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平均律中的神學精神

2021-03-01 西方音樂評論

 

編者按:今天是巴赫的忌日

推薦大家閱讀本文,本文稍微

有一點空,但作為紀念沒問題

未來我們也會推薦更多巴赫研究

一起聽巴赫

一、巴赫平均律創作概況

(一)巴赫音樂特點簡介

 巴赫是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在巴洛克時代的這位作曲家在風格上積極響應時代號召,創作出許多具有宗教色彩的聲樂器樂作品。其音樂創作理性深沉,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

席夫演奏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冊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此外,他把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結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的體裁創作涉獵廣泛,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同時,巴赫確立十二平均律的原則使他的創作造詣達到了頂峰。

(二)巴赫平均律簡介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調式及大小調作成的前奏曲和賦格,巴赫把八度音程等分為十二個半音的律制,此時的律制已是近乎現代的「純律」。巴赫把平均律運用於24個大小調,從此一本具有理性精神的鋼琴著作便產生了。在巴赫的平均律中,前奏曲作為一個即興的部分顯的比較隨意,而賦格的寫作則運用了嚴格的復調寫作手法,它們大多有一個主題形態,而後在全曲中進行發展變化,這樣樂曲的整體性便顯的格外統一。音樂處處透露著一種形散而神不散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便是巴赫所崇昌的神學精神。因此,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也被稱作」舊約全書」。

二、神學和藝術

(一)神學和藝術創作的關係

 在古希臘,神學和藝術本就是相關的。它們都是抽象的,不可琢磨的,通過直覺的凝聚,把直覺意象融合為一點而形成的。在藝術創作中,作曲家通過隨時閃現的靈感,把抽象的直覺轉換成音樂語言。若兩者結合,我們便可聽到一種神聖,莊嚴的宗教音樂,巴赫便是個可以把兩者完美結合的好手,而他的《十二平均律》便是巴赫和上帝對話的媒介。

 神話和藝術自生成開始就有著密切的聯繫。首先,神話和藝術都是虛構的,抽象的,不可觸碰的。其次,神話和藝術都是感性的,具有信仰且感化人心的力量。因此,神學感念已經作為巴赫藝術創作中的音樂符號,並在創作中把這種無形的音樂符號注入的藝術創作中,形成巴赫式的獨有的創作特點,因此,在巴赫的創作中,神學精神作為一種特定的表現精神無時無刻不被表現出來。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下)

(二)影響神學藝術形成的因素

 如果把藝術當作客體,藝術的發展無時無刻不受著外部環境的影響。藝術的發展具有歷史性和前進性的特點,因此,藝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內部或外部環境的影響,對其自身發展形成一定的影響作用。而巴赫的創作作為藝術本身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

 首先是文化對藝術發展的影響。在西方世界發展的進程中,宗教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在西方進行宗教改革,創立路德新教,使聖經真正走進平民,而不再是僅僅依靠神職人員來解讀。歐洲發生的這一事件對同路得一樣身為德國人的巴赫影響很大,他不但加入了路德新教,而且作為一名虔誠的教徒,在其音樂創作中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他對上帝的敬畏之情。路得曾說過:「上帝的話語與音樂是最密切的結合」。巴赫恰是把這兩者結合的最好的藝術家。上帝在巴赫心中是神聖的,在他的音樂中我們常會聽到上帝的福音,作為一名有信仰的人,巴赫的音樂是為上帝的榮耀而寫的。雖然,上帝無法看到,但是卻可以聽到這份純淨的心靈之音。

 其次,經濟和政治也對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藝術的商品價值是商業社會附加給作品的屬性。商業社會是一個嚴重功利化的世界,實用性是藝術家們真正該在意的事情,而功利主義正是藝術的敵人。作曲家的創作若是為了溫飽生計而作,那便會具有功利性的傾向,巴赫早期的創作不乏有這樣的作品,特別是其創作的聲樂作品大多是為了迎合巴洛克時期貴族們的生活品味。但在巴赫中後期作品創作中,作為一個偉大作曲家該有的創作精神和對藝術美的追求才真正顯示出來。《十二平均律》便是一部真正的偉大作品,是不帶一切功利性質的,實用性較強的藝術作品。此外,藝術作品的創作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巴赫生於十七世紀的德國,此時的歐洲處於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在創作上自然是不受禁錮,並且,當時的德國正當盛年,處於積蓄力量的時期,並沒有受到侵略。因此巴赫的平均律不會像蕭邦的馬祖卡一樣處處體現著愛國熱情,因為沒有如同當時波蘭一樣受侵略的政治背景,因此,巴赫的音樂是一種純粹的心靈之音。且巴赫的音樂偏於理性,這也是因為德國本身嚴謹理性的特點。因此,巴赫寫不出蕭邦的浪漫,在他的音樂中也沒有李斯特的激情。巴赫僅是用最純粹的音樂來表現心中的信仰。

