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八佰》,我們在感嘆吾國吾民的意識覺醒,何香凝對著河岸對面的四行倉庫八百壯士,不禁感慨:國人皆如此,焉能亡之?
戰爭的定義,就是政治經濟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它意味著死亡、災難,痛苦與恐懼,但並不能因此而否認它是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一條主線。所以,戰爭片也是電影藝術形式的主要構成部分。
成就大我,犧牲小我的胸懷,毀滅自我,點燃中華民族奮起直追的火焰精神,是電影《八佰》能讓無數觀眾落淚的英雄主義情結。
所謂的英雄主義,實際就是人性的光芒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劇變。
其次,《八佰》又是一部展現人性的電影,展現戰爭場景的槍炮隆隆的同時,又有一種靜悄悄的但更為巨大的力量,自始至終,直擊著「對岸」的心靈,輟取著在場觀眾的內心。
尼採曾經說過,最平靜的語言往往是狂飆的先鋒,靜悄悄而來的思想越來越領導著這個世界。
民族危亡之際,國家戰爭之時,民族與國人的思想往往是更為強大的武器。
一個必然的勝敗結果為什麼卻讓八百勇士前赴後繼,死不足惜?影片通過一次歷史事件、戰爭場景,揭示的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觀。
透過炮火的轟鳴,可以聽見民族的無聲吶喊;表象的槍林彈雨背後,是一個民族幾千年沉澱下來平靜卻無比強大的魂魄與內心。
對於一個個體,是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變得更強大。
對於一個民族就是,災難的洗禮往往會帶來更偉大的復興。
在過去抵禦外敵的時代,國人,被分成了三六九等,英雄,平民,瓜慫,白俄妓女,勇做犧牲品的熱血學生,而最終他們都匯成了星星火炬,可以燎原,為八百壯士送去熱乎乎的火炭,化為火種,力挽狂瀾。這是電影《八佰》為我們塑造的一場有關人性的救贖之戰,也是一個無論時代如何更迭都亙古不變的一曲有關理想主義的凱歌。
犧牲,帶有浪漫主義色彩;沉淪,節節敗退,卻抵死不從,拼命抗爭,是向死而生的勇氣。
只是,如今戰場無形,硝煙四起於水火之中,在不知道子彈從哪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中槍了的時代,敵人無孔不入,國人能做的,唯有以民族為底氣,將曾經的悲慟化為力量,然後以百倍的努力、價值回饋給那些伺機而動、狼子野心之輩。
結束了《八佰》的觀影路上,一家橙黃色的便利店正在滾動播放《八佰》的視頻。
這家便利店在後疫情時代的表現,讓我產生了一些冷靜、客觀、同時卻又忍不住血熱的思考。
便利蜂 24hours
旁邊是7-11的橙綠紅三色條紋廣告牌,日本零售界的寡頭。
便利店起源美國,但很長一段時間內,日系便利店迅速擴張,成為便利店模式的國際共通語言。
只是,日系便利店看起來可怕,卻也沒那麼可怕。7-11在國內的發展就是一個佐證——始終沒有迎來高光時刻,反而被國內一眾「初生牛犢」頻頻追擊,甚至被逼至牆角。
所以,只要敢於挑戰,有足夠的實力,沒有成不了的事。
所以,和八百壯士一樣,在已經高樓林立的叢林中另起一片森林,就是便利蜂那塊橙黃色的廣告牌所代表的意義,像是一個永不熄滅的火把,有種不畏挑戰、做到最好的信念,「八百壯士」的精神,放在當今社會,是一種企業精神,更是一種建立起民族品牌的決絕意念。
這是一種什麼信念?在《八佰》中,杜淳飾演的團副謝晉元明知這場戰鬥屬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明知旗幟一旦立起,日軍的瘋狂轟炸會加速來襲,還是下了升旗的決定。
上至團長,下至河岸對面租界區那些已經被麻痺的心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每個人心裡的一份熱忱,不畏結果,無問西東。
這份永久的,不曾熄滅過的精神,也是在《八佰》背後的這場便利店之爭的核心點。
大眾看到的永遠只有燈火通明的24小時營業門店,我們感動於那些辛勤的勞動者,熱食區域後口罩下未曾露出的臉和遞給你一杯豆漿的店員,但是,我們永遠無法想像,一家本土便利店,是如何憑著一己之力走向成為霸王的路上的。
一組數據表明:
「截止到8月17日上午,在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周邊方圓5公裡的直徑範圍內,便利蜂的門店進店人數幾乎是前一天的兩倍。」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表示,「同時,電影院周邊的門店,半天的整體銷量也達到了前一天的水平。」
這樣的成績,源自於這家零售企業在整體戰略上的布局,其實一切早有端倪,便利蜂絕對屬於人狠話不多的類型。
薛恩遠表示,「通過大數據的方式,可以預測消費『苗頭』和『火花』,從龐大的品庫中發現符合某一個市場、某一家門店的商品,這是人工很難辦到的。」
當日系便利店還在「躺贏」,坐收戰果的時候,便利蜂后來者居上。
利用大數據,讓資料庫驅動品庫,且推進自動結付系統,這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便利蜂於7-11,優勢在於,「千店千面」,甚至「千時千面」,用不用心,肉眼可見。
便利蜂之「便利」二字,就在於此。
當今之時代,消費者的要求在不斷升級,變臉比翻書還快,尤其是中國消費者,陰晴不定,上一秒晴天,下一秒就會下雨,日系便利店所營造的品牌效應,可能隨時會被替代。
品牌之戰,一觸即發。
只有不是為了服務而服務,永遠在創新的路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中國學徒」似乎在不斷顛覆著「師傅」的成功學。
顛覆與否,都須前行——勝利者,須前行;防守者,亦須前行。但在中國便利店行業發展,前行,就必然離不開滿足國人的需求。而對於其他市場參與方來說,便利蜂已然提供了自己的經驗。
8月17日,便利蜂宣布成為電影《八佰》聯合宣發方,宣傳手段升級。從當天開始,便利蜂的門店將齊上陣,共推《八佰》的電影宣傳片。
這讓便利蜂成為了北京和上海最受關注的便利店。
而且,照目前看來,這絕非僅僅是宣發效果下的一夜火爆,現狀能否存續,我想這個問號快畫上句號了,話雖不敢說滿,但至少是個階段性的成功分號。
我們無比希望,在這場戰役後,中國便利店戰役可以提前印證——在「橘生淮北則為枳」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下,最懂中國國人消費需求、採取直營模式的「最中國」的本土便利店品牌能成功守住擂臺,擊敗日系便利店,成為這場無硝煙戰役的最終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