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做壽有講究,大操大辦不多了,只有2種人家會三拜九叩

2021-01-18 農大知事

大家好,歡迎您的點開欣賞,「農大知事」願為大家帶來相關三農常識。如果你想持續收到本欄目,請點上方的「關注」二字。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老人做壽有講究,大操大辦的不多了,只有這2種人家願做壽。

在農村老人做壽確實有很多講究,但是現在很多老年人都不願意做大壽了,這和現在的年輕人相比,反倒是有些相反了,現在農村的年輕人都挺喜歡過生日的,再就是一些小孩子,他們也是早早的盼著過生日,這種鮮明的對比,無非就是農村的老年人節儉習慣了,不願意奢侈浪費,年輕人與孩子喜歡過生日,就是圖了一個熱鬧,在趁機吃些好吃的。

農村老年人不願意做大壽,除了節儉的原因之外,在農村還有一個說法,說老年人過大壽就是折壽的,是因為人老了,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就會被遺忘了,甚至於說連「閻王」都會忘記了他們的年齡,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活得壽命更長了。但是一旦做大壽的話,就相當於把自己的年齡告訴了別人,成為了人人皆知的事情,這樣反倒是對自己不好了。

也許以上的這種說法只是老年人編造的一種善良的謊言,其目的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壽命長短,真正的意義是在於不想鋪張浪費,為了對兒女節儉一些,減輕他們的負擔,所以才這樣去說。也就給自己不過大壽,找了一個很完美的理由,確實也是老年人對於子女們的一種良苦用心。

據說農村過大壽的年齡講究,有的農民家庭條件好了,為了表達兒女對父母的孝敬,讓自己的父母也高興開心一下,通常給老人過生日的年齡有60歲,66歲,80歲等年齡,總的來說給老人過壽都是雙數年齡,不會出現單數的。

但是農村的年齡記法是有出入的,比如說66歲,這種說法就是虛歲,如果是做66歲的大壽,也就相當於是65周歲就做壽,但是按虛歲來說就是66歲了。為什麼這樣做?也是有說法的,就和文章前面所提到的說法類似,還是為了不想讓別人知道過壽人的真實年齡,生怕因為過壽是在自己真實的年齡上,會提醒了「閻王」而被記錄下來,這樣就容易導致折壽,雖然說大家都知道這種說法沒啥道理,但是當地農村還都延續著跟老人這樣做壽的一種方式。

即便是目前給老人做壽,在很多的情況下也不會再去大操大辦了,通常都是老人的直系親屬,還有一些關係比較親密的朋友與鄰居,大家聚一下吃頓飯,給老人送些禮品也就算是做壽了,像那種給老人三拜九叩頭的形式,那種的做壽方式在農村現在確實也並不多見。

也只有這2種人家可能會大操大辦的給老人做壽,並比較隆重的舉辦三拜九叩的儀式:一是老人的年齡確實已經很大了,比如說可能上百歲的這種情況,為了老人的長壽而慶賀。二是他的家庭確實發達了,比如說子女做了老闆發了大財,或者是說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像這樣的家庭,如果不給老人做一次像模像樣的壽,感覺面子上過不去,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就才會大操大辦的去做這些事情。

各地農村的風俗人情不同,可能認識觀點也不一樣,個人的一些觀點供參考。更多關於三農的文章,請點上面的「關注」,您的每一次轉發與收藏都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持,如果您有什麼疑問,請在評論區留言,我會盡力幫您解答,謝謝!

