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確實是偉大的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開創性作用!

2021-02-18 每晚古典音樂會

巴拉迪演奏巴赫小無

巴赫確實是偉大的

考夫曼曾經說過:"一個偉大哲學家的標誌是:他的出現為哲學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這種事Wittgenstein在他的一生中居然做了兩次!

而巴赫呢,他在音樂領域的貢獻似乎不是一個方向就能涵概了的。他的12平均率鋼琴曲,他的龐大的<英國組曲>,他的若干部清唱劇,他的著名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太多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開創性作用.

相比Wittgenstein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巴赫好象長的更樸實些,老農般憨厚的相貌,帶著慈祥的目光。相比Wittgenstein特立獨行,天馬行空,沒有戀愛,沒有婚姻,沒有朋友,還有伴隨一生的「自殺情結」.巴赫確實是擁有完美人生的了,前不久剛剛看一個書上說他有將近20個孩子,一個妻子生了7個,第二個妻子又生了若干。活下來的十幾個中也有四個是當時名聲顯赫的音樂家.過去我一直以為他作為虔誠的教徒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沒想到啊.

能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兩不耽誤,確實是偉人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巴赫確實比Wittgenstein還要偉大.然而巴赫沒有Wittgenstein幸運,他在去世多年後,才被孟德爾頌挖掘出來,才被世人所知曉.

在看了一部分<邏輯哲學論>以後,我在一段迷茫中又開始練巴赫的無伴奏奏鳴曲了了.一直讓我停滯不前的不是那著名的"恰空"段落.而是BWV1OO1,我曾經和一個朋友諮詢,為啥這和弦這麼麻煩,他說你不要把他當和弦拉,你把他當琶音拉.我立刻暈倒.他解釋說,現在很多古樂演奏者(指那些拉巴洛克琴的傢伙),都是這麼拉的.因為他們認為巴赫那時候就是這麼演奏的。

我開始瞎琢磨了,作為提琴家來說巴赫確實不是技巧高超的,那個時代提琴還沒有發展到那個地步.所以他不會寫出象帕格尼尼隨想曲那樣瘋狂的東西.但是他的6個無伴奏奏鳴曲,確實在技術上是有很大難度的,確切的說,拉的象巴赫是有很大難度的。這不僅僅是用一把提琴演奏出復調作品的難度。加上對於節奏的把控,對於複雜音程關係的理解。然而這些問題在巴赫本人眼裡是問題嗎?

答案是確定的:顯然不是.

為什麼?為什麼我們現代人覺得很難以理解的東西,永遠拉不完的旋律,往復的,糾纏不清的邏輯結構.在他看來似乎是再簡單不過的東西.他的龐大的作品群裡無處不體現著這種精神。

簡潔與單純是哲學的最高境界.「凡可說的,都是可以說清楚的」,「凡不可說的,應當沉默。」Wittgenstein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宣稱「所有的哲學問題都解決了」。 然後顛顛的跑去戰場了(就這一點也確實和小提琴家Kreisler有一拼,琴沒啥可拉的了,就去打仗,打完回來繼續拉)。但是當他在1929年重返劍橋的時候,他變了.變成個徹底的"反哲學"的鬥士.

琢磨著Wittgenstein的語言遊戲.我開始又試了幾遍巴赫的BWV1001.他的旋律中似乎也是一種輪迴,由單純到複雜,由繁難變簡潔.簡單也好,複雜也好.你看他的角度不同,他就是不同的.而我輩體會到的只是他是如何讓我的左手練到抽筋也徒勞無功,讓我的大腦死命背譜直到頭暈眼花.

但是,巴赫只有一個,巴赫就是巴赫,只是我們還不懂.

就好象牛津大學的Heal博士所說:

Wittgenstein is a paradox!

