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巴赫 |《布蘭登堡協奏曲》(威爾比耶音樂節/+捷傑耶夫)

2021-02-19 古典音樂

每到夏天,各個音樂節就紛紛啟幕。作為歐洲主要的古典音樂音樂節,這個月開始的、為期半個月的瑞士威爾比耶音樂節一直是那些大牌音樂家夏季去避暑和演出的好去處。威爾比耶位於瑞士山區,夏季非常涼爽,也是旅遊旺地。

今天是JS巴赫去世269周年紀念日,所以我們先送上23日的一場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由德國指揮家萊茵哈德·戈貝爾指揮威爾比耶室內樂團演出。威爾比耶音樂節有三支樂隊,分別是韋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韋爾比耶音樂節室內樂團和韋爾比耶音樂節青少年樂團(前身為韋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

冒著聽起來像電視真人秀節目裡陳詞濫調的危險,德國指揮家萊茵哈德·戈貝爾(Reinhard Goebel)的職業生涯踏上了一段新旅程。以創建並指揮科隆古樂團(Musica Antiqua Köln)而著稱的戈貝爾,用歷史上真實的樂器演奏巴洛克音樂,耕耘出了一番新天地(並且還打破了一些規則)。然而,在長達三十多年的巡演、錄音及演出之後,科隆古樂團於2007年解散,打那以後戈貝爾更喜歡在現代樂器上演奏巴洛克音樂,將對原始樂器的渴望描述為「一種戀物癖」。因此,看到他站在指揮臺上,帶領韋爾比耶音樂節室內樂團的音樂家們詮釋《布蘭登堡協奏曲》,確是別有一番迷人風韻。一方面他帶來了幾十年的「歷史真實表演」傳統,而另一方面他又否定了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當聽到巴赫音樂在現代樂器以及用現代音樂會的音高演奏時,是多麼令人吃驚又是多麼令人耳目一新,甚而至於HIP正統觀念已全面把握當代音樂會的種種預期也讓人感到懷疑。當然,事實上無論你是用現代樂器還是用十八世紀的樂器演奏巴赫,二者均有得失,而且永遠不會有一種完全正確的演奏方法。

也許是因為受正統觀念所束縛,因此「音損」之感首先打擊了我們。這場音樂會的聲音有一種同質性,可能更容易聯想到布魯克納或馬勒,儘管後者有著更為壯麗的規模。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真正領會到自己是多麼喜歡十八世紀的樂器,尤其是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而聽覺的一體化意味著第一協奏曲中的圓號——聲音畫面中一個如此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表現力和融合度均有點過了。

然而,這種高度化的同質性意味著《第六協奏曲》有著特殊的「待遇」,兩把低音維奧爾琴的引入賦予音樂一個奢華的中間樂段,並與另一對(常規)中提琴完美融合。除此之外,當作品需要時這些樂器均不可能從和諧統一中脫穎而出。《第二協奏曲》中隱約閃現的小號就是一個例證,而我則喜歡《第一、二協奏曲》中雙簧管的堅定自信,以美妙的優雅音符裝飾,如同徜徉在樂海中的舞者。

這場演出的樂手們肯定是衝著韋爾比耶年輕音樂家節目的舊式結局去的,但也許《布蘭登堡協奏曲》的作品特質需要更多的演出經驗,這一點可以通過擔任首席小提琴的西班牙古典小提琴家羅伯託·岡薩雷斯-蒙賈斯(Roberto González-Monjas)的演繹得到很好的體現,在《第三協奏曲》中激情的火花在他的琴弦上飛舞。馬克斯·沃爾伯斯(Max Volbers)也值得特別提及:他不僅讓豎笛在《第二、四協奏曲裡》煥發新生,接下來還在《第五協奏曲》裡演奏了龐大的羽管鍵琴,使之聽起來完全像是一場常規的晚間演出。

不過主要的保留意見還是關於戈貝爾本人。指揮臺上的他似乎是個相當不協調的人,穿著自己的晚禮服,像富特文格勒或索爾蒂一樣揮舞著指揮棒。這幾乎就好像他試圖在一場更為現代的、以樂手為主導的演出實踐中設置障礙,令人感到相當不協調,而這一切幾乎又都是人為的。

準確地說,儘管也有個別的明星,但從整體上看整場演出都是相當奇怪的不一致。有些弦樂演奏者使用了巴洛克式的弓,而另一些則沒有;有些樂手運用了顫音,有些則不然。戈貝爾有時是站立指揮有時又坐下;在他的指揮棒下樂章之間有時停頓有時則是連奏。總的來說,每一首協奏曲似乎都是單獨演奏,感覺如同繞著馬戲團的圓柱轉來轉去,而不是將作品作為一個整體加以呈現。當然這不一定就是錯誤的,但是如果對《布蘭登堡協奏曲》作為一個整體無話可說,那麼又為什麼首先想到的是將整部作品放在一起演奏呢?