 再次,藝術受內部發展的橫向影響。藝術的發展一直都是有據可循的,所有東西不是一下形成的,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其他藝術家或藝術形式的影響。巴赫的平均律是第一個運用二十四個大小調來寫作的作曲家,但在他之前,費舍爾曾譜寫過二十個調的前奏曲與賦格,恰巧費舍爾也是一名虔誠的教徒,其理性的音樂創作對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因此,費舍爾的創作對於巴赫來說本就一個很好的範本,這無疑影響了巴赫對十二平均律的創作。其實創新本就是在借鑑的基礎上形成的,巴赫的創作亦是如此。

三、巴赫音樂對社會的影響

(一)作為宗教音樂撫慰人民

 《十二平均律》的創作與其說是一部純藝術品,不如說是巴赫個人信仰的宣露,在音樂中他用一顆虔誠的心與上帝對話,拉近了人民與上帝的距離。它的創作不可避免的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在宗教統治政權的這個政治背景下,巴赫的音樂常被宗教用來宣傳教義,成為宗教控制人民精神的一種手段。通常情況下,巴赫與宗教音樂是並存的。現實中的人們總是把希望寄託於上帝的恩賜,巴赫的音樂恰巧是人民與上帝對話的媒介,理性而莊嚴。他用音樂向人們闡釋著教義與生命,人們也通過巴赫的音樂走近上帝。依路德的神學角度來看,音樂與人的肉體、心靈的距離,比起音樂和信仰話語內容的距離,應是更為接近。因此,巴赫的音樂作為一種更直接的語言,直抵人們的心靈,他作為上帝的使者,在音樂創作總流露出更多象徵性意味的語言,他的平均律更像是上帝的福音,在情感釋放中撫慰著人們的心靈。

(二)藝術中體現著大愛

 巴赫是最懂上帝的音樂家,對上帝的崇敬之情始終影響著他的創作。他認為宗教音樂本身就代表著一種信仰,上帝也從未離開我們。因此,巴赫把音樂作為向上帝傳達意志的形式,把創作音樂看成是榮耀上帝的唯一方式。他對上帝的愛已經融入到血液裡,融入到音樂中了。但巴赫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音樂家,獨創性的音樂特點常在他的創作中顯現。巴赫在創作中從不拘泥於陳腐的宗教音樂套式,常注重創新。他曾多次在宗教作品中運用世俗音樂成分、增加音樂的享受性和戲劇性,他的努力使巴洛克音樂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在用音樂向上帝致敬,我們常常能從巴赫的音樂中感受到他對上帝的愛,他在用音樂唱歌生命,讚頌上帝,透露出無私的大愛。

 在巴赫理性的音樂段落中,我們能夠看到一顆虔誠純淨的心。在他《十二平均律》的創作中,巴赫更是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到了極致,向人們傾訴著史詩般的聲音。我們時常能夠從他的音樂中聽到上帝的聲音。他用音樂榮耀著上帝,亦用音樂撫慰著人民,而其華麗的樂章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巴赫的生命之中。