往期巴赫精選:1、巴赫在神學上傾向於虔敬派,在音樂上卻傾向於路德派;2、如果說莫扎特的音樂使人幸福的純粹,那巴赫的音樂就會使人幸福的深邃,有些超出幸福的範疇了;3、琴聲像一束柔軟的光,射進了我的心房,我的心裡仿佛這一刻成為巴赫的舞臺……4、來,幹了這杯巴赫的諧謔曲的狗糧!5、古爾德丨假設莫扎特活到70歲;6、張卜天丨格倫·古爾德隨想丨他在瞬間使你完全沉浸於他的世界中!7、張佳林丨淺談巴赫的鍵盤音樂及其演奏;8、聆聽巴赫鍵盤帕蒂塔(BWV825-30)丨這六首帕蒂塔幾乎概略了巴赫鍵盤音樂的風格;9、我的蕭邦與巴赫丨「巴赫的旋律,總是迴環往復,雖然匆匆忙忙,卻總有一種永恆的感覺。」 10、古爾德都養了哪些動物丨「在六歲的時候,我就已經有一個重大發現:那就是我跟動物相處,要比跟人類相處融洽多了。」 11、古爾德丨「不管在表演中還是錄音中,所需的都不止是單純的技術範圍的挖掘。」 12、「我真的很怪」丨「電話狂人」古爾德眼裡的「快樂時光」 13、親愛的巴赫先生,真理是巨大的黑暗嗎? 14、不可錯過的演出視頻丨17位偉大演奏家演繹巴赫《四鍵盤協奏曲》(BWV1065);15、巴赫背後的光芒丨默默支持他的第二任夫人安娜·巴赫(Anna Magdalena Bach);16、不同的巴赫風格丨安吉拉•休伊特談古爾德、圖雷克;17、安吉拉‧休伊特談巴赫丨她演奏的「歌唱性,是學習小提琴的斷句和呼吸鍛鍊而來」 18、古爾德昭示了「一個藝術家在現代商業社會的壓力下,能夠以怎樣的方式和態度面對自己和大眾!」 19、巴赫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用樂器去表現不可思議的情景丨聆聽恰空舞曲(BWV1004)

