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y Liu | 壹心理專欄作者
最近北京暴雨連連,我也趁機在家裡刷了刷電影,最近就跟你分享幾部比較有趣的。今天推薦的電影是201年的電影[布魯克林]。
坦白說,它長得像一部愛情片。我是個很喜歡看愛情片的人,並且這部片子還有我最愛的男演員多姆納爾·格裡森,所以很自然地,當我看到電影的海報,我就開始期待了。
可是,它真的不是一部愛情片。更坑爹的是,多姆納爾·格裡森連男一號都不算。
那麼它是一部什麼電影呢?如果非要分類,也許可以管它叫一部關於自我實現的移民電影。
1950年代,年輕的女主Eilis生活在愛爾蘭,在一家名叫Miss Kelly的店子裡當售貨員。電影的最開始她打了個哈欠,被刻薄的Miss Kelly投來鄙夷的目光。後來,她在姐姐的安排下去了紐約工作。
當Eilis戰戰兢兢地通過了落地籤,推開通往新世界的門時,來自紐約的光把門縫照得猶如天堂。
可紐約並不是什麼天堂,在百貨當售貨員的第一天,高傲的主管告訴有些緊張和不自然的Eilis:「你要把每個顧客都當成是新認識的朋友一樣聊天,你懂嗎?」
Eilis說:「我盡力。」
主管說:「你並不是盡力,你必須做到。你每天都盡力穿上你的內褲嗎?」
Eilis:「不是。我是說我並不是盡力穿上,我是肯定會穿。」
主管:「那你明白我說的意思了。」
收到第一封姐姐寫的家書時哭成狗,走到哪裡都反覆看。在寄宿家庭裡不太好相處的室友們,還有對新生活的種種不適應,這一切都讓人不禁想到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話:逃離北上廣。
01
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Eilis所在的愛爾蘭,是她的故鄉,但同時也是一個讓人窒息到一成不變的地方。
在電影的開始,Eilis的姐姐就說了:「There is nothing for you.」 (這裡沒有屬於你的什麼)。是的,她沒有理想也沒有愛情,電影開始時那個無聊的哈欠,也許就是她在愛爾蘭生活的象徵。
Eilis去了紐約的布魯克林,在愛爾蘭教父的資助下上了夜校,認識了名叫Tony的義大利男孩,相愛,然後日子突然有了聲色。
之前的思鄉心切,也被愛情的甜蜜取代:看電影,上課,被Tony送回家,見家長,考試順利通過,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現在似乎有了她想要的一切。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她得知了姐姐的死訊。
她跟Tony說要回愛爾蘭陪媽媽一個月 ,Tony露出來十分擔心的神色:「在你回去之前嫁給我吧!」
當Eilis問他為什麼的時候,Tony說:「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我會瘋掉的。」
「你會擔心我不回來嗎?」
「是的,畢竟家就是家(Home is home)。」
電影最有趣的轉折就在這裡發生了,Eilis回到家之後,因為自己在紐約拿到了會計師證,恰好可以接替死去姐姐在公司裡的會計職位,所以有了一份自己喜歡臨時工作。
當然這一切都是她母親的安排。因為已經失去了丈夫和一個女兒,她現在只剩下Eilis一個女兒,所以千方百計讓她留下來,才是母親最想做的事。
更有趣的是,在她好朋友的介紹下,她又認識了Jim,一位高富帥。從前在小鎮上一無所有的Eilis,如今一下子有了工作,又遇到了很喜歡她的高富帥。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她已經慢慢開始忘記了紐約的一切:Tony寫的幾封信都沒有打開,後來打開了卻又不知道回復什麼;跟Jim的感情越來越好,甚至也被Jim求婚挽留;公司的老闆很明顯希望她可以留下來長期工作,也很看重她……有那麼一瞬間,我覺得她就要徹底地忘記紐約了。
可生活又在這個時候給了她一記耳光,曾經的老闆Miss Kelly把她找來,威脅知道她已經在紐約結婚了。這個時候Eilis才想起來當初她為什麼要離開愛爾蘭,那句 「我忘了這個鎮是什麼樣了。(I'd forgotten what this town is like!)」,狠狠地戳中了現實。
後來,Eilis定了最快回紐約的票,離開了這個她叫做「故鄉」的愛爾蘭。
記得Jim曾經在電影裡說過這樣一段話:「或許在你看來,我生活地非常容易,接管父親的酒吧,住在父母的房子裡,我能想像到外人是怎麼看待這一切的。但其實並不是那樣。我從沒去過任何地方。我甚至都沒到過英格蘭,我想去看看倫敦,巴黎,羅馬還有紐約。一想到我這輩子可能都踏不出愛爾蘭,就覺得可怕。」
這也許就是我們人生的終極選擇:選擇一個地方,其實是在選擇一種文化,視野和生活方式。擇一城終老這樣的說法,如今已經變得不那麼美好。
就像電影[大魚海棠]裡的鯤一樣,因為有了宏大的翅膀,就一定要向著能夠承載它的天空飛翔。最終,那個能讓我們成為自己的地方,也許才是真正的家。
02
你為什麼不離開北上廣深?
