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卡《小巫師》
《西方音樂400年》課程導賞
杜卡《小巫師》欣賞指南
導讀:20世紀是電影、電視的世紀,新媒體如何影響古典音樂的生產與傳播?在我們的《西方音樂400年》的課程中,藝術家為我們講解了好萊塢、迪士尼如何發揮古典音樂的巨大魔力,讓電影和動畫片熠熠生輝。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藝術,視覺彌補了古典音樂單純依靠聽覺的不足,全方面滿足了民眾對於藝術欣賞的娛樂化追求,這一方面普及了古典音樂,另一方面也難免造成古典音樂的衰落。我們無意評價新媒體、新技術對古典音樂的影響——特別是在一個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時代——只是希望能夠在面對新事物的時候,多一些反思。今天的音樂之光公眾號,就帶大家來欣賞迪士尼公司推出的《幻想曲2000》的古典音樂動畫片。這個動畫片是基於1940年推出的《幻想曲》,這是是迪士尼歷史上最獨特的一部動畫片,它將八首古典音樂作品用八段動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幻想曲2000》包括七段全新迪士尼動畫音樂電影片段以及一段載譽重溫的《幻想曲》經典樂章《小巫師》。我們為大家選擇了其中的兩部:《荒山之夜》與《小巫師》。
一、故事背景
德國大詩人歌德在1797年寫了一首敘事詩叫做《魔法師的雪兔》,過了許多年,一位法國作曲家杜卡發現了這首詩,覺得很喜歡,把它寫成交響敘事詩,就是我們今天聽到的這首《小巫師》(Sorcerer's Apprentice)。
一位魔法師有一把掃帚,在他的使喚下,掃帚能夠幹各種事情。一天,魔法師不在時,他的徒弟小巫師對掃帚念起了咒語,命令掃帚去取水,掃帚果然行動起來,真的取起水來了。漸漸地,浴缸裡的水滿起來了,但是水越來越多,在屋子裡泛濫起來。但是小巫師忘記了制止掃帚取水的咒語。他用斧頭把掃帚劈開,但是這非但沒有使它停止取水,反而取來了加倍的水。幸好魔法師回來,師父念起了咒語,立即結束了這一場災難。
二、關於作品
1、創作背景
杜卡的《小巫師》是從歌德的一首同名敘事詩獲得靈感寫出來的。這首標題性弦樂小品,雖取名交響詼諧曲,但與交響詩更為接近。這首曲子結構是迴旋曲式,由於音樂的形象相當鮮明,還由於作者在總譜上對音樂的主題及其情節發展做了不少說明,細心的聽者很容易隨著音樂去跟蹤這部悲喜劇的各個歷程。原來的故事是對當時宗教情緒和神秘主義傾向的尖銳諷刺。著名的動畫片《幻想曲》及《幻想曲2000》都收錄了這首音畫結合的非常完美的《小巫師》。
法國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保羅·杜卡在1865年10月1日生於巴黎,十四歲起他對音樂已非常感興趣,並開始嘗試作曲;1882年,杜卡受完普通教育之後,便進巴黎音樂學院讀書,主要隨杜布瓦和吉羅學習,1888年畢業時以一部大合唱獲得羅馬二獎。杜卡在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已經寫出一些作品,但是他的作品直到1892年才第一次獲得公開演出的機會;1897年,他的《C大調交響曲》和交響詼諧曲《小巫師》相繼首演,直到這時候,他才被公認為一個作曲家。
杜卡留下的作品數量並不太多。有根據梅特林克的劇作寫成的三幕歌劇《阿里安娜與藍鬍子》(1907年) 、舞蹈詩《仙女》(1912年) 、鋼琴作品《拉摩主題變奏曲》(1903年)和《降e小調奏鳴曲》(1900年)等。杜卡在音樂教育和評論活動中也有不少建樹;1909年,他被任命為巴黎音樂學院管弦班指揮,隨後還擔任該院的配器(從1913年起)和作曲課(從1927年起)教授;從1926年開始還兼任巴黎音樂師範學校教課工作。在杜卡教育和培養的學生中,後來有不少人成為著名的音樂家,其中包括我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等。杜卡為巴黎的報紙和雜誌撰寫的評論文章,表現出他對過去及當代許多作曲家和作品的深刻見解,是研究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法國音樂的重要文獻。
