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沉靜如海》中的「巴赫」

2021-02-08 Zoe小婦人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巴洛時期的德國作曲家,濱奏家,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的音樂簡潔而嚴謹,沉靜內斂縝密的曲式闖入了電影感性和理性的世界,撫平了電影中的掙脫與困境,一種寧靜而純粹的情感,創造出平和溫曖的感性氣氛,一種克制的情感表述,將那些抽象的理性思考默無聲息地轉化為靈魂親切的低語,暖暖浸入心靈深處。虔誠的感受聖潔的靈性之光的沐浴。巴赫溫和的音樂猶如清澈明淨的小溪暖暖流入人的內心,一切該撫平的都撫平了,唯一永恆的是對真誠之愛的深深牽掛和人性和諧之美。歌德有段對巴赫音樂的評論十分精闢「就如永恆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動,我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內在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電影《沉靜似海》法國人麥可和她的孫女妮安娜原本平靜的生活,因二戰他們家裡的一個房間竟被徵用作為一個德國軍官的起居室。軍官維爾納來時孫女妮安娜正在彈巴赫的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no.846prelude。這首曲子是平均律裡面的第一首,簡簡單單的復調,行雲流水的旋侓。整個電影畫面平靜而晴朗,直到軍官的到來打斷了她,妮安娜因此對他怒目而視。而這首平均律是軍官最愛的一首。

                       點 擊 視 頻

妮安娜和爺爺以沉默相對,用沒有說出口的敵意,迎接這位不受歡迎的「客人」而他卻無論早晚向祖孫二人道問候。漸漸地,我們看到了他也承受著痛苦。戰爭之前他是一位作曲家,被迫參與到戰爭中,在一戰時失去了父親,他有著自己的煎熬和掙扎。妮安娜開始偷偷地看他,目光從冷漠到溫情,從敵意到迷亂。

有一次,他走到壁爐前烤火取曖,對沉默的祖孫二人說「我之所以喜歡大海,是因為它的平靜。我說的不是海浪,而是別的東西,神秘的東西,是隱藏在深處,明亮的大海。大海是平靜的,要學會傾聽。我很高興,能見到一位有尊嚴的老人,還有一位默默無語的小姐"。說完用藍色的眼睛看著妮安娜,沉默片刻,起身離開。那一刻,愛情已確定無疑。這份隱晦的表白帶著幾分難以抑制的真情和克制。

大海是寧靜的,要學會傾聽

電影裡很少對白,很多情緒都是用眼神傳遞。聖誕之夜,妮安娜穿上母親的裙子,爺爺去做彌撒,她獨自呆在客廳。軍官維爾納來了,他在鋼琴前坐下,輕輕打開琴蓋,彈起了他來了那晚女孩彈的那首,也是他最鍾愛的巴赫C大調前奏曲,這一連串的動作,把心頭隱忍的愛意一點點表露了出來,而琴聲似水,流淌在二人之間,無限溫柔,壁爐中的火光映在她的臉上,忽明忽暗,像此刻空氣中如泣如訴的暖味與憂愁,悄無聲息,卻佔據在二人的心頭。

                  點 擊 視 頻

在妮安娜當初中斷的那一個片段停了下來。他默默的走到她的身後像是要觸碰她那樣,萬般柔情地,把手放在沙發的靠背上,離她那樣近。最後他說了句"聖誕快樂"。畫面中他轉身離開的背影。

 愛是想要觸碰卻又收回手     

夜晚,她無意中看到了抵抗組織在軍官的座車下放置炸彈。第二天早晨,軍官正要出門準備上車,她衝向鋼琴彈起了巴赫的平均律:prelude前奏曲no.847與之前的no.846相比,847技巧難度更高,速度更快,聲部之間翻轉追隨變換非常繁複,急板,快板的速度也不斷地變化,感情上達到一個高潮也烘拖了當時緊張的氣氛。正要出門的他背鋼琴聲吸引,被急促音樂留住了腳步。炸彈爆炸了,他了奔出去,於是這所有的一切,最終只能離別。

                        點擊視頻                            

他要離開去蘇俄戰場,臨別之際,他向她道別。妮安娜流著眼淚看著他,說了聲「永別」。那是他們之間唯一次對話,也是最後一次。

影片的名字「沉靜如海「,道出了這份愛情最初與最終的模樣。可是戰爭帶來了相遇,也附贈了別離。當某一天他們各自在鋼琴前彈奏起那首巴赫時,想起曾有過的這一次心動。

    

