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是巴赫,就像上帝是上帝

2021-02-18 見風

如果有朋友來邀請我去音樂會聽巴赫,我想我一定會拒絕。

因為我不理解,為什麼要去和那麼多庸俗的人一起,聽一些沒有什麼變化起伏的曲子,這個儀式在我看來,實在是太浪費那張票的錢了,也太浪費聽眾的時間了。

和廣大群眾一起,我只想聽快速緊張的鋼琴協奏曲,普羅科菲耶夫的最好,或者是昂揚向上的交響曲,貝多芬的交響曲不和大家一起聽那才沒有感覺,當然看歌劇表演也是極好的。聽音樂會嘛,不也圖一個享受嘛,不爽怎麼能行。

而現在,如果有朋友來邀請我要聽巴赫,我還是會拒絕,我會說,我想一個人獨享巴赫。

因為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尤其是在深夜,巴赫的音樂才會和我的靈魂緊密聯繫在一起。

巴赫的音樂沒有性情的存在,只有完完全全的和諧與愉悅。

人們常常以為,一個人流淚是因為亢奮的情緒,太過興奮或者悲傷,沒有例外。可還有一種情況,我們因自己的存在而流淚!

這是一件簡單卻難以理解的情況,卻又是最美妙的,我們會因自己的存在而流淚,或者因一切存在而流淚。要知道,我們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敏感的人類對這個世界充斥著各種看法,可是我們仍然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完整地按著一定規則生存。

巴赫用對位法寫出的復調音樂,讓幾個不同意義的聲部和諧地存在於一首曲子,幾乎是對世界規則的一個音樂性闡釋。

我們暫時不去糾結,為何巴赫一生如此著迷於對復調音樂的開拓,而只是欣賞他的音樂,那麼,我們就會和這個世界達成和解,相信存在於這個世界本身便是一件單純而美好的事情。也就是,我們仿佛找到了某個答案,我們和世界其他存在一樣是屬靈的。

而至於為什麼要一個人獨享巴赫,這種看法也基於這樣一個廣泛的感受,那就是,許多人無論他的音樂素養如何,聽到巴赫後都如同聽到上帝之聲,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把巴赫和宗教聯繫在一起。

固然有許多稍微了解音樂和音樂史的人,都試圖解開綁在巴赫身上的宗教之繩,但是,說到底,不是因為巴赫在教堂供職多年,也不是因為他寫下了《馬太受難曲》這樣登峰造極的宗教音樂,而仍然是他音樂裡的和諧和完美,仿佛是在替上帝解釋這個世界的規則,「道法自然」,我們聽完後,留下了這樣寧靜的感受。

巴赫真的成了神,於是,神的樣子怎麼只有一種呢?神只有在我們內心深處與世界對話時才會產生,如果不是一個人,怎麼能聽到他的聲音?

在這裡,我突然感到作為一個單純的音樂聽眾的快樂,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在網上,許多學鋼琴的朋友都在抱怨練習平均律時的無聊與枯燥,平均律的曲子幾乎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對於學習鋼琴的朋友來說這無異於每天只吃米飯的痛苦,而一旦過了這個痛苦的練習階段,他們又出乎意料地一致認為還是平均律最值得反覆彈奏。

借用格倫·古爾德的一段話:「我實在想不出還有誰的音樂能如此包羅萬象,如此深刻地感動我。用一句不太確切的話說,除了技巧和才華,他的音樂因一些更有意義的的東西而更加寶貴。如果天天演奏柴可夫斯基那種愉悅感官的旋律,我將不勝其煩。」

但如果簡單地把這種美歸結為規則和形式的美,似乎又不足以概括其音樂的偉大之處,或許還是柏遼茲說得最恰當:巴赫是巴赫,就像上帝是上帝一樣。

… … … …


接下來推薦一些經典的和個人喜歡的曲目

 

1.C大調前奏曲和賦格,BWV846,   

(巴赫平均律集第一卷第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無需多說,讓每一秒鐘的時間都變得優美)

 

2.降E小調前奏曲和賦格,BWV853,前奏曲

(個人很喜歡的平均律中的一首,非常適合做電影配樂,帶有秋日的憂鬱)

 

3. Suite for Cello Solo No.1 in G, BWV 1007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簡稱大無,其實一共6組,從No.1到No.6,編號從BWV1007到BWV1012,BWV1007第一首前奏曲實在太過經典,你一定聽過無數次了)

 

4. Suite No.3 in D, BWV 1068 - II. Air

(G弦上的詠嘆調,用過它的影視作品:七宗罪、大逃殺1、EVA、冰果。。。)

 

5. Sonata No.3 in D minor, BWV 527

(最愛的管風琴作品,順便提一下,BWV525—BWV530被認為是巴赫管風琴作品的巔峰,清逸悠遠、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巴赫的管風琴作品實在太多,很難聽全)

 

