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生態保護帶蔓延十餘裡,站在環江大道遠眺上,江面寬闊。
未來網荊州11月16日電(記者 賀卓輝)「我的名字叫夏華成,在事業上』一事無成』,但在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方面,我看到了切切實實的成果……」
儘管是玩笑話,荊州市江陵縣自然資源規劃局生態修復股股長夏華成親歷並見證了萬裡長江江陵段在近幾年的變化,位於江陵縣的濱江公園就是「萬裡長江萬裡晴」的一個縮影。
濱江生態保護帶蔓延十餘裡,站在環江大道遠眺上,江面寬闊,時而有船隻穿過,藍天碧水,江水共長天一色,兩岸綠樹成蔭。
濱江公園沿江線上,江水澄澈,遠處綠樹成蔭。未來網記者賀卓輝 攝
幾年前,濱江公園的美景尚未出現。
夏華成介紹,當時濱江公園所在的地方是廢棄的工廠、碼頭、砂廠和一些零零散散的餐館,江邊環境不僅亂差,還會對江邊的環境造成一定的損害。
「現在看到的江邊綠樹成蔭,土地也很平整,但是在當時修復初期,江邊砂石地貌高低不平,」夏華成說,這些砂石土地不適合樹木生長,全部轉移換成適宜土地。
在過去幾年時間裡,這裡的非法碼頭被全部取締,清退出來的10裡長江岸線,成為現在生態復綠修復的美麗畫卷。
當地居民也是長江大保護成果的踐行者和受益者。
在濱江公園,幾乎每天都有一群身穿紅衣的靚麗身影,在長江沿岸翩翩起舞。
在濱江公園跳舞的阿姨們。未來網記者賀卓輝 攝
她們組建了一支江陵中老年舞蹈團,最小的五十初頭,最大的六十多歲。舞蹈團「團長」張祖英告訴記者,近幾年家鄉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這也是她從外地回到家鄉的原因。
「我在廣州工作生活過10多年,在我看來,現在家鄉的建設並不比一線城市差。」張祖英說。
55歲的當地居民黃遠萍每天騎電動車十分鐘左右就可以來到江邊和姐妹們跳舞。她回憶說,以前濱江公園是長江的外灘,江邊全是砂石,沒有綠化的樹木和公園。現在臨江建起了公園,給她們提供了很好的娛樂和鍛鍊身體的場所。
在荊州,長江幹流的總長度是483公裡,整個湖北省近一半的江岸線都在荊州,佔到了長江總長度的近十分之一。
這也意味著,荊州在長江大保護工作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是荊州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
「江豚深呼吸可以在水下潛水兩分鐘,淺呼吸幾秒鐘……」說起心頭寶貝「微笑天使」,飼養員丁澤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在湖北荊州長江豚類國家保護區,丁澤良的網箱內生活著兩隻江豚,分別為今年六月出生只有5個多月的江豚寶寶和它的爸爸。
丁澤良告訴未來網記者,今年8月,小江豚的媽媽在極端天氣打雷的時候不幸生病,因為江豚對聲音很敏感,最後小江豚媽媽搶救無效死亡。
江豚寶寶對丁澤良很依賴,通過聲納可以準確確認到丁澤良的位置。未來網記者賀卓輝 攝
如果是江豚媽媽帶大的,小江豚一般要到6個月吃小魚,但媽媽去世後,只有兩個月多的小江豚寶寶開始吃小魚。
丁澤良說,江豚媽媽剛分娩的時候,需要每天餵食8次,媽媽去世後,丁澤良將精力主要放到小江豚身上,每天餵食小江豚寶寶6餐,現在,江豚寶寶已經長到了5個多月,丁澤良每天餵食4次,分別為早上6點、中午11點、下午四點、晚上8點餵食一次。
「主要是讓江豚寶寶少食多餐,晚上讓江豚寶寶吃得好一點。」丁澤良解釋,餵養中發現,餵食活魚對江豚的腸道有影響,所以改為冰凍魚。
接下來,丁澤良要逐步培養江豚寶寶吃活魚的習慣,畢竟,總有一天他們要回到大自然。
將江豚放回到大自然之前,丁澤良和科研團隊要確保江豚能夠在自然環境中吃活魚,並跟蹤確定江豚在被放養後真的吃到了活魚。
丁澤良在餵食江豚。(資料圖)
剛開始,江豚寶寶已經習慣了吃冰凍魚,所以並不能接受活魚。丁澤良就將活魚混雜到冰凍魚中,讓江豚慢慢接受活魚。等到了能夠野外生存的各項指標後,小江豚就會被放回大自然。
在丁澤良的網箱中原本還有一位成員江豚貝貝,也就是現在出生的小江豚的姐姐,因為到了回歸野生環境的時候,所以就被放歸大自然了。
丁澤良說,雖然不舍,但是大自然是貝貝的最終歸宿,所以也是一件好事。
這就是丁澤良的日常工作,這份「日常」,丁澤良堅持了十多年。
「江豚比我的孫子還要重要,自己孫子來了,有時候忙於照顧江豚,而沒有時間去照顧孫子。」丁澤良不想看到江豚步白鰭豚的後塵,所以想把保護江豚的工作做好。
據了解,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對象為白鱀豚、長江江豚、中華鱘等瀕危物種及其生境。
歷史上,天鵝洲故道1990年投放5頭江豚試養,2015年故道江豚普查顯示已經有60頭以上,工作人員介紹,預計2020年已有江豚90頭以上。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天鵝洲故道是遷地保護唯一成功的範例。
