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補齊短板強弱項 件件實事惠民生——張家川縣脫貧攻堅紀實
產業在變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鬱婕
6月25日拍攝於張家川縣平安鄉白石咀牧場的美景。資料圖片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鞏 煒 白德斌 洪文泉 白永萍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貧困人口多、涉及面廣、貧困程度深,是天水市張家川縣不得不面對的實情。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而艱巨,如何如期完成脫貧任務,打好打贏這一仗?
脫貧攻堅以來,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認真履行主體責任,高站位謀劃部署,高頻次力推動,做到了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
面對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的現狀,張家川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對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緊扣「五個一批」路徑,精準聚焦脫貧對象,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既不拔高標準、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標準、影響成色,從嚴落實政策,集中衝刺清零,著力補齊短板弱項。
經過張家川各級幹部群眾幾年的奮鬥,全縣特色產業逐步形成規模,群眾收入持續增長,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貧困面貌變化明顯。6年多的時間,張家川縣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630元增加到5709元,年均增幅13.8%。
搬出「窮窩窩」 邁步奔小康
「自從搬過來以後,生活方便多了。」談起易地搬遷後的日子,張家川縣張家川鎮楊川村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崔秀霞喜笑顏開。
在沒有搬遷以前,崔秀霞一家住在山上的土坯房裡,距離鎮裡遠不說,交通還不方便,每次出門都要蹚河、爬山,一遇到下雨天,更是沒辦法出門。
多少年了,崔秀霞做夢也想擁有一棟屬於自己的寬敞明亮的新房子,但是僅憑自家微薄的收入,蓋一棟像樣的新房子談何容易。每當看到鄰居家新建房屋時,崔秀霞只能暗自羨慕。
脫貧攻堅以來,張家川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讓許多像崔秀霞一樣的家庭發生了變化。
「做夢也沒想過自己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新房子。」崔秀霞激動地說,現在出行方便了,孩子們上學也近了,這日子別提多舒服了。
街頭巷尾乾淨整潔,漂亮的農家院落依次排開,院落門前栽種的各色花草在陽光下香氣撲鼻……楊川村村支書王全進告訴記者,楊川村的變化,既凝聚著黨和政府對廣大群眾的關懷,也凝聚著楊川村全體村民的不懈努力和走向小康的信心和決心。
脫貧攻堅工作中,張家川鎮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作為改善群眾住房、助推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來抓,切實解決農村貧困家庭的居住安全問題,改善貧困群眾的居住條件,為貧困戶建造舒適、溫暖的「幸福小屋」。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需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張家川鎮黨委書記麻智斌告訴記者,搬出來只是第一步,鎮裡把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大力推進,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據了解,自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張家川鎮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委有關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下足「繡花」功夫,補齊短板弱項,做好精準文章,堅持盡銳出戰,全力決戰脫貧攻堅。
2014年以來,張家川縣共實施農村危房改造9290戶。「十三五」期間,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1536戶7595人,農村群眾住房全部達到B級以上安全住房標準。
告別「吃水難」 喝上「放心水」
張家川縣域內自然條件差,乾旱少雨,水資源匱乏,部分鄉鎮地表水、淺層地下水普遍含氟量超標,缺水地區群眾要到幾公裡外的地方畜馱人背取水吃,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異常艱苦。
多少年來,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
如今,在張家川縣木河鄉高山村,蜿蜒的水管沿著村社道路將乾淨衛生的水資源送到了村民家中。
多少年了,能吃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一直是高山村村民的願望,脫貧攻堅讓美夢成真,高山村村民喜笑顏開。
「現在只要打開水龍頭,就會有乾淨衛生的自來水流出來。」木河鄉高山村村民張也固笑著說,這都是黨的政策好,解決了大問題。
「自來水沒有入戶以前,我們吃水要到三四裡地外的泉邊去挑水,不忙的時候,兩個人一起出去挑一趟,一家人緊緊湊湊能用一天。」談起以前的吃水問題,張也固直皺眉頭,一到農忙時節,家裡就隔三差五沒水吃,為了不耽誤幹農活,他們大多都是凌晨四五點出去挑水。
「自來水接通入戶後,再也不用擔心家裡缺水了,鄰裡之間也更和諧了。」張也固說,自來水水質非常好,夏天的時候他們都是直接喝的。
隨著乾淨衛生的自來水進入千家萬戶,張家川縣的全體村民結束了找水、背水、飲用不潔水的歷史。現在在農村,太陽能、熱水器等已經司空見慣,而自來水不僅通到了農戶院裡頭,廚房、衛生間也有了自來水。
「十三五」期間,張家川縣農村人居安全飲水環境得到大幅改善,全縣共爭取投資1.24億元,累計解決15個鄉鎮250個行政村6萬多戶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和不穩定問題。目前,全縣農村集中供水率達100%,自來水普及率達97.9%,水質達標率和供水保證率均達95%以上。
把脈「看病難」 對症「開良方」
對於一些偏遠山村的貧困群眾來說,看病難一直是困擾他們發展致富的大問題。「小病抗,大病拖」,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時有發生。
脫貧攻堅以來,張家川縣著力提高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盡最大努力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全縣衛健系統共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項88個,先後完成縣醫院整體搬遷項目、縣疾控中心綜合業務樓建設項目、3個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79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等項目,全縣醫療機構面貌煥然一新,業務用房緊張的局面明顯改善。
記者在張家川縣第一人民醫院看到,門診大廳內導醫臺護士微笑服務,便民服務中心掛號收費處,候診椅等設備一應俱全。從門診大廳到住院部,病房布局科學,房間寬敞明亮。
「現在的住院條件也好了很多,病房比以前寬敞了,看病也方便多了。」今年63歲的馬豔豔患心臟病多年,對於像她這樣的「老病號」來說,每次都去省城看病讓她的看病成本成了家裡的大負擔。
如今,不僅縣醫院的設備全了,服務也在不斷改善。醫生護士每天精心照顧,一年省出來的交通費都夠做幾次檢查了。
醫療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不僅要體現在縣城,更要體現在鄉村。
今年67歲的馬石娃是恭門鎮麻山村村民,歲數大了,雖然沒有大病,但小毛病不斷,常受病痛折磨。
「要不是現在的政策好,醫療水平好,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談起自己的病情,馬石娃略顯沉重,隔三差五跑醫院,花錢不說,身體也受不了。
「現在看病只要一個電話,村醫就會上門,幫我免費檢查,指導飲食用藥,真是太方便了。」馬石娃感嘆道,如今村裡建起衛生室,配備了村醫,小毛病再也不用扛著,隨時可以解決,心裡踏實多了。
截至目前,張家川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73個。不僅縣醫院達到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標準,鄉鎮衛生院、標準化村衛生室也實現了全覆蓋,全縣15個鄉鎮衛生院和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255個村衛生室均能開展基本醫療服務和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健康扶貧政策得以全面落實,有效防止了貧困群眾的「病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