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在詮釋巴赫
「我每天的生活是從巴赫開始的」
我喜歡用這種大提琴表達巴赫
是她拉大提琴,還是大提琴拉她?
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
他眼中的《大無》及其現代演繹
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人琴合一」才能拉好琴,大提琴是身體一部分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一種心靈的瑜伽」
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故土尋找巴赫的感覺
與麥斯基聊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如何理解與演繹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十二年,他才把全本無伴奏大提琴搬上舞臺
巴赫的大提琴神曲應該聽哪些人的演奏版本?
演奏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會遇到哪些問題?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的反覆樂段與揉弦
導讀: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被後人稱為「古典大師」、「歐洲音樂之父」,他是傑出的管風琴家、小提琴家、大鍵琴演奏家,他創造了永恆的音樂藝術,他的鋼琴復調作品更是音樂殿堂經久不衰的珍貴寶藏。有評論家是這樣評論的:「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能理解歐洲音樂;沒有深入的研究過巴赫的復調作品,一個嚴謹的作曲家、鋼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專業。」他的鋼琴復調作品成為現在學習鋼琴的必修課目,幾乎貫穿鋼琴學習的始終。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大部分是為了生活而創作,巴赫雖然也是為了生活而創作,但他本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同時接受早期啟蒙思想的影響,因此與其他音樂家有所不同。巴赫的作品以節奏嚴謹、平穩著稱。他繼承了十六世紀以來德國聲樂和器樂的傳統,吸收了義大利和法國先進音樂技法,把復調音樂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巴赫的鋼琴作品在風格上是崇高、深刻的。換言之,就是古典人道主義的世界觀的體現。另方面它又富於世俗的生活氣息與人情味,因此演奏巴赫的鋼琴作品一定要掌握其風格。巴赫的風格主要體現在音樂的處理和演奏手法的運用上。
關於觸鍵
彈奏巴赫的作品應把他的透明性、平均性彈奏出來,即彈奏對從肩一直到手指基本關節都要很安靜、貫通,一切動作都在指尖前面作,力量在指與指尖運行,彈每個音都要堅實。根據不同旋律的要求應有不同的觸覺。聲音要有光彩,這樣才能達到古樸典雅的效果。
節奏與速度
演奏巴赫的作品要始終保持如一的律動,不可以忽快忽慢,但自由而帶即興的部分卻正好與之相反,需要恰當變化。速度是決定巴赫鋼琴作品風格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決定速度呢?可以看和聲的濃度,如果和聲總是在變要可以慢些;如果和聲很少變,一個樂句很長就可以快些,在巴羅克時期有一個普通標準的速度, 基本上是一種中板的速度。
樂句的正確處理
就像唱歌一樣,鋼琴的演奏是要有呼吸、有語氣的,演奏巴赫復調作品尤其注意要處理好樂句的劃分。彈好樂句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樂句唱出來,唱出旋律線的起伏、樂句所要表達的涵義及語氣。彈奏練習時,首先要找到樂句中的高點音,旋律總是圍繞著主幹音發展,之後慢慢收住。在一個樂句之內,聲音要平均,發展要自然,線條要平直。這樣才能使鋼琴發出歌唱的聲音,演奏出美妙的鋼琴作品。
聲部線條
