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十二平均律》極簡欣賞指南

2021-02-19 每晚一張音樂CD

巴赫是巴洛克時期傑出的音樂家,他的復調音樂令人讚嘆,是音樂長河中的瑰寶,也是學習鋼琴演奏的必經之路。《平均律鋼琴曲集》是最為成熟、最有價值的一部作品集,想要將它彈好需要注意手指的觸鍵方法、力度、強弱處理、聲部之間的層次變化,對於手指的控制力有高的要求。 

淺談對巴赫與《十二平均律》的認識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出身於德國的音樂世家,是一名傑出的小提琴家、管風琴家和羽管鍵琴家,也是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人們稱巴赫是「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充分肯定了巴赫在音樂史上的影響與重要地位。巴赫自幼起長期在教堂任職工作,受到宗教音樂、宗教環境和氛圍的全面影響與薰陶,他的音樂情緒起伏不大,結構嚴謹、合理,但音樂風格並不刻板。巴赫信仰的是路德新教,也就是基督教,與壓抑人性的舊教不同,新教更富有人性,信徒們可以直接閱讀《聖經》原著,個人的喜怒哀樂可以直接和上帝溝通傾訴,這使得人們可以勇敢自由地追求內心嚮往已久的幸福,人們也更加重視精神世界和內心世界。而巴赫,則在他的管風琴音樂中表達了他對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以他的方式傳承新教精神,除此之外,在巴赫的古鋼琴作品中也表現出了虔誠、內向含蓄的悲劇性以及對於幸福的渴望和不懈追求。在巴赫的音樂中,人們的心靈得以淨化和安慰,使內心和諧寧靜,音樂語言極其豐富,除了受到宗教音樂的薰陶,德國民間音樂也對巴赫的音樂創作有著重要影響,巴赫的古鋼琴組曲以及《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部分樂曲都充分的體現出巴赫音樂的世俗性和民間性。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創作了大量的宗教音樂、室內樂、管風琴曲、管弦樂、協奏曲還有多種樂器的獨奏曲,在巴赫的所有作品中,當屬鍵盤音樂作品影響最為深遠,他的復調音樂是現如今學習鋼琴的必經之路,如《二部創意曲》、《三部創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帕蒂塔組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等等,而《平均律鋼琴曲集》則是最為成熟、最有價值的一部作品集,是巴赫鋼琴作品、復調音樂的巔峰之作! 巴赫創作復調音樂的能力仿佛是與生俱來的,復調作品中每個聲部都充滿色彩,他們各自存在著卻又彼此相互交融。巴赫的復調多聲部音樂是學習鋼琴演奏的必經之路,很多人評價貝多芬奏鳴曲為「新約聖經」,而平均律可以算是「舊約 聖經」,由此可見《平均律鋼琴曲集》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平均律鋼琴曲集》分為上、下兩卷,各有24首。(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每首平均律中都由前奏曲和賦格組成,他們按照調性順序依次排列,即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c小調前奏曲與賦格、升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升c小調前奏曲與賦格、D大調前奏曲與賦格.直至升B大調前奏曲與賦格、升b小調前奏曲與賦格,遍及了24個大小調,所以《平均律鋼琴曲集》又可以稱作《48首前奏曲與賦格》。《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前奏曲大多是清晰的和聲性音樂,形式自由、流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遠非是引子性的前奏;賦格在巴赫的手中也成了富有感情,打動人心的藝術品,大多是三個聲部或四個聲部,和聲的完美運用使其結構均衡而富有邏輯性。前奏曲與賦格都是在一個相同調性下統一起來的獨立作品,他們之間形成對比,但又相互補充。《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的巔峰之作,多聲部之間完美結合,結構嚴謹,技巧精湛,除了將平均律完整地運用到鋼琴作品中,還將賦格的創作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更是在平均律第一卷中,用到了大拇指,突破了之前彈琴只用四個手指的局面,為鋼琴演奏做出來巨大貢獻。 