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巴洛時期的德國作曲家,濱奏家,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的音樂簡潔而嚴謹,沉靜內斂縝密的曲式闖入了電影感性和理性的世界,撫平了電影中的掙脫與困境,一種寧靜而純粹的情感,創造出平和溫曖的感性氣氛,一種克制的情感表述,將那些抽象的理性思考默無聲息地轉化為靈魂親切的低語,暖暖浸入心靈深處。虔誠的感受聖潔的靈性之光的沐浴。巴赫溫和的音樂猶如清澈明淨的小溪暖暖流入人的內心,一切該撫平的都撫平了,唯一永恆的是對真誠之愛的深深牽掛和人性和諧之美。歌德有段對巴赫音樂的評論十分精闢「就如永恆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動,我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內在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電影《沉靜似海》法國人麥可和她的孫女妮安娜原本平靜的生活,因二戰他們家裡的一個房間竟被徵用作為一個德國軍官的起居室。軍官維爾納來時孫女妮安娜正在彈巴赫的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no.846prelude。這首曲子是平均律裡面的第一首,簡簡單單的復調,行雲流水的旋侓。整個電影畫面平靜而晴朗,直到軍官的到來打斷了她,妮安娜因此對他怒目而視。而這首平均律是軍官最愛的一首。
點 擊 視 頻
妮安娜和爺爺以沉默相對,用沒有說出口的敵意,迎接這位不受歡迎的「客人」而他卻無論早晚向祖孫二人道問候。漸漸地,我們看到了他也承受著痛苦。戰爭之前他是一位作曲家,被迫參與到戰爭中,在一戰時失去了父親,他有著自己的煎熬和掙扎。妮安娜開始偷偷地看他,目光從冷漠到溫情,從敵意到迷亂。
有一次,他走到壁爐前烤火取曖,對沉默的祖孫二人說「我之所以喜歡大海,是因為它的平靜。我說的不是海浪,而是別的東西,神秘的東西,是隱藏在深處,明亮的大海。大海是平靜的,要學會傾聽。我很高興,能見到一位有尊嚴的老人,還有一位默默無語的小姐"。說完用藍色的眼睛看著妮安娜,沉默片刻,起身離開。那一刻,愛情已確定無疑。這份隱晦的表白帶著幾分難以抑制的真情和克制。
大海是寧靜的,要學會傾聽
電影裡很少對白,很多情緒都是用眼神傳遞。聖誕之夜,妮安娜穿上母親的裙子,爺爺去做彌撒,她獨自呆在客廳。軍官維爾納來了,他在鋼琴前坐下,輕輕打開琴蓋,彈起了他來了那晚女孩彈的那首,也是他最鍾愛的巴赫C大調前奏曲,這一連串的動作,把心頭隱忍的愛意一點點表露了出來,而琴聲似水,流淌在二人之間,無限溫柔,壁爐中的火光映在她的臉上,忽明忽暗,像此刻空氣中如泣如訴的暖味與憂愁,悄無聲息,卻佔據在二人的心頭。
點 擊 視 頻
在妮安娜當初中斷的那一個片段停了下來。他默默的走到她的身後像是要觸碰她那樣,萬般柔情地,把手放在沙發的靠背上,離她那樣近。最後他說了句"聖誕快樂"。畫面中他轉身離開的背影。
愛是想要觸碰卻又收回手
夜晚,她無意中看到了抵抗組織在軍官的座車下放置炸彈。第二天早晨,軍官正要出門準備上車,她衝向鋼琴彈起了巴赫的平均律:prelude前奏曲no.847與之前的no.846相比,847技巧難度更高,速度更快,聲部之間翻轉追隨變換非常繁複,急板,快板的速度也不斷地變化,感情上達到一個高潮也烘拖了當時緊張的氣氛。正要出門的他背鋼琴聲吸引,被急促音樂留住了腳步。炸彈爆炸了,他了奔出去,於是這所有的一切,最終只能離別。
點擊視頻
他要離開去蘇俄戰場,臨別之際,他向她道別。妮安娜流著眼淚看著他,說了聲「永別」。那是他們之間唯一次對話,也是最後一次。
影片的名字「沉靜如海「,道出了這份愛情最初與最終的模樣。可是戰爭帶來了相遇,也附贈了別離。當某一天他們各自在鋼琴前彈奏起那首巴赫時,想起曾有過的這一次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