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 is a kind of intellectual light ~
《布蘭登堡協奏曲(德語: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英語:Brandenburg Concertos)》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套最負盛名的管弦樂作品之一,是管弦樂發展史上的裡程碑。這組樂曲被華格納稱為「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2021年是這套管弦樂作品創作300周年。
△《布蘭登堡協奏曲》創作250周年紀念郵票
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屬於當時流行的大協奏曲體裁,一共有六首,作品編號從BWV1046到BWV1051。被公認最偉大的大協奏曲,也是現在最常被演奏的大協奏曲。
今天介紹大協奏曲和《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
協奏曲
協奏曲(義大利語:concerto,德語:Konzert),指一件(或數件)獨奏樂器和樂隊協同演奏,既有對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
十八世紀之後,協奏曲漸漸演變出三種形式:
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形式上是樂團小群組、大群組的競合;
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單人與樂團全體的互動,例如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獨奏協奏曲由於能夠充分展現獨奏樂器的特色,又不失合奏的壯麗,自十九世紀起脫穎而出,受到近、現代觀眾的喜愛;
樂隊協奏曲(ripieno concerto),這種協奏曲較為少見。
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可以說是協奏曲的早期形式,通過樂隊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一問一答的交替來進行,通常是一組表現力較強,數量較少,稱為「主奏部」,另一組數量較多,稱為「協奏部」或「全奏部」,兩部分輪流演奏,形成對比,呼應和組合。
從科列裡、託列裡、韋瓦第到巴赫,協奏曲的語法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並在莫扎特筆下達到高峰。特別是莫札特可觀的廿七首鋼琴協奏曲創作,使得協奏曲自此成為足以與交響曲、弦樂四重奏鼎足而立的重要作曲類型。
大協奏曲
大協奏曲起源於義大利,是由當時流行的三重奏鳴曲這種體裁作為基礎改進而來的。大協奏曲以樂隊中的兩組樂器分別擔任「主奏部」、「協奏部」,替代原來三重奏鳴曲三聲部之中的兩個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和「協奏部」這兩個聲部之間的對比。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是將這一嘗試真正變成了音樂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阿爾坎傑羅·科雷利(義大利語:Arcangelo Corelli,1653年2月17日-1713年1月8日),是巴洛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義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幾乎只為弦樂器創作。在器樂領域裡,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音樂史上人稱「現代小提琴技巧創建者」及「大協奏曲之父」。
△ 阿爾坎傑羅·科雷利,Hugh Howard繪於1697年
雖然發端於義大利,但巴洛克音樂的最高峰屬於德國人巴赫(John Sebastian Bach)和亨德爾(George Fridrick Handel),大協奏曲也是一樣。最偉大的大協奏曲,也是現在最常被演奏的大協奏曲,莫過於巴赫的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
△ 萊比錫託馬教堂前的巴赫雕像
而亨德爾的大協奏曲主要是作為歌劇和清唱劇的幕間曲而創作的,有op.3的6首以及op.6的12首,op.6更為著名,亨德爾當時如有神助,只用了1個月就完成了這12首大協奏曲,其中的第10,第12號在20世紀仍然經常上演。
樂曲欣賞
巴赫的《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作品編號為BWV1048)的樂隊配置比較特別,僅僅使用了弦樂器,只有三把小提琴,三把中提琴,三把大提琴和作為通奏低音的一把低音提琴和一架羽管鍵琴。這種獨特的樂器配置使得這首協奏曲更像是一部室內樂作品,聲部之間的對話顯得尤為重要,而樂器音色上較小的差別,也必須依靠出色的作曲技巧加以彌補。
《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六首協奏曲中最短的,三個樂章合計約10分鐘。《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有三個樂章:
外文曲名: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in G major BWV1048:1. (ohne Satzbezeichnung)
中文曲名:G大調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WV1048,第一樂章
作曲: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指揮:Karl Richter
第一樂章的主題典雅明麗,富有內在的動感。全奏呈示主題之後,樂隊分為三組,主題也被分解為幾個短小的動機,三個聲部利用這些動機加以變化和發展,形成許多新的旋律,這些旋律又交織在一起,仿佛枝幹的末端又會分出更細的枝幹,枝幹相互聯結,織成了一張音響的網。音樂在連續不斷的流動,各種變化無不是來自於最初的那個主題。
外文曲名:Ich liebe den Hochsten von ganzem Gemute, BWV 174 Sinfonia
中文曲名:我用全心熱愛上帝 序曲
作曲: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赫在1729年創作的第174號清唱劇《我用全心熱愛上帝(Ich liebe den Hochsten von ganzem Gemute)》的序曲,實際上是脫胎於《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一樂章。
外文曲名: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in G major BWV1048:3. Allegro
中文曲名:G大調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WV1048,第三樂章
作曲: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指揮:Karl Richter
第三樂章中,快速行進的主題依次出現在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上,巴赫利用弦樂隊展示了這個主題對位的可能性,轉而在大提琴上給出了一個對比性的主題,隨後的樂曲不時返回到最初的主題上,這個主題被不斷的發展,變形,與對比主題融合,又脫離開,重新恢復到原始的狀態。
相關閱讀
巴赫《G大調第一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前奏曲》
巴赫《第一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博物志 | 布蘭登堡門 之一
博物志 | 布蘭登堡門 之二
博物志 | 布蘭登堡門 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