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巴赫靈感》與通神性的藝術家巴赫

2021-02-15 迦南影地

巴赫是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在巴洛克時代的這位作曲家在風格上積極響應時代號召,創作出許多具有宗教色彩的聲樂器樂作品。其音樂創作理性深沉,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此外,他把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結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的體裁創作涉獵廣泛,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同時,巴赫確立十二平均律的原則使他的創作造詣達到了頂峰。

這一系列的影片,按照巴哈六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順序編列,第一部是跟女性的園藝設計大師茱莉摩爾梅瑟薇合作的「音樂花園」。波士頓市政府準備在市中心建造一座花園,但是設計的創意卻要用巴哈的音樂來衍生靈感,並且聘請馬友友擔任顧問。他們為了追尋靈感,跑遍了波士頓與多倫多,我們看到他們相互激蕩的全部過程,令人耳目一新。第二部是由「顧爾德的32個短篇」導演法杭梭傑厄德執導的「建築的聲音」。十八世紀的義大利建築大師喬望尼所設計的城堡,竟然被一片片的拼湊成巨大的版畫,透過電腦3D的虛擬動畫,完美的呈現於我們眼前,而馬友友也灑脫的與這「古老」的建築合而為一。這部影片,獲得了「最傑出特殊視覺效果」的艾美獎。

巴赫是最懂上帝的音樂家,對上帝的崇敬之情始終影響著他的創作。他認為宗教音樂本身就代表著一種信仰,上帝也從未離開我們。因此,巴赫把音樂作為向上帝傳達意志的形式,把創作音樂看成是榮耀上帝的唯一方式。他對上帝的愛已經融入到血液裡,融入到音樂中了。但巴赫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音樂家,獨創性的音樂特點常在他的創作中顯現。巴赫在創作中從不拘泥於陳腐的宗教音樂套式,常注重創新。他曾多次在宗教作品中運用世俗音樂成分、增加音樂的享受性和戲劇性,他的努力使巴洛克音樂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在用音樂向上帝致敬,我們常常能從巴赫的音樂中感受到他對上帝的愛,他在用音樂唱歌生命,讚頌上帝,透露出無私的大愛。

在巴赫理性的音樂段落中,我們能夠看到一顆虔誠純淨的心。在他《十二平均律》的創作中,巴赫更是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到了極致,向人們傾訴著史詩般的聲音。我們時常能夠從他的音樂中聽到上帝的聲音。他用音樂榮耀著上帝,亦用音樂撫慰著人民,而其華麗的樂章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巴赫的生命之中。

部分圖文資料來自微信公眾平臺 朱春林and郭顏

福音工作的推動就在您動動手指間,若您有感動可以將這篇文章分享在您的朋友圈和其他群內,讓別人也得到祝福吧!

喜歡可以掃碼打賞我們!

