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音樂神壇永無窮盡的光芒

2021-02-15 古典音樂

        1750年7月28日德國萊比錫的深夜,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一生畫上了最後一個休止符,平和安詳地走向了他心中的聖殿,其年65歲。三天後,巴赫在萊比錫聖約翰教堂墓地下葬。

▲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HJ Lim)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生於德國埃森納赫。1685年在音樂歷史上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在德國,亨德爾、巴赫、斯卡拉蒂相繼降生,三位大師同屬巴洛克晚期,儘管他們的音樂風格大相逕庭,卻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當時乃至歷史上最耀眼的鍵盤演奏家、即興演奏家和作曲家。亨德爾年輕時就融入義大利,來到英國深得皇室喜愛,如願以償過上奢華生活,得到極高聲譽;斯卡拉蒂主要成就是為芭芭拉公主所作的即興奏鳴曲。作為公主的音樂教師,隨她從葡萄牙嫁到西班牙,一直陪伴28年,他的小曲像在宮闈深處的秋日低語;巴赫則沒有遊學機會,一直植根德國,未曾遠門,生活相對清貧,終生侍奉上帝,心無旁驁地致力於音樂創作。巴赫從義大利音樂中汲取民歌風格的流暢旋律,從法蘭西音樂中採擷洛可可風格的精美元素,從英國音樂中獲取精神深度,更在新聖詠的寶庫中吸取養分,融會貫通,做到美與思想內涵統一,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創立德意志混合風格的偉大貢獻。他的《平均律鋼琴曲集》、《賦格的藝術》等作品構建了整個人類音樂的方向。


        森林邊上的圖林根州埃森納赫,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陌生,但它在德國歷史上卻有著極重要的地位,1685年3月21日J.S巴赫誕生於此。這裡也是馬丁·路德的故鄉。埃森納赫的瓦爾特古堡,隱於森林之中,馬丁·路德在改革前夜,為了逃避教皇和皇帝的追捕躲藏於此,在城堡中,他以神奇的速度將新約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為德文。作為虔誠的路德新教徒,巴赫用一種音樂體系和制度來展示馬丁·路德思想,用的是音樂語言,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我們若未能有宗教之信,亦可信仰善良。巴赫作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音樂延綿千古,他不是一個孤立的人物,他的思想與創作是時代影響的結果,康塔塔的陽光質樸,受難曲的悲壯悽婉,管風琴的寬廣莊嚴,鍵盤曲的舞蹈靈動,協奏曲的華麗愉悅,無不吸引著愛樂人的目光。

        巴赫的作品裡永遠不分開兩件事:宗教的和鍵盤教學的,也就是人聲作品與管風琴(羽管鍵琴)作品的創作。因司職教堂,鍵盤作品有探索的意味,從最外向的觸技曲和賦格,到最內省的受難之作,都有敬神之意與解決作曲難題的探究,「音樂是讚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讚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巴赫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藝術觀點,他不顧技術上的難度,在義大利音樂的影響下驕傲地展示單調的古老奏鳴曲,誕生了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他常在唱讚美詩中用管風琴伴奏時加入「不得體」的變奏,使教徒們在他的音樂中無所適從,又由於與僱主的糾紛等,顯得「不合時宜」的固執,最後失明栽倒在沒有抗菌素的年代。巴赫生前未能得到應有的地位,而貧窮與死亡卻緊相隨。此中的頑固倔強,讓人看到淚花閃動。