6.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管風琴作品,巴赫的管風琴可能最接近上帝之音或者。。。魔鬼)

 

7. BWV244 - St Matthew Passion - Passionsand Oratorios

(馬太受難曲,有時間請拿一個下午或者晚上,什麼都不做,從頭到尾聽一遍)

 

8. BWV232 - Mass in B minor

(B小調彌撒曲,哀傷過後,還是有陽光)

 

9. D小調大鍵琴協奏曲Concerto No.1 BWV 1052

(被稱為第一鋼協,華麗高貴,巴洛克音樂最像這個樣子吧)

 

10. BWV1080 - Art of Fugue (Die Kunst derFuge) - Canons and Late Contrapuntal Works - organ;harpsichord; orchestra

(賦格的藝術,寫作業讀書專用)


  — END —


相關焦點

  •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
    「上帝」般的存在,快來看看名人們怎麼秒變迷弟迷妹,竭盡畢生所能讚美他們的偶像!▽「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音樂歸功於巴赫的東西,就像宗教歸功於創教者的一樣多」巴赫的音樂就像永恆的和諧正與自己對話,就像上帝創世前心靈的流動,我似乎無耳無眼,也無其它感官,而且我也根本不需要它們,內心卻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 上帝的作品 | 巴赫《賦格的藝術》
    如同牛頓的科學不是為了人類生存的功利目的或者人類徵服這個世界的力量而出現,巴赫也無意譜寫要讓自己成為藝術家的作品,在他們看來,如果一定要說那些東西是作品(成就),也應該是「上帝的作品」。 無論是牛頓還是巴赫,他們研究這個世界(牛頓用他的數學原理,巴赫用他的對位法),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眼睛看到最為智慧的神的榮耀。
  • 那個叫巴赫的人,他不是上帝
    伯恩斯坦說:「巴赫是一個人,而不是上帝,但他是上帝的人,他的音樂自始自終都受到了上帝的恩澤
  • 當上帝會通過巴赫的音樂來裝飾靈魂,使它更加美麗!
    因為上帝充滿了慈愛與恩寵,要接待你,而且支配天的主,要在你的心中,建造的住所。靈魂被邀請走出自我∶「離開罪的黑暗洞穴,邁開步伐來到光明。」與上帝降臨到靈魂的律動是相互呼應的∶「因為上帝充滿了慈愛與恩寵,要接待你,且支配天的主,要在你的心中,建造的住所。」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他還說 : "在巴赫的作品中,我看見上帝的存在。"如果說巴赫的音樂與上帝同在,那麼,卡薩爾斯的演奏,就是與巴赫同在。A young Pau Casals, by Ramon Casas巴勃羅·卡薩爾斯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人,是他發現並率先演奏了巴赫的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並以其驚人的演奏和表現才能,確立了大提琴作為獨奏樂器的地位。
  • 影片《巴赫靈感》與通神性的藝術家巴赫
    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
  • 巴赫的音樂神學
    但是圖像派所建立的詮釋觀令人質疑,因為過於著重音樂詞彙的解釋,無法詮釋巴赫作品中全面結構的象徵意義,同時,圖像派也忽略了巴赫音樂所依據的路德傳統中,聆聽上帝的話語所代表意義。路德對於探討上帝簡單再現的神學論點,給予毫不留情的抨擊∶」神不是由天而降,就像人下山一般。神在天上,留在天上,但 同時也在人間,留在人間。不需要多言,因為天國就在人間。
  • 巴赫音樂的特點是什麼?
    作家馬丁·莫澤巴赫在他的紀念文章中是這樣認為的——他說:「1525年,馬丁· 路德發起,但後來又假腥腥嗟悔的破壞聖像運動」,摧毀了當時德國的各類文化遺產;而巴赫的音樂「填補了感情的空白」。在巴赫和路德之間,產生了一種比較微妙的關係。路德崇尚人類社會中個性的地位;他崇尚主觀多情的而非客觀肅穆的音樂。於是,在巴赫那裡,音樂的主觀多情,就和對於上帝的頌揚契為一體。
  • 巴赫《賦格的藝術》
    Martin in the Fields可視化-巴赫《賦格的藝術》-Contrapunctus 1管弦樂演奏版本-巴赫《賦格的藝術》(bilibili:BV1Vt411w7jD)作品《賦格的藝術》BWV1080是巴赫(1685-1750)的一部未完成傑作,被看作巴赫在其晚年悉心於音樂藝術最深層探索的思想和實踐的最後總結。現存最早的草稿,內有12個賦格以及兩個卡農是巴赫於1745年所複寫保留下來的。
