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 | 巴赫《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2021-02-11 藝文志略

~ art is a kind of intellectual light ~

《布蘭登堡協奏曲(德語: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英語:Brandenburg Concertos)》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套最負盛名的管弦樂作品之一,是管弦樂發展史上的裡程碑。這組樂曲被華格納稱為「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2021年是這套管弦樂作品創作300周年。

△《布蘭登堡協奏曲》創作250周年紀念郵票

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屬於當時流行的大協奏曲體裁,一共有六首,作品編號從BWV1046到BWV1051。被公認最偉大的大協奏曲,也是現在最常被演奏的大協奏曲。

今天介紹大協奏曲和《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

協奏曲

協奏曲(義大利語:concerto,德語:Konzert),指一件(或數件)獨奏樂器和樂隊協同演奏,既有對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

十八世紀之後,協奏曲漸漸演變出三種形式:

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形式上是樂團小群組、大群組的競合;

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單人與樂團全體的互動,例如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獨奏協奏曲由於能夠充分展現獨奏樂器的特色,又不失合奏的壯麗,自十九世紀起脫穎而出,受到近、現代觀眾的喜愛;

樂隊協奏曲(ripieno concerto),這種協奏曲較為少見。

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可以說是協奏曲的早期形式,通過樂隊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一問一答的交替來進行,通常是一組表現力較強,數量較少,稱為「主奏部」,另一組數量較多,稱為「協奏部」或「全奏部」,兩部分輪流演奏,形成對比,呼應和組合。

從科列裡、託列裡、韋瓦第到巴赫,協奏曲的語法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並在莫扎特筆下達到高峰。特別是莫札特可觀的廿七首鋼琴協奏曲創作,使得協奏曲自此成為足以與交響曲、弦樂四重奏鼎足而立的重要作曲類型。

大協奏曲

大協奏曲起源於義大利,是由當時流行的三重奏鳴曲這種體裁作為基礎改進而來的。大協奏曲以樂隊中的兩組樂器分別擔任「主奏部」、「協奏部」,替代原來三重奏鳴曲三聲部之中的兩個高音部,突出了「主奏部」和「協奏部」這兩個聲部之間的對比。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是將這一嘗試真正變成了音樂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阿爾坎傑羅·科雷利(義大利語:Arcangelo Corelli,1653年2月17日-1713年1月8日),是巴洛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義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幾乎只為弦樂器創作。在器樂領域裡,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音樂史上人稱「現代小提琴技巧創建者」及「大協奏曲之父」。

△ 阿爾坎傑羅·科雷利,Hugh Howard繪於1697年

雖然發端於義大利,但巴洛克音樂的最高峰屬於德國人巴赫(John Sebastian Bach)和亨德爾(George Fridrick Handel),大協奏曲也是一樣。最偉大的大協奏曲,也是現在最常被演奏的大協奏曲,莫過於巴赫的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

△ 萊比錫託馬教堂前的巴赫雕像


而亨德爾的大協奏曲主要是作為歌劇和清唱劇的幕間曲而創作的,有op.3的6首以及op.6的12首,op.6更為著名,亨德爾當時如有神助,只用了1個月就完成了這12首大協奏曲,其中的第10,第12號在20世紀仍然經常上演。

樂曲欣賞

巴赫的《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作品編號為BWV1048)的樂隊配置比較特別,僅僅使用了弦樂器,只有三把小提琴,三把中提琴,三把大提琴和作為通奏低音的一把低音提琴和一架羽管鍵琴。這種獨特的樂器配置使得這首協奏曲更像是一部室內樂作品,聲部之間的對話顯得尤為重要,而樂器音色上較小的差別,也必須依靠出色的作曲技巧加以彌補。

《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六首協奏曲中最短的,三個樂章合計約10分鐘。《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有三個樂章:

外文曲名: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in G major BWV1048:1. (ohne Satzbezeichnung)

中文曲名:G大調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WV1048,第一樂章

作曲: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指揮:Karl Richter

第一樂章的主題典雅明麗,富有內在的動感。全奏呈示主題之後,樂隊分為三組,主題也被分解為幾個短小的動機,三個聲部利用這些動機加以變化和發展,形成許多新的旋律,這些旋律又交織在一起,仿佛枝幹的末端又會分出更細的枝幹,枝幹相互聯結,織成了一張音響的網。音樂在連續不斷的流動,各種變化無不是來自於最初的那個主題。

外文曲名:Ich liebe den Hochsten von ganzem Gemute, BWV 174 Sinfonia

中文曲名:我用全心熱愛上帝 序曲

作曲: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赫在1729年創作的第174號清唱劇《我用全心熱愛上帝(Ich liebe den Hochsten von ganzem Gemute)》的序曲,實際上是脫胎於《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第一樂章。

