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則女歌手轉行當房產中介的新聞登上熱搜。
在2015年《我是歌手》大火時候,無數網友被李佳薇一曲《煎熬》中令人驚豔的高音所折服,還因此獲」鐵肺女王」的稱號。
沒想到,時隔五年回歸大眾視野,竟然是在房產中介所為客人端茶遞水的工作畫面。
其實,由於疫情大多數明星收入大打折扣,商演被取消,有資源的明星選擇直播帶貨,或出演綜藝填補空缺收入。而李佳薇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況,被迫失去了經濟來源,只能靠兼職賣房子來維持生計。
曾經風光無限的女歌手,如今被媒體形容為「落魄」,評價其心理落差,令人唏噓不已。
對此,李佳薇在微博回應道:「是真的,在當代銷銷售人員,很用心接待客人。但也沒有放棄唱歌,很愛舞臺,唱歌是第一志願。」
是的,努力生活、認真賺錢,有什麼可被詬病「落魄」的呢?
人生最難的是,要離開所處的舒適區,去挑戰未知領域。
其中所遭受的考驗,難免讓人備受煎熬。
經歷過無路可退,
方知面子沒那麼可貴
近日,一則家長失聲痛哭視頻引起熱議:
一位家長在學校的家長會,被老師提醒經常不回復家長群消息。
家長情緒崩潰道:「我每天加班到凌晨,哪有時間看群。你們總打電話給我,我不是不接,而是真的沒時間,怎麼不關心孩子呢。」
視頻一出,不少網友深有感觸,感嘆成年人不易,工作不得不做,家庭不能不顧。孩子要養,內心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為了生活,都在硬撐著...
同樣的,有網友問:為什麼中年人成了職場的高危群體?
正如視頻那樣,中年人背後的牽絆真的太多了。
網上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成年人的「面子」,冷暖自知。
特別是今年的特殊情況,各行各業都不好做。
之前看過一組數據,遭受這場疫情後,北京比原來的14萬輛滴滴,多出了23萬輛。
這23萬輛的滴滴車裡,很多都是失業、為了生活謀出路的人,裡面可能是曾經的大公司高管,也可能是小公司老闆。
有的人可能前一天還在為項目加班熬夜趕進度,第二天可能就收到公司的裁員通知。
同事的親戚是大型公司的營銷經理,公司營收大大縮水,被列入第一批裁員名單。
人到中年被炒,心裡不是滋味。
同事說親戚為了生計,不到一個月就去工廠當保安了。
親戚的孩子準備上幼兒園,家裡花銷和房貸都得交,只能等疫情好轉了,再投簡歷看看。
比起殘酷的現實,面子不值一文錢。
若放不下面子,只能說明眼前的困難還不值一提。
生活都顧不上,這面子有何用?閒賦在家,對改變現狀起不到一絲幫助。
《老伯實習生》裡,男二李萬植年過50被公司以年老又是領導而被開除了,再找工作時,卻屢屢因年齡問題被拒之門外。最後,被迫去應聘小區保安,上演著社會普遍出現的「中年事業危機」現象。
李笑來說過:絕大多數人都是一樣,到了一定年紀必定逃脫不了金錢的束縛與限制。
很多人都是一邊想去逃避,一邊又不得不硬著頭皮拼命地努力工作著,連抱怨與哭訴的機會都沒有。
放下面子賺錢,才是人生常態
李宗盛說:「人生要麼拼,要麼熬,往往熬來熬去,發現還是得拼。」
前陣子,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憑「直播」多次登上熱搜。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董明珠抖音直播首秀「翻車」。
據數據顯示,全網觀看量高達431萬,銷售額卻僅僅為23.25萬元,不如線下一家實體店的銷售額。
不僅銷售額情況情況糟糕,連直播間也是狀況百出,還被網友瘋狂吐槽。
很多人以為這「不可一世」的女強人不會再進行直播了。
沒想到,半個月不到又捲土重來,在快手進行直播:
30分鐘銷售額破億,總直播間銷售額高達3.1億。
在京東的直播帶貨,1小時破4.28億,一場直播結束後,銷售額高達7.03億。
人到中年,並只不是為了自己而活,周圍都是需要依靠她生活的人。
沒有人一直活在神壇裡,都需要接受殘酷生活的洗禮。
誰不想風風光光賺錢,有時候,順應網際網路時代,直播大熱趨勢,就得放下身段,才能賺錢。
今年的特殊情況,不少零售行業都遭到重創。
於是我們看到很多平時只能在行業論壇見到的商業大佬,都紛紛「下海」幹起直播帶貨:
攜程董事長梁建章玩起cosplay帶貨,一會是唐伯虎,一會是白娘子;
蘇寧副總裁朋友圈「賣內褲」;
小米董事長雷軍自黑調侃英文梗,提熱度直播帶貨...