您的每一分奉獻都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馬友友 巴赫靈感
    史懷哲這位身兼音樂家、神學家和醫生的偉大人物,在巴哈方面也貢獻了相當多的研究心得。史懷哲曾說,巴哈是一位「在音樂中放入繪畫功」的作曲者。他在這方面的啟發,讓我開始嘗試探索巴哈音樂中所可能具有的視覺特質,也激發了我開始這個「巴哈靈感」系列的工作。這套影片就是其成果。過去五年來,我很榮幸能夠與來自各界的藝術家們,一同探索巴哈這套組曲。
  • 巴赫的神性
    巴赫內心並非沒有驕傲――他自認已經發揚光大了祖傳的樂聲之藝,但在巴赫眼中,這樂藝絕不是獲取聲望和贏得不朽的通行證,雖不能說僅僅是謀求職位和養家餬口的手藝,但他從沒有想到過自己會通過音樂,世代為後人傳頌和崇仰。一個音樂家在身後得到世人無邊無際的頂禮膜拜,這種想法在巴赫以及他的同代人看來,不啻是對上帝威權的僭越。
  • 史懷哲丨終點是巴赫!
    6、聽音樂,為何始於莫扎特而止於巴赫?7、餘華說:「我要生個兒子,讓他用搖滾的姿態聽巴赫」丨《搖滾巴赫音樂會》(Swing Bach);8、巴赫鍵盤音樂在鋼琴和大鍵琴上的區別丨《英國組曲》的感受;9、如何演奏巴赫古鋼琴作品中裝飾音?藝術家有主觀和客觀之分。
  • 每天一首巴赫丨細說巴赫的古鋼琴協奏曲丨格倫·古爾德演奏巴赫《第七鋼琴協奏曲》(BWV1058)
    原作包括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為管樂器而作的部分協奏曲,甚至於BWV1065這首為四架古鋼琴而作的協奏曲,是改編自維瓦爾蒂協奏曲集《和諧的靈感 Op.3》中的一首為四把小提琴而寫的作品。唯一的例外是為兩架古鋼琴而作的BWV1062,屬於新創作品。
  • 【散文】巴赫,巴赫
    當黃土慢慢被整成一個圓鼓鼓的土饅頭時,有人撲向它大哭起來,他邊哭邊說:「徐老師,恩人哪,不是俺家砍頭的二子瞎痞打冰凍眼掉溝裡,你也不得喪命呀!徐老師,好人哪,俺虧心呀.」他撲在那裡拍著黃土哭叫著,不料巴赫也撲了上去,無聲地衝他小腿咬了一口就迅速地跑開了。我猜想,巴赫一定嫌他太吵了,徐媽媽是愛靜的人。回去的路上,大家都沉默著。爸爸抱起我,喚:「巴赫,巴赫!」卻不見它身影。
  • 永恆的巴赫
    這會兒剛巧正逢巴赫誕辰335周年、逝世270周年,感恩有此機會提起拙筆來紀念偉人。在美國剛進音樂學院讀書的那會兒,老師一再強調巴赫在西方音樂史上不可顛覆的地位,同時我也聽到熱愛音樂的MIT博士朋友提起巴赫,對他的誇讚和崇拜那可是真愛,至今記憶猶新。而今作為一位母親,對於人生有更多的感觸,更覺得巴赫的偉大。
  • 巴赫何以成為巴赫丨他用一生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對音樂無盡的熱愛!
    巴赫的青壯年時期在與不同領域朋友的藝術交流中,獲得了很多創作靈感和藝術營養,這些都對他的音樂成就起著重要作用。巴赫《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BWV 565值得一提的是巴赫對同時代另一位德國著名作曲家亨德爾也一直保持謙遜、友好的學習態度。
  • 巴赫平均律中的神學精神
    在藝術創作中,作曲家通過隨時閃現的靈感,把抽象的直覺轉換成音樂語言。若兩者結合,我們便可聽到一種神聖,莊嚴的宗教音樂,巴赫便是個可以把兩者完美結合的好手,而他的《十二平均律》便是巴赫和上帝對話的媒介。 神話和藝術自生成開始就有著密切的聯繫。首先,神話和藝術都是虛構的,抽象的,不可觸碰的。其次,神話和藝術都是感性的,具有信仰且感化人心的力量。
  • 樂聞 | 巴赫快閃店——「巴赫高於一切」
    考夫曼、布萊恩·特菲爾(Bryn Terfel)、奧爾加·佩瑞特亞特科(Olga Peretyatko)等國際著名的藝術家也將悉數亮相。(國家大劇院  編譯)據《紐約時報》消息,鋼琴家新秀埃文·希納斯在紐約曼哈頓開了一家快閃店「巴赫小鋪」。他每天在店裡演奏五小時的巴赫作品,連續三十多天,無一天告假,吸引來往的行人駐足、進店。
  • 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9月23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請到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的首席大提琴手桑德羅·拉夫蘭基尼先生,和主持人張穎一起聊聊巴赫的組曲。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創作集合了三代藝術家的心血。
  • 上帝的作品 | 巴赫《賦格的藝術》
