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按傳統老人多少歲做壽合適?老人做壽有什麼講究?

2021-01-12 百家號

摘要:在農村,按傳統老人多少歲做壽合適?老人做壽有什麼講究?

文/農夫也瘋狂

生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其是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的日子。母親經歷過十月懷胎以後,然後把我們生育下來。所以對於母親來說,孩子的生日卻是母親的苦難日。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即便是在農村裡,每年都會過生日,有些還會呼朋喚友一起出去慶祝一番。但是農村的老人對於過生日是很避諱的,多數老人都不願意過生日的。有些就算是子女強烈要求給老人過生日,但是他們總是會拒絕,並且都會說等幾年再過生日。那麼在農村,按傳統老人多少歲做壽合適?為何很多老人不願做壽?

這裡我們有必要先解釋一下,做壽和過生日是有區別的。不知道在其他的地方是如何的,在我們當地只有50歲以上的老人才稱之為過壽,而50歲以下的人,只能是算過生日。而且過壽是要擺酒席的,如果沒有辦酒席那就不算是。到了50歲,老人才會考慮做壽,並且是年齡越大,那就舉辦的越隆重。在古代的時候,通常是60歲以上才會舉辦規模性的壽宴,這一點在我們村裡也是如此的。關於為什麼很多的農村老人不願意過壽,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是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而過壽是要花錢的。在過去過壽雖然也會隨份子錢,但是當時多數都是以送禮物為主,很少直接給現金的。農夫還記得小時候,如果村裡的老人過壽了,一般都是購買一點禮品,或者是送一些自家的雞蛋過去。而辦酒席這些都是要花錢的,何況當時的酒席非常的隆重,親朋好友們都回來參加。而這樣是挺花錢的,如果家中經濟條件不好,都是不敢辦酒席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辦酒席比較麻煩。現在辦酒席,多數都是直接去酒店裡,然後照著菜單點菜就好了。可是在過去全部都要主人家自己來操辦,購買各種的食材,通知親朋好友來喝酒,這些都是非常麻煩的,費神又費時間。

第三個原因,那就是有些老人害怕過生日。以前農夫裡有些老說法,認為過壽了以後會帶來一些不好的事情,所以老人們都是不願意過壽的。畢竟辦酒席很累人,而且這樣也就是承認自己老去了,看著身邊的人老的老了,走的走了,心裡難免會感慨、難受,這種情緒也是會影響身體健康的。也是由於以上這些原因,所以很多的農村老人都是拒絕過壽辦酒席的。那過壽還有哪些講究呢?

關於老人做壽,在各地因為風俗習慣不同,因此講究也不一樣。農夫印象比較深刻的一種說法,就是父母在的老人,一般都不願意做壽的。在民間還有「母在不慶生,父在不溜須」的說法。原因前面也說了,生日是母親的苦難日,老輩人認為不應該過壽。第二個講究就是男女做生日的時間也是不同的,大部分地區有著「男做九,女做十」的說法。也就是說男性過壽了,一般都是逢九的,比如59歲做60歲的壽,而女性60歲整做60歲的壽。還有些地方有「男做單,女做雙」的說法,即男性做70、90歲的壽,而女性做60、80歲的壽。

當然了,在各地的習俗不同,過生日的講究也就不一樣了。農夫認為給老人過壽,只要量力而行就行,不是辦的越熱鬧就是越孝順,更不要把這個當做是斂財的渠道。同時,農夫認為只要老人年紀上了60歲了,那就適合做壽了。原因是這個時候已經是爺爺輩了,兒孫滿堂了,子女為老人辦個壽宴,大家一起熱鬧熱鬧也是人之常情。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本文由農夫也瘋狂創作,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致謝)