2011年我來到北京,幾乎身無分文(帶著500塊錢)。
除了一個看起來遙不可及的夢想之外,我什麼都沒有。
就像初到紐約的Eilis一樣,那時24歲的我,並不知道北京能帶給我怎樣的人生故事。
2016年我仍舊在北京,並且覺得它已經我的家和故鄉。我知道以後除了這裡,可能還會有世界上其他的地方,成為我的故鄉,不管這個地方是維也納,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隆納,還是紐約。
如果現在你問我:北京給你帶來了什麼?
我會回答你:活著和醒來的感覺。
爺爺在2010年的去世,讓我好像從一場慵懶的夢中驚醒。那個時候還在讀研的我,每天都能感覺到自己在一點點僵化的生活中死去。我承認,那個時候我讀研,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當然,一個人同樣可以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裡麻木的活著,然後讓心一點點死去。就像我來北京的第一年,除了瘋狂地教託福考試,像機器一樣在英語培訓機構講課之外,基本上沒做什麼。那個時候的我,談不上活著,只能說生存。
有趣的是有一次我們在心理劇的暖身遊戲裡,用一根呢絨鋼絲繩紀錄生命中的大事。結果我驚奇的發現,那些我成長中的重要轉折和裡程碑,竟然大部分都發生在來北京的這5年裡。
我出生在遼寧一個叫阜新的小城市,18歲之前,都在那裡生活。並且在18歲之前,生活中唯一的色彩,就是自己暗戀的男生偶爾暗送來的秋波。
大學時我去了長沙,在那裡結識了很多兄弟姐妹般存在的人們,日子開始有了波瀾,但點點的微波,在心裡也沒有起什麼波瀾。
北京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存在。在這裡,如果你打算敞開心扉生活,217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中,總有也願意向你敞開心扉的人。
跟電影裡的Eilis不同,我並沒有男朋友,但是當我生命的脈搏可以和一個城市的脈搏相連時,當這個城市裡我遇到的可愛的人們讓我看到生命的各種可能時,我好像從夢中醒來,真正開始生活。
我想在我的故鄉中,永遠都會有北京一個,雖然這裡的空氣真的不怎麼樣,這裡的房價讓人瞠目,這裡的交通永遠都是「高峰」。
為什麼?因為如果你要活出生命的可能,你就需要在滋養它的土壤裡紮根,而這個滋養的土壤,並不是其他,正是人和人碰撞時產生的無限可能。而這樣的碰撞,需要一個多元而開放的城市,和一群敢突破權威和傳統,活出自己的人們。
我並不想鼓吹北上廣深的好,對於很多還沒有做好準備敞開心扉的人來說,它們的包容,開放和可能性,更像是一種威脅。並且如果你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高昂的房價,擁擠的交通和糟糕的空氣,都會讓北京更像是一場噩夢。
03
此心安處是故鄉
電影的最後,Eilis在回到紐約的船上遇到了像她當年一樣的愛爾蘭女孩。在落地籤的時候,她眼神堅定,滿滿的自信中早已不見了從前那個膽怯的小女孩的影子。
這段她對那個女孩說的話,更像是她對曾經的自己說的:「你會感到如此的想家,想到要死,但除了忍受這一切你毫無辦法。但這一切都不會把你擊垮。終有一天,太陽會再次升起。你或許都未曾注意到,就這麼悄無聲息地,你會開始思考其他的事情,會牽掛一個和你過去毫無交集的人,一個只屬於你的人。那是你就會明白,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
如今在北京這座城市,充滿了曾經跟我生命毫無交集,現在卻讓我時常牽掛的人們。更重要的是,我喜歡和他們在一起時,我自己的樣子;喜歡每一天在跟別人的連接中,慢慢成為自己的那個我;喜歡這座城市裡人們可以跌倒,卻仍舊爬起來繼續自我實現的堅持。
也許北京也僅僅是我的一個故鄉,羅馬,新德裡,東京,耶路撒冷,哥本哈根,柏林,雅典,開羅,馬德裡,雪梨,這些名字都還陌生的城市,或許有一天也會成為故鄉一樣的存在。世界那麼大,那些不同於自己的生命可能,我都想去看看。
人生的選擇本就沒有對錯,我們也無需用任何單一的價值觀來「規範」自己。
可是拋下社會主流文化的聲音,放下所有其他人對我們的期待,你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就像電影的最開始和結尾,在海關籤證時,旁白的那句:你需要看起來很明白自己的方向,知道你想要什麼。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沒關係,連接和意義都會在行動中產生。每一次,你只能走一小步。但是你永遠不知道,眼前的一小步,會引導你走向怎樣的一大步,甚至是那條少有人走的路.
推開門,邁出去,這座城市的太陽就在前面等你。
《定風波》序中蘇軾問柔姬,「廣南風土,應是不好?」 柔姬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謹以此文獻給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尋找心靈故鄉的各位遊子們,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關於作者-
✎
Joy Liu,壹心理專欄作家
心理學臨床所博士生,心理科普達人
中國積極心理協會、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會員
作者公眾號:繁榮成長工作坊 (FlourishingParty)
原題:此心安處是故鄉|你為什麼不離開北上廣深?[電影人生]
-學習更多-
✎
想從0到1入門心理學,關注心理公開課
回復關鍵詞:課程 或 心理書 或 文章獲取
最新精選課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