對於鋼琴演奏者來說,巴赫的作品是必修課,而《平均律鋼琴曲集》則更是需要認真鑽研與練習,在演奏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聲部——平均律屬於復調多聲部音樂作品,在演奏過程中要通過練習,控制好手指,處理好每個聲部之間的關係,也要學會用耳朵去辨別各個聲部的層次。在演奏之前,還要找出作品的主題句,主題在作品開頭會出現,之後會在不同聲部之間交替輪流出現,一定要把主題句突出,這需要手指有較強的控制能力。在具體練習中,可以單獨練習各個聲部,熟悉每個聲部的旋律,當主題出現時,要適當將主題突出;單聲部練好之後,將任意兩個聲部結合起來練習,如高聲部和中聲部一起練習、中聲部和低聲部一起練習以及高聲部和低聲部練習,要讓耳朵熟悉兩個聲部的相互發展,同時要控制好手指將主題旋律突出,其他聲部也要保持完整和清晰;若是四聲部或者更多聲部,則依次遞加聲部數量進行練習,這樣做有利於最後所有聲部同時出現時,能將每個聲部彈得清晰,同時也能讓耳朵一層層熟悉多聲部之間的配合。一定要注意,將聲部進行單獨練習,切不可直接練習完整的多聲部。 觸鍵——為了更好的表現巴赫的復調音樂,在演奏時,大臂基本保持不動,通過前臂的上下運動去彈奏。手指也不能過多地抬高,演奏的音色需要是平穩的、深沉的、厚實的,不能用力敲擊,要將重量通過手臂傳到指尖,手指在離開琴鍵時不能太迅速,動作幅度不宜過大。在巴赫作品中,最常運用的是斷奏或是非連奏,以此表現出當時古鋼琴的清脆效果,通常來說八分音符要斷奏,十六分音符彈成半連音,注意一定不能完全連奏,也就是說,每個音都要有「音頭」,要很清晰,保持一種顆粒感。 力度和速度——古鋼琴的力度變化很小,巴赫的作品受到當時風格的限制,並沒有起伏很大的力度變化,但現代鋼琴的力度可以從ppp到fff,所以在當今演奏過程中,要控制好力度,不需要有太多的起伏,但有一點要注意,不同聲部之間的層次還是要通過不同音量去區分開的,這兩點並不衝突。關於速度,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不像浪漫派的音樂可以較為自由地去處理,可以時而快時而慢,巴洛克的音樂十分嚴謹,所以在演奏過程中要保持在一個速度之內,不能太快。 裝飾音——巴赫的作品中有許多裝飾音存在,這些裝飾音有回音、顫音、上波音、下波音等等,各自彈法不同,另外要注意不需要彈得太快或是很華麗,這與古鋼琴的音色不符。 想要彈好平均律,一定要認真學習巴赫,體會巴赫的作品中想表達的思想,同時也要調整自己的演奏方法,去模仿當時由古鋼琴演繹出來的音色,這樣才能較好地還原巴赫通過作品所想要表達的初衷。

相關焦點

  • 解讀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66的藝術特徵及演奏技巧
    《十二平均律》的道路其實很簡單。從開始學琴以來,巴赫的音樂語言沒有給我造成任何困難。從童年時代起我就把他的音樂視為抒發感受、表達思想最自然的方式了。」「我12歲時就迫不及待開始學《平均律》,我按照維也納國家音樂學院的官方指南來學習。每周都必須練會一首前奏與賦格。老師鼓勵我從48首裡面自己挑選,而不必按序號依此推進。我一遍又一遍反覆讀譜,從開頭讀到結尾,又從結尾讀到開頭,那是我最開心的時光。
  • 古爾德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    以前寫過很多關於巴赫鍵盤樂的小評論,唯獨繞過了平均律;因為不敢談,這樣一部鴻篇巨著,被譽為鋼琴作品中的「舊約聖經」(新約是貝多芬的32部鋼琴奏鳴曲),豈是我等小輩敢開口亂評的?所謂的十二平均律,是一種律制,即是把一個八度分成相對均等的12個音程,每一個音程規定為半音,兩個半音為一個全音。
  • 巴赫音樂特點極簡指南
    巴赫音樂特點極簡指南「對巴赫畢生所從事的工作,我只有這些可以奉告: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大師的回答雖然有些「意氣用事」,但還是道出了不少真諦:音樂,尤其是巴赫的音樂有時是不可言傳的。    除歌劇以外,巴赫的創作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
  • 動畫片裡的古典音樂丨杜卡《小巫師》極簡欣賞指南
    5、蒙特威爾第《奧菲歐》極簡欣賞指南;6、維瓦爾第《四季》極簡欣賞指南;7、《哥德堡變奏曲》極簡欣賞指南;8、為何沒有許茨,就沒有巴赫?9、讓國王起舞的人丨作曲家呂利的傳奇生涯;10、守門員布馮說:「我常躺在沙發上聽著亨德爾這首歌,想著現實真不公平!」 11、餘志剛丨如何比較巴赫與亨德爾?