相關焦點

  • 電影|Movie:《沉靜如海》左姑娘觀影第九期
    另外和以前不同的是,這部電影還首次走出了城市,其中有不少景是在鄉村,那些優美的畫面足以被剪成一部旅遊觀光片了。經過前幾部影片,皮埃爾·布特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個人風格。例如他的作品的一個標誌便是自然景色,像此片中,夕陽、遠山、鄉間小路的場景乃至隨風搖擺的樹,自然景物時時刻刻在電影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 獲獎影片《沉靜如海》|從3個角度詮釋人物內心複雜傾訴
    巴赫、貝多芬和莫扎特被稱為「古典音樂的三巨頭」。本片以巴赫的《平均律》作為貫穿整部電影的線索,從男女主角相遇到兩人的分離都有《平均律》的身影,可以說鋼琴和巴赫是聯繫男女主角從陌生敵意到最後互相愛慕的催化劑。
  • 這些經典電影中的旋律,原來都出自巴赫之手
    巴赫因為「西方音樂之父」的稱號往往讓人感覺非常高深、遙遠……但其實,他可能是你最熟悉的作曲家只要,你愛看電影 !快來跟小編一起看看巴赫的音樂都藏在了哪些電影中吧!04辛德勒的名單英國組曲在這部揭示二戰傷痛的電影中,有這麼一個場景:一場大屠殺在光與影、和巴赫音樂的伴奏下開始了,而另一個房間裡,一位德國軍官忘我地彈著巴赫的《英國組曲》,另外兩個德國人在爭論這首曲子是巴赫的還是莫扎特的。
  • 巴赫的音樂與奧斯卡電影
    ,其作品作 為電影配樂被廣泛運用於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影片中。影片中的隔離區大屠殺那一晚,德國士兵正在仔細搜索著在白天的血洗中僥倖躲過 的猶太人。在一片死亡氣息籠罩著的「平靜 」中 ,一位猶太人從藏身的古老羽管琴中爬出來時不慎踩響了兩個鍵,聽到聲響的德國士兵 「興奮」地衝上了樓 ,緊接著猶太人的尖叫聲、衝槍聲的掃射聲、士兵的高喊聲相互交織,巴赫的《英國組曲》在這時響起。
  • 一部電影聽懂巴赫 意外
    要談起古典音樂,最喜聞樂見的便是巴赫莫扎特貝多芬三巨頭,而近來,一部反映二戰時期的法國女生與德國納粹軍官愛戀電影《沉靜如海》,深深打動了意公子。而巴赫的平均律作為整個故事線索貫穿全片。誰說平均律只是不斷重複的枯燥旋律呢。巴赫其實是個浪漫的傢伙呢。今天,意公子將以這部電影為線索來談談巴赫的樂曲。
  • 電影《沉靜如海》與巴赫的平均律
    要談起古典音樂,最喜聞樂見的便是巴赫莫扎特貝多芬三巨頭,而近來,一部反映二戰時期的法國女生與德國納粹軍官愛戀電影《沉靜如海》,深深打動了邋遢君。而巴赫的平均律作為整個故事線索貫穿全片。誰說平均律只是不斷重複的枯燥旋律呢。巴赫其實是個浪漫的傢伙呢。今天,邋遢君將以這部電影為線索來談談巴赫的樂曲。
  • 【散文】巴赫,巴赫
    七零後,一個典型的白羊座女子,愛好文字和旅行,深諳的一條規則是:不是讓心靈去旅行,就是讓身體去旅行。從七歲起開始寫日記,少女時代開始發表文章。著有長篇小說《甘蔗汁》、散文集《一脈花香》。中篇小說《留吧,愛情》改編成電影。作品曾獲全國散文大賽一等獎、安徽省散文及小說對抗賽獎等數十項文學獎。已發表作品百萬字。巴赫是我家庭的一員。
  • 巴赫平均律中的神學精神
    因此,神學感念已經作為巴赫藝術創作中的音樂符號,並在創作中把這種無形的音樂符號注入的藝術創作中,形成巴赫式的獨有的創作特點,因此,在巴赫的創作中,神學精神作為一種特定的表現精神無時無刻不被表現出來。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下)(二)影響神學藝術形成的因素 如果把藝術當作客體,藝術的發展無時無刻不受著外部環境的影響。
  • 巴赫是巴赫,就像上帝是上帝
    而至於為什麼要一個人獨享巴赫,這種看法也基於這樣一個廣泛的感受,那就是,許多人無論他的音樂素養如何,聽到巴赫後都如同聽到上帝之聲,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把巴赫和宗教聯繫在一起。在這裡,我突然感到作為一個單純的音樂聽眾的快樂,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在網上,許多學鋼琴的朋友都在抱怨練習平均律時的無聊與枯燥,平均律的曲子幾乎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對於學習鋼琴的朋友來說這無異於每天只吃米飯的痛苦,而一旦過了這個痛苦的練習階段,他們又出乎意料地一致認為還是平均律最值得反覆彈奏。借用格倫·古爾德的一段話:「我實在想不出還有誰的音樂能如此包羅萬象,如此深刻地感動我。
  • 樂聞 | 巴赫快閃店——「巴赫高於一切」
    這部鋼琴協奏曲中的「龐然大物」不僅是對鋼琴家手指機能和體力的考驗,更對音色控制和情感表達有著極高要求,馬洛菲耶夫這位琴壇「小將」也將在此曲中一展不凡實力。音樂會下半場,夏伊大師和樂團還將演繹另一部「拉三」,即鮮有上演的拉氏《第三交響曲》,這部作品堪稱浪漫主義晚期最為繁複華麗的交響巨製之一,將全方位展現樂團實力。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他還說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如果說巴赫的音樂與上帝同在,那麼,卡薩爾斯的演奏,就是與巴赫同在。A young Pau Casals, by Ramon Casas巴勃羅·卡薩爾斯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人,是他發現並率先演奏了巴赫的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並以其驚人的演奏和表現才能,確立了大提琴作為獨奏樂器的地位。