        巴赫的大膽創新源於他強大的民歌根基,他善於把他的宗教情節與世俗音樂這片沃土結合。巴赫的影響深遠。聽巴赫《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BWV1052),抒情的慢板,恍悟是莫扎特那水晶般晶瑩剔透的協奏曲,從而感悟莫扎特最美的協奏曲裡有向巴赫致敬的音符!BWV1052快板,也聽到德奧後輩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裡的秩序美感。巴赫的音樂確實對莫扎特產生了深遠影響,J.S巴赫最小的兒子J.C巴赫(1735--1782),他是第一位用fortepiano開獨奏音樂會的,莫扎特1764年在倫敦聽J.C巴赫音樂會,深受影響,"移植"J.C巴赫鋼琴奏鳴曲成為自己鋼琴協奏曲。古諾的《聖母頌》始終充滿著一種高雅聖潔的氛圍,使我們如同置身於中世紀古樸而肅穆的教堂之中,其實他的每個音都是從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846)中"提取"出來的,很多人接觸巴赫的平均律,也是從《聖母頌》如水般平靜的伴奏開始,也就是說,古諾從巴赫這首送給妻子安娜·瑪格德萊娜的音樂禮物中看到殷殷深情。

        巴赫《降B大調隨想曲》BWV992,包含複雜的和聲、對位、復調、賦格等眾多作曲技術,音樂基礎理論盡在其中。另外,從中也感受到巴赫對蕭邦的影響,在聆聽這首巴赫為遠赴瑞典服務宮廷的哥哥約翰·雅各·巴赫而作的《為送別即將出發旅行的哥哥而作的隨想曲》裡,是否聽到後來蕭邦「離別曲」和「雨滴」裡同樣的深情,果然纖細無比,真摯溫暖。愛倫·坡《創作哲學》的一句:任何美一旦到達極至,都會使敏感的靈魂愴然涕下。巴赫作品不僅為眾多浪漫派作曲家,也被勳伯格、貝爾格等許多現代作曲家用於作品中,都從其精微奧妙的復調手法、半音化的和聲與旋律中找到了共同的音樂語言。1920年代,現代派經過一系列探索,斯特拉文斯基創立了新古典主義,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號。文化,無法割裂,是一脈相承的。

        復調對位法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巴赫是對位法天才,建立了一個有趣、具有可塑性的美學空間,以《賦格的藝術》以及《音樂的奉獻》最為聞名。巴赫讓各種音程展現了光譜般繽紛的秩序,對位法脫胎於音程的和諧原理,但運用它的卻是音樂家觸及各個領域的豐富想像力。彈復調是有秘訣的,要能夠達到,彈一聲部旋律時唱另一聲部旋律,最後,在雙手配合的時候,能夠同時聽出兩部旋律,這是練習聽覺感受能力,是決定復調彈奏最終水平的關鍵,如果能做到這些,別的就不在話下。可以藉助複讀機先把一個聲部錄下來反覆聽、跟唱,然後,邊放錄音部分邊彈另一聲部,這樣合在一起聽,就會感覺到效果。復調就要耳朵可以分辨兩個或三個聲部甚至更多聲部在同時歌唱。復調結構以嚴謹著稱,邏輯嚴密,講求均衡,我們要留心每一聲部的表達。

▲ 巴赫第二小提琴奏鳴曲/快板(安妮-蘇菲·穆特)

        建築作為石頭書寫的歷史,我們在音樂裡也可以看到它的秩序與恢弘感。巴洛克時期許多教堂的大圓頂,不僅僅是個不圓的「洋蔥頭」,而是作為更有讓人仰視的敬畏的物體,能體會到秩序的美感與深刻的思想內涵。萊比錫聖託馬斯教堂,是巴赫終老之地,漫長的27年時光,巴赫畢恭畢敬地在其中勞碌。教堂的門廊彩窗排列有序,在管風琴的寬廣莊嚴彈奏中,呈現秩序美感。教堂的聲音構造很特別,是往上升的,人聲和管風琴的聲音是螺旋式地上升,多聲部人聲此起彼伏的讚美中,感受到神光普照。在巴赫的音樂中,我們懂得了規則和秩序,了解了德意志音樂的嚴謹與變化。這種秩序,呼應了日耳曼民族的紀律嚴明性。或許要有顆浪漫之心,才能在巴赫這些嚴整的樂句間讀出他的激情,就像冬之雪,並不只是嚴寒,而是讓我們看到風雪瀰漫的壯美。

