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是巴赫的忌日
推薦大家閱讀本文,本文稍微
有一點空,但作為紀念沒問題
未來我們也會推薦更多巴赫研究
一起聽巴赫
一、巴赫平均律創作概況
(一)巴赫音樂特點簡介
巴赫是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在巴洛克時代的這位作曲家在風格上積極響應時代號召,創作出許多具有宗教色彩的聲樂器樂作品。其音樂創作理性深沉,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
席夫演奏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冊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此外,他把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結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的體裁創作涉獵廣泛,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同時,巴赫確立十二平均律的原則使他的創作造詣達到了頂峰。
(二)巴赫平均律簡介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調式及大小調作成的前奏曲和賦格,巴赫把八度音程等分為十二個半音的律制,此時的律制已是近乎現代的「純律」。巴赫把平均律運用於24個大小調,從此一本具有理性精神的鋼琴著作便產生了。在巴赫的平均律中,前奏曲作為一個即興的部分顯的比較隨意,而賦格的寫作則運用了嚴格的復調寫作手法,它們大多有一個主題形態,而後在全曲中進行發展變化,這樣樂曲的整體性便顯的格外統一。音樂處處透露著一種形散而神不散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便是巴赫所崇昌的神學精神。因此,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也被稱作」舊約全書」。
二、神學和藝術
(一)神學和藝術創作的關係
在古希臘,神學和藝術本就是相關的。它們都是抽象的,不可琢磨的,通過直覺的凝聚,把直覺意象融合為一點而形成的。在藝術創作中,作曲家通過隨時閃現的靈感,把抽象的直覺轉換成音樂語言。若兩者結合,我們便可聽到一種神聖,莊嚴的宗教音樂,巴赫便是個可以把兩者完美結合的好手,而他的《十二平均律》便是巴赫和上帝對話的媒介。
神話和藝術自生成開始就有著密切的聯繫。首先,神話和藝術都是虛構的,抽象的,不可觸碰的。其次,神話和藝術都是感性的,具有信仰且感化人心的力量。因此,神學感念已經作為巴赫藝術創作中的音樂符號,並在創作中把這種無形的音樂符號注入的藝術創作中,形成巴赫式的獨有的創作特點,因此,在巴赫的創作中,神學精神作為一種特定的表現精神無時無刻不被表現出來。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下)
(二)影響神學藝術形成的因素
如果把藝術當作客體,藝術的發展無時無刻不受著外部環境的影響。藝術的發展具有歷史性和前進性的特點,因此,藝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內部或外部環境的影響,對其自身發展形成一定的影響作用。而巴赫的創作作為藝術本身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
首先是文化對藝術發展的影響。在西方世界發展的進程中,宗教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在西方進行宗教改革,創立路德新教,使聖經真正走進平民,而不再是僅僅依靠神職人員來解讀。歐洲發生的這一事件對同路得一樣身為德國人的巴赫影響很大,他不但加入了路德新教,而且作為一名虔誠的教徒,在其音樂創作中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他對上帝的敬畏之情。路得曾說過:「上帝的話語與音樂是最密切的結合」。巴赫恰是把這兩者結合的最好的藝術家。上帝在巴赫心中是神聖的,在他的音樂中我們常會聽到上帝的福音,作為一名有信仰的人,巴赫的音樂是為上帝的榮耀而寫的。雖然,上帝無法看到,但是卻可以聽到這份純淨的心靈之音。