往期精選:1、有的人為了出生而死去丨古爾德在自己的葬禮上「出生」!2、「我並不需要他們的靈魂」丨魯賓斯坦和古爾德論音樂會;3、格倫·古爾德丨這麼彈「可以讓音色更精緻,讓聲音中鋼琴的成分最小化」;4、「天才」一詞在古爾德家是被禁止的丨拒絕古爾德成為莫扎特!5、重溫「古爾德神話」丨他了解這是個八卦世界;他從不聽從金錢召喚,總感到另一種使命的存在;6、因為不懂才上了古爾德的當嗎?7、影響古爾德巴赫詮釋的重要人物丨圖雷克《哥德堡變奏曲》視頻;8、布倫德爾的巴赫,充滿了我們塵世的光榮與夢想!9、有個彈巴赫的瘋子曾預言音樂會2065年後不復存在!10、古爾德採訪古爾德丨「我在頭腦裡無數次地熟習這些曲子,在旅途中、在公寓裡,我在任何場合都在『工作』」;11、席夫與古爾德對巴赫《法國組曲》(BWV812)的不同理解;12、馬慧元丨冬夜聽古爾德,他是一個熱愛嚴寒的人;13、藝術的目的?「老司機」古爾德這樣回答;14、古爾德眼裡的「鋼琴是一件對位樂器,只有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處理好,才會變得有意思。」 15、古爾德彈奏巴赫,最大的特點是線條如刀鑿斧刻般的明晰!16、古爾德的絕世孤獨丨他說「寒冷將每個人都變成了哲學家。」 17、在古爾德的鋼琴中睡去是一件幸福的事,它讓你忘記複雜,很安寧地睡……18、詩人張棗論古爾德丨美的心靈到處都有見證人!19、古爾德惟一看中的莫扎特鋼琴協奏曲;20、古爾德訪談丨「你為何將這首蕭邦奏鳴曲獻給我們?」 21、古爾德談話錄丨「格裡格是我曾祖父的表兄弟。」 22、古爾德談話錄丨我只崇拜過一個鋼琴家,他的貝多芬、舒伯特、和勃拉姆斯伴隨了我的成長;23、古爾德談話錄丨「巡迴演出是需要嚴肅對待的事,緊張的日程安排總給我很大壓力。」 24、當心古爾德的圈套丨談鋼琴作品中的裝飾音處理;25、親愛的巴赫,「您的音樂就是表現了如同呼吸一般不斷發生的自然事情。」 26、巴赫到底有多麼可怕?27、學習鋼琴,巴赫的曲子為什麼是必不可少的?28、巴赫的《小步舞曲》還能這麼玩?!29、節日聽巴赫丨手風琴大師蓋利安諾的巴赫音樂會;30、節日聽巴赫丨王笑晗演奏巴赫《哥德堡變奏曲》;31、安德拉什·席夫丨巴赫《法國組曲》BWV812-817;32、巴赫與舒伯特的《聖母頌》,哪個才是「聖母頌」頭牌?33、節日聽巴赫丨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1007-1012);34、節日聽巴赫丨Andrea Bacchetti演奏《哥德堡變奏曲》;35、節日聽巴赫丨吉東·克雷默演奏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36、老師如何說服學生喜歡巴赫?37、肯普夫彈出了巴赫的人性,李帕蒂彈出了神性!;38、巴赫作品的音樂分析及現代手法演繹問題之探索;39、喜悅,古爾德《哥德堡變奏曲》的精神所在!40、有巴赫為伴,我該感謝上天!41、「巴赫用一個簡單的主題呼喚出了一個世界」丨關於巴赫的「夏空舞曲」;42、在物質貧乏的地方,上帝就把富饒的精神賜給了巴赫!43、在巴赫的一生中,貧困和死亡像一對可怕的魔影緊緊相隨……

