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曲目
巴赫
平均律鋼琴曲集 第1卷
作品: BWV846-869
鋼琴演奏: 安得拉斯·席夫
平均律鋼琴曲集 第1卷
鋼琴演奏: 安得拉斯·席夫
巴赫相關連結:
Johann Sebastian Bach
1)聖馬丁學院/內維爾馬瑞納爵士
2)特雷弗·平諾克指揮/英國協奏團
普雷斯頓(管風琴)
莫裡斯.讓德隆
亨利·斯澤寧·莫裡斯·哈森·威廉·貝內特
聖馬丁學院 內維爾馬瑞納爵士
《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平均律是歐洲音樂的基本律制。
巴赫以《平均律鋼琴曲集》首次為平均律的創作豎立典範,影響極為深遠。這套曲集是鋼琴文獻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世人稱為鋼琴音樂的《舊約》。
這套曲集是巴赫為鍵盤樂器所作的兩套曲集,第一集於1722年左右完成於克滕,有明確的教學目的。第二集於1740年在萊比錫匯集編纂。每一集各有24首前奏曲與賦格,用遍了24個大小調。每首前奏曲與賦格置於同一調性,但主題沒有聯繫。前奏曲形式自由,賦格則顯示了巴赫高超卓絕的對位創作技藝。曲集證實了十二平均律的優越性,進一步確立了西方大小調式,是巴赫鍵盤作品中的最高傑作。
平均律的標題乃巴赫所起。平均律是一種律制,它對自然律進行修正,將八度音程分為十二半音的調律法,以便於轉調。這種調律法雖在18世紀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視、首先採用這種方法運用於全部二十四調的音樂家,就是巴赫。在巴赫之前,菲舍爾(Johaun Kaspar Fisher,1665-1746)曾作過二十調的《前奏曲與賦格》(作於1702年)。
一部日期標註為1722年的完整手稿校正版本使得J.S.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創作曲集》第一卷流傳至今。該曲集副書名可譯為:「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或,每個大小調上的前奏曲和賦格,為渴望學習音樂的青年而作,也提供那些已經掌握這門技術的人消遣之用,科騰親王樂隊指揮J.S.巴赫,1722。」
巴赫創作這部作品時,正值人們探求至今仍運用與於鍵盤樂器的十二平均律調律體系。該體系能使演奏者在任何調上演奏,而依據以往體系調律的樂器只能使用有限的調。由此可以理解為何巴赫對探索大小調的全部範圍如此感興趣。巴赫對他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原抄本的竭力關注極大地提升了該版本的文獻價值。巴赫把他的手稿多次交給他的學生抄寫,這樣他們都能獲得該作的私人手抄的版本,然而,它那較強的溯及既往的特性(當時賦格已被認為是一種過時的體裁)仍與當時的音樂趣味背道而馳。由此也可以理解。雖然當時這部作品已經通過數不清的手抄本得以流傳,但是為何直到巴赫去世五十年有餘才付之於印刷。
第一卷
1.C大調,BWV846,前奏曲:按萊曼(Hugo Riemann,1849-1919)的評介,此曲「如奧林匹亞的平靜與晴朗」。賦格曲:四聲部,全曲由5個發展部組成。
2.C小調,BWV847,前奏曲:急板、慢板、快板等頻繁地變化速度,造成感情高潮,後半段是粗獷的託卡塔風格。賦格曲:三聲部。
3.升C大調,BWV848,前奏曲:按萊曼評說,氣氛如「沐浴夏日之陽光」。賦格曲:三聲部,嘉禾舞曲風格。
4.升C小調,BWV849,前奏曲:萊曼評此首為「音樂文化所呈示的最神聖、最崇高的樂曲」。各聲部模仿、變形,是「訴說著偉大靈魂的憧憬」。賦格曲:五聲部,三重賦格曲構造,有如巨大的神聖的教堂的結構。
5.D大調BWV850,前奏曲:單一音型的無休止進行,背景是四聲部和聲。賦格曲:四聲部,類似亨德爾風格的主題。
6.D小調,BWV851,前奏曲:以14小節為界分為兩部分,末尾的減和弦分散所形成的半音階經過句,是李斯特、蕭邦的先聲。賦格曲:三聲部,是最複雜的賦格曲之一。
7.降E大凋,BWV852,前奏曲:類似附有小序奏的賦格。賦格曲:三聲部,輕快而又諧謔。
8.降E小調,BWV853,前奏曲:萊曼評說:「悠長的旋律訴說高貴而又偉大的情感,有時以愛的眼睛凝視我們,有時卻被超越人間的痛苦襲擊而嘆息著。」賦格曲:升D小調,三聲部,格列高裡聖詠風格的主題。
9.E大調,BWV854,前奏曲:近似創意曲形式,幸福的田園氣氛。賦格曲:三聲部,充滿活潑的氣氛。
10.E小調,BWV855,前奏曲:類似巴洛克協奏曲風格。賦格曲:二聲部,創意曲形式。
11.F大調,BWV856,前奏曲:以輕快的琶音進行,可謂二聲部創意曲。賦格曲:三聲部,巴瑟比埃舞曲節奏。
12.F小調,BWV857,前奏曲:分散三和弦,背景多少有些沉鬱。賦格曲:四聲部,半音階型,兩個對位旋律成為彼此對照。
13.升F大調,BWV858,前奏曲:複雜的音形裝飾型。賦格曲:三聲部,優雅的類似前奏曲的賦格曲。
14.升F小調BWV859,前奏曲:萊曼比喻此曲是「秋日陰鬱的原野」。賦格曲:四聲部,對位旋律是由所謂「嘆息的動機」形成的。
15.G大調,BWV860,前奏曲:輕鬆、明朗的風格。賦格曲:三聲部,舞曲風格。
16.G小調,,前奏曲:類似巴赫初期的聖詠組曲。賦格曲:四聲部。
17.降A大調,BWV862,前奏曲:沉思的氣氛。賦格曲:四聲部,主題與前奏曲類似。
19.A大調,BWV864,前奏曲:類似F小調前奏曲,3個主題結合變成三聲部創意曲。賦格曲:三聲部。
20.A小調,BWV865,前奏曲:較粗獷的託卡它風格。賦格曲:四聲部。
21.降B大調,BWV866,前奏曲:輕巧跳躍的分散和弦,然後是託卡它的快速句型。賦格曲:三聲部,具快樂的舞曲風格主題。
22.降B小調,BWV867,前奏曲:類似教堂內的莊嚴祈禱。賦格曲:五聲部,類似16世紀的管風琴音樂。
23.B大調,BWV868,前奏曲:三聲部創意曲。賦格曲:四聲部,主題是典型的變格主題。
24.B小調,BWV869,前奏曲:類似科萊裡的三聲部奏鳴曲,行板。賦格曲:四聲部,巴赫標示的速度為「極緩慢」。
(文字來自百度)
安得拉斯·席夫
安得拉斯·席夫1953年生於布達佩斯,自幼接受音樂及鋼琴教育。他經常受邀在薩爾茲堡音樂節中演出,其小提琴家妻子Yuuko Shiokawa也在當地莫扎特音樂院。他對室內樂富有熱情,1989年在薩爾茲堡附近的蒙德西創設自己的音樂節。他的唱片贏得許多知名大獎,其演奏以精緻品味和透徹的結構著稱,這種特性使他演奏的巴赫作品(以現代鋼琴演奏)成為別樹一格的盛事。他被認為是古爾德之後,最具權威性的巴赫詮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