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團泊湖一碧如洗,輕紗般薄霧的林蔭間透過半輪紅日。成群的海鷗、野鴨和天鵝撲騰著羽翅,激起一池漣漪。臨岸遠眺,猶如一片寧靜的淺海,這裡便是天津靜海了。
千裡之外,同一輪紅日映照下的古絲路甬道上,山塬依舊錯落連綿,卻早已不再沉寂荒蕪。肉兔養殖專業合作社、肉牛肉羊肉兔屠宰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黃花菜生產基地……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卯足了心氣兒忙著生產、脫貧、致富,隴東大地以一種新的面貌,打開了西部城市開放的大門。
在靜海精準幫扶下賈山村貧困戶生活有了希望
這裡是甘肅鎮原縣,國務院掛牌督戰的52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其中還包括國務院掛牌督戰的賈山村和12個省級掛牌督戰村、857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2017年,在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重大戰略部署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強有力推動下,靜海與鎮原跨越1300公裡實現結對幫扶,攜手邁步全面小康之路。
這個在2017年初還剩下貧困人口18933戶、67732人,貧困發生率達13.8%的西部縣城,伴隨著東西部攜手攻堅的浩蕩熱潮加速「超車」,黨組織戰鬥堡壘全面強化,致富模式不斷刷新,產業鏈條持續延伸,勞務輸出常態跟進,人才交流空前密集……
靜海興建肉牛肉羊肉兔屠宰項目形成完整的畜牧養殖屠宰上下遊產業鏈
靜海區委書記藺雪峰表示,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按照市委「升級加力、多層全覆蓋、有限無限相結合」的部署要求,靜海探索出一條具有靜海特色的扶貧路徑,通過精準幫扶,鎮原縣各項脫貧考核指標基本完成,正闊步邁向全面小康之路。
產業「形成鏈」 培育「金鑰匙」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段德平,城關鎮高莊子村的貧困戶,一座危窯捱過童年的寒暑,曾經修葺一座磚瓦房,便是段德平最大的心願,而靠天種地換來的收成僅僅能解決一家人的基本溫飽,上萬元蓋房子的費用對於段德平成了天文數字,也讓他從2012年開始,不得已輾轉北京、天津、廣東、浙江等地,承受著多年的漂泊生活。
2019年,機遇來了。靜海對口支援的首要任務便是要調整生產模式和產業結構,解鎖產業閉塞的「牢籠」,幫助鎮原建立特色產業。
鎮原肉兔養殖貧困戶脫貧致富
方向不是拍大腿想出來的。在走遍鎮原19個鄉鎮、21個村,與170餘名鎮村幹部和貧困群眾逐一座談後,靜海的扶貧幹部發現,鎮原土地資源廣、飼草多,牛羊繁育出欄需要五、六個月,肉兔只需60天,且產仔率高、投資小、市場前景廣闊,廢棄的窯洞也可以「騰籠換鳥」改成兔舍,最適於像景家村這種農村剩餘勞動力稀少的地區開展適度規模經營。
「肉兔養殖」的發展思路一拍即合,「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被寫進了脫貧方案裡。
鎮原縣方山鄉賈山村肉兔養殖場內景
2018年,段德平回鄉養起了300隻肉兔,除了政府提供兔籠、飼料外,還能拿到600元的補貼。幾個月後,肉兔出欄,每斤肉兔的收購價超過8元,2萬多元利潤收入囊中。
不光高莊子村,山坳裡處處皆風景。
方山鄉賈山村,楊光耀依靠家中的幾畝耕地勉強溫飽,四個孩子上學花銷不菲,楊光耀一人艱難支撐著全家的經濟,幾代人脫貧無門。
2019年,靜海幫扶幹部送來了10隻種兔,兔子越養越多,家裡的50畝莊稼找到了銷路,兩個女兒大學期間的助學貸款也有了著落,日新月異的新生活,讓楊光耀看到了希望。
