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維克·博斯曼
就在前幾日,漫威電影《黑豹》男演員查德維克·博斯曼因結腸癌在家中去世,年僅43歲。
據悉四年前,他就被查出結腸癌,過去的四年一直在與疾病作鬥爭;黑豹(2017拍攝)、復聯(2017拍攝)都是在他治療和手術期間拍攝的。
電影《黑豹》
《黑豹》在全世界票房大爆,全球13億美金票房,是漫威單人超級英雄電影最高票房,超過鋼鐵俠。博斯曼在事業巔峰時期離開人世,非常讓人惋惜和不舍。
他因化療而消瘦,由於拍戲需要增肌保持良好的體形,這對於一個病人來說非常困難,而且他大部分的動作戲都是親自上陣。
很多人為此而感到詫異,這麼年輕強壯、經常鍛鍊身體的人,怎麼會得結腸癌呢?
在過去,結腸癌的發病年齡普遍在65-74歲,美國研究調查發現從90年代開始,55歲以下的腸癌患者不斷增加;
1994年到2018年,大約增加了50%的年輕結腸癌患者;因此去世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對於篩查結直腸癌的指南推薦年齡,從50歲提早到了45歲。
年輕化的原因有兩種,一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注意體檢,做了篩查,二是現在年輕人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
導致博斯曼不幸去世的結腸癌,目前已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的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胃癌,約佔9.88%。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全國約有1.2億人是大腸癌高危人群,每年新發病例40萬,有近20萬人因此死亡。85%以上的患者確診時為進展期,5年存活率低於30%!
也就是說很多人一旦確診,大多數活不到5年!而這些人本來可以免於一死!
但是,不要慌,結腸癌雖可怕,卻是為數不多最易預防的癌症。
它的發病機理非常簡單,90%的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的。
腸息肉惡變成為大腸癌的過程非常漫長,至少需要5至10年的時間,只要及時發現並切除息肉,就可以阻斷它惡變的可能性。
有效手段:去醫院做一次腸鏡!就可以及時發現異常。
腸鏡是一條可彎曲的軟管, 它的末端裝有一個帶光源的微型電子攝影機。
腸鏡通過肛門進入結直腸,由電子攝像探頭將腸黏膜的圖像傳輸給計算機,圖像顯示在監視器屏幕上。
醫生使用腸鏡可以觀察腸道的各種變化,包括癌症,息肉,潰瘍,出血,血管曲張和擴張,水腫等等。
當然,在清醒狀態下做腸鏡的體驗肯定有些人是難以忍受的,所以很多人也會選擇做麻醉的無痛腸鏡。
江湖上總是傳言說腸鏡很痛苦,很多人因此害怕而錯過了發現癌症的機會。
一般來說,如果第一次腸鏡檢查沒有發現異常,那 5~10 年之後再複查腸鏡;
如果發現腺瘤等異常情況,每 3~5 年檢查一次即可,具體檢查頻率遵醫囑。
但是做一次篩查就可以拯救自己的性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雖然腸鏡檢查是最直接的,但的確很受罪。市面上的一些無創的結直腸癌篩查,主要是對糞便的檢測,也是不錯的選擇。
• 糞便DNA檢測(MT-sDNA),3年一次
• 糞便隱血檢查(gFOBT),每年一次
• 糞便免疫化學檢測(FIT),每年一次
檢驗網:www.jianyanwang.com
其中,DNA檢測則是為了測糞便中是否有異常細胞特有的突變DNA片段,如果檢測到,則提示可能有癌症或息肉。
而隱血檢查和免疫化學檢測,是為了分析消化道是否出血,因為消化道出血可能是結直腸息肉或者結直腸癌的徵兆。
由於它們無創而且操作更簡便,大家可以先使用它們做為初篩。
如果糞便的篩查發現了異常,也不要太焦慮,去正規醫療機構做個仔細的腸鏡檢查,進行確診或者排除風險。
1、40歲以上人群;
2、有痔瘡和長期便血的人群;
3、直系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的人群;
4、有慢性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的人群;
5、經常發生便秘、黑血便和黏液便的人群;
6、有慢性闌尾炎、膽囊炎或已切除闌尾和膽囊者;
7、長期精神抑鬱、近三個月體重明顯下降的人群;
8、肥胖者患腸癌的風險高於體重正常者。
其實結腸癌並不可怕,只要定期做好相關檢測,就可以顯著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遠離直腸癌,珍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