《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套管弦樂組曲,屬於當時流行的大協奏曲體裁,一共六首。是作曲家最負盛名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關於布蘭登堡協奏曲的創作緣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巴赫應了當時的布蘭登堡侯爵克裡斯蒂安·路德維希的邀請而作,1719年巴赫為科滕大公利奧波德赴柏林選購鋼琴的時候認識了這位侯爵大人,巴赫曾為他演奏;另一種說法則是巴赫在科滕創作了這些作品,並在接到邀請之後略加修改,獻上了這6首作品。可以肯定的是,1721年3月24日,這些傑作和一封在我們看來措詞相當謙卑的信一起寄給了布蘭登堡侯爵。

據研究,巴赫曾經在科滕演出過這6首協奏曲,而直到1734年布蘭登堡侯爵去世,他也沒有聽到過這些以他的封地命名的作品。樂譜和其他雜物一起被低價賣出,輾轉流落到普魯士公主阿瑪麗亞手中。

這6首協奏曲屬於大協奏曲,不同於現在更為常見的獨奏樂器的協奏曲,大協奏曲不是由一件樂器和樂隊競奏,而是一組數量較少的樂器和另一組數量較多的樂器競奏。六首布蘭登堡當中,第二,四,五是典型的大協奏曲,有一組獨奏樂器(主奏部)和樂隊(全奏部)對峙,而第一,三,六則是樂隊的一部分對抗樂隊的另一部分。樂隊規模都不大,按照當時的配置,一般是7-13件樂器,大多以弦樂為主要的織體組成部分,木管常佔據競奏者的地位,銅管樂器中只有第一用了圓號,第二用了高音小號。獨奏樂器組有3-4件樂器。由低音弦樂器和古鋼琴組成的通奏低音演奏低音聲部。

按照慣例,協奏曲是快-慢-快三個樂章,通常第一樂章是一個快板樂章,典雅,絢麗,帶著一絲驕傲;第二樂章是抒情的慢板,有沉思,有悲傷,也有甜蜜的各種音樂表情;第三樂章快速華麗,充滿了燦爛的光華。布蘭登堡的第一首是四個樂章,在傳統的三樂章後面加入了小步舞曲,三聲中段和華麗的波蘭舞曲;第三號沒有慢板樂章,只有兩個慢板和弦作為兩個快板樂章之間的過渡;第二,四,五號,也就是有一組獨奏樂器和樂隊競奏的三首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都是嚴格的賦格樂章,獨奏樂器競相展示,樂曲在旋律的交織和和聲的結構中飛升。


最後我們送上當今最具實力的俄羅斯指揮沙皇瓦萊裡·捷傑耶夫在威爾比耶音樂節上指揮的兩場音樂會:

巴託克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Béla Bartók (1881-1945)

Violin Concerto No. 2 Sz 112

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

Dimitri Chostakovitch (1906-1975)

Symphony No. 5 in D minor Op. 47

克裡斯多夫·巴拉蒂

匈牙利小提琴家(Kristóf BARÁTI 1979—)

韋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

18 July 2019

理查·施特勞斯《沒有影子的女人》

(三幕歌劇,音樂會版)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Die Frau Ohne Schatten, opera in three acts

韋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

Gerhard SIEGEL

DER KAISER

Emily MAGEE

DIE KAISERIN

Evelyn HERLITZIUS

DIE AMME

Bogdan BACIU

DER GEISTERBOTE

John LUNDGREN

BARAK

Miina-Liisa VÄRELÄ

DIE FÄRBERIN

22 July 2019

作為威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姐夫指揮了開幕第一場音樂會,然後忙裡偷閒和鋼琴家普列特涅夫、大提琴家麥斯基一起玩了一把西洋棋。不過他接著馬上又飛到拜羅伊特音樂節去指揮開幕重頭戲《唐豪瑟》了。作品的範圍真的好廣啊,那麼匆忙讓人擔心演出質量了。

