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音樂的特點是什麼?

2021-02-15 巴赫在人間

宋悅雲演奏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信仰藝術 信仰巴赫

    自從門德而松將巴赫重新發掘以後,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對這位巴羅克時代的古典音樂大師的了解更上層樓。在今天的發燒友中,將巴赫視為古典音樂中第一人的看法極為普遍。對於筆者而言,巴赫的音樂,他的復調手法和對位結構,為未來的人們提供了立體思維的極大可能性。他的音樂不但影響了許多音樂家,而且影響了大批的哲學家和文學家。  

 俄羅斯文論家巴赫金關於在小說中運用復調手法的觀點,一直以來,受到歐美文學家的重視。在巴赫金的觀念中,小說主人公與作者的關係,就是一種復調和對位的關係。也就是說,作者創造的人物,原於他獨立的對於作者的存在;從而導致作者無法站在居高臨下的位置,對他營造的主人公說三道四;而是不得不採取和他的主人公平等對話的地位。巴赫金主要以託思妥耶夫的小說,作為他論證的依據。這對以後的小說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另一方面,由於巴赫的音樂具有非常古典的美學內涵,而不同於後來的浪漫主義音樂,不同於比如說貝多芬的音樂。所以,他的音樂與其說是熱情的,不如說是均衡的,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冷俊的。在巴赫音樂的演奏方面,人們最近一直推崇古爾德的演奏。他的演奏特點,就是在最大限度上,將巴赫的立體感,層次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與倫比。當然,他的演奏完全不同於浪漫派的演繹手法。但是,這一點看法,或許不同於德國人自己的樂評。  

 作家馬丁·莫澤巴赫在他的紀念文章中是這樣認為的——他說:「1525年,馬丁· 路德發起,但後來又假腥腥嗟悔的破壞聖像運動」,摧毀了當時德國的各類文化遺產;而巴赫的音樂「填補了感情的空白」。在巴赫和路德之間,產生了一種比較微妙的關係。路德崇尚人類社會中個性的地位;他崇尚主觀多情的而非客觀肅穆的音樂。於是,在巴赫那裡,音樂的主觀多情,就和對於上帝的頌揚契為一體。一如他後來所說的,「虔誠的音樂中,仁慈的主無所不在。」    

 如此說來,巴赫的所謂主觀熱情,是理所當然地包含在他的宗教情感當中的。這一點沒有疑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巴赫的音樂,是建立在宗教的思想感情上的音樂;同時,他又是以宗教為其籍口,從而將人與上帝的直接溝通,作為其音樂的出發點;而這,正是馬丁·路德之新教的主旨所在。於是,音樂的宗教感,人文化,進而可以說是大眾化,成為巴赫音樂的特點(而此一大眾化,可以說一直化到當代的音樂會上;化到無數音樂大師對他的永無止境的理解當中;而一般的音樂愛好者們,也逐代而進,日益對巴赫的音樂表現出沒有窮盡的巨大興趣!)    

 

    另一方面,無論是西方的人們還是東方的人們,他們的信仰危機,在我們這個地球村上已經日趨嚴重。人們通過音樂,藝術,文學而求得一種信仰的復得,信仰的補救,是極為明顯的事實。所以,人們在接受了貝多芬的反叛性音樂的同時,卻更加熱衷於巴赫的,或者其他更為古典的音樂的趣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實,當人們來到無論歐洲的哪一個國家,他們多會發現歐洲的風貌幾乎完全是古典的,是帶有上帝未死之痕跡的,是並非無中心,無規則的。巴黎,羅馬,維也納他們的建築就是音樂;就是巴赫,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音樂。   

 我們並未看到斯帝分大教堂或者聖彼德大教堂的覆沒。我們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裡欣賞到極為宗教化的威爾第的「安∏」;在薩爾茨堡,在林茨的無名小教堂裡,樂手們為你拉一曲巴赫的小提琴曲。你會感到,音樂的建築和建築的音樂,將你緊緊圍攏。所有的所謂現代派的東西,在這樣的音樂中當然完全失色,完全失落。   