  • 論巴赫《平均律》兩冊的共同特徵
    《平均律》兩冊的共同特徵導讀: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分別於1722年和1744年完成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和第二冊,被譽為「舊約聖經」,其中的曲目至今常在比賽或考試中被列為指定曲目,兩冊作品曲情並無關聯,寫作時間相差二十餘載,為何如此受到重視和厚愛?
  • 羅莎琳·圖蕾克 巴赫音樂的最高女祭司
    羅莎琳·圖蕾克1914年12月14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早年就開始學習鋼琴,1928年師從恰普索,十四歲已經能背譜以各種調性彈奏巴赫二部創意曲,1931年,十七歲的羅莎琳·圖蕾克得到四年的獎學金到紐約茱麗亞音樂院跟隨奧麗嘉·薩瑪羅美學習。她帶了巴赫《十二平均律》中十六首前奏曲與賦格參加入學甄試。
  • 許多演奏者表現的只是巴赫的外表,而古爾達刻畫的卻是巴赫的內心世界!
    《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古爾達的巴赫《十二平均律》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是音樂史上的裡程碑。《十二平均律》分兩集寫成,前後間隔22年,他通過平均律將音樂的一切可能性實現到無可比擬的深度和廣度。6、猶太鋼琴家古爾達丨一場音樂會結束後,他居然去了夜總會……7、他的音樂生活就一場冒險性極高的比賽丨古爾達演奏莫扎特《第九、第十二鋼琴奏鳴曲》(K.311/K.332)奧地利鋼琴家古爾達(Friedrich Gulda)以演奏巴赫見長,他演奏的巴赫平均律曲強調觸鍵的清晰與透明,令作品本身的超然之美越發空靈、瑰麗。許多演奏者表現的只是巴赫的外表,而古爾達刻畫的卻是巴赫的內心世界!
  • ​舒伯特《魔王》極簡欣賞指南丨《西方音樂400年》課程導賞
    5、蒙特威爾第《奧菲歐》極簡欣賞指南;6、維瓦爾第《四季》極簡欣賞指南;7、《哥德堡變奏曲》極簡欣賞指南;8、為何沒有許茨,就沒有巴赫?9、讓國王起舞的人丨作曲家呂利的傳奇生涯;10、守門員布馮說:「我常躺在沙發上聽著亨德爾這首歌,想著現實真不公平!」 11、餘志剛丨如何比較巴赫與亨德爾?
  • 巴赫平均律中的神學精神
    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席夫演奏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冊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
  • 丨聆聽巴赫《十二平均律》
    ——歌德這個秋天的巴赫丨關於十二平均律古爾達演奏《C大調前奏曲》BWV846  (一)巴赫音樂的本質是純粹,而巴赫作品中最純粹的當屬「十二平均律」了,這也許是所有古典音樂中最純粹的作品,最純的「純音樂」。
  • 影片《巴赫靈感》與通神性的藝術家巴赫
    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
  • 薦碟/鋼琴大師:希夫「巴赫平均律」的權威詮釋者——學習復調必聽專輯!
    第一次聽希夫的演奏是最早買的一套《巴赫平均律》專輯,之後再買的大師「李赫特」的平均律就再聽不進去了,我認為還是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更好些。因為這套專輯更符合巴赫的「半觸鍵」演奏方法,且更安靜、平穩,層次更清晰。 雖然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堪稱完美,但是他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集》卻是我認為「不能聽的」!這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他演奏的莫扎特我只能作為收藏但永遠不會去聽。希夫演奏的《斯卡拉蒂15首》也是不錯的版本。推薦給大家。另外我還收藏有他演奏的一套蕭邦練習曲DVD也還不錯。
  • 321, 穿越時空的巴赫,酷逗帶你用編程體驗音樂中的大腦芭蕾!
