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詐騙為何能掏空老人錢包? 老人:我們就是花錢買份熱鬧
金羊網 2020-12-03
老人為什麼容易掉進保健品詐騙的「坑」?曾經做過保健品推銷員的小崔,她告訴記者,背後其實有一張精心為老人們編織的「網」。
記者在廣州越秀公園看到,子女為老人常用的小推車上貼上了「防騙提醒」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璐瑤 攝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璐瑤 實習生 林少娟
近日,重慶市的趙先生發現65歲的獨居老母親居然在偷偷吃壯陽藥。在兒子的追問下,母親才告訴他,這是藥房「醫生」推薦的,稱這個藥對她的健康有益,還有大促銷、送鍋的活動。
其實,近年來,保健品消費在老年人群體中越來越「熱」,類似的新聞已屢見不鮮。中國保健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就有約2000億元,其中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
老人為什麼容易掉進保健品詐騙的「坑」?羊城晚報記者採訪了曾經做過保健品推銷員的小崔,她告訴記者,背後其實有一張精心為老人們編織的「網」。
推銷員:「這是一個精心編織的局」
在「90後」女孩郭梅眼裡,奶奶的房間就像一間「黃金屋」——2萬元的赭石床墊,2千多元的養生桶,床下的柜子裡塞滿了顏色各異的保健品,杯子裡還泡著幾千元購入的羊奶粉……
這個70多歲的老太太,自從進了保健品這個「圈」,就把自己的養老金和零花錢全都砸了進去。
郭梅告訴記者,一開始,奶奶還只是被保健品店辦的小活動、送的小獎品吸引,後來就登記了家庭住址和電話;再後來,殷勤的推銷員上門給她送掛麵、送雞蛋,還親切地喊她「乾媽」……就這樣,身體一向很好的奶奶,卻頻頻出入保健品店,把各色保健品一件件搬回家,錢包逐漸被掏空。
郭梅奶奶的遭遇並不稀奇。在曾經做過保健品推銷員的小崔看來,這就是一個精心編織的「局」——
前期,推銷員們會走街串巷地發傳單、做免費血壓檢測,以便留下老人的信息。傳單內容通常是一些只需10元、30元的廉價旅遊信息,甚至是免門票的旅遊項目。
中期,推銷員們開始「撒網」了。他們逐一給留電話的老人打電話,約他們一同出遊,全程陪同。「遊玩時禁止介紹自家公司的產品,以防老人產生戒心。」小崔告訴記者,「也不能跟老人表示出過度熱情,會讓老人有戒心,最好擺出『我就是陪你們來玩的,不是來賣東西』的態度。」
聊天內容也「劇本」。「要套出老人家的經濟情況,以防老人沒錢買東西;夫妻一起來的,還要套出家裡是誰做主以便之後主要攻克誰;還要知道老人曾得過什麼病……」小崔說,「總之,沒有白聊的天,都是套路。」
根據聊天情況,推銷員們根據有無購買意向、有無經濟話語權、經濟條件優劣等標準,將老人分為1、2、3類客戶。接著,老人會被帶進一間滿是「專家」的房間「一對一指導」。一旦老人購買產品,房間裡必定會掌聲雷動。
買一次產品不是結束,小崔告訴記者,後期,推銷員們後續仍會熱情地給老人打電話,甚至上門拜訪。「公司培訓時說過,老人們很孤獨,要對他們好一點,偶爾去看望他們。只要他們信任了你,產品就好賣了。」
小崔跟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她的一個前同事,被一名老人當作「恩人」,上門回訪時還常被老人留下吃飯。其實那個老人並不適合吃他們推銷的保健品,卻源源不斷地拿出養老金來買產品。沒過多久,這名同事就辭職了。「他覺得很愧對那個老人。」
警方打掉的「坑老」保健品詐騙團夥,為老人開生日會(資料圖) 廣州公安提供
老人:「我們就是花錢買份熱鬧」
「老人們很孤獨。」在小崔看來,一個個保健品騙局之所以能成功,就是精準地抓住了這一點。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老年健康藍皮書:中國老年健康研究報告》指出,37.88%的老年人表示有被騙過,而老年人的孤獨感最容易被詐騙分子利用。