  • 巴赫平均律中的神學精神
    歐洲發生的這一事件對同路得一樣身為德國人的巴赫影響很大,他不但加入了路德新教,而且作為一名虔誠的教徒,在其音樂創作中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他對上帝的敬畏之情。路得曾說過:「上帝的話語與音樂是最密切的結合」。巴赫恰是把這兩者結合的最好的藝術家。上帝在巴赫心中是神聖的,在他的音樂中我們常會聽到上帝的福音,作為一名有信仰的人,巴赫的音樂是為上帝的榮耀而寫的。
  • 當巴赫穿越到現代……
    巴赫被傳送到一家琴行內,見到了鋼琴,其聲可強可弱,層次分明,竟如此靈動悅耳,大為稱讚,視為真正的上帝之音。走到大街上,突然空氣中響起Lady Gaga的《Bad Romance》,四下環顧卻不見樂隊和歌唱者,大為震撼,以為上帝降臨,頓時感動不已,淚流滿面,徑直走到鋼琴前創作一曲,錄音如下……
  • 永恆的巴赫
    這會兒剛巧正逢巴赫誕辰335周年、逝世270周年,感恩有此機會提起拙筆來紀念偉人。在美國剛進音樂學院讀書的那會兒,老師一再強調巴赫在西方音樂史上不可顛覆的地位,同時我也聽到熱愛音樂的MIT博士朋友提起巴赫,對他的誇讚和崇拜那可是真愛,至今記憶猶新。而今作為一位母親,對於人生有更多的感觸,更覺得巴赫的偉大。
  • 從巴赫到斯特恩,是誰發現了上帝的指紋?
    巴赫被稱作是「古典音樂之父」,但這爸爸的名頭可不是光靠作品多得來的,他更重要的貢獻是:在人類對聲學的探索基礎上,巴赫將巴洛克音樂推行到了極致的高度,並開啟了古典主義時代的大門,所以人們也把巴赫稱作是巴洛克音樂的終點。
  • 巴赫《法國組曲》
    那麼談及巴赫的作品的精神層面,又不得不說他作品中最為 突出的兩個特點:宗教性與世俗性。說起巴赫作品的宗教性並不難 理解,他曾在萊比錫託馬斯大教堂作為宮廷樂長工作27年,作為虔誠的路德教徒,他有著獻身上帝的堅定信仰,並把畢生的精力都奉 獻給了教會音樂的創作,他的作品中有四分之三的聲樂器樂作品都 是為教堂禮拜所作。
  • 【小傳】巴赫養成記(下)
    巴赫專家艾達姆說:「他納入舊作,把自己的一生都寫了進去……他把過去創作的曲調納入這部大型彌撒曲,憑此進入更高境界。這不再是塵世的境界,這是上帝的境界。這部彌撒曲是他獻給上帝的獨一無二、必不可少的完美頌詞,是他信仰的表白……全曲位於凡間之上……巴赫知道,上帝不僅在彼岸,而且在塵世。不論他遭受過多少次命運的打擊,上帝仍然活在他的心中。他必得創作這樣一部彌撒。
  • 對巴赫而言,天與心的溝通經驗具有戲劇性的效果!
    :最外與最內的結合,最寬廣與最隱密的相合,天與心的交融;2、當上帝會通過巴赫的音樂來裝飾靈魂,使它更加美麗!巴哈藉由樂譜的書寫,全面回顧整個交戰的衝突∶巴氏以半音雙聲下降的音,象徵耶穌與我們同入地獄;以全音雙聲上升的音,象徵上帝與我們共同離開地獄,回歸上帝。最後,藉由對位法反向的律動,開啟一個音樂空間,象徵基督帶領我們永遠離開死亡之手。在聖歌中,耶穌透過他的恐懼、受難與回歸,完成救贖。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另外有兩位巴赫,都是他的兒子,也都是著名音樂家。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的哥哥約翰 克裡斯多夫 巴赫是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這使得巴赫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nbsp&nbsp&nbsp&nbsp為什麼巴赫「不接地氣」&nbsp&nbsp&nbsp&nbsp王秋海&nbsp&nbsp&nbsp&nbsp巴赫大名鼎鼎,被稱作西方音樂之父
  • 一不留神成巴赫
    巴赫還習慣用43個音符表示「我相信」,用121個小節來象徵「基督」,等等。巴赫是有意為之。蕭邦說「巴赫就像一位天文學家,靠數字的幫助發現了最奇妙的星星。」 復調音樂和記譜法為歐洲音樂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東方音樂依然因循單聲部道路在自給自足中翩翩寫意前行,西方音樂卻從此沿著多聲部音樂的道路迅猛向無數個方向發展。 西方向右,東方向左。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是一種精神和諧的最初體驗」!
    不論是賦格曲還是眾讚歌前奏曲,還是託卡塔……巴赫通過他的管見琴音樂旨在表現人的衰老和死亡的種種假想和對主宰生與死的主的基督信仰,正如巴赫在其《管風琴手冊》(《Dragelbüchlein》)一書的扉頁上所寫的:「僅為崇奉至高上帝——使至親從中受到教益。巴赫的鋼琴音樂,其動機無論是為了教學目的還是為了奉獻與君王,實質上還是對上帝的讚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