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一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都要找到自己人生的上帝。如果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通往聖殿之路,那其中的一把鑰匙,一定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
這個影印副本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扉頁,上面是巴赫本人優雅秀美的手跡,扉頁上寫道:
十二平均律
即
為大調三度(Ut,Re,Mi)和小調三度(Re,Mi,Fa)的所有全音和半音創作的前奏曲和賦格,供希望學習音樂的青年練習之用,也可供已精於此道的人們消遣之用。
作者: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尊貴的安哈特——科騰王子唱詩班臨時指揮以及王子的室內樂總監,1722年。
Well-tempered一詞指的是對每個八度音程中的12個半音進行個別微調而產生的音律系統,從而使12個大調和12個小調的每一個調都適於演奏。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1722年寫下的這部《十二平均律》,第一次呈現給世人真正可供演奏的所有二十四個大小調的樂曲。
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奉為鋼琴家的舊約聖經,開啟通往音樂聖殿之路。而人們通過聆聽,尋找與上帝接近的方式。
蕭邦曾經說,它是音樂的全部,也是終結。這部著作除了在音樂創作領域中作出的非凡貢獻外,音樂本身帶給人們以無限的空間。整體上華麗而不失細膩、偶爾誇張而不失平衡。在感情上,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我們在這個空間裡,可以自由地去感受,沒有制約和牽絆。這,就是魅力的所在。
赫爾曼·黑塞曾經給他的侄子卡洛·伊森伯格的信件中寫道:
「寫給巴赫的詩並非來自音樂,而是來自畫面。這種誘發心靈強烈訴求的音樂有如創世之光。我看見它照耀在一片混沌之上,將幻境與影像帶到世間。光明與黑暗,立體的,臨在的,和隱喻的。它是一種活躍的行進。在巴赫的音樂中已經存在了一個完美而卓越無限的宇宙」
在這部所有的24個大小調中,開頭的C大調,則屬於一個平穩,中庸的白色調性。如同生命之初。這首C大調的前奏曲,簡單、乾淨,像宣布了人生的開始,同時也宣布了人生的結束。浪漫主義時期的法國作曲家,古諾,結合了這首C大調的前奏曲譜寫出著名的《聖母頌》。人們猶如沐浴在聖光之中,心中充滿愛與希望。
古諾/巴赫《聖母頌》(黛安娜·達姆嬈)
讓我們跟隨各個鋼琴大師的不同版本,從最簡單、純樸的C大調前奏曲開始,進入一段感官的旅程。
巴赫在這部十二平均律中,幾乎沒有標註力度,也很少有速度,並且在裝飾音和琶音上也給演奏者提供了不少可發揮的空間。演奏者更可以在變換節奏以及運音上有一定的自由。因此,不同鋼琴家根據自己對巴洛克音樂的理解、對巴赫作品的解讀,以及自己的情感喜好,進行不同的演繹。
朱曉玫的巴赫,總是帶著東方哲學之美。她的C大調前奏曲,好似一泓清泉,滑過臉頰、脖子、胸口,一直到心裡,治癒深深淺淺的傷口。
卡拉揚說:每天清晨我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聆聽巴赫的音樂,這好似清泉流淌經過心靈的音樂,有助於我校正聽力。
可是,我們需要校正的何止是聽力。
如果你喜歡朗朗,那就看一看這個視頻,
如果你不喜歡朗朗,也請看一看吧。
音樂和影像的最佳cp,彼此糾纏、彼此成就、賦予生命。
朗朗的這個版本加入了節奏的變換和明顯的強弱起伏。猶如記憶,總有坑坑窪窪的地方。
你還記得你年少的模樣嗎?
隨心所欲、肆意妄為的那個下午;
想當英雄的那個夢想;
暗戀過的一雙深邃眼睛;
偷聞過的一頭烏黑長髮;
舞臺上那個青澀的男同學
是不是你?
聽……跟著記憶去旅行,
微笑吧,正如你來時那樣。
生,終究是一場通往死的旅途。
古爾德指下的跳音被認為是一種離經叛道的彈奏方式,也許這正是無與倫比的精妙之處。古爾德也被眾多人認作巴赫最權威的詮釋者。他將巴赫的音樂演繹成一種神聖的邏輯。
在這首C大調的前奏曲中,古爾德彈奏出無比苛刻的對稱,不自覺地讓人哼起「12345678,12345678……」,那是一串通往天堂的密碼。左手線條,右手數字。在曲子的處理上,樸實到沒有一個裝飾音。每個音都很乾淨,像極了生命的最初,一片空白地開始。最後,我們依然一片空白地結束。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與自己對話
弗裡德裡希·古爾達
Friedrich Gulda
古爾達用停頓、重音,刻意將三個聲部區分開,強化了復調音樂的對話性。每一小節都是一高一低、一起一落、一急一緩,像極了我們內心不同的聲音,不斷衝突,不斷和解,不斷挑戰,不斷屈服。
在樂曲最後加入了裝飾音和琶音,華麗開啟新的篇章。
旋轉、跳躍
巴倫博伊姆
Daniel Barenboim
我們總是像個戰士,常常有打不完的仗。有些仗,兵刃相見。有些仗,只聞硝煙。我們在戰爭的舞臺上,旋轉、跳躍。有人喊我們停,而身體繼續它的慣性。
不能哭,因為生命的戰場不相信眼淚。
巴倫博伊姆這版,速度應該是這份歌單裡最快的。01:40。
「今晚的風非常大,海浪也非常大……這裡很美。能住在海邊,真是運氣。」
「我之所以喜歡大海,是因為它的寧靜。我說的不是海浪,而是……別的東西,神秘的東西。是隱藏在深處,明亮的大海。大海是寧靜的,要學會傾聽。」
「我來的那天,你演奏的是巴赫的曲子,是最清純最動聽的一首……我最鍾愛的一首曲子……」。
——電影《沉靜如海》
圖雷克的C大調前奏曲,是深沉、厚重的。像大海載了船的生命。像眼睛融了你的身影。
有些東西,是畢生難以跨越的鴻溝。而感情的火焰一旦被點燃,就再難熄滅。
柔軟,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休伊特
Angela Hewitt
「我聽便靈魂與肉體的安排,
去經歷罪孽,追逐肉慾和財富,
去貪慕虛榮,以陷入最羞恥的絕望,
以學會放棄掙扎,學會熱愛世界,
我不再將這個世界與我所期待的,
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
而是接受這個世界,
愛它,屬於它。「
—黑塞《悉達多》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被要求堅強,常常被要求微笑。何不在音樂中卸下盔甲,放下防備,觸碰自己最柔軟的一面。
作為浪漫派巴赫音樂的詮釋者,Angela Hewitt,給予了這首曲子一個浪漫的數字:02:20。也幾乎是這首C大調前奏曲所有版本中最柔美的速度。
歲月靜好
裡赫特
Sviatoslav Richter
安安穩穩,生活著吧。
陽光透過斑駁的梧桐葉,偷扮作一件披在院子裡、明暗紋理的紗。中間的你我,任由歲月發揮它的想像。
以下版本也是被認為最美妙的演繹之一,也許會有你最喜歡的。
皮埃爾-洛朗·埃瑪爾
Pierre-Laurent Aimard
旺達·蘭多芙斯卡
(羽管鍵琴)
Wanda Landowska
光,純淨。它,穿過了聖殿的窗,變得多彩,猶如希望,撫慰人們的心靈。純淨的音樂,亦如聖光一般,沐浴我們,去尋找內心的上帝。
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