專訪雜誌人、出版人,分享雜誌Lifestyle,相信世界的美源於它的參差多態。黃源順、趙柏偉
《Magazine P》雜誌
找到生命之中的優先順序
文|愛米 圖|Magazine P FB及受訪者提供
黃源順(Peter Wong)
《Magazine P》總編兼出版人。
曾為《號外》出版人及總編輯、
《信報LifeStyle Journal優雅生活》總編輯。
趙柏偉(Patrick Chiu)
曾為香港《號外》執行編輯,
《新視線》雜誌聯合出版人,
先後擔任香港多間報館財經版編輯主任。
協助《Magazine P》創刊。
《Magazine P》2016年1、2月合刊 最新期封面,雜誌名與封面主題一般,呈現eco的自然愛意
我和Peter及Patrick第一次深入交談是在「廣州書墟」第六回期間。兩位雜誌前輩毫不保留地分享他們的所思所想,我能在採訪中感受到傳統雜誌人對於雜誌這一載體的熱忱。他們也鼓勵我繼續做雜誌人的採訪系列。
第二回碰面是在前幾天的深圳,兩位來深圳辦事,Peter仍舊是波鞋和布質環保袋的樸素裝扮,和我分享《Magazine P》的新動態,Patrick則依舊是「點子大王」的感覺,時不時蹦出很多新想法。我介紹兩位和深圳雜誌《Little Thing戀物志》的出版人及主編認識。我想都是自主創立雜誌的媒體人,必定有相近的痛與愛。《Little Thing戀物志》剛宣布休刊不久,兩位雜誌主理人認為,當下正是雜誌重生的好機會,廣告收入下滑,可以讓雜誌人徹底拋棄過往依賴廣告客戶作為雜誌主要收入來源的模式,進行媒介平臺的更多探索。而出版了2年的《Magazine P》也到了一個迫切轉型的時間點。幾位雜誌主理人都同意將來雜誌會逐漸變成「奢侈品」,更有質感,更稀缺。
說到消失的雜誌,Patrick笑言他們是「消失中的雜誌人」⋯⋯這個笑中帶淚的稱呼,雖有份惆悵,卻不真意味著丟盔卸甲。不論載體如何變換,做雜誌、做網站、做展覽活動、論壇,我們看到雜誌人做事情的核心理念總是不變的——對人物與周遭保有著好奇心,愛好分享,推動社會文化進步⋯⋯人生在世,不茫茫然隨大流,而是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優先順序,為自己所喜愛的事情而拼命努力,不論世道如何,結果如何,總值得大家的掌聲。
本篇以後,我會轉載Peter為《Magazine P》所撰寫的部分刊首語。只因為,就算是資訊爆炸了的公眾號上,好內容真是稀缺的。
PART I 理念-「文化創造者」(Cultural Creatives)
美國社會學家Paul Ray與心理學家Sherry Anderson在2000年提出了「文化創造者」(Cultural Creatives)族群及其理念。基於對人類社會發展及自身生活的反思,一部分人逐漸建立起了雙重的覺悟,他們既追尋Lohas式的lifestyle生活品質又關心社會議題,甚至參與改善行動,身體力行地踐行著正向的生活態度。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香港,香港資深出版人黃源順(Peter Wong)亦在千禧年後開始關注自身健康、探索永續生活的可能性。執掌過多本時尚與文化類雜誌、報紙的他,有感於雜誌業的過度商業化,同時也希望通過雜誌來推廣「文化創造者」的理念,在他50歲來臨之際,於2014年3月創立發行了自己的雜誌《Magazine P》。
《Magazine P》大部分封面以香港創意人為主角,囊括了在藝術、設計、時尚等領域的「文化創造者」;訪港展覽、活動的國外知名藝術家、設計師亦是雜誌關注的焦點。雜誌未選取香港當下熱門的娛樂明星作為封面,亦表現了雜誌的一些態度。
PART II 架構- 都會型生活讀物
雜誌提出了兩個關注點:「Peak of Luxury」,傳達精緻生活的態度與選擇;「Priorities in Life」,啟發讀者思考生命之中的優先順序。前者言及物,後者話靈魂。作為月刊雜誌,《Magazine P》可謂是立足於香港本土,既報導本地的藝術、設計、時尚等界別的「文化創造者」,連結本地最新的都會資訊,同時每期還推出一個專題,深度傳達雜誌人對當下社會的觀察、梳理及宣揚的態度。專題所涉及的面向廣闊,但卻又是緊扣時代脈搏的,比如香港的「社會創新」浪潮及至未來的思考、探尋設計與手工藝人如何通過作品來完成生命循環、關注老年化社會趨勢的「愈老愈美麗」等專題內容。