在靜海的援助下,賈山村新建了「331+」萬隻肉兔養殖合作社,每年收益能達到50萬元。鎮原的13個貧困村中興建起了8個村集體肉兔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和村民採取靈活的承包飼養、定向收購和分紅機制,目前鎮原肉兔存欄37.8萬隻,出欄商品兔61.5萬隻,帶動915戶3226人實現脫貧。
產業不能「一枝獨秀」,還要「多點開花」。物宗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靜海幫扶企業在鎮原創立了鎮原縣久鼎聯合社,投資6000萬元,在5個鄉鎮建立了15個肉羊養殖示範合作社,興建了黑山羊保種繁育新項目,肉牛肉羊肉兔屠宰項目也於2020年6月投產,形成了完整的畜牧養殖、屠宰上下遊產業鏈。
2020年3月,靜海還發動幫扶企業投資興建了深呼吸口罩生產廠,可日生產醫用外科口罩、普通一次性口罩24000個。依託天津市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營養專家團隊技術,津甘兩地農科院緊密協作,投資建設的海牧康畜牧鹽項目,年產畜牧鹽系列產品1萬餘噸。
靜海幫扶企業援建的甘肅省深呼吸口罩廠建成投產
產業火了,山坳活了。農民有活幹、有錢賺,條條大路通富足。
勞務「點對點」 精準「給位子」
2020年春節前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阻擋了鎮原打工仔的腳步,令張新玲夫妻倆終日憂心忡忡。
而千裡之外的靜海,「零確診」疫情後的快速復工復產,也使企業產生了同樣的焦慮。作為靜海的龍頭產業,愛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復工的缺口就多達800人。
一邊務工人員想出出不去,一邊企業復工想進進不來,兩頭著急的靜海與鎮原想到了兩全之策──兩個「零疫區」,又是對口幫扶單位,何不從鎮原組織招工,解靜海「燃眉之急」?
啟動「同心戰疫,讓愛回家」行動短短5天,鎮原務工報名人數超過200人。2月29日下午,鎮原縣中心主街,熱鬧的歡送儀式打破了山塬裡的沉寂,鎮原首批173名務工人員先行出發奔赴靜海,其中,有98名建檔立卡貧困戶。3月6日下午,第二批167名務工人員也順利抵達靜海工作。
張新玲夫妻二人同在其中。丈夫坦言,現在自己和妻子月平均工資加起來能有16000元,帶薪休假,包吃包住,還能學技術,是這輛「扶貧客車」載著他們走出大山,奔向了充滿希望的生活。
截至目前,靜海區內愛瑪、信隆、富士達、美泰、銀隆等企業先後接收了6批次、累計448名鎮原務工人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226人。
「造血」式扶貧,關鍵在思想解放,走出大山背後的禁錮,實現東西部的交流融合,穩定脫貧致富才有後勁。
為了充分調動鎮原貧困人員的勞動積極性,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靜海在鎮原連續舉辦多場「春風行動──對口幫扶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在此基礎上加強協作,鼓勵農民工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外出就業。此外,靜海積極出臺扶持獎勵政策,利用線上精準對接,及時發布用工信息,提供優質崗位,對來靜就業的人員跟進服務,解決生活實際困難。
不光勞務「引進來」,人才還要「走出去」。
靜海加強人才協作支援,先後選派113名黨政幹部及醫療、教育、農林、商貿、水務、文旅等領域專業技術骨幹赴鎮原縣開展人才支援,接收鎮原縣360名黨政幹部、衛生教育系統幹部、村黨組織書記和農村實用人才,到靜海掛職鍛鍊、培訓學習。靜海93所初中小學、21所幼兒園也與鎮原267個學校籤訂結對幫扶協議,實現了兩地學校結對幫扶全覆蓋。
黨建「一根針」 穿起「扶貧線」
「幫錢幫物,不如幫咱建個好支部。」在國務院掛牌督戰的方山鄉賈山村黨支部書記楊明金的眼裡,東西部攜手脫貧攻堅帶來的喜人變化,不僅藏在全村村民的「錢袋子」裡,也展露在村黨支部和黨員的「心氣兒」上。