        《安娜·瑪格德萊娜·巴赫的筆記薄》(The Chronicle of Anna Magdalena Bach)電影曾一度轟動,影片描寫了巴赫和妻子的音樂生活。巴赫在第一任妻子瑪麗亞·芭芭拉不幸離世後,迎娶安娜·瑪格德萊娜,安娜比巴赫小16歲,是宮廷小號手的女兒,據說長得很美且歌喉動人。這個世界其實有很多殘酷,安娜生了13個孩子,加上瑪麗亞生的7個孩子,巴赫20個孩子中才有9人長大成人,這種打擊不是常人能承受的。安娜跟著巴赫婚姻幸福,但生活卻相當艱辛。巴赫為了教安娜古鋼琴演奏技法,創作了《平均律鋼琴曲集》與《鋼琴小曲集》,兩集堪稱鋼琴家的聖經。巴赫1722年出版時曾題詞:「為安娜·瑪格德萊娜」,此曲集至今仍是有趣且迷人的教材。彈奏曲集之十的《小步舞曲》,簡單優美深刻,你是否會被自己的琴聲感動!《英國組曲》第三組曲裡的《加沃特舞曲》於我更不止於舞曲的輕盈,雖有不少舞蹈與編排舞蹈的基礎,但是每次彈奏總是賦予了感情色彩。《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彪羅稱為音樂史上的「舊約聖經」的神作,完美地將調性的轉換與情感的變化結合在一起,嚴謹冷峻之下充滿靈動之感。巴赫的兒子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巴赫生那麼多娃,寫就那麼多的鍵盤練習,造就了後世幾百年的教材。彈著巴赫寫給妻兒的,帶純淨靜穆色彩的鋼琴曲集,泛起過感動的淚花!悟道:不想如蜜蜂釀採花蜜,不想終有一日抽身離去!伴隨著這些復調音樂,用淺綠色和玫瑰紅的線刺繡,心底湧起無限溫情,悲憐感亦油然而生。


        人類往往是從對美的高度敏感開始感知外部世界的,你不說,你的目光和你的耳朵卻永遠在說。你喜歡巴赫作品裡的什麼?你捕捉到什麼?我始終是對其中的優美如歌以及美與思想難於表述的感情最為感動,並且感覺是始終如一的,那就是理性之中的情感洶湧,是忍讓中的激情,是一種規則秩序下的自由、渴望、憐憫、希冀、不舍、意猶未盡,真正體會到愛的無聲與克制壓抑。大鍵琴悠悠琴聲,午睡覺來時自語,悠揚魂夢,黯然情緒,蝴蝶過牆去。巴赫的作品天才洋溢,就算沒有李斯特等浪漫派音樂需要的大手也能彈奏,那麼多孩子的教材,那麼多大師晚年都走進他的音樂,感受趣味,尋找人生迷宮的密碼,真可說童叟無欺,情義無價!

        巴赫的音樂就在那,只要你靜下心來摸摸琴或者細心聆聽,絕不會失望,不會有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的彷徨。舞曲是了解巴赫音樂的基礎,從風格典雅、速度從容的小步舞曲開始,到華爾茲前身的阿勒曼德舞曲,莊嚴的薩拉班德舞曲,如駿馬般奔跑的庫朗特,美到絕倫的加沃特,對位最豐富最複雜的吉格,波爾卡前身今生的布列,這些當時流行的各種舞曲,融匯各國風格,變化無窮。有了舞步的基礎,理解巴赫作品並不難。安德拉斯·席夫(Andras Schiff)訪談中也談到,「我在《馬太受難曲》中發現了組曲和帕蒂塔中出現的所有舞曲元素。這部作品充滿了世俗的元素。而《哥德堡變奏曲》和《平均律鋼琴曲》中,有些段落完全脫胎與受難曲。」從蹁躚的舞步跋山涉水地走來,繼續蜿蜒前行,到達創意曲集,多聲部的複雜性,你不得不時時停下來琢磨,該用什麼指法?如何去表達?而裝飾音的演奏也大有學問,在聆聽中總會琢磨這裝飾音的紛繁表達,在時值裡如何展現纖細完美的技巧與細微的情感表達,而這些都會令人入迷。