外文曲名: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in G major BWV1048:3. Allegro

中文曲名:G大調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BWV1048,第三樂章

作曲: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指揮:Karl Richter

第三樂章中,快速行進的主題依次出現在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上,巴赫利用弦樂隊展示了這個主題對位的可能性,轉而在大提琴上給出了一個對比性的主題,隨後的樂曲不時返回到最初的主題上,這個主題被不斷的發展,變形,與對比主題融合,又脫離開,重新恢復到原始的狀態。

相關閱讀

巴赫《G大調第一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前奏曲》

巴赫《第一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博物志 | 布蘭登堡門 之一

博物志 | 布蘭登堡門 之二

博物志 | 布蘭登堡門 之三

相關焦點

  • 紀念巴赫 |《布蘭登堡協奏曲》(威爾比耶音樂節/+捷傑耶夫)
    作為歐洲主要的古典音樂音樂節,這個月開始的、為期半個月的瑞士威爾比耶音樂節一直是那些大牌音樂家夏季去避暑和演出的好去處。威爾比耶位於瑞士山區,夏季非常涼爽,也是旅遊旺地。今天是JS巴赫去世269周年紀念日,所以我們先送上23日的一場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由德國指揮家萊茵哈德·戈貝爾指揮威爾比耶室內樂團演出。
  • 愛樂——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在克騰工作的六年多時間是巴赫心情比較愉快的日子,在這裡他完成了他畢生最主要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的第一卷,還有就是《布蘭登堡協奏曲》。克騰的利奧波德公爵待巴赫為上賓,克騰樂隊也是一班出色的音樂家,對音樂的共同愛好激發了巴赫的創作熱情,在克騰的日子裡他的作品數量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已遺失,從《布蘭登堡協奏曲》裡可以看出巴赫飽滿的情緒和自然奔湧的藝術靈感。
  •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
    1721年,巴赫把自己創作的認為是最好的六首協奏曲獻贈給布蘭登堡的克裡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標題為《六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說是布蘭登堡侯爵的約稿,也有說是巴赫想得到布蘭登堡宮廷音樂的職位。結果是路德維希侯爵至死都未能聽到這部協奏曲,因為他的樂隊編制只有6人,而演奏這部大協奏曲至少需要7人以上。巴赫也未能如願以償,由於科騰親王迎娶了音樂史上最討厭音樂的公主,疏遠音樂了,或許妻子芭芭拉的去世,使得巴赫想攜新妻安娜·瑪格德萊娜去他鄉過新生活。反正小舟從此逝,巴赫在萊比錫小教堂度過漫漫27年黯淡餘生。而第一位撰寫巴赫傳記的德國音樂學家把這套作品改為《布蘭登堡協奏曲》,一直沿用到今天。
  • 巴赫大協奏曲經典實驗《布蘭登堡協奏曲》
    上一篇內容中我們討論了西方音樂之父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的創作歷史,以及其中第五首中羽管鍵琴的大段華彩樂段對於後世鋼琴協奏曲的影響
  • 巨匠名曲|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眾多管弦樂作品中最著名的一組樂曲,全曲共有六首,每首使用的樂器組合都不相同。 這組樂曲被華格納稱為「一切音樂中的奇蹟」
  • 「音樂的奇蹟」—《布蘭登堡協奏曲》|紀念巴赫逝世270周年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譽為「音樂之父」。他的協奏曲創作是從對義大利協奏曲的學習開始的,義大利的影響可以明顯從巴赫的BWV1041-1043以及6首《布蘭登堡協奏曲》中可見。《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在1718年前後受聘於克滕宮廷期間寫作的。
  • 【古典名碟】巴赫管弦樂巔峰之作《布蘭登堡協奏曲》三個經典版本(老版/新版/發燒版)
    《布蘭登堡協奏曲》創作期間也正值巴赫藝術生涯的巔峰時代,所著作品豐富且優秀。在這組協奏曲中,巴赫以鬼斧神工的熟練技巧展開動機,而除了創造純粹的歡愉之外無其它刻意的目的。雖然是60年代的錄音,但音響效果卻頗為出色,它被《音樂聖經》評選為《布蘭登堡協奏曲》的首選版本,在《日本唱片藝術》「名曲300首」中,它則佔據了第一名的寶座。
  • 【最新開票】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專場音樂會
    1721年,巴赫將自己最喜歡的《六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獻給了當時布蘭登堡的侯爵克裡斯蒂安·路德維希,後世把這稱為《布蘭登堡協奏曲》。