 於是,我們自然會想起尼採的話的反面,上帝沒有死!只是他改變了他原先的存在方式。就像巴赫在他的音樂裡取消了聖人和凡人的界限。在這樣的一種存在當中,歐洲的藝術家,音樂家們,對於馬丁·路德以來的人與上帝的關係,調整得十分「科學」,十分得體;而不像我們,在沒有任何建構的思維中,就要行解構之能事,而落得個一無所有的境地。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宗教」產生些微的敬仰和些微的虔誠,那末,我們應該多多地傾聽巴赫的音樂,聽一聽何為帶有信仰的藝術,帶有信仰的音樂。   

 值得一提的還有,巴赫的音樂是德意志理性哲學的化身。他的音樂十分數學化,以至有人認為其音樂處在一種無限的循環當中,其起點,也是終點;反之亦然。這一所謂的「怪圈」,一直是人們對他的音樂極為著迷的原因。這一音樂邏輯的建構,我們東方人對之十分不解,卻又欲罷不能。這樣的一個邏輯,使巴赫的音樂百聽不解;又似有所解。深而言之,這又是邏輯本身所無法加以解釋的。在此層面上,巴赫的音樂又是對邏輯的一種背離;正是這種既含有非邏輯的信仰的成分;同時又十 分理性化的音樂,使得人們無法確切的對它進行詮釋,從而突現了它的作為純音樂的偉大價值。   

 這一點甚至連比爾·蓋茨也是深有同感。他為巴赫當年所在的音樂活動場所萊比錫託馬斯教堂的翻修出資襄助。今天的託馬斯教堂雖然風採已蔽,但是,巴赫的巨大影響使它有了重整輝煌之可能。據悉,巴赫在萊比錫最初的幾年裡,每星期都 要寫一部清唱劇。萊比錫當年的市長們,曾以高敖的眼光看待這位音樂家。而今,託馬斯教堂已被十九世紀建造的商業大樓所包圍。人們在今天的教堂裡,可以看見高高懸掛的巴赫和孟德爾頌的畫像。這無疑是對非藝術化和拜物教的一個抗爭!  



 現在我們簡單地回顧他的生平。  

 1685年,約翰·巴斯蒂安·巴赫,生於埃森那赫。 

 1703年,他在阿恩斯塔首次就任管風琴師。  

 1708年,前往魏瑪擔任樂師。  

 1717年,巴赫擔任克騰宮廷樂長。  

 1723年,任萊比錫託馬斯合唱團主事。  

 1724年,《約翰受難曲》在來比錫首演。  

 1729年,《馬太受難曲》公演。  

 1740年,研究賦格藝術。  

 1750年,在萊比錫逝世。   

 在紀念巴赫的日子裡,有幸前往他的幾個故地的人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埃森納赫,還是萊比錫,二百五十年後的今天,人們對那些代表巴赫的景致,代表巴赫的建築,都處在一種十分美好的回憶與嚮往當中。「埃森納赫城市雖小,但它和那個時代的偉大音樂家密切相關巴赫家中有四人擔任過聖喬治教堂的合唱隊主事。在那幢人們估計是巴赫故居的寬大房子裡,甚至還能聽到他那個時代的樂器管風琴的優美高音,溫柔低音,鋼琴的細聲細語,還有一把銀鈴斯賓耐琴」。   

 在巴赫當年上過的拉丁學校,兩德統一後,重新由當地的基督教會開辦。三百多名學生在掛著十字架的教師裡上課。  

 讓我們在那些美好的,前東德的大小城市裡,去觸摸巴赫音樂的虔誠和熱情吧!   

 讓我們在世界各地,以巴赫的名譽,來思考我們應該敬畏的音樂,藝術和信仰吧!