2020年4月底,方山鄉黨委書記高亞麗帶領考察小組來到靜海,深入對口支援協作的陳官屯鎮取經問診,專題學習基層黨建工作,看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看「三會一課」檔案、看農民合作社帶富、看黨員一線實踐……
兩天馬不停蹄調研後,高雅麗回到鄉裡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大伙兒聚到一塊研究學習靜海經驗。「靜海做得很實,能在基層匯聚成一股力量,這是讓我感到最震撼的。」楊明金感慨道,賈山村要脫貧致富,必須靠黨建引領,把群眾凝聚起來。
夯實脫貧黨建堡壘,靜海與賈山村著實下了一番「繡花功夫」。靜海額外籌措了155萬元,利用2個月時間,幫扶賈山村建成了全開放式、集17個功能室於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持續提升黨群服務中心的政治功能和組織能力。
此外,靜海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過程中創新推廣的「黨員一句話承諾」,也在方山鄉得到了充分複製,每名黨員通過承諾踐諾,參與脫貧攻堅事務,切實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讓困難群眾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辦得了事。
「馬廣亮承諾協助村委做好村內防火、防盜工作」「張春慧承諾保證自家門前、院落內無雜草和廢棄物」……在賈山村黨群服務中心最顯眼的位置懸掛著全村黨員的「一句話承諾」,來往的村民隨時都能看到。
賈山村第一書記陳文杰告訴記者,村支部結合黨員積分制管理建立了考核「兌諾」機制,每半年一次,採取走訪調研、黨員互評、民主測評、支委評定的程序對黨員「一句話承諾」進行考核,確保黨員「一句話承諾」真正發揮實效。
此外,賈山村借鑑靜海基層黨建模式,大力推廣村黨組織書記和村主任「一肩挑」的經驗做法,現在方山鄉村黨組織書記和村主任「一肩挑」已實現全覆蓋。
「黨建+扶貧」讓賈山村逐步凝聚起撬開「蛋殼」的內驅動力,村黨支部大變樣,如今幹事件件有落實,事事有成效。
消費「直通車」 撬動「大市場」
山隴綿密、信息閉塞,產得出、賣不掉,這酒香也怕巷子深。
搭硬臺才能唱好戲。
靜海以金倉公司為網絡銷售平臺對鎮原優質農產品實行線上線下銷售
登錄靜海「金倉公社」和「金倉吉美格」網上商城的扶貧專區,鎮原蘋果、牛肉、羊肉、雜糧、胡麻油、杏乾等品種亂花入眼,40餘個品種琳琅滿目。
金倉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光昭告訴記者,從2018年底鎮原扶貧農產品入駐金倉各大網上商城至今,銷售額已經突破了2600餘萬元。
靜海扶貧專櫃讓鎮原農產品走出大山
就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鎮原肉兔的銷售也遭遇了「寒冬」。
在平泉鎮秦鋪村,秦志坤經營的肉兔養殖合作社,月收入超過萬元。而疫情的來臨,讓秦鋪村的肉兔由往年每斤7.8元跌至5元左右。就在秦志坤一籌莫展之時,金倉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進行收購,這種看似不符合「利益規則」的市場行為,卻在最短時間內解決了村民的難題。
2020年2月底,靜海發動金倉網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在鎮原註冊了「鎮原縣金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依託愛心扶貧超市,在鎮原9個鄉鎮13個未脫貧村設立了愛心收購站,對鎮原雜糧、黃花菜、牛羊肉、兔肉等優質農產品實行線上、線下銷售,暢通扶貧產品與靜海乃至華北市場的供銷渠道。
面對疫情期間銷售無門、物流受阻的窘境,靜海以銷售平臺為載體,對貧困戶家中存欄的肉兔照單全收,鼓勵機關食堂採購,動員幹部群眾認購,短短一個月內,滯銷的4萬餘只肉兔全部銷售,銷售額達200餘萬元。
網際網路是「直通車」,線下線上「齊步走」。
