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相伴丨"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 音樂賞析

2021-02-18 昌邑大劇院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巴赫是在科騰時期(1717-1723)寫作這首《布蘭登堡協奏曲》的。《布蘭登堡協奏曲》作為以具體的音符保留下來的一份樂器與世情音樂文獻,是我們了解巴洛克音樂的直接途徑。巴洛克協奏曲與當今獨奏與樂隊的協奏曲很不同,編制小型,類似如今的室內樂。強調在一個統一的情緒中的突然對比,就像在巴洛克繪畫中經常出現的明暗對比所產生的驚人變化那樣。

    這首大協奏曲展示了巴赫器樂創作的超凡能力,其天才的直覺與詼諧個性在作品中表露無遺。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的每首都要求由不同獨奏樂器組成主奏部(concertino)與整個樂隊的全奏(tutti)相抗衡。這些作品放在一起構成了巴洛克時期已有的幾乎所有樂器的組合,它們被彼此區別,相互追逐、競爭或無拘無束對話。巴赫把巴洛克大協奏曲體裁創作推向最後的巔峰。《布蘭登堡協奏曲》六首作品大多採用當時義大利協奏曲式的快-慢-快三樂章布局結構,但第一樂章的例外倒也成了聆聽的樂趣之一。

  《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平均律是歐洲音樂的基本律制。

    這套曲集是巴赫為鍵盤樂器所作的兩套曲集,第一集於1722年左右完成於克滕,有明確的教學目的。第二集於1740年在萊比錫匯集編纂。每一集各有24首前奏曲與賦格,用遍了24個大小調。每首前奏曲與賦格置於同一調性,但主題沒有聯繫。前奏曲形式自由,賦格則顯示了巴赫高超卓絕的對位創作技藝。曲集證實了十二平均律的優越性,進一步確立了西方大小調式,是巴赫鍵盤作品中的最高傑作 。

    巴赫的音樂是跨越聖詠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以至於巴洛克時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義時期的出發點,啟蒙精神在他的音樂裡表現為對信仰的崇敬、對生命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他的教堂音樂《馬太受難曲》是飽含對人類的熱愛的史詩性作品,代表著巴赫的宗教音樂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們稱為"現存宗教音樂的頂峰"。

    這部曲子共分為78首分曲,真實地再現了耶穌被猶大出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相關焦點

