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各首的難度及彈奏技巧

2020-12-23 鋼琴名師苑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類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提到他,人們自。蘇聯的音樂學家阿薩菲耶夫說:「巴赫是這樣的偉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強大的創作實驗室,其中鍛鍊著當時所有音樂上的創作技能、風格、傾向和嘗試。」由於他卓有成效地繼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紀以前歐洲各國的,包括音樂體裁形式,具體寫作技巧和各國音樂風格等音樂現象,因而創造了永恆的音樂藝術。正因為如此他才被後人稱為「古典大師」、「歐洲音樂之父」,這是當之無愧的。

巴赫有極多的鋼琴復調作品,對於他的復調作品,有評論家是這樣評論的:「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能理解歐洲音樂;沒有深入的研究過巴赫的復調作品,一個嚴謹的作曲家、鋼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專業。」「誰要是不研究巴赫,那麼對他的音樂中蘊藏著的那種是以表達我們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徹的。」而對於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頂峰之作——《十二平均率鋼琴曲集》則被認為是一部充分體現巴赫的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的大百科全書,是鋼琴演奏者的必修課本。在這部作品中,他的復調技巧和藝術技巧都達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為最高典範,這部作品從藝術創造上證實了平均率理論的優越性。他的賦格曲標誌著調性功能思維的高度發展,整體曲集標誌著大小調體系的完全成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所起的進步作用是不僅僅局限於鋼琴音樂發展的範疇之內的。

鋼琴演奏技術的提高有賴於手指的靈活性與獨立性。而彈奏復調作品,則對這一點的要求更為必要。如手指對各聲部層次對比的控制力,旋律線條走向的把握,樂句起和收的處理,兩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等。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除了手指能力之外,演奏者要能清楚地聽見自己彈奏的是什麼,也就是作品進行中的各個聲部在自己手下能否清晰地展示出來。

對初次接觸巴赫復調作品的人來說,巴赫的初級鋼琴曲集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其中的第三首樂曲是一首小步舞曲,二個聲部的進行,首先由右手進入,當進行到第二小節強拍上時,右手小指彈完G音抬手的同時,左手很自然地落到G音上彈奏另一個聲部,形成聲部的交替和模仿,並在第二小節上有一個強拍的節奏特點,這正是小步舞曲節奏流暢、平穩、活潑的風格體現。一般人通過對初級巴赫作品的學習,可以初步領略到巴赫復調作品的內涵和一種全新的音樂感受,從而獲得彈奏巴赫復調作品的初級技巧。

二部創意曲的第一首是學習掌握各種連句、連音,要求手指觸鍵平穩連貫。第一句的主題在強拍位置上十六分休止符後進入,樂句如同呼吸一樣,大拇指自然落下,彈奏出很連貫流暢的短句。而每次在強拍上的收尾,要求自然並且弱一些,跳音不要彈得太短促。左右手的句子如同兩個人的對話,交替對應,極富表情。通過對這樣的旋律連句的學習,對掌握手臂的自然呼吸、樂句的自然答對,手指的獨立彈奏來說都是有很好幫助的。

二部創意曲的第四首是以模仿為主的復調曲,兩個聲部同樣重要,但在不同的樂句中所起的作用又有所區別。曲中連奏要指尖觸鍵平穩連貫,在彈奏左右手顫音時,要保證另一隻手的主題旋律連貫平穩。為使學生能夠克服這一難點,除了加些顫音的練習外,還可以把顫音放慢節奏和旋律句子對位去練,這對獲得好的節奏感和培養雙手獨立不倚的訓練都大有好處。

二部創意曲的第十四首是學習交替的連句,聲部進行的規則統一,主題和副題的呼應以及分句法。二部創意曲的第十五首是則是學習半音加顫音的小短句及雙手交替彈奏連句、短句,要求手臂配合自如、觸鍵清晰靈巧。