  •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 巴赫現存作品雖然有1000多首,但協奏曲只有區區21首,雖然數量少,但部部精品,其中《布蘭登堡協奏曲》便是翹楚之一。1717年到1723年,巴赫在科登當宮廷樂長,科登是一個沒落小城,領主利奧波德卻有王儲身份。利奧波德年輕俊朗,而且會大提琴、小提琴、古鋼琴,還能唱兩嗓男低音。
  • 每天一首巴赫丨細說巴赫的古鋼琴協奏曲丨格倫·古爾德演奏巴赫《第七鋼琴協奏曲》(BWV1058)
    在巴赫的七首為一架古鋼琴而作的協奏曲中,第一號作品d小調,可能改編自一首已經失傳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二號作品E大調,改編自巴赫早先的No.169、No.49康塔塔;第三號作品D大調,改編自著名的《E大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作品
  • 【潔西老師音樂課堂】了解西方古典音樂-巴洛克時期代表人物巴赫
    嘿嘿嘿,不要問潔西老師是怎麼知道的呦~~    潔西老師射手座,85後教育學碩士,海歸,自幼學習鋼琴,從兒時的討厭鋼琴變成熱愛音樂的教育工作者,對兒童音樂啟蒙及藝術教育有獨到見解。好啦,上篇文章中我們提到西方古典音樂分為不同的時期,古希臘至文藝復興時期大家接觸的非常少,咱們後面有時間在聊。
  • 以今度古,想當然耳——對卡拉揚版本《布蘭登堡協奏曲》的思考
    如果說J·S巴赫的在《布蘭登堡協奏曲》的音樂內涵通過結構的有序發展而得到進一步深化,那麼,他們為體現樂曲中複雜而均衡、對立統一的形式美與樂曲的意蘊而讓我體驗了一場音響與視覺的盛宴:情感基調的豐富變化,體現表演者與作品之間的主客體深入交流;美感與技巧的統一,反映出他們審美體驗的豐富。
  • 古典音樂入門曲目 100 首
    初次接觸古典音樂的朋友,不是覺得古典音樂太高冷了,就是覺得不怎麼好聽,有時甚至連記住曲目名字,都頗費一番功夫。
  • 100首古典音樂入門曲目在線試聽
    100首古典音樂入門曲目交響曲1海頓 《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2莫扎特 《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3貝多芬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4貝多芬 《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5舒伯特 《B小調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
  • CLASSICAL MUSIC-(古典音樂100首欣賞)
    Tell對於普通樂迷或者古典音樂啟蒙者來說,聽什麼是個問題,kickassclassical網站推出了百大古典音樂排行,其中所評選出的一百首古典音樂經典對於音樂啟蒙者,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聆聽樂單朋友們按照視頻中的曲目名和作品號在音樂網站或手機音樂APP上找到相關曲目聽賞。巨聲春天,為你所願,讓我們一起聆聽,一起感悟人生。
  • 暑假進入倒計時,聽著古典音樂,讓耳朵暢遊歐美!
    第六站 德/國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1721年,為了在政治之都柏林求得一份好的差事,更為了向當權者展示他的音樂才華,巴赫把之前所做的協奏曲其中的六首湊在一起獻給當時炙手可熱的布蘭登堡選帝侯克裡斯蒂安·路德維希。
  • 巴赫音樂特點極簡指南
    「對巴赫畢生所從事的工作,我只有這些可以奉告: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大師的回答雖然有些「意氣用事」,但還是道出了不少真諦:音樂,尤其是巴赫的音樂有時是不可言傳的。    除歌劇以外,巴赫的創作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
  • 巴赫的「弦」外之音,竟如此動人!
    林聲印象|林聲微教育|林聲說音樂|音樂瞬間|林聲推薦|音樂家面面觀|音樂博覽|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卡爾·李希特指揮慕尼黑巴赫樂團巴赫的音樂才華震古爍今,被譽為「音樂之父」今天我們就來聽聽巴赫的經典管弦樂作品《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眾多管弦樂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組
  • 藝術相伴丨"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 音樂賞析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
  • 如何用巴赫古典音樂平衡身心、療愈情緒?(附冥想音頻+配樂)
    提起德國古典音樂,人們自然會想起兩位齊名的音樂巨匠-巴赫和亨德爾。在世界音樂史上,時至今日,巴赫素有「西方音樂之父」的美稱。他的作品是歷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學習的榜樣,他的音樂對後世影響巨大。莫扎特等偉大作曲家均對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巴赫生前不出名,死後的50年中也幾乎被遺忘。今天他已被公認為世界上兩到三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