其次,經濟和政治也對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藝術的商品價值是商業社會附加給作品的屬性。商業社會是一個嚴重功利化的世界,實用性是藝術家們真正該在意的事情,而功利主義正是藝術的敵人。作曲家的創作若是為了溫飽生計而作,那便會具有功利性的傾向,巴赫早期的創作不乏有這樣的作品,特別是其創作的聲樂作品大多是為了迎合巴洛克時期貴族們的生活品味。但在巴赫中後期作品創作中,作為一個偉大作曲家該有的創作精神和對藝術美的追求才真正顯示出來。《十二平均律》便是一部真正的偉大作品,是不帶一切功利性質的,實用性較強的藝術作品。此外,藝術作品的創作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巴赫生於十七世紀的德國,此時的歐洲處於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在創作上自然是不受禁錮,並且,當時的德國正當盛年,處於積蓄力量的時期,並沒有受到侵略。因此巴赫的平均律不會像蕭邦的馬祖卡一樣處處體現著愛國熱情,因為沒有如同當時波蘭一樣受侵略的政治背景,因此,巴赫的音樂是一種純粹的心靈之音。且巴赫的音樂偏於理性,這也是因為德國本身嚴謹理性的特點。因此,巴赫寫不出蕭邦的浪漫,在他的音樂中也沒有李斯特的激情。巴赫僅是用最純粹的音樂來表現心中的信仰。
再次,藝術受內部發展的橫向影響。藝術的發展一直都是有據可循的,所有東西不是一下形成的,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其他藝術家或藝術形式的影響。巴赫的平均律是第一個運用二十四個大小調來寫作的作曲家,但在他之前,費舍爾曾譜寫過二十個調的前奏曲與賦格,恰巧費舍爾也是一名虔誠的教徒,其理性的音樂創作對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因此,費舍爾的創作對於巴赫來說本就一個很好的範本,這無疑影響了巴赫對十二平均律的創作。其實創新本就是在借鑑的基礎上形成的,巴赫的創作亦是如此。
三、巴赫音樂對社會的影響
(一)作為宗教音樂撫慰人民
《十二平均律》的創作與其說是一部純藝術品,不如說是巴赫個人信仰的宣露,在音樂中他用一顆虔誠的心與上帝對話,拉近了人民與上帝的距離。它的創作不可避免的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在宗教統治政權的這個政治背景下,巴赫的音樂常被宗教用來宣傳教義,成為宗教控制人民精神的一種手段。通常情況下,巴赫與宗教音樂是並存的。現實中的人們總是把希望寄託於上帝的恩賜,巴赫的音樂恰巧是人民與上帝對話的媒介,理性而莊嚴。他用音樂向人們闡釋著教義與生命,人們也通過巴赫的音樂走近上帝。依路德的神學角度來看,音樂與人的肉體、心靈的距離,比起音樂和信仰話語內容的距離,應是更為接近。因此,巴赫的音樂作為一種更直接的語言,直抵人們的心靈,他作為上帝的使者,在音樂創作總流露出更多象徵性意味的語言,他的平均律更像是上帝的福音,在情感釋放中撫慰著人們的心靈。
(二)藝術中體現著大愛
巴赫是最懂上帝的音樂家,對上帝的崇敬之情始終影響著他的創作。他認為宗教音樂本身就代表著一種信仰,上帝也從未離開我們。因此,巴赫把音樂作為向上帝傳達意志的形式,把創作音樂看成是榮耀上帝的唯一方式。他對上帝的愛已經融入到血液裡,融入到音樂中了。但巴赫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音樂家,獨創性的音樂特點常在他的創作中顯現。巴赫在創作中從不拘泥於陳腐的宗教音樂套式,常注重創新。他曾多次在宗教作品中運用世俗音樂成分、增加音樂的享受性和戲劇性,他的努力使巴洛克音樂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在用音樂向上帝致敬,我們常常能從巴赫的音樂中感受到他對上帝的愛,他在用音樂唱歌生命,讚頌上帝,透露出無私的大愛。
在巴赫理性的音樂段落中,我們能夠看到一顆虔誠純淨的心。在他《十二平均律》的創作中,巴赫更是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到了極致,向人們傾訴著史詩般的聲音。我們時常能夠從他的音樂中聽到上帝的聲音。他用音樂榮耀著上帝,亦用音樂撫慰著人民,而其華麗的樂章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巴赫的生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