    巴赫甚至將最後一組賦格改編為雙鍵盤作品(後被列為《賦格的藝術》的附錄曲),並特意添加了一個第四伴奏聲部,以達到讓兩件樂器平衡發揮的目的。我把這種饒有興味的改編曲看成是巴赫對其完美對位技術的一種自我肯定。這像極了另一個曠世奇才的神秘遊戲:達·文西的鏡像字母密碼術。
  • 巴赫是巴赫,就像上帝是上帝
    巴赫用對位法寫出的復調音樂,讓幾個不同意義的聲部和諧地存在於一首曲子,幾乎是對世界規則的一個音樂性闡釋。我們暫時不去糾結,為何巴赫一生如此著迷於對復調音樂的開拓,而只是欣賞他的音樂,那麼,我們就會和這個世界達成和解,相信存在於這個世界本身便是一件單純而美好的事情。也就是,我們仿佛找到了某個答案,我們和世界其他存在一樣是屬靈的。
  • 愛樂——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攤上這麼一位主子已然不好伺候,偏偏老公爵的繼承人奧古斯特卻是個不遜之徒,不看臉色高低,專愛議論宮廷事務,他是魏瑪公爵的侄子。奧古斯特和公爵之間的關係註定是摩擦不斷,雙方又各不相讓,這使處在夾縫中的下屬們感到很為難。巴赫卻處之若素,他的職責裡有一項是教奧古斯特彈羽管鍵琴,兩人相處自然較多,有時巴赫乾脆就住在奧古斯特的宮中。
  • 「浪漫」的巴赫
    巴赫無疑是音樂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但是事實上大眾,尤其是中國的聽眾們,對於巴赫作品的熟悉程度與其知名度並不匹配。誠然,我們每一個蹣跚學步的琴童或許都學習過巴赫的小步舞曲以及一些簡單作品,而在大劇院舞臺下的音樂會中卻鮮有巴赫的作品被演奏。因此本期我們著重聊一聊巴赫,以及他經常被人誤解的音樂個性。
  • 卡爾·李希特和他的巴赫康塔塔
    、清唱劇和康塔塔,1958年他成為Archiv公司的主要藝術家,並於同年為Archiv公司錄製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之後他又錄製了把和創作的幾部重要的康塔塔唱片,立刻獲得了人們的空前好評,從此李希特確立了他在巴赫聲樂作品方面的穩固地位。
  • 巴赫的音樂與奧斯卡電影
    ,其作品作 為電影配樂被廣泛運用於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影片中。影片中的隔離區大屠殺那一晚,德國士兵正在仔細搜索著在白天的血洗中僥倖躲過 的猶太人。在一片死亡氣息籠罩著的「平靜 」中 ,一位猶太人從藏身的古老羽管琴中爬出來時不慎踩響了兩個鍵,聽到聲響的德國士兵 「興奮」地衝上了樓 ,緊接著猶太人的尖叫聲、衝槍聲的掃射聲、士兵的高喊聲相互交織,巴赫的《英國組曲》在這時響起。
  • 巴赫音樂的特點是什麼?
    《哥德堡變奏曲》信仰藝術 信仰巴赫    自從門德而松將巴赫重新發掘以後,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對這位巴羅克時代的古典音樂大師的了解更上層樓。在巴赫音樂的演奏方面,人們最近一直推崇古爾德的演奏。他的演奏特點,就是在最大限度上,將巴赫的立體感,層次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與倫比。當然,他的演奏完全不同於浪漫派的演繹手法。但是,這一點看法,或許不同於德國人自己的樂評。
  •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
    世紀資本主義吃人的社會裡,巴赫是柏遼茲心中如神明般的支柱。「3B」的男人,他用繼承與創新致敬巴赫。——歌德自莫扎特以降,每一代音樂家遭遇巴赫,都會有程度不同的震動和醒悟,因為他們在巴赫無可挑剔、盡善盡美的作品面前,都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殘缺,正如所有凡人在「神」面前的感受。
  • 穿越時空的巴赫 | 混亂博物館
    今天的德國人自己說,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他們生活的那片土地上出現過的最偉大的藝術家。
  • 去千年萊比錫看「巴赫」
    文 | 李瑾赫似乎是百談不厭的話題,原因很簡單,他的音樂太經典了。因此,每年以巴赫名字命名的城市名片——「萊比錫巴赫音樂節」,也成為這座歷史名城推廣城市文化最令人矚目的音樂盛典。以巴赫為名的萊比錫音樂慶典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紀初期。1904年,萊比錫就已經有了以巴赫為名的紀念活動。1908年,伴隨著新巴赫紀念像的揭幕,首屆以巴赫音樂節(Bachfest)為名的慶典正式啟動。屹立於託馬斯教堂前的那座巴赫銅像,見證了音樂節逾百年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