相關焦點

  • 「音樂的奇蹟」—《布蘭登堡協奏曲》|紀念巴赫逝世270周年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譽為「音樂之父」。他的協奏曲創作是從對義大利協奏曲的學習開始的,義大利的影響可以明顯從巴赫的BWV1041-1043以及6首《布蘭登堡協奏曲》中可見。《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在1718年前後受聘於克滕宮廷期間寫作的。
  • 古典音樂 | 巴赫《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這組樂曲被華格納稱為「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2021年是這套管弦樂作品創作300周年。△《布蘭登堡協奏曲》創作250周年紀念郵票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屬於當時流行的大協奏曲體裁,一共有六首,作品編號從BWV1046到BWV1051。被公認最偉大的大協奏曲,也是現在最常被演奏的大協奏曲。
  • 愛樂——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在克騰工作的六年多時間是巴赫心情比較愉快的日子,在這裡他完成了他畢生最主要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的第一卷,還有就是《布蘭登堡協奏曲》。克騰的利奧波德公爵待巴赫為上賓,克騰樂隊也是一班出色的音樂家,對音樂的共同愛好激發了巴赫的創作熱情,在克騰的日子裡他的作品數量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已遺失,從《布蘭登堡協奏曲》裡可以看出巴赫飽滿的情緒和自然奔湧的藝術靈感。
  •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
    1721年,巴赫把自己創作的認為是最好的六首協奏曲獻贈給布蘭登堡的克裡斯蒂安·路德維希侯爵,標題為《六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說是布蘭登堡侯爵的約稿,也有說是巴赫想得到布蘭登堡宮廷音樂的職位。結果是路德維希侯爵至死都未能聽到這部協奏曲,因為他的樂隊編制只有6人,而演奏這部大協奏曲至少需要7人以上。巴赫也未能如願以償,由於科騰親王迎娶了音樂史上最討厭音樂的公主,疏遠音樂了,或許妻子芭芭拉的去世,使得巴赫想攜新妻安娜·瑪格德萊娜去他鄉過新生活。反正小舟從此逝,巴赫在萊比錫小教堂度過漫漫27年黯淡餘生。而第一位撰寫巴赫傳記的德國音樂學家把這套作品改為《布蘭登堡協奏曲》,一直沿用到今天。
  • 巨匠名曲|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眾多管弦樂作品中最著名的一組樂曲,全曲共有六首,每首使用的樂器組合都不相同。 這組樂曲被華格納稱為「一切音樂中的奇蹟」
  • 巴赫大協奏曲經典實驗《布蘭登堡協奏曲》
    上一篇內容中我們討論了西方音樂之父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的創作歷史,以及其中第五首中羽管鍵琴的大段華彩樂段對於後世鋼琴協奏曲的影響
  • 【最新開票】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專場音樂會
    1721年,巴赫將自己最喜歡的《六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獻給了當時布蘭登堡的侯爵克裡斯蒂安·路德維希,後世把這稱為《布蘭登堡協奏曲》。
  •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巴赫 巴赫現存作品雖然有1000多首,但協奏曲只有區區21首,雖然數量少,但部部精品,其中《布蘭登堡協奏曲》便是翹楚之一。1717年到1723年,巴赫在科登當宮廷樂長,科登是一個沒落小城,領主利奧波德卻有王儲身份。利奧波德年輕俊朗,而且會大提琴、小提琴、古鋼琴,還能唱兩嗓男低音。
  • 【古典名碟】巴赫管弦樂巔峰之作《布蘭登堡協奏曲》三個經典版本(老版/新版/發燒版)
    《布蘭登堡協奏曲》創作期間也正值巴赫藝術生涯的巔峰時代,所著作品豐富且優秀。在這組協奏曲中,巴赫以鬼斧神工的熟練技巧展開動機,而除了創造純粹的歡愉之外無其它刻意的目的。雖然是60年代的錄音,但音響效果卻頗為出色,它被《音樂聖經》評選為《布蘭登堡協奏曲》的首選版本,在《日本唱片藝術》「名曲300首」中,它則佔據了第一名的寶座。
  • 每天一首巴赫丨細說巴赫的古鋼琴協奏曲丨格倫·古爾德演奏巴赫《第七鋼琴協奏曲》(BWV1058)
    A大調,原曲已經無從考證,但根據一些資料推測可能來自一首帶柔音的雙簧管協奏曲;第五號作品f小調,改編自原曲已經不存在的《g小調雙簧管協奏曲》;第六號作品F大調則改編自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第四號》;第七號作品g小調,改編自《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 以今度古,想當然耳——對卡拉揚版本《布蘭登堡協奏曲》的思考
