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巴赫是在科騰時期(1717-1723)寫作這首《布蘭登堡協奏曲》的。《布蘭登堡協奏曲》作為以具體的音符保留下來的一份樂器與世情音樂文獻,是我們了解巴洛克音樂的直接途徑。巴洛克協奏曲與當今獨奏與樂隊的協奏曲很不同,編制小型,類似如今的室內樂。強調在一個統一的情緒中的突然對比,就像在巴洛克繪畫中經常出現的明暗對比所產生的驚人變化那樣。
這首大協奏曲展示了巴赫器樂創作的超凡能力,其天才的直覺與詼諧個性在作品中表露無遺。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的每首都要求由不同獨奏樂器組成主奏部(concertino)與整個樂隊的全奏(tutti)相抗衡。這些作品放在一起構成了巴洛克時期已有的幾乎所有樂器的組合,它們被彼此區別,相互追逐、競爭或無拘無束對話。巴赫把巴洛克大協奏曲體裁創作推向最後的巔峰。《布蘭登堡協奏曲》六首作品大多採用當時義大利協奏曲式的快-慢-快三樂章布局結構,但第一樂章的例外倒也成了聆聽的樂趣之一。
《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平均律是歐洲音樂的基本律制。
這套曲集是巴赫為鍵盤樂器所作的兩套曲集,第一集於1722年左右完成於克滕,有明確的教學目的。第二集於1740年在萊比錫匯集編纂。每一集各有24首前奏曲與賦格,用遍了24個大小調。每首前奏曲與賦格置於同一調性,但主題沒有聯繫。前奏曲形式自由,賦格則顯示了巴赫高超卓絕的對位創作技藝。曲集證實了十二平均律的優越性,進一步確立了西方大小調式,是巴赫鍵盤作品中的最高傑作 。
巴赫的音樂是跨越聖詠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以至於巴洛克時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義時期的出發點,啟蒙精神在他的音樂裡表現為對信仰的崇敬、對生命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教堂音樂《馬太受難曲》是飽含對人類的熱愛的史詩性作品,代表著巴赫的宗教音樂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們稱為"現存宗教音樂的頂峰"。
這部曲子共分為78首分曲,真實地再現了耶穌被猶大出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