▲ 巴赫《馬太受難曲》(託馬斯·誇斯託夫)

        巴赫作品浩瀚如海,宗教作品核心是《馬太受難曲》,但其他聖詠、讚美詩、康塔塔等都不可忽略,我們於此中感受宗教裡的世俗元素,聽聽《咖啡康塔塔》的諧趣,感受《羊兒可以安靜地吃草》的歲月靜好。《問道語錄》載道:「從布達拉山的頂峰上,聖心所化光輝照四方。我身所化一賢者,離開藏北赴北方。為度無怙蒼生離孽障。」如果能讀懂這句,會被其中的心懷蒼生的悲天憐人所感動,巴赫的音樂也一樣,不忍不舍不離。「他不是小溪,他是大海。」貝多芬對巴赫的精闢評價,常常令我們莫名感動。

        在人工智慧無所不及的今天,計算機既然能最後證明人類無法解決的地圖四色問題,擊敗李世石也就理所當然。但人工智慧斷然無法解決黎曼猜想,無法寫出《馬太受難曲》以及一些感人的詩篇,無法描摹出人類那些由無數歷史時空交織而成的複雜思想感情。我好似一朵孤獨的流雲,在歲月裡輾轉。這一天到來,我重又在此休憩。在無花果樹的濃蔭之下,遠眺村舍密布的田野,簇生的果樹園,在這一個時令,果子呀尚未成熟,披著一身蔥綠,將自己掩沒,在灌木叢和喬木林中。我又一次看到樹篙,或許那並非樹籬,而是一行行頑皮的樹精在野跑:這些田園風光,一直綠到家門,伴著嫋繞的炊煙……其實,音樂就是我們詩意棲居的理想精神家園。「當天使開始唱他自己的語言時,那就是莫扎特。當天使唱上帝的語言時,那就是巴赫。」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欣賞《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皮埃爾·富尼埃)。