巴赫的三部創意曲主要是雙手彈奏三條旋律,聲部的增多對彈奏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但是同時也為訓練手指的獨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訓練材料。巴赫三部創意曲的第二首是六八拍子的曲子,有極強的歌唱性。主題句的重複音無論在那一個聲部出現都要把前一個音彈的長一些,這樣句子才能夠連貫。第二拍到第三拍,第五拍到第六拍是五度音程呈上升趨勢,使音樂有一種舒展的感覺,三聲部的出現在一些地方是以高音保留、低聲部插入為形態的,如第五、第六小節的三聲部就起到變化和填充的效果。由於各樂曲的織體、結構成分的不同,在作曲家筆下對各個聲部的處理以及力度和色彩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巴赫三部創意曲的第十五首就是以三種不同的素材組合而成的。左手是很連貫的歌唱性旋律,右手的小短句如同伴奏音型一樣,三個音一組彈奏時,要把前兩個音連起來後一個音斷開,聽起來生動、典雅。第三小節是分解和弦琶音的華彩句,要彈得乾淨、明亮,萬萬不可彈成連音。整首曲子都是以這三種音型交替、穿插變化發展而成的。只要把握住這一點,就可以使曲子彈的生動活潑。

巴赫三部創意曲的第十一首,在彈奏時要注意中聲部的旋律是以雙手交替來完成的。為了使音樂的線條清晰,練習時可以先單手進行,而後再將這個句子自然從容的彈出,在這種地方要認真傾聽兩手銜接處力量是否均勻自如。

在巴赫復調作品中,不論是模仿、對位或者襯託,各個聲部的重要性也時有變化。在注意主聲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它聲部,再彈奏中要注意它是怎樣進來,繼而是怎樣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和變化使得各個聲部的力度色彩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聯繫。為了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指去彈奏出合乎邏輯的樂句,使自己有良好的復調聽覺,分聲部練習是非常重要的。

在完成巴赫創意曲作品的學習後,就將進入體現巴赫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的大百科全書,即對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學習。《平均律》共分兩卷,是按同樣的形式組成的,每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賦格曲都是由一個共同的調性統一起來的獨立作品。前奏曲和賦格曲連在一起,既形成對比,又起著補充作用。前奏曲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流動,音樂思維富於幻想,賦格曲的形式則非常嚴謹,音樂思維是嚴格集中的。

巴赫的前奏曲在《平均律》中往往起著引子的作用,但它也有其獨立的意義。一般來說,前奏曲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屬於樂曲性質,它的速度通常較快,這是極好的手指技術練習,同時它的旋律性也很強。例如,第一卷中的第五首D大調前奏曲,第十一首F大調前奏曲等。另一種是採用復調手法,由多聲部構成,它很象賦格。例如,第一卷中的第十二首F小調前奏曲,第十四首升F小調前奏曲等。

賦格曲在復調音樂中是最高和最複雜的表現形式,它的形成是經過了很長的發展過程,只有在巴赫的創作中賦格才獲得了完美的體現。巴赫的賦格曲,並不完全是抽象的音樂曲,它不僅有嚴密緊湊的哲理性,在形式上的變化層出不窮,而且還充滿了詩意的感情。賦格曲常是由幾個獨立聲部組織而成的,先由一聲部奏出主題,其他各聲部做先後模仿。主題一開始用主調,第二次出現用屬調,第三次出現回到主調,這樣變化發展直至曲終。在同一聲部前後兩個主題之間還有可能出現副題。主題先後出現於各個聲部,成為呈示段,不包含主題的段落叫插句。賦格的結構是呈示段與插句的交替交換,它通常都是一個音樂主題,表現一個音樂形象。有時也會遇到有二、三個主題的賦格曲,但其中材料往往都屬於基本的第一主題。第一主題體現了主要的、主導的思想,從而也決定了作品的性質。賦格曲中少於兩個聲部是不可能的,最普遍的是三或四個聲部的,五、六聲部的作品就很少很少了。

巴赫《平均律》是非標題性音樂,從表面上看不出作曲家所想表現的是什麼,但是從巴赫的思想特點和完整統一的形象思維來看,我們可以了解巴赫作品中所蘊藏的豐富內容。由於巴赫所處的複雜時代,受宗教影響極大,所以他常借宗教題材反映人民的痛苦,表現人們對英雄的同情、感傷和歌頌。同時巴赫作品也反映了人們對光明的嚮往與追求,而非標題音樂則包括了當時社會所不能論的語言,從側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反映了社會。如:在《平均律》中,第一卷降E大調前奏曲是表現宗教聖詠的。

第二卷升F大調前奏曲表現出沉思的哲理。第一卷F小調賦格則表現出幻想以及悲劇性。第一卷的D大調賦格卻表現出強烈的英雄性等等。而表現民間風俗,生活氣息的作品在《平均律》中也有不少。如:第一卷E大調前奏曲就具有強烈的牧歌風味。第二卷F小調前奏曲表現出淡雅的田園風情。第一卷升C 小調賦格,則表現出強烈的歡樂性等等。由此可見巴赫的創作本質是:世俗音樂同復調音樂的結合,宗教思想與啟蒙思想的結合,結構性與旋律性的結合。