靜海發揮幫扶企業在鎮原成立的甘肅新靜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資源優勢,通過訂單收購、篩選、包裝形成品牌,提升鎮原農特產品質量,建立長效產銷鏈條。靜海百業、百貨公司、多興莊園、海吉星等企業響應扶貧號召,相繼成立了10家扶貧產品旗艦店,推動扶貧產品進商場、進機關、進線上。
「鎮原種,靜海售,全國用。」靜海區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康學知表示,這幾年,通過津洽會、年貨節、扶貧日、書畫義賣等大型會展活動,搭建線上電商銷售平臺,已經順利銷售了鎮原農特產品數百噸,銷售額超過2500餘萬元。
聚力「拔窮根」 攜手「小康路」
經濟難、生活難,鎮原脫貧兩難兼有。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靜海與鎮原的莊重承諾。
2019年3月底,靜海開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發動富仁板帶、海吉星、愛瑪科技等91個企業與鎮原19個鄉鎮86個貧困村結對幫扶,實現與鎮原80個深度貧困村結對幫扶全覆蓋。
此外,靜海動員樂器商會、王口炒貨協會、用電協會、老促會、關愛退役軍人協會、「與愛同行」志願者協會、海福祥養老院、鵬海養老院等13個社會組織結對幫扶賈山村等13個未脫貧村,實現「一對一」全覆蓋。
「山頭兒上喊話聽得見,下雨天想過去難了。」這樣的鮮活場景不僅出現在電視熒幕裡,更真實發生在馬渠鎮三合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解決下雨天「水漫山澗而不過」的窘境,靜海籌調了20萬元資金,再由當地出資10萬元,用於修建漫水橋涵,徹底解決了村內370戶、1500多人的出行問題。
一座小橋架起黨心和民心,連著東部和西部。
南川鄉東王村、三岔鎮大塬村有種植中藥材的基礎,但土地板結嚴重,靜海多方動員為兩個村子分別購置了15萬元農機具,節省了人工成本,提升了藥材挖掘質量。臨涇鎮耿塬村缺少種植項目,靜海不僅為村裡提供幫扶資金,又送去了40畝葵花籽和蠶豆種子指導種植,試種成功後,由靜海炒貨協會與村內建立常態化訂單種植關係。
同時,靜海著力打通扶貧「末梢神經」,將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具體目標落到每一戶家庭。
2020年以來,靜海打響「1113」殲滅戰,動員全區各階層力量投身扶貧協作,從區級領導到鄉鎮園區黨員幹部,與鎮原155戶貧困戶結對認親,帶動1516戶5528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建立結對幫扶長效合作機制,靜海鄉鎮、村、社會組織以及學校、醫院與鎮原建立幫扶關係350對。
戰役一響,各盡其能。
祁立國,太平鎮穆坪村人,三口窯洞承載了一家五口所有的生活。三個女兒要上學,家裡的危窯要翻修,老伴又因病做了手術,徹底抖淨了家裡的老底。
作為靜海區委書記藺雪峰的結親戚戶,在多方幫扶下,祁立國一家不僅通了自來水,還入股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的糧食、養的兔子,全部由靜海幫扶企業收購。依靠公益崗和打零工,祁立國還能收入12000元左右。算下來,每年能有2萬多元收入。
新集鎮崾峴村的7歲女童李馨玥2017年9月被診斷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得知情況後,藺雪峰第一時間與天津市血液病醫院聯繫,組織專家會診,發動社會捐助2.6萬餘元用於診療和生活。目前,李馨玥已經停用化療藥物,病情穩定。
一場殲滅戰,不只做減法,也做加法,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
跨越千裡,全面小康。歷史記錄下了這些東西部實現共同富裕、邁向現代化新徵程的時代並進,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靜海與鎮原正在百年追夢的道路上,繼續共同書寫著攜手振興的攻堅答卷。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