  • 琴界弦樂器|曹氏提琴 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
    巴赫Bach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 巴赫被稱作西方音樂之父,為何多數人對他的音樂敬而遠之?
    巴赫大名鼎鼎,被稱作西方音樂之父,但多數人對他的音樂敬而遠之,覺得聽不懂或比較枯燥單一,幾分鐘之後就會失去興趣。不能怪罪普羅大眾的欣賞品位,因為巴赫的音樂(包括巴洛克時期的多數音樂作品)確實不太「接地氣」。
  • 「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的《聖誕神曲》傾聽音樂是與神對話
    聖誕節不能缺少「西方音樂之父」巴赫的音符,尤其是在德國。德媒曾說,「缺少巴赫《聖誕神曲》(Christmas Oratorium)的聖誕節,是不可想像的。」德國作曲家、演奏家巴赫(1685–1750),是西方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一生創作了800多首樂曲,大部分是宗教音樂,這些音樂達到了基督教音樂的最高境界,有「音樂聖經」之稱。巴赫家族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巴赫5歲就成了教堂唱詩班的男童,7歲開始讀《聖經》,15歲得了合唱獎學金,被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
  • 他用自然音樂,點亮靈魂的內在之光丨薩滿鼓韻——自然音樂會
    祖籍成都,出生成長在河套及雁北地區,自幼隨父研習中國書畫,常隨其採風、講學。系統學習中外視覺藝術,九十年代中期移居北京,並在中美附中、中央美院學習。其間,一些作品被私人收藏。 95年開始研習音樂,常在中國和其它國家的原生態地區採風,感悟自然、人文與藝術。
  • 巴赫的音樂到底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
    (注:參見吳歡《從演奏巴赫平均律看巴赫作品的風格及特點》,載於《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期。)當然,也有人認為威尼斯的宗教、文化、建築藝術對巴赫的音樂創作有重要的影響,巴赫音樂具有多方面的特質,既貼近大眾生活,又富有深刻的宗教內省。(注:參見張國慶《巴赫創意曲的藝術內涵之探析》,載於《德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 當宗教無法掩飾音樂自身的美丨我們該如何理解「西方音樂」?
    阿爾方索《聖母瑪麗亞歌曲集》「1990年初,楊燕迪在一篇文章中重申了對「西方音樂」的學術界定:「即它特指以基督教文明為基質發展起來的『藝術音樂』」。「同年七月舉行的第二屆外國音樂研討會上,對這一界定基本上取得了共識。」另外,在唐納德•傑•格勞特與克勞德•帕裡斯卡所著的西方音樂史中也明確指出「西方藝術音樂的歷史始於基督教會的音樂。」
  • 巴赫音樂作品演奏指南
    復調音樂是橫向旋律、節奏、音型等要素和縱向和聲的完美結合,需注意聲部的起伏變化,手指觸鍵力度的配合分清聲部線條。同時注意聲部交叉時分清主次聲部,主要聲部著重,次要聲部放輕,從而突出歌唱性和復調音樂的美感。巴赫的音樂結構思維講究一種三維立體的空間感,這點與當時巴洛克建築結構思維影響甚密(因為藝術之間相互融通,存在彼此依附的關係,而西方音樂的靈感大多時候源於建築,美術。)
  • 巴赫音樂特點極簡指南
    自馬丁·路德實行宗教改革以來,在德國各地設立教堂合唱隊的制度,世代延續不斷,這形成了德國所特有的一種音樂傳統。它對德國的復調合唱、康塔塔和管風琴音樂的發展都有著重大作用。巴赫不僅繼承德國中部的音樂傳統,對北德和南德的管風琴藝術和音樂風格也進行過深入的學習和繼承。
  • 巴赫何以成為巴赫丨他用一生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對音樂無盡的熱愛!
    巴赫二部創意 No.4 任天愛 管風琴演奏 九歲巴赫小時候學習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但這卻不能滿足他幼小心靈對音樂的渴望,他常抽空跑到堂叔那裡,在堂叔演奏管風琴時幫忙翻樂譜,拉出笨重管風琴的音栓。這些舉動雖小,卻已為他日後成為「管風琴之王」埋下伏筆。
  • 《巴赫:音樂年譜》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此外,他把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結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的體裁創作涉獵廣泛,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 巴赫生日談其音樂作品的演奏
    巴赫身處與巴洛克時期,這是西方音樂飛速發展真正騰起的時代,其中巴赫的功績不可磨滅。站在巨人的肩膀吸收前人鍵盤樂器演奏技巧後創造屬於自己的表現手法。在這些手法之中將復調音樂發展得空前完美,巴赫音樂作品距今三百年,因為歷史原因我們無法原音重現,所以更加要求演奏者多研讀歷史資料和樂譜,最大保留其原有風格。巴赫的音樂經過了埋葬與復活的過程,音樂自發展以來直至巴洛克時期均依附於宗教和貴族。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是一種精神和諧的最初體驗」!