    為什麼巴赫被稱為古典音樂之父?他最有名的作品你知道嗎?作為17世紀巴洛克時代的德國作曲家,巴赫(1685-1750)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他打下了整個西方音樂的基礎,被公認為「古典音樂之父」。為什麼巴赫會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作曲家當然用作品說話!巴赫的音樂作品數量之多,水平之高,是絕大部分音樂家無法企及的。
  • 生命之初:巴赫十二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 欣賞12個最美妙的演繹
    這個影印副本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扉頁,上面是巴赫本人優雅秀美的手跡,扉頁上寫道: 十二平均律即為大調三度(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1722年寫下的這部《十二平均律》,第一次呈現給世人真正可供演奏的所有二十四個大小調的樂曲。 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奉為鋼琴家的舊約聖經,開啟通往音樂聖殿之路。而人們通過聆聽,尋找與上帝接近的方式。 蕭邦曾經說,它是音樂的全部,也是終結。
  • 巴赫的鍵盤音樂有哪些種類丨光音讀書會課程指南
    《十二平均律》第一冊光音讀書會課程指南解讀巴赫的鍵盤樂種類導讀:巴洛克時期巴赫的鍵盤樂器包括管風琴和古鋼琴兩大類。這個發展過程的頂峰就是巴赫創作於1722年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 (3)眾讚歌。以眾讚歌為基礎的音樂體裁有以下四種:眾讚歌賦格曲、眾讚歌前奏曲、眾讚歌變奏曲、眾讚歌幻想曲。 巴赫是位傑出的管風琴演奏家,管風琴音樂創作是他得心應手的領域。早在1720年,漢堡的萊因肯聽了巴赫根據眾讚歌做即興演奏時就說:我以為這種藝術已經死亡,但從你身上我看到他還活著。
  • 巴赫生日談其音樂作品的演奏
    巴赫——他本身不就是個奇蹟嗎?不應該聆聽巴赫,而是用心感受巴赫。巴赫研究丨蘭多夫斯卡談《十二平均律》樂迷必讀丨巴赫為什麼生前不受人喜歡?紀念巴赫誕辰334周年丨巴赫幾個小故事巴赫丨德國版「蘇明玉」的《都挺好》故事《愛在黎明破曉時》中的《哥德堡變奏曲》二部創意曲第六首樂譜與作品結構研究指南演奏《平均律鋼琴曲集》需要熟知的背景知識我說《法國組曲》讓我心碎,你會不會說我矯情
  • 十二平均律是中國人發明的?!
    通俗,因為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與貝多芬、莫扎特齊名,世人皆知。顯得有格調,是因為他的音樂不僅可以從專業角度談論,更可以上升到數學、宗教學範疇。《十二平均律》作為一部艱澀難懂的音樂作品,位列維基百科詞條內「巴赫知名作品」第一位。全套作品共分兩卷,各24組前奏曲+賦格,包含了24個大小調。
  • 巴赫以外,我又愛上了他的音樂
    這時的我就好象毫無羈絆的仰面漂浮在遼闊的海面上,在幽藍的夜空下欣賞著閃爍的星河。只有在這難以言喻的美景中,我才能夠沉沉睡去。     昨晚卻是個例外。音箱中緩緩流出的是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米爾斯坦的演奏也算是上乘之作。平時聽的時候,旋律和心情都能很快融合,可如此美妙的旋律竟把我折騰得睡意全無,越聽越覺得痛苦。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欣賞指南
    「我每天的生活是從巴赫開始的」我喜歡用這種大提琴表達巴赫是她拉大提琴,還是大提琴拉她?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他眼中的《大無》及其現代演繹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人琴合一」才能拉好琴,大提琴是身體一部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一種心靈的瑜伽」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故土尋找巴赫的感覺與麥斯基聊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如何理解與演繹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一不留神成巴赫
    巴赫去世時尚不滿一歲的歌德在致友人的信中談到欣賞《平均律》的感受:「裡面似乎有永恆和諧在喃喃自語,仿佛出自上帝創世之後的胸臆。」 十二平均律,就是將音高相差八度的兩個音符之間,平均分為12個相等的半音,從而確定一個音級之內所有的半音和全音。此前鍵盤樂器均按「中庸律」調音,選調和轉調幾不可能。採用十二平均律後,即可以自由選用二十四個調並自由轉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