從選題上,可以看出雜誌的訴求與思考在當今華文雜誌界中的獨樹一幟,甚至可說是先鋒。當然,在一個商業化社會之中,雜誌不僅是媒體,同時也是產品。在香港整個消費氣候之中,《Magazine P》也融入了時尚奢侈品牌的內容,於文化訴求和商業訴求之中作出平衡。
《Magazine P》有著輕而薄的大開本,有時夾有文雅感的別冊讀物。整本雜誌如同日系雜誌《Switch》、《Brutus》般有著輕盈而悠閒的都會生活外表,細水長流之感,內裡承載了一些沉甸甸的東西——愛己愛人、關心地球的核心價值,呈現出當下至未來的「時代精神」。
PART III 動向- 雜誌的轉型
雜誌市場的轉變過於迅猛,尤其對於以品牌廣告投放為營收的雜誌來說,今年可能比較艱難。2016農曆新年以後,Peter Wong回復我說他最近都在為雜誌前途奔走。
「奔走」兩字令人唏噓。以月刊頻率(除1、2月及7、8為合刊)發行了近兩年的《Magazine P》在2016年3月改為季刊發行,雜誌正在進行改版及轉型。《Magazine P》將推出網站 www.pchat.hk ,內容以香港「文化創造者」人物訪談為主要方向,結合人物短視頻等形式,希冀在紙媒之外的數字媒體上進行更多的探索和實驗。
過去散落在不同期雜誌上的意見領袖們(KOL)的介紹及專訪,被梳理出來,在網站平臺集中呈現,當這個數字累積到50個、100個、200個甚至更多的時候,一個非常立體化而層次豐富的香港文化創造者的圖譜,相信會集中到巨大的能量。
和以往的香港雜誌不同,《Magazine P》似乎多了種使命感,集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者」,關注社會創新、環保、可持續化設計等議題
PART IV 專訪- 做有意義的雜誌
採訪時間:2015年末
「我相信大自然的『道』。
2009年,因為身體有些不適,
我才開始真正地和自己的身體溝通,
通過拍打拉筋,去掉了身體的痛點。
這期間,我戒掉了煙和奶茶,
逐漸發覺生活裡的很多東西都不再需要了。
我感受到,我的身體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大自然就是我的宗教。
我希望雜誌能喚起每個人關注
自己入口的食物、使用的東西的品質,
找到自己生命之中的優先順序。」
——黃源順(Peter Wong)
1
「我們這一代可以說是受到紙質媒體
哺育的人,有著深厚的雜誌情結,
所以,更加地期望能做出有意義的雜誌。」
愛米:為什麼創刊了《Magazine P》這樣的月刊,並且選擇了私人自資出版的形式?
Peter:我希望自己在50歲之前去做這麼一件「冒險」的事情,因為過了這個歲數,可能就很難再有勇氣去做了。我在1988年左右開始工作,至今近30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做雜誌。這份工作給我帶來豐富的體驗和不錯的收入,所以我希望找到機會,做出一個有誠意的、平衡的、有意義的雜誌,來回饋雜誌產業。
Patrick:在移動數字媒體這麼強悍湧入的時期,他是憑著一時的衝動去獨立創刊紙質雜誌,回歸到藝術家的身份。不像其他的媒體集團,做新刊之前可能去研究市場,做各種調查,為了滿足市場,以最大贏利為目的去出版雜誌。
Peter:很多人把做雜誌看成一盤生意,老闆們更關心廣告、發行的數據,營收的增長。而我們既然選擇了獨立的方式來做雜誌,就是要確立和保持自己的態度。雜誌應當是一個需要對讀者負責的媒體,以讀者的利益來考慮。我不希望做一本廣告型錄般的雜誌,以至內容受廣告客戶過多的幹擾。
Patrick:我們是從傳統的雜誌做法走過來的人。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們剛進入媒體工作。那個時代,大家有買雜誌的習慣,還會去報攤詢問、等待,翹首企盼一期期雜誌的推出。我們這一代可以說是受到紙質媒體哺育的人,有著深厚的雜誌情結,所以,更加地期望能做出有意義的雜誌。《Magazine P》獲得了香港眾多媒體前輩們的支持,他們不計稿酬,為雜誌撰寫了不少高質量的專欄。
雜誌中的固定欄目,每期在不同載體上,傳達雜誌態度及手寫字的美感
2
關於「生命中的優先順序」
「我希望回歸到雜誌應秉持的踏實的、
可信的(Authentic)態度,幫助讀者尋找到
各自生命之中優先的順序。」
近些年,時尚類雜誌成了廣告型錄般的雜誌,失去了雜誌本該有的中立態度,甚至失信於讀者。因此,回歸生活本質的生活類小眾雜誌興起。你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和趨勢?