    巴赫一生創作了一千餘首作品,他以自己的藝術幫助實現了路德的理想,從而使宗教音樂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點,他真正成為一代仰的代言人,應該說:他首先是一個虔誠的馬丁·路德——基督教徒,其次才是個音樂家。本文試圖從對他的宗教活動、創作活動和他的作品中的觀點的分析來探求巴赫宗教藝術的真諦。——巴赫與宗教(上)丨在那個時代,信仰、宗教就是生活!
  • 帶你認識巴洛克音樂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四)
    5、科普蘭論聆聽丨你沒必要對理解音樂表示謙虛;面對古典音樂,我們無須自卑!6、6個關於古典音樂的謠言,真相原來是這樣的!7、古典音樂雅俗之辯丨偉大的作曲家們都不是省油的燈!8、我是怎麼喜歡上古典音樂的;9、我們還需要聽古典音樂嗎?
  • 巴赫及其音樂對人的教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大提琴家王健說:「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其中,巴赫及其音樂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巴赫《英國組曲》由誰奏鳴丨美好的音樂與美德有聯繫嗎?沉浸於心曠神怡、或寧靜、輝煌的音樂就能讓人不幹壞事嗎?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和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 西方音樂中的理性與感性如何從鬥爭到調和丨論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徵
    可見,西方音樂的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的神話中。在神話故事中,太陽神阿波羅崇尚著理性的藝術,而酒神狄奧尼索斯則崇尚著感性的藝術。原來,理性與感性早在神話世界中就已出現。 自公元392年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起,後來佔西方音樂主流的宗教音樂便開始了它的發展歷程。作為宗教重要傳播工具之一的音樂,經歷了一個從「思」到「念」,再到「唱」的發展過程。
  • 巴赫確實是偉大的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開創性作用!
    但是當他在1929年重返劍橋的時候,他變了.變成個徹底的"反哲學"的鬥士.往期巴赫精選:1、巴赫在神學上傾向於虔敬派,在音樂上卻傾向於路德派;2、如果說莫扎特的音樂使人幸福的純粹,那巴赫的音樂就會使人幸福的深邃,有些超出幸福的範疇了;3、琴聲像一束柔軟的光,射進了我的心房,我的心裡仿佛這一刻成為巴赫的舞臺
  • 巴赫《賦格的藝術》
    Martin in the Fields可視化-巴赫《賦格的藝術》-Contrapunctus 1管弦樂演奏版本-巴赫《賦格的藝術》(bilibili:BV1Vt411w7jD)作品《賦格的藝術》BWV1080是巴赫(1685-1750)的一部未完成傑作,被看作巴赫在其晚年悉心於音樂藝術最深層探索的思想和實踐的最後總結。現存最早的草稿,內有12個賦格以及兩個卡農是巴赫於1745年所複寫保留下來的。
  • 【5折特惠】搖擺巴赫-歡樂啟蒙互動視聽親子音樂會,開啟音樂之父巴赫的音樂世界
    ★不只有古典樂本身的魅力,更有9米超高大屏幕同步經典畫面配合音樂,視聽同步,開啟音樂之父巴赫的音樂世界。★音樂家精選《G弦上的詠嘆調》《小步舞曲》等多首耳熟能詳的音樂,讓音樂家帶你走巴赫先生的音樂世界。
  • 巴赫以外,我又愛上了他的音樂
    但是,在俄羅斯人文和藝術的偉大現實中,任何有志於此道的人都不會被埋沒。因為,他們血管裡流淌的每一滴血液都散發著傲人的藝術光輝。在這樣的環境浸潤下,柴科夫斯基終於開始了他的音樂人生,那年他28歲。在他前後近100年的時間裡,俄羅斯為整個音樂界貢獻了包括柴科夫斯基,穆索爾斯基,蕭士塔高維奇,斯特拉文斯基,拉赫瑪尼諾夫和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等一大批具有開創性和世界影響力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指揮家。
  • 巴赫大無 要麼不聽,否則你會被這音樂纏上一輩子
    有的音樂,你幾乎可以在一生中反覆聆聽,每次的感覺又都會隨著天氣、心情、年齡等等的不同而生發出新的感覺。巴赫的大無就屬於這一類,你進去了就會被纏上一輩子。我珍藏的版本也是史塔克的,因為斯塔克,對巴赫大無的熱愛一發而不可收拾。常常在辦公室聽,被客戶的各種奇思怪想折騰得七葷八素的時候,斯塔克的內斂沉穩是一劑鎮定劑。記得有次一個客戶來辦公室看方案,斯塔克的巴赫綿長沉靜,正從音響上飄出,客戶好奇地問:"你們在聽什麼?咿咿唔唔的,很好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