總裁們紛紛放下架子在直播間吆喝賣貨,為企業進行自救。
用羅永浩回復網友說:「偶像掉落神壇,不要臉去做直播賺錢」的話:「想著各種辦法賺錢還債,做主播賺的又不是髒錢...我還年輕,充滿無限...」
任正非亦說:我要的是成功,面子是虛的,不能當飯吃,面子是給狗吃的。
一個人成熟的體現,
是知道賺錢比面子重要
生活就是充滿歷練的過程,難免窘迫,甚至沒那麼體面過日子。
越是故作姿態「好面子」,就越難掙到錢,真正知道賺錢比面子重要時,就能想辦法賺到錢。
給大家兩條建議,處在職場危機的你們,或是想要改變自己的人:
大家都看過那則新聞:唐山一收費站被取消,那些本來拿著鐵飯碗的員工們,被迫下崗。
記者採訪時36歲的大姐哭訴道:「我把青春都貢獻給收費站了,怎麼說沒就沒了,我除了收費,啥也不會,怎麼找工作啊!」
在當下網際網路時代,變化萬千,沒有什麼技術和工種是永遠不被淘汰的。
這位大姐的故事,也反映了大多數人過於享受穩定的職場生活,沒有一點職場危機意識,耗費大把青春和精力,可能被炒的時候,自己都不知道什麼原因。
這種硬實力,可以是專業的技能:如熟念的外語能力,平面設計能力,或是懂攝影,或是有專業技能證書等;
又或是看不見的軟實力:如所處行業的豐富人脈、令人如沐春風的表達能力,或是極高的情商,或是眼界格局。
LinkedIn聯合創始人裡德·霍夫曼在《至關重要的關係》一書裡,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職業規劃理論:ABZ計劃。
他認為,職場人在任何時候,手裡應該都需要有三個計劃,即A計劃、B計劃和Z計劃。
A計劃是你現在的工作,B計劃是你興趣發展,Z計劃是你的底線,安全感。
A計劃就是你現有的工作,把80%的時間精力等都花費在這裡,並且不斷精進自己的職業能力。
B計劃,是A計劃以外,但與A計劃並行,把剩餘20%的時間精力去培養,把自己的興趣發展成副業。或許,有一天,副業足夠強大成熟時,可以轉變為你的A計劃。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樊登曾是一名大學老師,一次上課期間,發現學生對自己推薦的書只買不讀,為了讓學生讀書起來,樊登嘗試利用微信群來講課,沒想到,得到滾雪球式的發展。
起初樊登做讀書會只是兼職,當讀書會發展了兩年穩定成熟後,才辭掉大學老師的工作,全職去做成一番事業來。
Z計劃,叫做逃生艙計劃,為了應對職業生涯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讓自己最終處於一個有安全感狀態。
Z計劃可以是存款計劃,也可以是能拿得出手的次要技能,做到未雨綢繆。
假設有一天,最糟糕情況出現,AB計劃都失敗了,這時有一個可保證自己生存底線的計劃,給自身生活提供保障,起到一定緩衝作用。
一句話,在你的人生生涯裡,不僅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需要努力做好A計劃,廣泛培養B計劃,不斷鞏固Z計劃。
這樣子,哪怕遇到向生活低頭彎腰時候,也可以憑藉自己能力,戰勝困境。
*作者:芮娜。混跡職場六年,運營諮詢顧問,熱愛心理,持續精進自己的90後單身女青年。本文由MBA智庫(mbalib)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繫MBA智庫。MBA智庫——管理者專業學習成長平臺,兼具熱點與乾貨,頂尖管理知識、進階職場指南。APP、頭條號、微博@MBA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