    在2019年5月的哥本哈根古樂團布蘭登堡音樂盛會中,我有幸擔任了樂團總監莫拉斯·烏裡克·莫滕森(LarsUlrik Mortensen)的羽管鍵琴大師課翻譯,參加了他們之前的彩排,並聆聽了整場音樂會。如果說J·S巴赫的在《布蘭登堡協奏曲》的音樂內涵通過結構的有序發展而得到進一步深化,那麼,他們為體現樂曲中複雜而均衡、對立統一的形式美與樂曲的意蘊而讓我體驗了一場音響與視覺的盛宴:情感基調的豐富變化,體現表演者與作品之間的主客體深入交流;美感與技巧的統一,反映出他們審美體驗的豐富。
  • 捷傑耶夫的中國緣
    2008年秋,作為開啟倫敦交響樂團2008年—2009年新音樂季的演出,捷傑耶夫指揮演出了「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節」,當時交響樂團剛剛結束義大利巡演回到倫敦,在排練過程中,首席單簧管安德魯·馬裡納累得說:「我都快站不起來了!」而在「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節」首場音樂會翌日,樂團還要在下午和晚上進行兩場演出。
  • 藝術相伴丨"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 音樂賞析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
  • 京華時報:捷傑耶夫是個好「導演」
    原標題:捷傑耶夫是個好「導演」   現在每當聽到捷傑耶夫這個名字,總會讓我想到一個電影上的名詞「導演加長版」。在上周四五兩個晚上,這位俄羅斯指揮家率馬林斯基劇院樂團在國家大劇院演奏了拉赫瑪尼諾夫的全部鋼琴協奏曲與交響曲,外帶《交響舞曲》,每晚從7點演到11點。
  • 巴赫的「科騰奇蹟「:我音歸處是吾鄉
    來自華格納口中「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的《布蘭登堡協奏曲》便是巴赫在科騰時期為此地留下的濃重一筆。這是個佳作應運而生的輝煌時代,上承魏瑪,下啟萊比錫。而鮮為人知的是,巴赫為這一步做出的選擇是分外慎重而決絕的,倘若曾經有一分妥協,便不會有此作品的誕生。魏瑪是巴赫的事業順利開啟之地,但此創作階段卻以從監獄的黯然離開而結束。這一切要從他彼時與魏瑪公爵的關係講起。
  • 林達音樂時空——重塑巴赫
    這不由使人聯想到時下的一個文化名詞—— 重塑(Re-imagine),和一位名聞世界的巴赫作品的熱衷關注者:年輕的以色列曼陀林演奏家:艾維·艾維塔爾(Avi Avital)。重塑,並非今人的發明,巴赫早在二百多年前創作的七首羽管鍵琴協奏曲(BWV 1052-1058),正是在研究、吸取了義大利協奏曲的輝煌效果和創造性地糅合了德國多聲部音樂的一大重塑成果。
  • 【潔西老師音樂課堂】了解西方古典音樂-巴洛克時期代表人物巴赫
    這篇咱們先從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說起。大家熟知的巴赫,全名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1750年),是巴洛克時期音樂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西方(歐洲)音樂之父。
  • 巴赫的「弦」外之音,竟如此動人!
    林聲印象|林聲微教育|林聲說音樂|音樂瞬間|林聲推薦|音樂家面面觀|音樂博覽|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卡爾·李希特指揮慕尼黑巴赫樂團巴赫的音樂才華震古爍今,被譽為「音樂之父」今天我們就來聽聽巴赫的經典管弦樂作品《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眾多管弦樂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組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750年7月28日,術後體弱的巴赫死於中風(65歲)。作品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140餘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等,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各類作品。
  • 馬友友帶青年音樂家開啟「巴赫」音樂之旅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 實習生楊淑瑩報導 1月10日,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在廣州交響樂團拉開序幕。當天,音樂周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藝術總監馬友友與導師團隊、青年音樂家集體亮相,現場展開交流。已經連續第四年擔任音樂周藝術總監的馬友友此次將和導師團帶領青年音樂家開啟「巴赫」音樂之旅,他更鼓勵大家在音樂周要保持深入思考,尋找自己音樂生涯的「黃金時刻」。 2020年是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335年誕辰,本屆音樂周將以他和他的音樂為主線,貫穿音樂周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