    *本文原載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網頁,作者佚名。

相關焦點

  • 巴赫音樂特點極簡指南
    巴赫音樂特點極簡指南「對巴赫畢生所從事的工作,我只有這些可以奉告: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大師的回答雖然有些「意氣用事」,但還是道出了不少真諦:音樂,尤其是巴赫的音樂有時是不可言傳的。    除歌劇以外,巴赫的創作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
  • 巴赫鋼琴音樂
    在平均律上也做出了偉大貢獻,他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將音樂推上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在這個領域裡,他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巴羅克時期的這位音樂大師,被人們稱為「不可超越的大師」和「歐洲近代音樂之父」。巴赫音樂的風格特點 巴赫是一個性格內向、安靜的人。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
  • 《巴赫:音樂年譜》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此外,他把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結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的體裁創作涉獵廣泛,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 簡述音樂大師巴赫的傳奇
    ,被譽為「近代音樂之父」巴赫的音樂風格是簡約而完美,他用簡約而完美的音樂去打動每一位聽眾。雖然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而且他的家庭早在他出生以前的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家赫赫有名,但從巴赫的曾祖父起又都是地位卑微,靠音樂謀生的貧民階層。受家庭條件影響,巴赫沒能受到很好而系統的音樂教育,只能靠自己刻苦學習。原本巴赫成長於音樂世家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偏偏要考驗他的意志,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能靠在教堂擔任管風琴的大哥撫養。
  • 巴赫音樂作品演奏指南
    巴赫使復調音樂達到了頂峰,他所創造的音樂作品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他將和聲與對位,復調與旋律這些相衝突的因素在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平衡。嚴謹邏輯性強的結構框架,生命力持續強穩的旋律走向,鮮明的主題,豐富的想像力在結構當中的應用,無一不彰顯巴赫前所未有的復調音樂創作。
  • 對巴赫音樂性格的思考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巴赫確實太偉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樂影響了300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無以言說,難以描述。——巴赫性格的四個標籤 提到巴赫,人們自然會把它同人類文明相聯繫起來,因為他的音樂藝術是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 巴赫的音樂到底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
    其為了培養兒子而寫的小作品-15首二部創意曲和15首三部創意曲也成為了當今音樂學習者的最佳範本。 巴赫在音樂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天已經毋庸置疑,最初人們多認同其音樂的宗教性,隨其聲名顯赫,研究深入,爭議愈多,即如巴赫的鍵盤樂曲,人們就一再提出世俗性這一特點。
  • 巴赫生日談其音樂作品的演奏
    正是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與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甚至近現代主義時期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創作方式,形成其特有的演奏方式,這更是值得我們深度揣摩研究的。因此,本文從巴赫音樂演奏風格、力度、觸鍵、踏板的運用、指法等幾個重要發麵加以論述。 巴赫——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之一, 被譽為「西方音樂之父」。