Patrick:Peter在構思他的雜誌之初,提出了「Life Priority」(生命中的優先順序)的概念,讓我非常感動。物質固然能為人帶來美好的體驗,但人不該只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而活著,應該回歸一些好的傳統。比如Peter會抽空下廚,給家人做一份美好的晚餐,他認為這個是Life Priority。
Peter:好的雜誌不僅可以傳播訊息、知識,還應分享智慧。在創刊之前,我的投資人夥伴問我,這個刊物,有什麼特色?我回答他,最大的不同是這份雜誌是由我來做。我希望回歸到雜誌應秉持的踏實的、可信的(Authentic)態度,幫助讀者尋找到各自生命之中優先的順序。
我曾經採訪《Wallpaper》和《Monocle》雜誌的創始人Tyler Brule。他的《Monocle》雜誌平臺及其背後的Winkcreative公司,提出了「宜居城市」(Livable City)的概念,並推出年度榜單評選。他從城市對於老建築的保護、自身歷史文化的傳承,城市是否讓人感到安靜、舒服等角度去評判一個城市是否宜居。在做榜單時,不論他的評選對象是國家旅遊局、各國的航空公司還是某個城市,他所秉持的何為好的生活態度和價值的信念和標準,從頭至尾都是一致的。
Patrick:近些年,大家都在追求一種回歸。很多富人也不再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他們開始關注自然生態,去爬山、去旅行,去獲得豐富的生命體驗⋯⋯《Magazine P》製作了一些超越時效性的、講究態度的專題,比如「Walking as a lifestyle」,不是去介紹去哪裡消費,而是探討悠閒遊走的樂趣及體驗。
雜誌也時採用非明星人物的封面,以生活化的圖片和插畫,傳達出都會化的悠閒感
愛米:倡導慢生活,尋找生命中真正重要而珍貴的東西,形成了一種「時代精神」。在你們眼裡,什麼是「時代精神」呢?雜誌如何去抓住「時代精神」?
Patrick:這也是我和Peter常常聊起的話題。我認為,今天的時代精神與我們原來的傳統、歷史文化息息相關。中國傳統所講究的優雅,比如明式家具,都是我們當今時代精神的源泉。又比如我們現在談到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理念⋯⋯在上世紀六十年代,Beatles樂隊通過音樂來宣揚Peace&Love,關注人類的長遠發展了。再舉個例子,陳獨秀當年創立的《新青年》雜誌,聚集了當時活躍的才子文人、藝術家,這本雜誌代表的正是那個年代的時代精神。
商業上的成功是不是做媒體人的成功?這是我們做大眾媒體的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大眾媒體的使命應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回歸文理載道的傳統。所以,做雜誌,「誠意」很重要。我們希望在一片市場導向的香港媒體之中,八卦雜誌、資訊碎片之中,引導大家去關注生命中的美好,蘇東坡的詞,東方文化的優雅等等。
大家一直在強調如何做傳播,其實,我們帶著誠意去做雜誌,和讀者進行心靈層面上的溝通,讓讀者有所啟發,就是有效、有益的傳播。
愛米:Peter近些年所關注的中醫、武俠、環保有機、手工、Lohas生活等內容,目前在雜誌中體現的內容不是特別多。為什麼?
Peter:在現實之中,需要把雜誌先做出來,先生存,之後再逐漸把我的理想慢慢做出來。2016年,我們會在雜誌之中加入「Park」這個版塊,涉及更多你所提到的那些方面的內容。另外,除了雜誌,我也在做一些其他領域的拓展,比如2015年在洽談的日本雜誌《Sotokoto》的「Lohas Design Award」於中國的展覽項目等。
《Magazine P》的版面設計具有都會化讀物的外表,傳達理念的同時也兼具資訊時效性,關注香港本土及國外的時尚藝術文化活動
3
「現在,大家都不怎麼看香港雜誌了,
這一點非常可惜。自己創立雜誌,
做一期不難,如何能持續做下去?
這也變成了我的一個動力。」
愛米:自出版雜誌相對大出版集團的雜誌,不論是內容還是出版方式上具有更多靈活性。在數字媒體當道的時代,大部分的紙質雜誌的廣告收入呈下滑趨勢。《Magazine P》就如何持續經營上,有什麼心得?
