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典音樂世界】
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蕭邦、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孟德爾頌、拉赫瑪尼諾夫、柴科夫斯基、威爾第、西貝柳斯……這些音樂家的名字,或者大家都聽說過,在這裡,我們藉由RCA出品的一套以時代發展編撰的100張唱片分別介紹這些音樂家的作品,當你想了解他們的音樂作品,想走進博大恢弘的古典音樂世界,想擁有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但是又無從入手時,那麼,請從這裡開始。
第7輯 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義大利協奏曲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F大調義大利協奏曲(BWV 971)可以說是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最受歡迎的鍵盤作品之一。雖然名為「協奏曲」,但它卻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獨奏樂器與樂隊的作品。這首創作於1734年的協奏曲是為雙層鍵盤的羽管鍵琴所作的,在雙層鍵盤的曲目中是一首非常重要的作品。巴赫把此曲的題目定為 「依照義大利趣味的協奏曲」(Concerto nach Italienischem Gusto),後來這首作品就被人們簡稱為「義大利協奏曲」。從年輕時代起,巴赫就對義大利音樂有著極大的興趣,到了萊比錫時代之後,他將自己研究所獲得的義大利形式的協奏曲的方式,用於了單一樂器的創作,這樣就產生了這首《義大利協奏曲》。
從庫普蘭到莫扎特的這一段歷史時期內,雙層鍵盤的羽管鍵琴作品的樂譜中很少有標明如何運用上、下層鍵盤,都是任憑演奏者自己對音樂的詮釋來處理。只有巴赫的這首義大利協奏曲是將如何使用雙層鍵盤標示得最清楚的一首作品。它不但在音樂的內涵、音樂的結構、以及音色上的運用有相當完美的表現與安排,對演奏雙層鍵盤羽管鍵琴的技巧更是能夠發揮到淋漓盡致。
German Baroque Christmas
德國巴洛克聖誕
《義大利協奏曲》也是巴赫作品中為數極少的標有原始力度記號forte(強)和piano(弱)的樂曲(在巴赫的時代,這兩個字的縮寫f和p尚未使用)。forte和piano的對比力度可以在雙層鍵盤的羽管鍵琴上表現。第一層鍵盤為一鍵雙弦(兩根弦長度不一)的裝置,發出的是八度雙音,音量較強;而第二層鍵盤為一鍵單弦的裝置,發出的是單音,音量較弱。在某些羽管鍵琴上,兩層鍵盤的裝置還能連通。第二層鍵盤的聲音可以疊加到第一層上,從而產生更大的音量。正因如此,這首獨奏樂曲才有可能模仿大協奏曲的風格。
這首作品與《法國組曲》一起收錄於1735年出版的《鍵盤練習曲》的第二部分中。作曲家使用這個標題似乎也是為了引起人們去注意這首樂曲的兩個特點:一是樂句之間有交換和對比,二是它分為三個樂章,與義大利協奏曲的形式極為相似。作品第一樂章是快板,活潑的主題,先以合奏的效果出現,接著是合奏與主題的交替模仿。第二樂章是行板,右手旋律模仿主奏提琴的抒情,左手始終是數字低音。第三樂章急板,交互配置合奏與主奏,模仿迴旋曲。
Baroque_Angel
巴洛克天使
《哥德堡變奏曲》是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恢宏的變奏曲。然而這首傳世名作,當年卻是為了治療失眠症而寫作的。
1741-1742年間,俄國駐德勒斯登宮廷的公使馮·凱瑟林伯爵居住在萊比錫。而此時巴赫正供職於萊比錫的聖託馬斯教堂,他把自己的《B小調彌撒》獻給凱瑟林伯爵,因此獲得了「宮廷音樂家」的封號。凱瑟林伯爵欣賞巴赫的才華,於是讓侍奉自己的年輕樂師哥德堡向巴赫拜師,學習羽管鍵琴的演奏技巧。
伯爵一直患有失眠症,經常要哥德堡在他難以入眠的夜晚為他演奏音樂,於是哥德堡便請求巴赫幫助他譜曲。當時巴赫的視力已經開始減退,但他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完成了這首作品,獻給凱瑟林伯爵。當然巴赫的這首變奏曲並非伯爵所要求的那種催眠曲,而只是為了使伯爵的情緒安靜一些,帶有一種「鎮定而愉快的性格」。伯爵對此曲百聽不厭,甚至稱它為「我的變奏曲」,為此伯爵還特別贈與巴赫一隻裝滿100枚金路易的腳杯表示感謝,這幾乎相當於巴赫一年的俸祿,也可以算是巴赫的單個作品獲得的最高報酬了。
JOHN THE BAPTIST CATHEDRAL Baroque Architecture In Central Europe
中歐巴洛克建築
「哥德堡變奏曲」這個曲名並不是巴赫起的,而是傳記作者弗克爾在巴赫死後起的。巴赫自己稱它為「包括一首詠嘆調及其變奏的鍵盤練習曲,為有兩層鍵盤的羽管鍵琴而作」。
巴赫的這部變奏曲是以他1725年為安娜·瑪格達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薩拉班德舞曲作為主題,發展成30段變奏。這30的數字,由3所支配,以3個成一組的變奏,以卡農的方式來表達:一為齊聲的卡農,二為二度卡農,三為三度卡農……此後達到第九個卡農後,第十變奏為四聲部的賦格,之間不斷出現創意曲、託卡塔、詠嘆調等各種形式。其中的第十六變奏是一個法國式的序曲,作為全曲前後兩部分的分界標。結尾的第三十變奏標記是Quodlibet,Quodlibet是一種起源於中世紀的演唱方式。它的低音基本旋律上安置了兩首民歌,其中一首是17世紀義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藍和蕪菁所追趕》,另一首是德國民歌《離開家已有許久》,兩個旋律以對位的方式互為纏繞。
整部作品的主題深沉凝重,充滿了富於理性的思考,正是垂暮之年的巴赫對自己的一生進行的一次回顧和反思。作品中體現出完整之美、和諧之美、旋律之美,在整個音樂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RCA出品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義大利協奏曲》歷史錄音
星外星唱片引進發行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