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各個音樂節就紛紛啟幕。作為歐洲主要的古典音樂音樂節,這個月開始的、為期半個月的瑞士威爾比耶音樂節一直是那些大牌音樂家夏季去避暑和演出的好去處。威爾比耶位於瑞士山區,夏季非常涼爽,也是旅遊旺地。
今天是JS巴赫去世269周年紀念日,所以我們先送上23日的一場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由德國指揮家萊茵哈德·戈貝爾指揮威爾比耶室內樂團演出。威爾比耶音樂節有三支樂隊,分別是韋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韋爾比耶音樂節室內樂團和韋爾比耶音樂節青少年樂團(前身為韋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
冒著聽起來像電視真人秀節目裡陳詞濫調的危險,德國指揮家萊茵哈德·戈貝爾(Reinhard Goebel)的職業生涯踏上了一段新旅程。以創建並指揮科隆古樂團(Musica Antiqua Köln)而著稱的戈貝爾,用歷史上真實的樂器演奏巴洛克音樂,耕耘出了一番新天地(並且還打破了一些規則)。然而,在長達三十多年的巡演、錄音及演出之後,科隆古樂團於2007年解散,打那以後戈貝爾更喜歡在現代樂器上演奏巴洛克音樂,將對原始樂器的渴望描述為「一種戀物癖」。因此,看到他站在指揮臺上,帶領韋爾比耶音樂節室內樂團的音樂家們詮釋《布蘭登堡協奏曲》,確是別有一番迷人風韻。一方面他帶來了幾十年的「歷史真實表演」傳統,而另一方面他又否定了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當聽到巴赫音樂在現代樂器以及用現代音樂會的音高演奏時,是多麼令人吃驚又是多麼令人耳目一新,甚而至於HIP正統觀念已全面把握當代音樂會的種種預期也讓人感到懷疑。當然,事實上無論你是用現代樂器還是用十八世紀的樂器演奏巴赫,二者均有得失,而且永遠不會有一種完全正確的演奏方法。
也許是因為受正統觀念所束縛,因此「音損」之感首先打擊了我們。這場音樂會的聲音有一種同質性,可能更容易聯想到布魯克納或馬勒,儘管後者有著更為壯麗的規模。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真正領會到自己是多麼喜歡十八世紀的樂器,尤其是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而聽覺的一體化意味著第一協奏曲中的圓號——聲音畫面中一個如此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表現力和融合度均有點過了。
然而,這種高度化的同質性意味著《第六協奏曲》有著特殊的「待遇」,兩把低音維奧爾琴的引入賦予音樂一個奢華的中間樂段,並與另一對(常規)中提琴完美融合。除此之外,當作品需要時這些樂器均不可能從和諧統一中脫穎而出。《第二協奏曲》中隱約閃現的小號就是一個例證,而我則喜歡《第一、二協奏曲》中雙簧管的堅定自信,以美妙的優雅音符裝飾,如同徜徉在樂海中的舞者。
這場演出的樂手們肯定是衝著韋爾比耶年輕音樂家節目的舊式結局去的,但也許《布蘭登堡協奏曲》的作品特質需要更多的演出經驗,這一點可以通過擔任首席小提琴的西班牙古典小提琴家羅伯託·岡薩雷斯-蒙賈斯(Roberto González-Monjas)的演繹得到很好的體現,在《第三協奏曲》中激情的火花在他的琴弦上飛舞。馬克斯·沃爾伯斯(Max Volbers)也值得特別提及:他不僅讓豎笛在《第二、四協奏曲裡》煥發新生,接下來還在《第五協奏曲》裡演奏了龐大的羽管鍵琴,使之聽起來完全像是一場常規的晚間演出。
不過主要的保留意見還是關於戈貝爾本人。指揮臺上的他似乎是個相當不協調的人,穿著自己的晚禮服,像富特文格勒或索爾蒂一樣揮舞著指揮棒。這幾乎就好像他試圖在一場更為現代的、以樂手為主導的演出實踐中設置障礙,令人感到相當不協調,而這一切幾乎又都是人為的。
準確地說,儘管也有個別的明星,但從整體上看整場演出都是相當奇怪的不一致。有些弦樂演奏者使用了巴洛克式的弓,而另一些則沒有;有些樂手運用了顫音,有些則不然。戈貝爾有時是站立指揮有時又坐下;在他的指揮棒下樂章之間有時停頓有時則是連奏。總的來說,每一首協奏曲似乎都是單獨演奏,感覺如同繞著馬戲團的圓柱轉來轉去,而不是將作品作為一個整體加以呈現。當然這不一定就是錯誤的,但是如果對《布蘭登堡協奏曲》作為一個整體無話可說,那麼又為什麼首先想到的是將整部作品放在一起演奏呢?