相關焦點

  • 電影《沉靜如海》與巴赫的平均律
    而巴赫的平均律作為整個故事線索貫穿全片。誰說平均律只是不斷重複的枯燥旋律呢。巴赫其實是個浪漫的傢伙呢。今天,邋遢君將以這部電影為線索來談談巴赫的樂曲。廢話不多說,點開意公子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巴赫《 no.846》作為背景樂,小課堂開講了。
  • 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 鋼琴家的「舊約全書」
    每一卷都包含24組前奏曲與賦格。第一組是C大調,第二組是c小調,第三組是升C大調,第四組是升c小調,等等。如此不斷上升的半音序列包含了所有的調,最後以一首b小調賦格結束。巴赫在一些前奏曲與賦格中重用了他之前的作品,例如作於1720年的《寫給威爾海姆·弗裡德曼·巴赫的鍵盤小曲集》中包含了11首前奏曲的原型。
  • 巴赫 十二平均律 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 BWV846
    《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各首的難度及彈奏技巧
    在完成巴赫創意曲作品的學習後,就將進入體現巴赫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的大百科全書,即對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學習。《平均律》共分兩卷,是按同樣的形式組成的,每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賦格曲都是由一個共同的調性統一起來的獨立作品。前奏曲和賦格曲連在一起,既形成對比,又起著補充作用。
  • 薦碟/鋼琴大師:希夫「巴赫平均律」的權威詮釋者——學習復調必聽專輯!
    第一次聽希夫的演奏是最早買的一套《巴赫平均律》專輯,之後再買的大師「李赫特」的平均律就再聽不進去了,我認為還是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更好些。因為這套專輯更符合巴赫的「半觸鍵」演奏方法,且更安靜、平穩,層次更清晰。 雖然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堪稱完美,但是他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集》卻是我認為「不能聽的」!這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他演奏的莫扎特我只能作為收藏但永遠不會去聽。希夫演奏的《斯卡拉蒂15首》也是不錯的版本。推薦給大家。另外我還收藏有他演奏的一套蕭邦練習曲DVD也還不錯。
  • 巴赫的音樂神學
    事實上,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為了表現,精心創造了精確的音樂修辭,組合了富節奏性而和諧的形象、上升樂句或下降樂句的剖析圖面以及休止符的停頓,而每一個單元都附予一個象徵的意義。巴赫十分熟稔巴洛克音樂的修辭法,並加以充分運用。耶穌受難曲、清唱劇(cantata )、管風琴合唱曲等氣勢磅薄的創作都充分流露巴洛克音樂的修辭特性。
  • 十二平均律是中國人發明的?!
    巴赫也因為這部作品,被後世奉為音樂之父。但……你知道嗎?其實巴赫只能算是最早實踐十二平均律的作曲家,因為這個玩意兒,是中國人發明的!上面說到「五度相生律」、「中庸率」的時候,肯定就有同學默默Diss,幹嘛把音律調來調去啊,直接平分不香嗎?
  • 生命之初:巴赫十二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 欣賞12個最美妙的演繹
    如果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通往聖殿之路,那其中的一把鑰匙,一定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 這個影印副本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扉頁,上面是巴赫本人優雅秀美的手跡,扉頁上寫道: 十二平均律即為大調三度(
  • 【古爾德專題】格倫·古爾德:「過多的啟示反而使巴赫喪失魔力」
    但是,當人們對於巴赫的這種預先規定好了的神學闡釋成為一種固有現實,一種權威性的意識形態時,我以為,像古爾德這樣的異端人物的出現就是必要的、意義重大的和決定性的了。實際上巴赫遠比我們已知的和願意知道的要複雜得多,除了神學巴赫,是否還存在著一個元音樂的巴赫呢?這正是古爾德想要追問的。
  • 一篇文章讓你秒懂「十二平均律」!
    近期有琴友給小編留言,想重新學習一下十二平均律,希望小編幫忙出一篇相關的文章。 「律」,指音律,是為了讓音樂規範化,人們特意將一組高低不同的音符所組成的體系,以及這些音符之間的相互關係。音律決定了調式音高,是在漫長的音樂實踐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 生命之初:巴赫十二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 欣賞12個最美妙的演繹
    如果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通往聖殿之路,那其中的一把鑰匙,一定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 這個影印副本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扉頁,上面是巴赫本人優雅秀美的手跡,扉頁上寫道: 十二平均律即 Well-tempered一詞指的是對每個八度音程中的12個半音進行個別微調而產生的音律系統,從而使12個大調和12個小調的每一個調都適於演奏。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1722年寫下的這部《十二平均律》,第一次呈現給世人真正可供演奏的所有二十四個大小調的樂曲。 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奉為鋼琴家的舊約聖經,開啟通往音樂聖殿之路。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是一種精神和諧的最初體驗」!