老年人有多孤獨?「疫情前期,大家閉門不出,兒子一個房間工作,兒媳一個房間工作,小孫子待在房間裡寫作業,吃完飯門一關——啪,一天下來講不上幾句話。」袁阿婆是公園長椅的常客,對她來說,孩子要工作,孫子要寫作業,而老人只有時間。
保健品能填補老年人的孤獨嗎?家住廣州天河區的盧阿婆是一名73歲的獨居老人。她的丈夫早年去世,女兒在外地工作。為了排遣孤獨,盧阿婆常常出門走走,保健品店是她光顧最多的地方。「老人多,推銷員也熱情,就算不買,湊個熱鬧也行。」她告訴記者。
熱鬧湊久了,她開始陸陸續續拎一些保健品回家,甚至上萬元的營養奶粉和保健茶。「吃了效果怎麼樣?」「今天心情好嗎?」「盧阿姨,我老家寄來了一箱特別甜的蘋果,我給您送幾個過去吧?」買完保健品後的盧阿婆,甚至一度多了一兩個「閨女」「兒子」。
「那些孩子那麼辛苦地服務你,你也不好意思讓他們一分錢都賺不到,是吧?」盧阿婆說,「我們就是花錢買份熱鬧。」
子女:「我真的沒有時間陪老人」
「叫一聲爸媽,能有人回答比啥都重要。」這是歌曲《萬愛千恩》裡的一句歌詞。今年重陽節前夕發布的《2020老年人網際網路生活報告》顯示,這首歌是老人們在網上搜索最多的歌曲。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郭羽靖告訴記者,貪婪、恐懼、情感,是保健品詐騙的關鍵心理。老人之所以容易被騙購買保健類食品,有情感需求的因素在裡面。「有些詐騙分子能關懷甚至陪伴老人,這很容易讓老人產生情感連結,尤其是空巢老人。因此,子女的關心尤為重要。」
「我真的沒有太多時間陪伴老人。」家住深圳的黃先生嘆了口氣,無奈地說。黃先生今年30歲,是一名個體商人。「每天睜開眼,要先想今天要賣多少貨才能不虧本,這個月要賺多少錢才能擔得起房租店租。」
正在奮鬥的年紀,每天朝六晚九地忙碌,讓黃先生與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有幾次,母親專門等到他下班回來才睡,只為了跟他說上幾句話。「但我真的太累了,隨便敷衍幾句後就去洗漱了。就算有空了,我也更想一個人休息休息。」他告訴記者。
兒子缺失的陪伴,很快由保健品推銷員補了上來。有一天,黃先生在家裡發現了幾張保健品購物小票,細想起來,母親確實接到過推銷員的電話。「我在電話裡聽推銷員說要陪我媽去買菜、散步,其實這些都是我沒能做到的。」他說,「要是我們每天都跟父母聊聊天,問問他們去了哪裡,做了什麼,肯定就能第一時間發現老人家們有沒有被騙。」
【支招】
老人防騙有三招
不貪、不念、信任子女
怎麼避免老人掉入保健品詐騙的「坑」?今年6月起,由民政部印發的《養老服務市場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施行,規定以非法集資或者欺騙手段銷售「保健」產品等方式詐騙老年人財物的養老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在被有關部門依法依規懲處的同時,還將被列入懲戒「黑名單」。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諮詢研究中心專職心理教師、心理學博士曾保春認為:「老人們可以多看新聞,提高自身判斷能力,才更能避免上當受騙。」
在廣州天河區五山街社工服務站,一支由老年人組成的防詐騙小分隊已經開始互助防騙。記者了解到,這支隊伍成立於2017年,隊員們都是退休老人,平均年齡超過70歲。
「中獎外匯撿包分,天上豈有掉餡餅……」隊員們還整理編寫了一首防騙歌,以同齡人的身份,將心比心地勸說身邊的老人們,教他們識別各類騙術,防騙宣傳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效。
「不貪,不念,有問題及時跟孩子說。」隊員陳阿婆總結了三條防騙妙招。她告訴記者,跟子女的良性互動,是老年人避免被「坑」的關鍵。「老人也要信任子女,有問題不能瞞著孩子。」
(張璐瑤 林少娟)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