  • 「音樂的奇蹟」—《布蘭登堡協奏曲》|紀念巴赫逝世270周年
    巴赫的音樂該怎樣形容?一個靜穆和嚴肅的世界?
  • 「小溪」巴赫是如何匯聚成海的丨對巴赫音樂性格的思考
    有人說巴赫偉大,稱巴赫為「音樂之父」,說在巴赫以後出現的偉大音樂家中,幾乎沒有一個沒受過他的滋養。正是宗教虔誠、音樂追求、血脈傳承、神秘數字這一系列元素構成的「性格標籤」造就了在古典音樂史上獨一無二的音樂家巴赫,更鑄造了一段永世不朽的偉大傳奇。 巴赫是路德教派最偉大的作曲家,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教會音樂的創作。他深受路德派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在他的性格標籤上,虔誠的宗教性是需要提到的第一個性格特點。
  • 巴赫的音樂神學
    然而,在評論巴赫的音樂創作,了解作品中天與心的交往的觀念之前,我們必須問道:巴赫的音樂世界如何啟發個人的心靈體驗?因此,我們將先探討巴洛克音樂以音的感受性為特色(la vocalite ) 的路德傳統中,巴赫音樂創作如何透過多重比喻法 (le figuralisme) 展現天與心的面貌。
  • 影片《巴赫靈感》與通神性的藝術家巴赫
    其音樂創作理性深沉,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
  • 絕對音樂:巴赫、貝多芬之後的第三種音樂文化
    他表明,布魯克納提供了貝多芬無法提供的東西;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歌唱的要素失落於巨大的拱形中,失落於充滿能量的動機和大規模控制的力量中。由於布魯克納已實現這一點,那麼詩意因素的不純粹刺激就變成永遠的多餘因素;實際上,這位大師所取得的成就是分開了華格納風格的得與失——所得是具有『言說』能力的音樂,所失是標題內容或樂劇所體現的說教的代價——由此將音樂重建為現實,重建為形式與內容的同一,重建為通向浩瀚汪洋之路,而非通向詩歌之路。」
  • 音樂史簡答題丨巴赫鍵盤音樂都有哪些種類?
    巴赫的這兩類作品都有一定的數量,其中管風琴的體裁有三種,包括託卡塔、賦格曲和眾讚歌。賦格曲也屬於古鋼琴的體裁,古鋼琴的音樂體裁包括託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變奏曲(帕薩卡利亞和恰空)、主題與變奏、組曲等。1、巴赫的管風琴音樂 管風琴的體裁主要有三種。 (1)託卡塔。
  • 巴赫音樂的虔敬在這張專輯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在這張巴赫的專輯中,她向我們傳遞被真正屬於巴赫的神聖靈感(Bach’s divine inspiration)。當我們聆聽她的演唱,我們很難不認同巴赫對音樂的觀點:一切音樂都應以恢復上帝的榮耀和淨化人們的靈魂為目的和終點。
  • 巴赫鋼琴音樂之美,體現哪兩個方面?
    巴赫鋼琴音樂之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嚴格和均衡的美,主要體現在其對曲式的完美應用上,對這個方面的領悟要結合相關的曲式學知識,巴赫作品中所代表的復調音樂是有序對無序的超越,縱向音響飽滿,橫向線條清晰,嚴格的復調各聲部樂句起落不一,造成橫向進行連綿不斷而縱向效果清晰和諧,傳遞出平靜和諧的境界。
  • 音樂推薦:一生必聽宗教音樂—巴赫《馬太受難曲》
    《馬太受難曲》也是一種機緣,要不是巴赫擔任萊比錫聖湯馬斯教堂樂長的職務,必須創作宗教儀式音樂提供教堂使用,巴赫大概就會缺乏驅動他提筆寫作此曲的動力。在宣敘調間,巴赫巧妙穿插了詠嘆調與聖詠,表達信眾對於故事情節特別的感受,相對於宣敘調,詠嘆調流暢優美,聖詠則充滿力量,於是使得枯燥的宗教性音樂聽起來不至於無聊。由於貫穿全曲的宣敘調歌詞一字不漏來自聖經馬太福音第26、27章,所以這部作品的正確稱呼應該是《根據馬太福音的受難曲》。其餘詠嘆調和聖詠歌詞乃萊比錫郵政局長海因利希(F. Henrizi,1700-1764,筆名Picander)所提供。
  • Music 音樂|巴赫的傳奇音樂人生
    巴赫(Bach)—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
  • 巴赫就是音樂的《聖經》
    舒曼說:「巴赫之於音樂正如創教者之於宗教。」 20世紀的作家和批評家們找到足夠的最高形容詞來評價巴赫。他們說他的管風琴音樂將科學與詩歌、技術與情感、精湛技巧和高貴思想融為一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們寫道,他以全部的音樂生命和才華致力於達到超乎人類之上的境界。 他們告訴我們,他充滿靈性的清唱劇表明,音樂既可以十分個性化,又對整個世界深具意義。
  • 巴赫 音樂神壇永無窮盡的光芒
    亨德爾年輕時就融入義大利,來到英國深得皇室喜愛,如願以償過上奢華生活,得到極高聲譽;斯卡拉蒂主要成就是為芭芭拉公主所作的即興奏鳴曲。作為公主的音樂教師,隨她從葡萄牙嫁到西班牙,一直陪伴28年,他的小曲像在宮闈深處的秋日低語;巴赫則沒有遊學機會,一直植根德國,未曾遠門,生活相對清貧,終生侍奉上帝,心無旁驁地致力於音樂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