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納粹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是地方上有名的納粹中堅分子。他善於利用與關係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然而這些人得到這份工作也就得到了暫時的安全,作為戰爭產品的生產者而免受屠殺。辛德勒的工廠成了猶太人的避難所。影片中的隔離區大屠殺那一晚,德國士兵正在仔細搜索著在白天的血洗中僥倖躲過 的猶太人。在一片死亡氣息籠罩著的「平靜 」中 ,一位猶太人從藏身的古老羽管琴中爬出來時不慎踩響了兩個鍵,聽到聲響的德國士兵 「興奮」地衝上了樓 ,緊接著猶太人的尖叫聲、衝槍聲的掃射聲、士兵的高喊聲相互交織,巴赫的《英國組曲》在這時響起。隨後電影鏡頭輕輕一轉,一名德國軍官神情 自若地、坐在剛剛猶太人踩響的鋼琴前演奏著 《英 國組曲》 。這時 ,兩名聽到音樂的德軍官兵停下了腳步,站在門口面面相覷 :「是巴赫嗎?」 「不,是莫扎特 」。接著鏡頭中出現 了被衝鋒鎗打得千瘡百孔的床板、天花板、櫥櫃,成堆的屍體躺在地上,不斷有槍聲在周圍晌起。巴赫的 《英 國組曲》是其經典作品之一,它節奏急促 , 曲調脈絡清晰 、 節奏鮮明,不僅烘託了屠殺現場緊張的氣氛,同時將神聖、理性的音樂與違背人性的屠殺畫面放在一起 ,是 對屠殺猶太人行為最深刻的諷刺 。
《飛行家》
霍華德·休斯生於德克薩斯的一個富有家庭,父母在他即將成年之時相繼去世,為他留下了一筆巨額的遺產。後來霍華德·休斯移居洛杉磯,成為一個著名的好萊塢製片人,除了大力提攜珍·哈露(格溫·史蒂芬妮飾)等年輕女演員,還促成了經典空戰片《地獄天使》等影片的拍攝,最終獲得雷電華電影公司的所有權。
巴赫的《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這是一首管風琴曲,是巴赫青年時代的代表作之一。這首音樂作品氣勢磅礴,有著華麗的技巧風格,充滿了貴族的高傲氣息,同時也有一絲悲壯的戲劇性 。音樂的風格與電影主人公的性格是一致 的,霍華德·休斯表面上看似是完美的,長得帥又有錢,他的一生也算是轟轟烈烈,然而他內心卻是孤獨寂寞的。休斯在年幼時失去父母,一個人孤單的長大,他靠不斷地挑戰人類的極限來彌補自己幼年時心靈的空洞,可結果還是把 自己弄得遍體鱗傷、滿身瘡痍,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影片人物性格及命運的表現與《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 》的音樂風格不謀而合,使影片人物形象顯得真實、飽滿。
《鋼琴家》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臺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裡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裡,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
很多人對電影《鋼琴家》配樂都有較深的印象,一個波蘭籍鋼琴家在二戰中掙扎求存,電影裡的配樂也大部分選用波蘭作曲家蕭邦的作品,但其實巴赫的音樂也出現在其中。影片中,鋼琴家一覺醒來,優美的大提琴聲從小房間中傳來,這就是巴赫第一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序曲,平靜但深藏波瀾的巴洛克風格旋律,蕩漾開來……《教父》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科萊昂家族首領,教父維託·唐·科萊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維託·唐·科萊昂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遜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遜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電影《教父》中非常著名的「受洗」段落講述主角麥克·柯裡昂成為外甥子的教父當天,一家人在教堂參加小寶寶的受洗儀式。但同時柯裡昂家族的手下,正在場外執行剷除其他幫派的命令,整個過程在受洗儀式、小嬰兒純真臉龐、恐怖屠殺之間不斷切換,正邪、善惡的強烈對比充滿震撼力。此處的配樂是巴赫的管風琴曲《c小調帕薩卡利亞舞曲與賦格》,聽說當時的原著作者不太喜歡這個場景的蒙太奇手法,而當電影加入了巴赫配樂時,他就馬上改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