相關焦點

  • 在農村,按傳統老人多少歲做壽合適?老人做壽有什麼講究?
    摘要:在農村,按傳統老人多少歲做壽合適?老人做壽有什麼講究?文/農夫也瘋狂生日,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其是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的日子。母親經歷過十月懷胎以後,然後把我們生育下來。所以對於母親來說,孩子的生日卻是母親的苦難日。
  • 老人做壽講究忌諱多,多少歲該做壽?作小輩的別太隨意
    但是做大壽是有講究的,民間有「做九不做十」的說法,也就是說逢十的整壽必須提前一年做壽,也稱「做九頭」。六十歲的壽辰要五十九歲生日的時候做,以此類推,為什麼這麼規定呢?這又和諧音有關係了,古人認為十與「死」發音相近,這是很不吉利的;而九呢則和「久」同音,這就比較吉利了。
  • 「做九不做十」,給老人做壽的講究您知道嗎
    在生活當中,也叫做「過壽」和「做壽」,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地區,都保留著給老人做壽的習俗,一方面表示自己的孝心,同時也是希望老人能夠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畢竟「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那在民間有這樣一種關於做壽的說法就是:「做九不做十」,意思就是說縫整十的歲數就要提前做。
  • 傳統婚禮名詞解析:「三叩九拜」大禮原來是這個意思
    現代婚俗中有很多禮節都是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我們常說的舉行「三拜九叩」大禮也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拜為躬身或跪,雙膝著地為跪,叩為頭挨地,「三拜九叩」和「三叩九拜」儀式有很多不同之處。「三拜九叩」是三次下跪,每次下跪之後叩三次頭,通常用於對尊長所行之禮;而「三叩九拜」則是雙手合十躬身三拜,之後再下跪叩一次頭,起身再拜再叩,重複三次,通常用於對天地神明的所行之禮,按照行禮前後順序叫九拜三叩更貼切。
  • 農村老人70大壽,一直有過九不過十的說法,有什麼講究嗎?
    農村老人70大壽,一直有過九不過十的說法,有什麼講究嗎?老人70大吉利嗎杜甫有句詩說:「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古人稱六十「花甲』、七十「古稀」,這就示意我們歲月如流水人生易老,每逢老人家大壽本就應該好好地慶賀一番。
  • 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送禮都有哪些講究?
    導語:如何理解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在農村送禮都有哪些講究?農村送禮又有哪些講究呢?(一)壽不送煙,從字面意思理解為:給老人祝賀壽時,不能送香菸。其語意是:在農村,人們為年齡大的老人賀壽過生日時,隨禮不能送香菸,這是老人非常忌諱的。
  • 古人所稱的「三叩九拜」都指的什麼?
    在古代禮儀中,「九拜」是明確的,禮制對其行禮方式和使用場合都有詳細的規定,但「三叩」卻不是古禮,只是民間對「跑拜」禮的俗稱。由此可見,「三九拜」只是人們對隆重大禮的民間稱謂而已。具體說來,「三叩九拜」便是指上文。
  • 拜師禮是中國古代優良傳統,連皇子也不例外,也要三叩九拜。
    拜師禮是我國古代優良的傳統禮儀之一,連皇帝也不例外,拜師也要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禮,這裡所說的皇帝應該是未成年的皇帝或者皇子。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皇帝是一國之君,萬人之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利,一般人見了皇帝都要行叩拜禮。
  •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老祖宗的禮儀講究,你知道多少?
    從古到今,中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周朝開始以禮治國,禮不僅是禮貌、禮節,而且跟社會等級制度,社會秩序休戚相關,由此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時,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意思就是要提倡恢復周禮,事實上古禮已經恢復不了,不過一些傳統禮儀還是延續至今。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三叩九拜」真要拜9次?別被電視劇給騙了,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
    「三叩九拜」真要拜9次?別被電視劇給騙了,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古代最大的禮節就是「三叩九拜」,從字面上理解來看,就是叩頭三次拜9下,有些古裝劇中偶爾也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但是在禮法上面,這恰恰是行不通的。「三叩」基本上沒什麼異議,主要是這個九拜,難道真得要拜9次?
  • 「吃雞」小學生玩家自創「三拜九叩大法」,免費獲得多套新時裝!
    #酷玩遊戲團#歡迎諸位小夥伴們來到本期天哥開講的《和平精英》「精英那點事兒」~接下來呢,咱們聊聊擁有27個瑪莎鑰匙的狼人玩家、自創的「三拜九叩大法」以及被騰訊遊戲納入黑名單的玩家等有趣的遊戲經歷與發現~得,廢話不多說了,還是各位小夥伴們熟悉的「老配方」:有圖有證據,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大臣們不再三叩九拜,當時發生了什麼
    說起古代的大臣上朝,我們知道的有很多的規矩。一旦弄錯的話輕則影響仕途,重則失去性命。從秦始皇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以來,都是三叩九拜的禮節。這個古人最高的禮節,都是見到天子的時候才用的。而且是正式的場合才用的,一般場合沒有這麼多禮節。
  • 曹州那些年之農村喪事拜大禮
    在菏澤南農村的葬禮上,有逝者的女婿、娘家侄子等親戚在家祭儀式上行一百零八拜(這個較少)七十二拜、二十四拜大禮的習俗經過做了整理如下:一百單八拜的磕頭大哥祭拜場地及走位圖七十二拜大禮的拜法是:站在1的位置叩一個頭,按箭頭方面來到2的位置叩二個頭,然後每個點是三個頭
  • 您了解北方人做壽有哪些講究嗎?
    做壽就是給老人過生日,老人做壽的時候最開心的除了老人那就是家中的孩子們了。給老人拜壽能夠領到鼓鼓的紅包,還能夠在壽宴上品嘗到美味的飯菜。而對於做兒女的人來說,給老人做壽就不那麼輕鬆了。對老人而言做壽是件大事,要讓老人開心,要辦得體面。這其中有很多講究還是要了解的。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不僅如此,康熙帝甚至六次在朱元璋墓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漢人建立的,而清朝是滿族建立的。一般來說,抹黑上一個朝代,才會顯得自己的朝代高大上一些。為什麼康熙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這麼推崇朱元璋重視明孝陵呢?首先,使自己的正統地位合法化。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
    就比如這句民間有關禮節的俗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其描述的就是有關傳統禮儀中的叩拜的忌諱!那麼這句話中「三」和「四」分別指的啥?老祖宗講的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老人過壽,「辦了,家裡兒女都有面子」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筆者想從作為事情起點的老人過壽聊起,以辦酒形式呈現的做壽既是人情交往的公共平臺,也是尊老孝老的社會體現,通過老人過壽可以窺探農村養老面貌的一二。 一 在農民的生活軌跡中,有諸多重要的人生節點會通過儀式活動呈現,比如紅白事(即子女婚嫁和老人過世),做壽也是其中一個面向。
  • 盧青青:老人過壽,「辦了,家裡兒女都有面子」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筆者想從作為事情起點的老人過壽聊起,以辦酒形式呈現的做壽既是人情交往的公共平臺,也是尊老孝老的社會體現,通過老人過壽可以窺探農村養老面貌的一二。 一 在農民的生活軌跡中,有諸多重要的人生節點會通過儀式活動呈現,比如紅白事(即子女婚嫁和老人過世),做壽也是其中一個面向。
  • 做壽老人下跪道歉,記者良心會痛麼?
    於是,他們重點關注了這是一場壽宴,重點採訪了做壽的老人,以「做壽老人發聲」的由頭吸引流量,有些還文縐縐地寫道:斷牆處露出一個「壽」字。 的確,事發時有老人在此過80大壽。80歲的老人在農村地區並不多,做個壽吃個飯熱鬧一下,本是人之常情。為什麼非要將悲劇往壽宴上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