保護江豚並擴大其種群數量外,還要推進江豚種群基因交換。2015年開始,保護區先後向湖北監利何王廟、安徽安慶西江保護區輸出6頭江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年底將輸出6頭「微笑天使」到監利何王廟省級保護區,同時從江西鄱陽湖輸入8頭江豚,改善故道江豚種群基因。
在長江豚類國家保護區不遠處,還有一處全國僅有的野生自然保護區——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位被俗稱為「四不像」的重點保護對象,自1993年後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入94頭之後,如今已經發展到1600餘頭。
一位需要開車穿梭在自然保護區做巡查工作的負責人告訴未來網記者,如今的自然保護區十分適宜麋鹿野化生存,麋鹿們每年春季定期舉行的「鹿王爭霸賽」已經說明,這些珍稀物種已經充分適應大自然的競爭和生存機制。
負責人還告訴記者,越來越適宜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吸引了大量物種在此生存繁衍,更加豐富了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
自然保護區中的麋鹿們正在休閒覓食。未來網記者賀卓輝 攝
「每天早上這個地方都會升起氤氳,吸引了野生鳥類在此嬉戲覓食。」這位工作人員指著保護區的一處窪地向記者介紹。
如今,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321種,脊椎動物320種,其中鳥類220種,是黑鸛、東方白鸛、大鴇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的重要棲息地。
長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共同塑造了長江文化。
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也是保護長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
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荊州城,先後有6個朝代,34個帝王在此建都。長江荊楚文化也由此而來。
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荊州古城牆是荊楚文化的承載和見證者。
登上古城牆望眼望去,城牆外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城牆內文物古蹟、古城樓、老建築保護完好。
古城樓上俯瞰荊州古城,古建築保存完好。未來網記者賀卓輝 攝
一位荊州市本地人告訴未來網記者,自己從小在古城牆裡面長大,三十多年見證了荊州在城市發展和傳承文化方面的成效。「小時候每次寫完作業都會來到古城玩兒兩個小時,這裡是市民文化休閒的主要場所,而如今古城周邊生態環境不斷修復,野鴨、白鷺等野生動物時常出現在城市公園和護城河……」
荊州市委書記何光中介紹,古城的疏散保護還在繼續,有效降低城內人口密度,把荊州打造成全國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要把護城河的水生態問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講好護城河歷史故事,用好護城河開發旅遊,努力讓護城河呈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景。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經成為長江經濟沿線省市協同生態與經濟發展關係的共識。
開發城市,生態優先;建立產業園區,生態優先;調整產業結構,更要生態優先。
在浩吉鐵路和長江黃金水道交匯處,一座現代化煤化工產業發展升級示範區正在逐步建立並完善。
正在建設的煤炭儲配基地智慧港口和綠色港口。未來網記者賀卓輝 攝
「翻車、堆砌料、和裝車的過程完全無人化。」湖北荊州煤炭港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建新告訴記者,除了增加防塵網外,還在整個流程中增加了防霧抑塵的裝置和技術,在煤炭運輸過程中,這些噴淋和水霧化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煤炭因風而引起的揚塵,使整個基地的抑塵效力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五,已經超出百分之九十的要求。
另外,港口還通過通過物聯網和網際網路,在卸車和裝車過程中實現無人化操作,通過雷射掃描,對船舶制定個性化裝船方案;通過大數據實現對流程管理的智能化自動推送生產計劃和生產工藝流程。
「這些都保證了項目完成後將會成為綠色項目和智慧港口。」黃建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