《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一套管弦樂組曲,屬於當時流行的大協奏曲體裁,一共六首。是作曲家最負盛名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關於布蘭登堡協奏曲的創作緣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巴赫應了當時的布蘭登堡侯爵克裡斯蒂安·路德維希的邀請而作,1719年巴赫為科滕大公利奧波德赴柏林選購鋼琴的時候認識了這位侯爵大人,巴赫曾為他演奏;另一種說法則是巴赫在科滕創作了這些作品,並在接到邀請之後略加修改,獻上了這6首作品。可以肯定的是,1721年3月24日,這些傑作和一封在我們看來措詞相當謙卑的信一起寄給了布蘭登堡侯爵。
據研究,巴赫曾經在科滕演出過這6首協奏曲,而直到1734年布蘭登堡侯爵去世,他也沒有聽到過這些以他的封地命名的作品。樂譜和其他雜物一起被低價賣出,輾轉流落到普魯士公主阿瑪麗亞手中。
這6首協奏曲屬於大協奏曲,不同於現在更為常見的獨奏樂器的協奏曲,大協奏曲不是由一件樂器和樂隊競奏,而是一組數量較少的樂器和另一組數量較多的樂器競奏。六首布蘭登堡當中,第二,四,五是典型的大協奏曲,有一組獨奏樂器(主奏部)和樂隊(全奏部)對峙,而第一,三,六則是樂隊的一部分對抗樂隊的另一部分。樂隊規模都不大,按照當時的配置,一般是7-13件樂器,大多以弦樂為主要的織體組成部分,木管常佔據競奏者的地位,銅管樂器中只有第一用了圓號,第二用了高音小號。獨奏樂器組有3-4件樂器。由低音弦樂器和古鋼琴組成的通奏低音演奏低音聲部。
按照慣例,協奏曲是快-慢-快三個樂章,通常第一樂章是一個快板樂章,典雅,絢麗,帶著一絲驕傲;第二樂章是抒情的慢板,有沉思,有悲傷,也有甜蜜的各種音樂表情;第三樂章快速華麗,充滿了燦爛的光華。布蘭登堡的第一首是四個樂章,在傳統的三樂章後面加入了小步舞曲,三聲中段和華麗的波蘭舞曲;第三號沒有慢板樂章,只有兩個慢板和弦作為兩個快板樂章之間的過渡;第二,四,五號,也就是有一組獨奏樂器和樂隊競奏的三首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都是嚴格的賦格樂章,獨奏樂器競相展示,樂曲在旋律的交織和和聲的結構中飛升。
最後我們送上當今最具實力的俄羅斯指揮沙皇瓦萊裡·捷傑耶夫在威爾比耶音樂節上指揮的兩場音樂會:
巴託克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Béla Bartók (1881-1945)
Violin Concerto No. 2 Sz 112
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
Dimitri Chostakovitch (1906-1975)
Symphony No. 5 in D minor Op. 47
克裡斯多夫·巴拉蒂
匈牙利小提琴家(Kristóf BARÁTI 1979—)
韋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
18 July 2019
理查·施特勞斯《沒有影子的女人》
(三幕歌劇,音樂會版)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Die Frau Ohne Schatten, opera in three acts
韋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
Gerhard SIEGEL
DER KAISER
Emily MAGEE
DIE KAISERIN
Evelyn HERLITZIUS
DIE AMME
Bogdan BACIU
DER GEISTERBOTE
John LUNDGREN
BARAK
Miina-Liisa VÄRELÄ
DIE FÄRBERIN
22 July 2019
作為威爾比耶音樂節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姐夫指揮了開幕第一場音樂會,然後忙裡偷閒和鋼琴家普列特涅夫、大提琴家麥斯基一起玩了一把西洋棋。不過他接著馬上又飛到拜羅伊特音樂節去指揮開幕重頭戲《唐豪瑟》了。作品的範圍真的好廣啊,那麼匆忙讓人擔心演出質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