相關焦點

  • 古爾德的巴赫給我們哪些啟發丨他的巴赫,只能聆聽,不能複製.
    而鋼琴演奏家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是20世紀詮釋巴赫音樂最具代表的人物,本文通過分析爾德對巴赫鍵盤作品的獨特演繹等來論述屬於他的巴赫世界。 他的音樂有精湛的對位技巧,且描繪生動,熱情奔放;他音樂既賦予著那個特定時代獨有的特色,又為今天的人們所喜愛,是屬於全世界的音樂家。  在巴赫浩如煙海的作品中,貫穿其一生的是他的鍵盤作品,涉及了當時所有重要的器樂體裁,包括管風琴曲、古鋼琴曲等。 在他的管風琴作品中,有大量各種體裁的作品,包括眾讚歌幻想曲、前奏曲、變奏曲、賦格曲、託卡塔、帕薩卡利亞等。
  •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藝術指南
    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平均率鋼琴曲集》則被認為是一部充分體現巴赫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形象的不朽之作。在這部作品中,他的復調技巧和藝術技巧都達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為最高典範。這部作品從藝術創造上展現了平均率理論的優越性。他的賦格曲實現了調性功能思維的高度發展,整體曲集標誌著大小調體系的完全成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所起的進步作用是不僅僅局限於鋼琴音樂發展的範疇之內的。
  • 巴赫何以成為巴赫丨他用一生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對音樂無盡的熱愛!
    其實巴赫的交往圈遠不至於此,他是一位思維活躍,交往甚廣的音樂家。巴赫的青壯年時期在與不同領域朋友的藝術交流中,獲得了很多創作靈感和藝術營養,這些都對他的音樂成就起著重要作用。巴赫《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BWV 565值得一提的是巴赫對同時代另一位德國著名作曲家亨德爾也一直保持謙遜、友好的學習態度。
  • 史懷哲丨終點是巴赫!
    就算他意識到了創作衝動——再次調出舊有的靈感,但最終的表達是否完美,還在於獨一無二。不是他在消磨光陰,而是光陰的幽靈附著在了他身上。他和他的前輩們所有在藝術上的努力、欲望、創造、抱負以及過失,都被濃縮、聚焦在一起,從而完成了新老交替。在各方關注的焦點中,這位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堪比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
  • 「小溪」巴赫是如何匯聚成海的丨對巴赫音樂性格的思考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巴赫確實太偉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樂影響了300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無以言說,難以描述。蘇聯音樂學家阿薩菲耶夫說:「巴赫是這樣的偉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強大的創作實驗室,其中鍛鍊著當時所有音樂上的創作技能、風格、傾向和嘗試。」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巴赫確實太偉大了,太浩瀚了。
  • 每天一首巴赫丨細說巴赫的古鋼琴協奏曲丨格倫·古爾德演奏巴赫《第七鋼琴協奏曲》(BWV1058)
    如今,對於這些古鋼琴作品的演繹也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用真正的古鋼琴或者用現代鋼琴替代。如果要原汁原味的體驗這些協奏曲,聆聽古鋼琴與古樂團的完全仿古版本,自然是最美妙的享受,這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平諾克的演繹。而如今用現代鋼琴演奏巴赫這些古鋼琴作品的唱片似乎更為常見,最受歡迎的當屬佩拉西亞與古爾德分別在SONY發行的版本。
  •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演奏要點
    有評論家是這樣評論的:「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能理解歐洲音樂;沒有深入的研究過巴赫的復調作品,一個嚴謹的作曲家、鋼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專業。」他的鋼琴復調作品成為現在學習鋼琴的必修課目,幾乎貫穿鋼琴學習的始終。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大部分是為了生活而創作,巴赫雖然也是為了生活而創作,但他本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同時接受早期啟蒙思想的影響,因此與其他音樂家有所不同。
  • 巴赫大師丨德國指揮家卡爾·李希特(Karl Richter)
    作為指揮家,卡爾·李希特專長於演繹J·S·巴赫的作品。1968年,他分別於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成功的指揮了巴赫的兩部偉大作品:《馬太受難樂》和《b小調彌撒》,在當時很少有人敢於染指巴赫這兩部宏偉而複雜的作品,他的成功引起轟動。
  • 最喜歡的巴赫演奏家丨三十天鋼琴作品推曲挑戰:第十二天
    ,我們之前就不知道推薦過多少,比如:1、閱讀古爾德丨音樂「必須以建築的方式來構想」;2、十二年,他才把全本無伴奏大提琴搬上舞臺丨卡薩爾斯生命的六個瞬間;3、席夫的巴赫讓人感到生命的溫馨;4、佩拉西亞丨「我不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在音樂裡我是!」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是一種精神和諧的最初體驗」!