    對於路德教徒來說, 上帝為世界創造了完美的秩序,在巴赫眼中,音樂更是完美秩序的反映,「是一種精神和諧的最初體驗」。他的樂隊組曲和管弦樂協奏曲不追求聲調表面上的優美,那些各個聲部中自由和獨立跳躍的主題被融合成一個井有序的、充滿活力的整體,具有渾厚的力量、豐滿的音響和壓抑不住的活力。
  • 古爾德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    以前寫過很多關於巴赫鍵盤樂的小評論,唯獨繞過了平均律;因為不敢談,這樣一部鴻篇巨著,被譽為鋼琴作品中的「舊約聖經」(新約是貝多芬的32部鋼琴奏鳴曲),豈是我等小輩敢開口亂評的?其實平均律並不完全算是巴赫開的先河,早在1702年,費歇爾(約1665-1746)就出版了《新風琴音樂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賦格曲,分屬二十個不同的調。這部作品用了24個大小調中的19個調,只有升C和升F大調,降e,降b和升g小調沒有用, 而e小調用了兩次。在未採用十二平均律之前, 演奏中移調轉調都會受到很大限制。
  • 天與心的交往|巴赫的音樂神學•上
    ,巴赫的音樂創作是一條體現信仰的道路。天與心的交往|巴赫的音樂神學(上)文/Philippe Charru引 言依照此一修辭的精神,圖象派認為與天有關或是圖畫意象中的天,可能會運用層層上升達到最高音的手法再現。反之,常在聖誕節聖歌中聽到的,從最高音降到最低音的旋律,則意味著天上之子由天而降。
  • 快速掌握巴赫鋼琴作品的典型特徵
    2.1、十二平均律的運用 十二平均律也被稱作「十二等程律」,它是指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八度的音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而且這些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在「十二平均律」中,音樂中的幾個主要和弦音符,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其它幾個音符只有極小差別甚至完全相符,其中半音是十二平均律組織中最小的音高距離。巴赫鋼琴作品中就廣泛使用了十二平均律,他的鋼琴作品風格主要講究不同旋律的對稱性與平等性,樂曲大部分都是在平穩中進行的。例如,他創作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就被稱為音樂裡面的「舊約」,這主要是因為巴赫在平常的創作中非常強調邏輯性。
  • 巴赫《十二平均律》極簡欣賞指南
    而巴赫,則在他的管風琴音樂中表達了他對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以他的方式傳承新教精神,除此之外,在巴赫的古鋼琴作品中也表現出了虔誠、內向含蓄的悲劇性以及對於幸福的渴望和不懈追求。在巴赫的音樂中,人們的心靈得以淨化和安慰,使內心和諧寧靜,音樂語言極其豐富,除了受到宗教音樂的薰陶,德國民間音樂也對巴赫的音樂創作有著重要影響,巴赫的古鋼琴組曲以及《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部分樂曲都充分的體現出巴赫音樂的世俗性和民間性。
  • 電影《沉靜如海》中的「巴赫」
    巴赫的音樂簡潔而嚴謹,沉靜內斂縝密的曲式闖入了電影感性和理性的世界,撫平了電影中的掙脫與困境,一種寧靜而純粹的情感,創造出平和溫曖的感性氣氛,一種克制的情感表述,將那些抽象的理性思考默無聲息地轉化為靈魂親切的低語,暖暖浸入心靈深處。虔誠的感受聖潔的靈性之光的沐浴。巴赫溫和的音樂猶如清澈明淨的小溪暖暖流入人的內心,一切該撫平的都撫平了,唯一永恆的是對真誠之愛的深深牽掛和人性和諧之美。
  • 音樂巨匠|巴赫,穿越時空的留聲機
    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他最偉大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小提琴和大提琴獨奏組曲。萊比錫時期,作為聖·託馬斯教堂的樂長,巴赫的心態更趨平和。這一時期的作品主體自然是每年為聖·託馬斯教堂禮拜及節慶日而作的250部清唱劇及5首受難曲、6首彌撒曲。不容忽視的是巴赫在這個時期對他的藝術創作有重要的總結,其結晶為《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哥德堡變奏曲》和《賦格的藝術》。
  • 許多演奏者表現的只是巴赫的外表,而古爾達刻畫的卻是巴赫的內心世界!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是音樂史上的裡程碑。《十二平均律》分兩集寫成,前後間隔22年,他通過平均律將音樂的一切可能性實現到無可比擬的深度和廣度。6、猶太鋼琴家古爾達丨一場音樂會結束後,他居然去了夜總會……7、他的音樂生活就一場冒險性極高的比賽丨古爾達演奏莫扎特《第九、第十二鋼琴奏鳴曲》(K.311/K.332)奧地利鋼琴家古爾達(Friedrich Gulda)以演奏巴赫見長,他演奏的巴赫平均律曲強調觸鍵的清晰與透明,令作品本身的超然之美越發空靈、瑰麗。許多演奏者表現的只是巴赫的外表,而古爾達刻畫的卻是巴赫的內心世界!
  • 葉小綱丨對於巴赫這樣一位人類音樂的精神領袖,其實說任何話都是不恭敬的!
    放在電腦上邊聽邊看,我驚異人類對完美的追逐精神猶如巴赫的音樂,層層遞進,生生不息。如今電腦系統也體現巴赫變奏曲的精神實質,在不間斷的意念擴張和形式發展中取得自我肯定與完善。對於羅莎琳的演奏我沒什麼好說的,看屏幕中遊標在樂譜上移動,讚嘆中好像丟失了一些純聽覺上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