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偶然在東京的神保町的舊書店看到20本一套的香港《號外》雜誌,看看封面我就慚愧地低下了頭。
去年在東京神保町舊書一條街瞎逛的時候在一個不起眼的書店裡看到20本打包的香港《號外》雜誌,我被封面那一張張港臺巨星年輕而鮮活的臉吸引。
後來一查,當時還是《號外》雜誌臨近第500刊,而且他們正在做一個歷年最中意封面評選,發布了從1980年到2017年間的雜誌封面圖。在他們的官方網站上,我把那些中意的封面一張一張下載下來。
1976年,陳冠中與丘世文、鄧小宇、胡君毅一起創辦了月刊雜誌《號外》。——這份最初叫做「The Tabloid」的雜誌,從第一期到第五期都是用報紙印刷的、不正規、粗糙,像是街頭小報。上圖就是「創刊號」,而下圖是兩周年特刊, 那時候已經發展成了一本雜誌,《號外》也有了初版LOGO。
兩周年特刊的封面男子是香港著名電影美術師,張叔平。他基本上就是王家衛的御用,《旺角卡門》《花樣年華》等等,最後《一代宗師》讓他一舉拿下那一年的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
直到1977年初,《號外》的英文名字才改為「City Magazine」。還沒有進入80年代,香港的封面攝影和時尚攝影已經發展到上圖的樣子,今天的時尚攝影,從攝影方式到視覺傳達,從美術到造型到妝面,和40年前比,真的有什麼質的進步嗎?
後來這本雜誌的LOGO、開本大小都有過變化,但沒有變過的就是他們對封面攝影的審美取向:前衛、大膽、搞明星。就是在我們雜誌的封面上,明星都得按照我們想的來。雜誌是產品,而創作是藝術。說句不好聽的,幾十年前能搞雜誌的人都是「文化人」,那時候的主編都是高級知識分子。
1983年這本封面是成龍的一期是將雜誌開本變大的第一次改革,在純粹的背景前拍攝一個沒有duangduang特效的成龍。
1984年雜誌從8港幣漲價到10塊,但無論如何,1984年的周潤發還不是小馬哥。他和趙雅芝一起演了讓大陸萬人空巷的無線TVB電視劇《上海灘》,而後演了一些愛情電影,所以那時候發哥的人設定位並不是又兇又帥的江湖大哥。
那時候的周潤發並沒有很紅,他參演的電影票房並不是特別好。可是,這張封面裡塗滿泡沫的頭髮,真誠的笑容,"高調"的色調,一定迷倒了當時的萬千少女。如今,哪個小生(或者他的經紀人)會拍這種造型的照片?
大家有沒有發現,無論是周潤發的洗頭照、梁朝偉的脫衣照、劉德華的半裸照還是吳彥祖的全裸照。男明星的脫有時候比女明星的脫還要來得更有商業價值,因為男性身體吸引的是兩性,同性的吸引甚至比異性吸引更加強烈。
2年前,我看過一個國內一線著名時尚攝影師的採訪,他給一個二線小鮮肉拍攝封面,場景在一個很破舊但是很復古的上海老酒店裡。攝影師讓鮮肉半裸上身拍一張身上溼溼的出浴照片,經紀人阻攔。
攝影師退了一步:那你穿個打底襯衫,襯衫打溼,頭髮打溼。經紀人還阻攔。說:對不起啊,X老師,我們不能拍這種的。
攝影師把相機交給助理,點上一根煙突然大罵:我草泥馬!你他媽是誰啊!?你家的藝人他的職責就是他媽賣肉!你裝什麼逼?你以為他的封面能他媽比的賣得出去?
我無意說大尺度就是好,而是以前《號外》雜誌那個時代的男藝人以及他們的公司和團隊明白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商業性,什麼是多面的人設,而不像現在的某些人一竿子認為露個肩膀就是情色,看見大腿了就是流氓。
而且那時候藝人尊重創作者,
創作者也尊重藝人,
並且大家都尊重市場規律。
你能看得出來這個摸著自己平胸的女人是「許仙」葉童嗎?
如今的雜誌封面會登這種半張臉的明星照嗎?
1994年以「魔巖三傑」(竇唯、何勇、張楚)為代表的內地搖滾藝人在香港紅磡的演出震驚了海內外,95年《號外》的封面上一張「魔巖三傑」+唐朝樂隊的照片成了記錄那個時候中國搖滾最風光的照片。
1985年張藝謀居然登上了《號外》雜誌的封面,而且還是半裸。其實是因為同年他憑藉他主演的電影《老井》獲得了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影帝,對,你沒有看錯。張藝謀是國內第一個拿國際A類電影節的男演員。
我在讀電影學院的時候上「電影史」的課,老師說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為了吸引大家買票進電影院看電影,為了吸引大家租錄像帶,所以海報弄得很「血腥」。無論是海報上的照片還是上面的文案都很撩,有時候甚至是非常的直接。
比如男女主角在井下做愛,電影史上從未這樣表現過……比如著名導演張藝謀「激情演繹」。可見那時候文化尺度還是相當開放的。
最後幾張留給哥哥張國榮。
那個時代的攝影師用膠片拍攝,那個時代的攝影沒有過分的後期。那個時代的巨星們不僅年輕,而且清澈真誠。張曼玉就是張曼玉,李嘉欣就是李嘉欣,錯不了。攝影器材在進步,而技術和審美在退步。攝影師沒有創造力,模特也都「噤若寒蟬」,所以最後大家使著一樣的濾鏡磨皮,擺著一樣的pose拿著同樣的表情,拍出千篇一律的臉。不是愛懷舊,確實是我們經歷過一些美好。
給個星標關注唄
往期精彩推薦
我的更多作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