杜卡在幾十年默默無聞的創作活動中,還應包括他協助聖·桑共同完成吉羅一部沒有寫完的歌劇,他為這部歌劇前三幕的音樂進行配器。此外,還參加修訂出版法國十七、十八世紀作曲家拉摩和庫泊蘭(F.Couperin,1668-1733)作品集的新版,又把聖·桑的《參孫與大利拉》等作品改編為鋼琴四手聯彈譜。
2、欣賞提示
樂曲開始時有一段簡短的引子,預先提示老巫師密室的神秘氣氛,這段音樂在曲終前老巫師出現的瞬間還可以聽到它,根據作者的提示,引子是從「巫術的咒語動機」開始的,這是總共只有三個音節的符咒,給人留下神秘的深刻印象。這個動機反覆兩次,每次都由木管樂器上的掃帚主題予以接應。這是一個奇形怪狀的跳音音型,卻是全曲賴以構成的基礎。在引子中它的進行還保持連貫,富於表情,但在詼諧曲中由三個大管奏出時,則純粹是斷音音型,非常活躍。這一形象幾乎始終不變動地貫穿全曲。第三個主題是小巫師,這是一個非常歡愉的主題,非常活躍;第四個主題是用半音進行的和聲相伴,類似一種用加重的音強調的呼喊,它在樂曲中顯示用來表示小巫師對掃帚發出的停止挑水的命令,後來就變成了小巫師急於呼救的哀號了。在引子結束後,音樂有片刻的停頓,這是小巫師焦急地靜候咒語發生效用。然後,掃帚慢慢地活了起來的過程,音樂表達得極為鮮明。當樂曲的掃帚主題在大管、小號、小提琴、法國號上反覆傳遞的時候,曾有一個半音階進行的主題不時穿插呈現,這是水缸溢滿、到處流水的生動描繪。隨著音量的急劇激增,直到小巫師大聲疾呼停止而不發生作用之後,可以聽到全樂隊猛力的兩擊,象徵小巫師劈掃帚的動作。但是掃帚砍斷只會更加麻煩,兩段掃帚的活動進行卡農式的表達。經過幾次起伏,直到形成大水泛濫的高潮時,最後銅管樂器有力的狂叫,表示老巫師及時趕到,接著又出現先前的咒語主題,一切恢復了平靜。最後,全樂隊用幾聲有力的吼叫結束了這首樂曲,說明老巫師已經把小掃帚遣返原來的牆壁角落裡去,而老巫師也及時不見了蹤影。
「音樂之光」大師課系列之
《西方音樂400年》
已經正式上線
每周二、五 18:00
小程序搜索「音樂之光」
讓音樂回歸歷史
從歷史理解音樂
往期課程導賞
餘志剛教授答客問:1、餘志剛教授答客問 | 本期提問嘉賓:財經記者 燕飛;2、本期提問嘉賓:鍾愛古典音樂的大學教師;3、 本期提問嘉賓:紮根基礎教育的音樂博士;4、本期提問嘉賓:音響發燒友 申乃群;5、收藏了一萬張黑膠唱片的造船人;6、當數學題算不出來時,那就聽古典樂吧;7、如果古典音樂是一杯陳年佳釀……;8、下午打籃球,晚上聽歌劇 | 非典型音樂學男的日常;9、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穿旗袍玩古典;10、與餘志剛教授聊20世紀音樂 | 音樂學人的畢業時光
巴洛克時期:1、蒙特威爾第何以重要丨聆聽《寧芙女神的悲歌》;2、斯特拉文斯基曾被他的音樂深深震動丨佩爾格來西《聖母悼歌》;3、他的歌劇成就終於被我們認可了丨普羅哈斯卡演唱維瓦爾第《被殘酷命運壓抑的心靈》;4、第一部歌劇,到底是哪部?5、蒙特威爾第《奧菲歐》極簡欣賞指南;6、維瓦爾第《四季》極簡欣賞指南;7、《哥德堡變奏曲》極簡欣賞指南;8、為何沒有許茨,就沒有巴赫?9、讓國王起舞的人丨作曲家呂利的傳奇生涯;10、守門員布馮說:「我常躺在沙發上聽著亨德爾這首歌,想著現實真不公平!」 11、餘志剛丨如何比較巴赫與亨德爾?;12、閹人歌手小史丨從法裡內利到最後一位閹人歌手;13、一部作品愛上巴赫的「音樂魔方」;14、巴洛克音樂有一個「搖滾」內核 ——聽神秘鋼琴家男神的別樣定義;15、#古典音樂也瘋狂# 在巴洛克時期談一場與音樂的戀愛!