  • 日本九州的森林中,為什麼突然響起了巴赫的旋律?
    森林中響起了巴赫 147 號康塔塔之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的旋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看完這個視頻,你一定會覺得這個創意真是妙極了。他幽默地說:「長度恰好兩分鐘,我想是巴赫冥冥中的引導吧!」松尾先生毫不保留地告訴我們許多製作上的秘密。關於演奏曲,其實有許多備案,最後攝影監督選擇了巴赫清唱劇,因為節奏和旋律走向都穩定,又與廣告印象相近。由於這是一架史無前例的木琴,最初的發想只是「希望木球在森林中滾動,並演奏出旋律」,至於如何滾動、如何演奏,沒有人知道。
  • 影片《巴赫靈感》與通神性的藝術家巴赫
    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
  • 「浪漫」的巴赫
    巴赫無疑是音樂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但是事實上大眾,尤其是中國的聽眾們,對於巴赫作品的熟悉程度與其知名度並不匹配。誠然,我們每一個蹣跚學步的琴童或許都學習過巴赫的小步舞曲以及一些簡單作品,而在大劇院舞臺下的音樂會中卻鮮有巴赫的作品被演奏。因此本期我們著重聊一聊巴赫,以及他經常被人誤解的音樂個性。
  • 巴赫與小步舞曲
    貝多芬說:「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德文名字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華格納說巴赫的作品是:「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他一生從事古鋼琴、管風琴的演奏與創作大量的器樂曲和清唱劇。尤其在復調音樂的創作上,使之達到了最高成就。巴赫自幼從父學習音樂,10歲喪父後寄居長兄家,隨長兄繼續學習音樂。
  • 永恆的巴赫
    巴赫是不幸的。他10歲時,父母就撒手人寰。哥哥把他撫養成人,並指導他學習音樂。巴赫一生中的大多數時間都在擔任宮廷和教堂的樂師及樂隊指揮,一直忍受著教會和封建貴族的壓迫和剝削。他經常因為違背嚴苛的教戒而受到懲罰和責難。巴赫一輩子都沒能擺脫厄運的困擾。他的創作環境十分壓抑,工作待遇也很微薄。晚年境遇更是悲慘,他雙目失明,在痛苦中去離世。
  •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
    舒曼(作曲家,樂評家)在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中,在靈魂深處的自我掙扎時,舒曼向巴赫詢問音樂的意義。威爾第(義大利作曲家)▽「巴赫是一切時代的音樂中最偉大的奇蹟!」(Bach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縱觀巴赫一生的音樂創作,我們可以看到,儘管他一生足不出德國,但他卻在自己的作品中廣泛吸收了18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各國的各種音樂風格與形式,並把它們發展到了新的高度。他使和聲與復調這兩種對立的因素在作品中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其水準之高遠遠超出了他的許多同時代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僅在數量上浩如煙海,而且具有極高的質量,既有十分簡潔而極有個性的主題,又有豐富的想像和強烈的表現,以及異常完美的音樂技巧。
  • 關於巴赫
    放在電腦上邊聽邊看,我驚異人類對完美的追逐精神猶如巴赫的音樂,層層遞進,生生不息。如今電腦系統也體現巴赫變奏曲的精神實質,在不間斷的意念擴張和形式發展中取得自我肯定與完善。對於羅莎琳的演奏我沒什麼好說的,看屏幕中遊標在樂譜上移動,讚嘆中好像丟失了一些純聽覺上的快感。
  •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
    所以,巴赫在科騰宮生活略顯單調,不需進行很多音樂活動,他可以作為一個純粹的音樂家做自己喜歡的創作,這也是巴赫一生中較為愜意的時期。巴赫有28首洞澈清淺的小步舞曲,而這首風格極其接近呂利那稍帶古拙厚重的行進色彩,這是我個人特別的感受。而巴赫的小秘密是什麼呢?據說巴赫對於第一號是非常鍾情的,其中素材曾多次運用到他的合唱作品中。證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