Peter:2014年,我們雜誌的營收和支出已經達到持平,2015年廣告收入略有下滑。和內地的廣告客戶相比而言,或許香港的廣告客戶目前還比較傳統和保守,他們依循著一貫的習慣和觀念在做。不過,未來也可能會跟著改變。
目前,我最新的想法是做一家以雜誌為媒體平臺的獨立公司,不以利益最大化為前提。雜誌本身的廣告、發行的收入佔據公司整體收入的比例越小越好,我們多嘗試其他的項目帶來收入,保證雜誌及公司的日常運營,努力去找到一個平衡點。公司目前除了《Magazine P》,還在製作一本鐘錶雜誌《名表之苑》。
我也觀察到,歐洲國家的一些獨立雜誌選擇長周期的出版頻率,編輯團隊可能很多都是Freelancer,對於出版有著共同的理想,願意以比較低的回報來做自己想做的雜誌。他們在製作自己雜誌的同時,也接其他的項目維生。
愛米:時尚類雜誌的廣告份額在下滑,但生活類雜誌的廣告投放似乎正在緩慢增加。
Peter:是的。比如倡導Lohas生活的日本雜誌《Sotokoto》(大樹下),其背後的出版公司,除了自身的雜誌經營,還會有其他的收入,比如為ANA全日航空出版內刊。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開始關注生態環境,強調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所以在《Sotokoto》雜誌上刊登的企業公益廣告所帶來的收入,超過了其他的項目營收。另一方面,因為日本進入了老年化社會,年長的讀者對於紙媒還有感情,所以,《Sotokoto》花了很多精力去做讀者訂閱這一塊,推出了不同的訂閱套裝,吸引讀者加入穩固的訂閱群體,保證雜誌本身銷售的收入。
愛米:雜誌逐漸演變成了品牌。在這個品牌基礎上,雜誌進行多方面的、立體的營銷。你們怎麼看待這個現象?《Magazine P》是如何拓展自身的?
Patrick:法國的一些珠寶或香水世家,很討厭自己被外界定義為商業化的「品牌」。他們認為,他們不是市場的奴隸,並非市場需要什麼,他們就去滿足、去提供什麼。他們更希望去引導市場,和自己所服務的對象來分享文化、藝術、核心的理念,提倡用心去感受事物和當下。他們不是賣一季的collection,而是分享最好的價值。雜誌也應如此,以分享好的理念為目的,而不是完全當成商業化的品牌來經營。
Peter:我希望將雜誌這個我們唯一的、核心的產品先做好,讓讀者從這個渠道去認識我們,再慢慢引入我們的理念。我們希望《Magazine P》所涉及到的領域,所做的項目都是符合雜誌自身哲學的。
現在,大家都不怎麼看香港雜誌了,這一點非常可惜。自己創立雜誌,做一期不難,如何能持續做下去?這也變成了我的一個動力。
本公號所有內容文字均為原創,
由「愛米讀雜誌」所有,
轉載請署名及註明出處
www.amyrockju.com
請關注本公號後在文字輸入欄,輸入以下list中紅色標註的字,即可自動彈出不同期文章
m= 第01期 雜誌人、出版人專訪1|Many of Them出版人Antonio Macarro:時裝與藝術的未來史記
P = 第02期 Purple Elein Fleiss|雜誌人之出版心酸浪漫史
d = 第03期 Dapper Dan | 怪品味大叔是怎樣煉成的?
a = 第04期 Apartamento 表達自我趣味的人| 西班牙生活調雜誌 第一輯
Plant = 第05期 The Plant 柔軟心靈的植物書|西班牙生活調雜誌 第二輯
open = 第06期 Openhouse 打開你的家門 | 西班牙生活調雜誌 第三輯
another = 第07期 Another Escape|每個人都需要一個逃逸出口
flow = 第08期 雜誌人、出版人專訪2|Flow magazine主編Irene Smit 抓住時代精神,紙質雜誌才能成功逆襲
motto=第09期 Motto Distribution|小眾書店巡禮之柏林
lt=第10期 雜誌人、出版人專訪3|戀物志 Timmy Tian:她說現在是做雜誌最好的時代!why?!
223=第11期 雜誌人、出版人專訪4|編號223:他不僅跑遍世界去拍照,還滿世界買雜誌成癖
30=第12期 30本生活方式類小眾雜誌精選|時尚雜誌沒法看了,生活方式類雜誌才是未來
31=第13期 雜誌人、出版人專訪5|The Plant雜誌藝術總監Carol Montpart 生活沒有完美,就像植物也不完美一般
hole=第14期 雜誌人、出版人專訪6|《Hole&Corner》雜誌編輯Mark Hooper 捕捉當代手藝精神
cherry=第15期 紐約美食雜誌Cherry Bombe|女孩們的美食與夢想
petercat=第16期 雜誌人、出版人專訪7|彭永堅:一個資深雜誌人的最後一擊
man=第17期 摩登男士愛看什麼雜誌? 上篇|《The Travel Almanac》+《Modern Matter》+《Inventory》
man2=第18期 摩登男士愛看什麼雜誌? 下篇|《Dapper Dan》+《Berlin Quarterly》⋯⋯
magp=第19期 雜誌人、出版人專訪8|黃源順+趙柏偉:自出版一本雜誌於一個人到底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