相關焦點

  • 按照傳統多少歲該做壽,都有什麼講究?家有老人不妨一看
    那按照我國傳統,到了六十歲以後,其實這個過生日,就不叫做過生日了,應該叫做過壽。過壽,是從60歲開始,一個甲子等於60年,有了一甲子的人才能過壽,也叫做壽。那麼我們到底在家裡面給老人做壽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 老人做壽講究忌諱多,多少歲該做壽?作小輩的別太隨意
    現階段啊,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家裡老人過生日的時候,很多子女都會選擇大辦,叫上親戚朋友一起參加,給老人圖個熱鬧。按照我們傳統的規定,到了60歲,過生日就不能說是過生日了,而是過壽。過壽是從六十歲開始,一甲子=60年,有了1甲子的人才能過壽,也叫做做壽。那麼在給家裡老人做壽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01 逢十的整壽備受重視首先第一個,按照傳統,逢十的整壽備受重視。而且,逢十的壽辰可以稱作大壽。
  • 「做九不做十」,給老人做壽的講究您知道嗎
    在生活當中,也叫做「過壽」和「做壽」,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地區,都保留著給老人做壽的習俗,一方面表示自己的孝心,同時也是希望老人能夠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畢竟「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那在民間有這樣一種關於做壽的說法就是:「做九不做十」,意思就是說縫整十的歲數就要提前做。
  • 農村老人做壽有講究,大操大辦不多了,只有2種人家會三拜九叩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老人做壽有講究,大操大辦的不多了,只有這2種人家願做壽。在農村老人做壽確實有很多講究,但是現在很多老年人都不願意做大壽了,這和現在的年輕人相比,反倒是有些相反了,現在農村的年輕人都挺喜歡過生日的,再就是一些小孩子,他們也是早早的盼著過生日,這種鮮明的對比,無非就是農村的老年人節儉習慣了,不願意奢侈浪費,年輕人與孩子喜歡過生日,就是圖了一個熱鬧,在趁機吃些好吃的。
  • 做壽老人下跪道歉,記者良心會痛麼?
    於是,他們重點關注了這是一場壽宴,重點採訪了做壽的老人,以「做壽老人發聲」的由頭吸引流量,有些還文縐縐地寫道:斷牆處露出一個「壽」字。 的確,事發時有老人在此過80大壽。80歲的老人在農村地區並不多,做個壽吃個飯熱鬧一下,本是人之常情。為什麼非要將悲劇往壽宴上扯呢?
  • 您了解北方人做壽有哪些講究嗎?
    做壽就是給老人過生日,老人做壽的時候最開心的除了老人那就是家中的孩子們了。給老人拜壽能夠領到鼓鼓的紅包,還能夠在壽宴上品嘗到美味的飯菜。而對於做兒女的人來說,給老人做壽就不那麼輕鬆了。對老人而言做壽是件大事,要讓老人開心,要辦得體面。這其中有很多講究還是要了解的。
  • 做壽老人下跪道歉,他做錯了什麼,是不該辦壽宴嗎
    恰好當天飯店裡面有一個老人在辦壽宴,所以飯店裡的人比較多,但是經過救援人員的悉心救助,救援工作正常進行,於8月30日全部結束,不幸的是雖然救出57人,但其中還有29人遇難,重傷的7人和輕傷的21人已經被送往醫院進行救治。幾秒鐘的時間,29條人命沒了,28人受傷,農村飯店談笑之間,轟然倒塌,沒有地震,沒有颱風,也沒有其他的自然因素,只有房屋的質量問題和房屋安全性的不檢測。
  • 農村老人70大壽,一直有過九不過十的說法,有什麼講究嗎?
    各位讀者大家好,這裡是」山中桃谷「,每日分享三農趣事,了解更農村資訊。很多農村都延續了老早的風俗和傳統,這些觀念慢慢影響了村民的衣食住行,比如「四年椽,十年檁,十五當梁夠標準」這說法,另外農村過壽也有講究和禁忌,不是什麼年齡段都可以過得。
  • 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送禮都有哪些講究?
    導語: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在農村送禮都有哪些講究?農村送禮又有哪些講究呢?(一)壽不送煙,從字面意思理解為:給老人祝賀壽時,不能送香菸。其語意是:在農村,人們為年齡大的老人賀壽過生日時,隨禮不能送香菸,這是老人非常忌諱的。
  • 小孩滿月、老人做壽、娶妻嫁女 紅包包多少合適?
    小孩滿月、老人做壽、兒女結婚、喬遷新居……遇到這些事,許多人會大擺宴席慶祝。不管你是否心甘情願,也不管你口袋裡是否有錢,收到請帖,你就得把祝福和鈔票一同奉上,緊緊跟「隨」。那麼,到底隨多少錢合適呢?近日,記者隨機向100位受訪者發放了調查問卷,有60後、70後、80後、90後,他們的職業不同,收入各異。海南人隨份子主要在哪些場合?一般每次隨多少?隨份子的行為是否變了味?
  • 在農村給老人過壽,為啥不過70歲大壽?這是啥原因呢?看完明白了
    一般農村做壽的時候,把七十歲稱之為為「大壽」,把八十歲稱之為為「上壽」,九十歲的為「老壽」、百歲老人為「期頤」,對於不同歲數的做壽都有不同的稱呼和說法。而且在農村對於歲數的多少,也有很多的講究。當到一個年齡階段的時候,就會被稱之為坎兒,這也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一種說法,年前的時候被叫做男不過三,女不過四,意思是男人不過三十歲的生日,女人不過四十歲的生日,隨著年歲的增長,到55被叫做:人活五十萬,閻王數一數,人活六十六,不死掉塊肉,還有大家比較熟知的七十三、八十四,這些都是被農村習慣的稱之為坎兒年,對於這樣扥年份,是有一定的說法和講究的