巴赫作品風格的掌握是彈好《平均律》的關鍵,具體來說,就是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注意:

一、速度:它是決定風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彈奏平均律中速度應當和當時的樂器(如:擊弦古鋼琴等等)相吻合,與當時的時代相吻合。十八世紀屬於節奏較緩慢的時代,如果在鋼琴上把這套曲目彈得很快,顯然是不和適的。所以平均律的彈奏應當是相對較緩慢的。

二、節奏:巴赫作品以節奏嚴謹平穩而著稱。由於作品屬於巴洛克時期音樂範疇,所以不能允許有類似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地、時慢時快地節奏。巴赫作品從開始到結束,都應處在一個基本節奏之中。

三、觸鍵:鋼琴的觸鍵方法有許多不同,但在彈奏平均律時,觸鍵應和巴赫作品的風格相一致。一般來說,在快速樂曲中,用非連奏法或手指斷奏來模仿擊弦古鋼琴上清脆效果比較合適。而在緩慢的抒情歌唱性樂曲中,則要把力量由肩部傳送到指尖,手腕平穩,音與音的連接要均勻,貼鍵出聲,保持音色的圓潤飽滿,這樣才能獲得古樸典雅的音響效果。

四、線條:這是巴赫作品中又一極為重要的特點。在彈奏巴赫的復調作品前,應該對線條有一個初步的設計,使其自然而流動。當然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線條起伏不能象浪漫主義音樂中的線條起伏那麼大,但是一定是存在的。正確的使用漸快與漸慢往往會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但濫用則會令人厭煩。試想,如果每一首前奏曲和賦格結束時都去做漸慢,那也太呆板了。我認為一首歌唱性的、寬廣流暢的賦格曲比一首歡樂性的輕巧賦格曲更適合於在結尾處做漸慢。

五、力度變化:巴赫作品的力度變化幅度較小,基本趨於平穩。但是這並不排除某些段落裡的強弱力度的變化。巴赫作品的力度應按照樂曲的內容、結構來改變。無論如何,輕響截然分明的格式決不能套用到所有的前奏曲與賦格上去。

六,聲部:平均律屬於復調作品,即多聲部音樂作品。我們要通過這些曲目的訓練使手指控制聲部和耳朵辨別聲部的能力得到大的提高。在教學中,要強調保持聲部層次的清晰,主題聲部要尤為突出,而其他各聲部要讓位於主題聲部,手指要做適當的控制。但是,在控制中,每一個聲部又應當是清楚、完整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將每一層旋律部抽出來單獨練習,使頭腦對各聲部都保持條理清楚,再用清醒的頭腦去指揮手指的彈奏動作。

七,踏板:它在巴赫的作品中似乎是不重要的,但事實上卻是極為重要和極難把握的,由於踏板沒用好而導致彈奏失敗的例子隨時可見。巴赫的作品中,踏板用多了會使聲音含糊不清,用少了又會使聲音乾澀無味,這兩個極端都有損與巴赫的風格。我認為踏板的運用應當根據樂曲來決定,比如在彈奏中遇到手難以連接或慢樂曲中需要延長的地方等,是可以使用踏板的,但是要用耳朵仔細的傾聽,然後小心地進行。

八,裝飾音:這是修飾音樂的裝飾品。巴赫的裝飾音種類繁多,有回音、逆回音、顫音、下波音、上波音等等,他們各有自己特殊的彈法。另一方面,因為適合於擊弦古鋼琴輕巧、柔和音色的裝飾音,並不一定適合現代鋼琴上較厚實的聲音,所以,巴赫的裝飾音不要彈得太急、太強、太斷和太華麗。

以上是彈奏巴赫作品時所要注意的幾個基本要素。當然,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以及他的其它鋼琴復調作品都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要真正的弄懂並準確把握這些巨作,是要花大量心血與時間去做認真研究的。但是掌握其主要的風格特徵,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學習巴赫作品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彈奏好巴赫作品的前提與第一步(來源網絡,王喜亮整理2014-4)。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相關焦點

