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是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在巴洛克時代的這位作曲家在風格上積極響應時代號召,創作出許多具有宗教色彩的聲樂器樂作品。其音樂創作理性深沉,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此外,他把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結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的體裁創作涉獵廣泛,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同時,巴赫確立十二平均律的原則使他的創作造詣達到了頂峰。
這一系列的影片,按照巴哈六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順序編列,第一部是跟女性的園藝設計大師茱莉摩爾梅瑟薇合作的「音樂花園」。波士頓市政府準備在市中心建造一座花園,但是設計的創意卻要用巴哈的音樂來衍生靈感,並且聘請馬友友擔任顧問。他們為了追尋靈感,跑遍了波士頓與多倫多,我們看到他們相互激蕩的全部過程,令人耳目一新。第二部是由「顧爾德的32個短篇」導演法杭梭傑厄德執導的「建築的聲音」。十八世紀的義大利建築大師喬望尼所設計的城堡,竟然被一片片的拼湊成巨大的版畫,透過電腦3D的虛擬動畫,完美的呈現於我們眼前,而馬友友也灑脫的與這「古老」的建築合而為一。這部影片,獲得了「最傑出特殊視覺效果」的艾美獎。
巴赫是最懂上帝的音樂家,對上帝的崇敬之情始終影響著他的創作。他認為宗教音樂本身就代表著一種信仰,上帝也從未離開我們。因此,巴赫把音樂作為向上帝傳達意志的形式,把創作音樂看成是榮耀上帝的唯一方式。他對上帝的愛已經融入到血液裡,融入到音樂中了。但巴赫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音樂家,獨創性的音樂特點常在他的創作中顯現。巴赫在創作中從不拘泥於陳腐的宗教音樂套式,常注重創新。他曾多次在宗教作品中運用世俗音樂成分、增加音樂的享受性和戲劇性,他的努力使巴洛克音樂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在用音樂向上帝致敬,我們常常能從巴赫的音樂中感受到他對上帝的愛,他在用音樂唱歌生命,讚頌上帝,透露出無私的大愛。
在巴赫理性的音樂段落中,我們能夠看到一顆虔誠純淨的心。在他《十二平均律》的創作中,巴赫更是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到了極致,向人們傾訴著史詩般的聲音。我們時常能夠從他的音樂中聽到上帝的聲音。他用音樂榮耀著上帝,亦用音樂撫慰著人民,而其華麗的樂章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巴赫的生命之中。
部分圖文資料來自微信公眾平臺 朱春林and郭顏
福音工作的推動就在您動動手指間,若您有感動可以將這篇文章分享在您的朋友圈和其他群內,讓別人也得到祝福吧!
喜歡可以掃碼打賞我們!
您的每一分奉獻都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