  • 吾母八旬話做壽
    老紀接著高聲朗讀第三句:「幾個兒子都作賊,」滿場賓客變成啞巴,歡悅變成難堪。老紀喊出第四句:「天宮偷桃獻母親。」大家立刻歡呼起來。 「好故事!」 「有趣!」 晚輩們個個一臉興奮地點讚著。 「這『做壽』的習俗在我們家鄉可有哪些講究呢?有沒有典故啊?」他們似乎要打破沙鍋問到底。 「任何習俗都蘊涵著當地人文風情,自然也就少不了有典故與講究。
  • 【親情】 給母親做壽
    「任何習俗都蘊涵著當地人文風情,自然也就少不了有典故與講究。『做壽』,亦稱祝壽、慶生辰。 我朝他笑了笑,繼續著話題:「另一種做壽習俗也很有代表性,順便也跟你們講一講。就是老早以前,樅陽民間素以進入60歲為壽年,其中66、73、84歲生日為大慶之年,祝壽最為隆重,即使貧困人家,也要慶賀一番。為何66、73、84這三個年齡段的生日特別重視呢? 民間有俗諺:人到六十六,不死掉塊肉(樅陽方言讀音yu`)。
  • 農村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什麼意思?
    我國農村幅員遼闊,而且農村人口也佔據著我國總人口的大多數。在農村當中人們都是比較講究一些規矩的,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村民們都會團結一致,齊心協力一起辦好。在農村我們經常農村老人教我們很多人生道理,比如農村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這是什麼意思?說得有道理嗎?喜不送傘這個意思就是在農村當中舉辦各種喜事的時候不適宜送雨傘。這裡的送雨傘是親朋好友前來所送的禮物,當然作為女兒出嫁時候所撐的雨傘不是一個意思。
  • 天津百歲老人做壽,4個滿頭白髮兒子磕頭瞬間淚目,玄孫出場成亮點
    對於做壽,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在我國只要是超過60歲的老人,基本上都會每年做一次,每十年做一次大壽,此時無論兒孫離得多遠,都要全部為老人送上祝福!1月3日,在天津,一百歲老人的做壽引發了社會網友的熱議,百歲老人家院子裡站滿了兒子兒孫和鄰居,場面十分的熱鬧。
  • 農村俗語「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這幾年,農村的酒席名目越來越多,除了常見的紅白喜事,不少農民還會專門給老人祝壽,對於農民來說,每一個場合都不能忽視和遺漏,就算不能親自上門捧場,該準備的禮金和禮物無論如何也不能少。說到送禮,農村在這方面的講究還不少,比方說根據場合和親疏關係的不同,農村準備的禮物也會有所區別。
  • 老人過壽,「辦了,家裡兒女都有面子」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筆者想從作為事情起點的老人過壽聊起,以辦酒形式呈現的做壽既是人情交往的公共平臺,也是尊老孝老的社會體現,通過老人過壽可以窺探農村養老面貌的一二。 一 在農民的生活軌跡中,有諸多重要的人生節點會通過儀式活動呈現,比如紅白事(即子女婚嫁和老人過世),做壽也是其中一個面向。
  • 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大智慧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村東張二狗,帶你了解更多有關的農村的人和事,如果想持續受到本欄目,請記得關注我喲!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大智慧在農村算得上大事的就是紅白喜事了。
  • 80歲做壽老人下跪,他錯在哪裡?這裡告訴你為什麼要善待老人
    導語8月29號上午,發生了一件悲傷的事情,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一飯店發生倒塌,死神瞬間奪走了29條生命,其中還有80歲做壽老人的妻子。令人震驚的是,媒體不去詢問施工單位是什麼問題,反而去找老大爺問「你老伴和你親戚因為給你過生日去世了,你現在心情怎麼樣?」,老人最終傷心下跪。世界正在慢慢走向老齡化,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預計到2030年,50歲以上的人群將會比17歲以下多得多。那時我們也慢慢向年老走去,如果有一天我們也被如此詢問,我們又該如何是好呢?善待老人,因為這世界將會變得又老又窮。
  • 【傳統文化】過生、做壽的老規矩,人到中年後必須要懂
    對於年輕人來說,叫做「過生」;對於年長者來說,則叫「做壽」。過生或做壽時,外國人過陽曆,中國人過陰曆。按陽曆過的、是周歲,按陰曆過的、是虛歲。中國對於年齡的計算,和外國不一樣。外國人以出生為起點來算,而中國人則以懷孕為起點。外國人一般都是按照周歲計算年齡。比如,一個2019年2月4日(除夕)出生的「一O後」,到了2020年的2月4日,才會被認為剛滿一周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