  • 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 鋼琴家的「舊約全書」
    最初,巴赫於1722年創作了一組在全部二十四個大小調上的前奏曲與賦格,標題上寫著「為使好學的音樂青年從中獲益,特別是供熟悉此類技巧的人消遣」。巴赫後來於1742年又創作了同樣形式的第二組樂曲,但標題僅為「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現在,這兩組作品通常作為第一卷和第二卷被合稱作「平均律鍵盤曲集」。《平均律鍵盤曲集》被廣泛看作是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 電影《沉靜如海》與巴赫的平均律
    女生的鋼琴彈得非常好,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女主正在彈巴赫的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no.846 prelude。這首曲子也是平均律裡面的第一首也是最膾炙人口的一首。簡簡單單的復調,行雲流水的旋律。整個電影畫面平靜而晴朗,直到軍官的突然到來打斷了她,女主因此對他怒目而視。
  • 巴赫復調鋼琴作品分析
    對於他的復調作品,有評論家是這樣評論的:「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能理解歐洲音樂;沒有深入的研究過巴赫的復調作品,一個嚴謹的作曲家、鋼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專業」。  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聲部線條有機地結合的作品即構成復調作品。巴赫的復調音樂充滿音樂內部結構的平衡與美感,是復調性最高的。
  • 巴赫 十二平均律 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 BWV846
    《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 薦碟/鋼琴大師:希夫「巴赫平均律」的權威詮釋者——學習復調必聽專輯!
    第一次聽希夫的演奏是最早買的一套《巴赫平均律》專輯,之後再買的大師「李赫特」的平均律就再聽不進去了,我認為還是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更好些。因為這套專輯更符合巴赫的「半觸鍵」演奏方法,且更安靜、平穩,層次更清晰。 雖然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堪稱完美,但是他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集》卻是我認為「不能聽的」!這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他演奏的莫扎特我只能作為收藏但永遠不會去聽。希夫演奏的《斯卡拉蒂15首》也是不錯的版本。推薦給大家。另外我還收藏有他演奏的一套蕭邦練習曲DVD也還不錯。
  • 快速掌握巴赫鋼琴作品的典型特徵
    其中包括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近300首的大合唱曲,至少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
  •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理解
    不過對於大多數鋼琴愛好者來說,普遍存在著對其作品理解不夠深刻,彈奏時各聲部層次對比度不夠、各聲部線條走向把握不準,樂句起收處理不當、兩手相互協調差等諸多問題。  另外,巴赫的《二部創意曲》不是根據演奏的難易程度安排的,作品中第1、4、8、10、13、14首作品音樂形象相對簡單;第3、5、7、9、15首作品音樂形象不難理解,技術稍有難度;第2、6、11、12首作品在音樂形象和技術上都有難度。
  • 巴赫鋼琴教學(上篇)學之聽之藏之用之!
    巴赫平均律集Bach -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第一冊的第一賦格曲首七個音是連續的……接著會有兩次下行的四度音程,第二次更以切分節奏切分節奏(Syncopation)加強語氣,最後四個音連貫(Legato)進行……你應先找出哪些音最重要,及找出各條音樂線條的方向。
  • 巴赫平均律中的神學精神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調式及大小調作成的前奏曲和賦格,巴赫把八度音程等分為十二個半音的律制,此時的律制已是近乎現代的「純律」。巴赫把平均律運用於24個大小調,從此一本具有理性精神的鋼琴著作便產生了。在巴赫的平均律中,前奏曲作為一個即興的部分顯的比較隨意,而賦格的寫作則運用了嚴格的復調寫作手法,它們大多有一個主題形態,而後在全曲中進行發展變化,這樣樂曲的整體性便顯的格外統一。音樂處處透露著一種形散而神不散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便是巴赫所崇昌的神學精神。因此,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也被稱作」舊約全書」。
  • 【靚碟試聽】平凡中見真奇《András Schiff:巴哈「平均律鋼琴曲集」》
    Schiff )製作人:Manfred Eicher錄音時間:2011年8月錄音地點:Auditorio Radiotelevisione, Lugano錄音師:Stephan Schellmann發行:ECM編號:New Series 2270-73實不相瞞,我的第一套巴哈「平均律鋼琴曲集
  •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藝術指南