巴赫的復調作品中聲部較多並且複雜,它們有時雖在平行進行,但有主題、對題,有不同素材的經過句,有的聲部還可能只是和聲功能性的因素。所以彈奏時應層次、主次分明。要是只管把每個音彈出來就不好,要抓住中心音、骨幹音和傾向,骨幹音可根據旋律的走向來找主題部突出其它聲部,要求連貫,掌握手指的控制能力。演奏時要強調保持聲部層次的清晰,主題聲部要尤為突出,其他各聲部要讓位於主題聲部,手指要做到適當的控制。在控制中,每一個聲部又應當是清楚、完整的。練習演奏時僅僅採用分手的練習方法是不夠的,還需要更為細緻的分聲部的練習方法。必須將每一層旋律部抽出來單獨練習,使頭腦對各聲部都保持條理清楚。
踏板的運用
關於踏板使用與否,一直以來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其實,有時為了加強某部旋律的橫線條和歌唱性,踏板還是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巴赫踏板的使用非常有講究,可根據樂曲內容適當使用踏板,為了保持作品中復調的清晰性,踏板要用得極為細緻、謹慎。在大跳需要連踏的地方才踩,注意不要把踏板踩得過深,以免產生太強的雜音,要適當多換踏板,以保持各聲部清晰。
以上是彈奏巴赫鋼琴作品一些基本要求,這些可以體現巴赫風格的組成部分,但要彈奏好巴赫的鋼琴作品並非易事,首先要準確的理解,然後深入地分析,認真地分手練習,這樣才能完整地表達他那個時代所需要的感情與思想的高度。
每天分享音樂資料、樂譜保持學習熱情
往期海頓:1、演奏海頓、莫扎特鋼琴作品時要注意的一些基本觸鍵原則;2、海頓給人「一種超越快樂與憂傷的不可思議的優美」,他以後音樂發展一瀉千裡,但「健康、天然、質樸和自我放鬆」卻再難以尋覓;3、雜家阿城談音樂丨音樂很主觀,主觀的東西不要吵丨可以忽略莫扎特,我不太喜歡,我喜歡海頓,海頓是純音樂,沒有功利性,莫扎特有功利性;4、作曲家瞿小松丨「海頓以來音樂家一直迷失在激情裡,自我太大,上帝只對寂靜之聲言說。」
5、海頓,海頓,我們該拿海頓怎麼辦?6、楊燕迪丨海頓二百年祭7、朱曉玫談海頓丨之所以喜歡他,是因為「他把音樂寫成一個源泉,讓憂苦或為工作事業辛勞的人,得以從中汲取片刻的休息並重新振作起來。」 8、這個音樂題材,海頓從18歲到77歲寫不停歇…… 9、演奏海頓、莫扎特鋼琴作品時要注意的一些基本觸鍵原則;10、演奏海頓鋼琴奏鳴曲應掌握的幾個要點丨以《降E大調鋼琴奏鳴曲》(Hob.XVI:49)為例;
總有一種溫暖,只屬於溫度古典音樂微信群
1、採訪阿格裡奇丨「音樂必須是自然流露的事情!」 2、帕爾曼追憶海菲茲丨「這麼多小提琴家都試圖模仿他,但他們的演奏卻成了活生生的諷刺。」 3、鋼琴家迪巴格訪談丨「對於演奏,我仍然負有強烈的義務感。」 4、鋼琴家迪巴格訪談丨「我不愛鋼琴,我愛的是通過鋼琴我能達到的某種東西!」 5、鋼琴家迪巴格訪談丨「當音樂會結束後,我就知道我為什麼想要這樣的生活了,因為它賦予我意義。」 6、王羽佳專訪丨她贏得了沒有參加的「比賽」!
7、王羽佳訪談丨「穿長裙?待我四十歲!」 8、十五問王羽佳丨「演出」對你意味著什麼? 9、鋼琴家特裡福諾夫專訪丨「我在遊泳池裡練琴」 10、作曲家亨德爾回答了我幾個私人問題 11、八十五歲論阿勞丨他的演奏何以偉大? 12、八十歲時論阿勞丨論阿勞的演奏藝術 13、蕭邦大賽訪傅聰丨「這個比賽沒有完美的瑪祖卡。」 14、韓國鋼琴家趙成珍訪談丨「如果我遇見蕭邦……」 15、憨豆先生採訪郎朗丨談蕭邦以及古典音樂普及
16、古稀之年克萊默訪談丨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亨勒出版社) 17、「奧伊斯特拉赫經常鼓勵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丨「當代怪傑」吉頓·克萊默訪談 18、「指揮家」李雲迪訪談丨「音樂源自內心,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一遍遍地彈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機械化的原因。」 19、郎朗弟子馬克西姆·朗多訪談丨「郎朗對所有事物的熱情深深感染著我,當我們在一起演奏時,可以感受到創造出的音樂竟然如此歡樂!」 20、蕭邦「迷妹」阿格裡奇論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丨「我多麼渴望去親眼看到蕭邦怎樣彈琴!」
掃碼關注每日更新的古典音樂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