古典時期:1、從「英雄」視角理解貝多芬九大交響曲;2、傅雷談貝多芬丨他「每寫一個曲子就得重新掙扎一次,鬥爭一次。」;3、海頓如何幫旗下藝人請探親假;4、從啟蒙大歷史角度理解古典主義音樂;5、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序曲欣賞指南;6、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欣賞指南;7、維也納古典音樂風格的形成;8、莫扎特歌劇《後宮誘逃》極簡欣賞指南;9、莫扎特歌劇《唐璜》 欣賞指南;10、他騙了很多姑娘,最終下了地獄;11、莫扎特《魔笛》與共濟會;12、為何貝多芬歌劇《費德裡奧》會有四首序曲;13、莫扎特歌劇的音樂美學特徵丨以《費加羅的婚禮》為例;14、什麼是貝多芬的浪漫主義「陰影」;15、海頓《創世紀》極簡指南;16、「到了天堂,我就能聽得見了」丨為什麼貝多芬耳聾後還能指揮樂隊?
浪漫時期:1、華格納、孟德爾頌《婚禮進行曲》使用指南丨《西方音樂400年》課程導賞;2、勃拉姆斯作品中的古典與浪漫精神;3、普契尼歌劇情節運轉的軸心是什麼;4、華格納為何要說「歌劇已誤入歧途」;5、舒伯特《魔王》極簡欣賞指南;6、威爾第《茶花女》極簡欣賞指南;7、《塞維亞的理髮師》極簡欣賞指南;8、西貝柳斯《芬蘭頌》極簡導賞;9、格裡格《培爾·金特》組曲極簡導賞;10、蕭邦的愛情及其音樂作品;11、我們該如何理解華格納;12、走進威爾第的歌劇世界;13、有生之年要去一次新天鵝堡;
現代時期:1、「自由的人,你將永遠歌唱大海」丨德彪西《大海》極簡欣賞指南;2、德彪西《月光》極簡欣賞指南丨《西方音樂400年》課程導賞;3、電影裡的華格納;4、《春之祭》創作風格導論;5、埃爾加親自指揮《威風凜凜進行曲》;6、「如果這是音樂,求求上帝,別讓我下次再聽它了」;7、「音樂是一條河」;8、蕭士塔高維奇《第七交響曲》 欣賞指南
•音樂之光將從7月13日起,每周二、周五18:00更新《西方音樂400年》。課程分為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四個時期,每個時期4次課程(共16次課程),以及附加餘志剛教授答疑課程(共16次課程),合計32次課。
•除視頻課程外,我們根據視頻開發了輔助大家學習的《西方音樂400年》答題計劃,包括填空題、選擇題、名詞解釋與問答題,我們的題目基於課程視頻本身製作,答題的過程不僅是對課程學習收穫的測驗,也是課程內在講解線索的展現。歡迎付費用戶添加「音樂之光」客服(微信號:muselit),進入《西方音樂400年》課程微信群,參與課程互動,並獲取每期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