    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平均率鋼琴曲集》則被認為是一部充分體現巴赫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形象的不朽之作。在這部作品中,他的復調技巧和藝術技巧都達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為最高典範。這部作品從藝術創造上展現了平均率理論的優越性。他的賦格曲實現了調性功能思維的高度發展,整體曲集標誌著大小調體系的完全成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所起的進步作用是不僅僅局限於鋼琴音樂發展的範疇之內的。
  • 肺炎期間人民日報中的巴赫你是否了解?J.s·巴赫鋼琴音樂創作特徵
    主要鋼琴作品巴赫一生非常勤奮,其創作除歌劇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可見其範圍之廣,因此華格納對其有「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的評價。鋼琴方面他分別寫下了《創意曲集》、《英國組曲》、《法國組曲》、《義大利協奏曲》、《哥德堡變奏曲》以及《平均律鋼琴曲集》等等。
  • 紀念巴赫逝世270年:聽3位巴赫專家演繹經典鍵盤作品
    04 平均律鋼琴曲集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最著名也可以說,是巴赫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鍵盤類作品。
  • 生命之初:巴赫十二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 欣賞12個最美妙的演繹
    如果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通往聖殿之路,那其中的一把鑰匙,一定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 這個影印副本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扉頁,上面是巴赫本人優雅秀美的手跡,扉頁上寫道: 十二平均律即 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奉為鋼琴家的舊約聖經,開啟通往音樂聖殿之路。而人們通過聆聽,尋找與上帝接近的方式。 蕭邦曾經說,它是音樂的全部,也是終結。這部著作除了在音樂創作領域中作出的非凡貢獻外,音樂本身帶給人們以無限的空間。整體上華麗而不失細膩、偶爾誇張而不失平衡。在感情上,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鋼琴進階大全集
    莫什科夫斯基《鋼琴技巧練習曲》作品72 莫利茲·莫什科夫斯基(1854—1925)波蘭籍鋼琴演奏家。《鋼琴技巧練習曲》作品72,技術全面,技藝性強,織體豐富。是承接車爾尼作品740向蕭邦練習曲過渡的橋梁。
  • 鋼琴學習進階路線圖
    (可選第一部分12首練習) (5)巴赫《二部創意》(中級) 巴赫《二部創意》是步入鋼琴復調較高層次彈奏和鋼琴考級的必彈作品。彈奏時仍保持指尖觸鍵的控制及敏感性、靈活性、旋律線條的獨立性、歌唱性。「把每隻手分割成兩個獨立的單位」。特別注意對各聲部間因需要而延留的音,要充分保留足夠的時值。
  • 蕭邦24首鋼琴練習曲說明書
    「練習曲」原是作曲家們為學生練習某種演奏技巧而創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據單一的音樂動機寫成的。這類曲子很多,僅19世紀歐洲作曲家就寫有上千首。最早和系統地寫鋼琴練習曲的是J·S·巴赫。他的《12平均律鋼琴曲集》裡的「前奏曲,有很多都帶有「練習曲」性質;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也系統地寫過一些鋼琴練習曲,例如《12首超級技巧鋼琴練習曲集 》,著名的鋼琴曲《鬼火》,就是其中的一首。
  • 蕭邦24首鋼琴練習曲「說明書」!
    「練習曲」原是作曲家們為學生練習某種演奏技巧而創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據單一的音樂動機寫成的。這類曲子很多,僅19世紀歐洲作曲家就寫有上千首。最早和系統地寫鋼琴練習曲的是J·S·巴赫。他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裡的「前奏曲,有很多都帶有「練習曲」性質;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也系統地寫過一些鋼琴練習曲,例如《12首超級技巧鋼琴練習曲集 》,著名的鋼琴曲《鬼火》,就是其中的一首。
  • 巴赫《十二平均律》極簡欣賞指南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最為成熟、最有價值的一部作品集,想要將它彈好需要注意手指的觸鍵方法、力度、強弱處理、聲部之間的層次變化,對於手指的控制力有高的要求。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創作了大量的宗教音樂、室內樂、管風琴曲、管弦樂、協奏曲還有多種樂器的獨奏曲,在巴赫的所有作品中,當屬鍵盤音樂作品影響最為深遠,他的復調音樂是現如今學習鋼琴的必經之路,如《二部創意曲》、《三部創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帕蒂塔組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等等,而《平均律鋼琴曲集》則是最為成熟、最有價值的一部作品集,是巴赫鋼琴作品、復調音樂的巔峰之作!
  • 巴赫鋼琴音樂
    在平均律上也做出了偉大貢獻,他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將音樂推上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在這個領域裡,他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巴羅克時期的這位音樂大師,被人們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和「歐洲近代音樂之父」。巴赫音樂的風格特點 巴赫是一個性格內向、安靜的人。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