    巴赫一生創作了一千餘首作品,他以自己的藝術幫助實現了路德的理想,從而使宗教音樂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點,他真正成為一代仰的代言人,應該說:他首先是一個虔誠的馬丁·路德——基督教徒,其次才是個音樂家。本文試圖從對他的宗教活動、創作活動和他的作品中的觀點的分析來探求巴赫宗教藝術的真諦。——巴赫與宗教(上)丨在那個時代,信仰、宗教就是生活!
  • 巴赫以外,我又愛上了他的音樂
    以前我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每到這時,我都會選擇一些古典樂派或浪漫派的作品,調劑一下。這次被我選中的是——老柴。他不是神童,沒有像其他的天才作曲家那樣,在孩提時代就聲名雀起。他正常的工作,正常的生活,俄羅斯傳統的良好教育,讓他可以在閒暇的時光裡偶爾彈奏一曲。但是,在俄羅斯人文和藝術的偉大現實中,任何有志於此道的人都不會被埋沒。因為,他們血管裡流淌的每一滴血液都散發著傲人的藝術光輝。在這樣的環境浸潤下,柴科夫斯基終於開始了他的音樂人生,那年他28歲。
  • 聖樂與靈性丨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
    真正構成他音樂作品核心的是管風琴曲、康塔塔,受難曲和彌撒曲。從數量上看,他有佔四分之三的聲樂器樂作品都是為教堂禮拜所作(眾讚歌,康塔塔、經文歌、受難曲、彌撒曲、清唱劇等)。即使是那些他為宮廷所作的世俗音樂作品,其實也帶有宗教音樂的風格烙印。虔誠的路德教徒和勤奮的音樂大師,這雙重身份在巴赫身上是完全融為一體的。
  • 「你必須帶巴赫到我們的時代,而不是回到巴赫的時代」丨 對話大提琴家古特曼
    ——1、鋼琴家眼裡的李赫特丨霍洛維茨說:「那些蘇聯鋼琴家裡面,我只看好裡赫特」;古爾德說:「裡赫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2、阿格裡奇75歲生日快樂丨「天才只是永不泯滅的童心」丨阿姐的「童年情景」丨我們不是天才,但應努力理解她的「童心」丨阿姐演繹舒曼鋼協;3、大提琴詩人麥斯基丨有人說他「太浪漫」,他卻說「霍洛維茨說過,所有音樂都是浪漫的,對此我深表贊同。」
  • 巴赫平均律中的神學精神
    它們都是抽象的,不可琢磨的,通過直覺的凝聚,把直覺意象融合為一點而形成的。在藝術創作中,作曲家通過隨時閃現的靈感,把抽象的直覺轉換成音樂語言。若兩者結合,我們便可聽到一種神聖,莊嚴的宗教音樂,巴赫便是個可以把兩者完美結合的好手,而他的《十二平均律》便是巴赫和上帝對話的媒介。 神話和藝術自生成開始就有著密切的聯繫。首先,神話和藝術都是虛構的,抽象的,不可觸碰的。
  • 巴赫音樂作品演奏指南
    巴赫使復調音樂達到了頂峰,他所創造的音樂作品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他將和聲與對位,復調與旋律這些相衝突的因素在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平衡。嚴謹邏輯性強的結構框架,生命力持續強穩的旋律走向,鮮明的主題,豐富的想像力在結構當中的應用,無一不彰顯巴赫前所未有的復調音樂創作。
  • 巴赫《B小調彌撒》 | 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
    在無數的音樂經典中,可能只有極少的幾部作品在不同場合獲得過不少音樂家或學者的如此美譽。他們的這些說法,至少說明了在這些行家心目中,這部作品藝術上的完美與崇高價值。然而,專家學者們這樣的「最偉大」之說,有時反而可能讓普通愛樂者對作品產生敬畏,甚至拒而遠之。普通音樂愛好者從巴赫巨大的音樂寶庫中不同的作品開始認識和愛上他的音樂。
  •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理解
    來到布達佩斯,淨聽人家說李斯特了李斯特更是一位「海洋暢想家」即將絕版的四本李斯特好書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類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的音樂是世界文化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 挑戰力度極限的作曲家丨拉赫瑪尼諾夫與他的《小丑》
    ,每一位音樂家都有自己的音樂之夢,為這個夢傾其一腔熱血,傾其所有熱情,而每一首作品他們都是用生命在傳遞在感知。 這位偉大的音樂詩人寫下過無數讓人驚嘆的音樂,他用自己的故事很好的編寫著每一部作品,而每一位演奏拉赫瑪尼諾夫作品的演奏家都用自己對他的熱愛,尊敬,仰慕去理解,去欣賞,去詮釋。
  • 巴赫生日快樂丨他的作品就是音樂《聖經》!
    ,他不僅本人十分擅長演奏羽管鍵琴、管風琴,而且創作了數量龐大、精妙至極的鍵盤樂作品,其中《哥德堡變奏曲》是最偉大的一部。巴赫創作這部巨作的本意是為了幫助一位貴族緩解失眠。巴赫有一位學生叫「哥德堡」,這位學生長期服侍的一位伯爵長期受失眠困擾,巴赫因此創作了這部大規模變奏曲,讓這位叫「哥德堡」的學生每天睡前彈奏給伯爵聽。這部作品的主題是一首優美動人的詠嘆調,據說是出自他妻子之手。
  • 巴赫生日談其音樂作品的演奏
    巴赫使復調音樂達到了頂峰,他所創造的音樂作品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他將和聲與對位,復調與旋律這些相衝突的因素在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平衡。嚴謹邏輯性強的結構框架,生命力持續強穩的旋律走向,鮮明的主題,豐富的想像力在結構當中的應用,無一不彰顯巴赫前所未有的復調音樂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