相關焦點

  • 音樂之父的終極盼望——巴赫《B小調彌撒曲》(王星然)
    這一部作品對後世音樂家影響至巨,交響曲之父海登和樂聖貝多芬都擁有《B小調彌撒曲》的抄本,將之視為珍寶,貝多芬更受其影響寫成了著名的《莊嚴彌撒曲》。這也說明為何巴赫教會音樂的創作幾乎皆以德語為基礎。如此,一般小城鎮和鄉村的教會,普通的信眾都能參與德文彌撒。只是,大教會的正式慶典和大學禮堂(知識分子),則仍多採用拉丁文彌撒。由於以上兩種形式的彌撒皆受到路德教會的認可。因此,巴赫創作《B小調彌撒曲》有根有據,絕非離經叛道之舉。
  • 巴赫的音樂神學
    然而,在評論巴赫的音樂創作,了解作品中天與心的交往的觀念之前,我們必須問道:巴赫的音樂世界如何啟發個人的心靈體驗?因此,我們將先探討巴洛克音樂以音的感受性為特色(la vocalite ) 的路德傳統中,巴赫音樂創作如何透過多重比喻法 (le figuralisme) 展現天與心的面貌。
  • 巴赫何以成為巴赫丨他用一生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對音樂無盡的熱愛!
    >巴赫的性格與音樂風格二、巴赫的第二個性格標籤:勤奮的音樂追求者 巴赫用他一生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對音樂無盡的熱愛,除了他幼年時期接受父親和哥哥安排的音樂教育外,幾乎一生中所獲得的音樂技巧和才華都是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勤奮和努力換來的。
  • 巴赫音樂特點極簡指南
    「對巴赫畢生所從事的工作,我只有這些可以奉告: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大師的回答雖然有些「意氣用事」,但還是道出了不少真諦:音樂,尤其是巴赫的音樂有時是不可言傳的。    除歌劇以外,巴赫的創作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
  • 巴赫鋼琴音樂
    巴赫的生平及他對音樂的貢獻 在融合了宗教與音樂的背景中,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1685年3月31日誕生於今日德國中部圖林根森林地帶的埃森納赫。他的家族家學淵源,有「音樂世家」的稱號。在這樣的影響下,巴赫酷愛音樂,自幼便接受音樂的薰陶,且展現堅毅不拔的向學精神,後來在德國成為一位非常著名的作曲家。
  • 巴赫音樂的特點是什麼?
    《哥德堡變奏曲》信仰藝術 信仰巴赫    自從門德而松將巴赫重新發掘以後,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對這位巴羅克時代的古典音樂大師的了解更上層樓。所以,他的音樂與其說是熱情的,不如說是均衡的,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冷俊的。在巴赫音樂的演奏方面,人們最近一直推崇古爾德的演奏。他的演奏特點,就是在最大限度上,將巴赫的立體感,層次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與倫比。當然,他的演奏完全不同於浪漫派的演繹手法。但是,這一點看法,或許不同於德國人自己的樂評。
  • 對巴赫音樂性格的思考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巴赫確實太偉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樂影響了300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無以言說,難以描述。——巴赫性格的四個標籤 提到巴赫,人們自然會把它同人類文明相聯繫起來,因為他的音樂藝術是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 《巴赫:音樂年譜》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此外,他把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結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的體裁創作涉獵廣泛,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 她是中國最好的巴赫演奏家,她說:「人生就是永無止息地演奏巴赫!」
    Zhu Xiao Mei:  When I play BachI would never stop, I always keep going >朱曉玫訪談:永無止息地演奏巴赫 By Nicola Catto1949年,朱曉玫出生在上海。
  • 巴赫就是音樂的《聖經》
    舒曼說:「巴赫之於音樂正如創教者之於宗教。」 20世紀的作家和批評家們找到足夠的最高形容詞來評價巴赫。他們說他的管風琴音樂將科學與詩歌、技術與情感、精湛技巧和高貴思想融為一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們寫道,他以全部的音樂生命和才華致力於達到超乎人類之上的境界。 他們告訴我們,他充滿靈性的清唱劇表明,音樂既可以十分個性化,又對整個世界深具意義。
  • 巴赫音樂作品演奏指南
    巴赫使復調音樂達到了頂峰,他所創造的音樂作品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他將和聲與對位,復調與旋律這些相衝突的因素在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平衡。嚴謹邏輯性強的結構框架,生命力持續強穩的旋律走向,鮮明的主題,豐富的想像力在結構當中的應用,無一不彰顯巴赫前所未有的復調音樂創作。
  • 巴赫的音樂與奧斯卡電影
    被譽為 「西方現代音樂之父」的德國古典音樂大師——巴赫,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不能怪罪普羅大眾的欣賞品位,因為巴赫的音樂(包括巴洛克時期的多數音樂作品)確實不太「接地氣」。這些音樂原是為上帝創造,與神對話,在教堂中演奏,追求的是肅穆莊嚴、理性的嚴謹,而儘量避免世間情感的過度表達。
  • 林達音樂時空——重塑巴赫
    這不由使人聯想到時下的一個文化名詞—— 重塑(Re-imagine),和一位名聞世界的巴赫作品的熱衷關注者:年輕的以色列曼陀林演奏家:艾維·艾維塔爾(Avi Avital)。重塑,並非今人的發明,巴赫早在二百多年前創作的七首羽管鍵琴協奏曲(BWV 1052-1058),正是在研究、吸取了義大利協奏曲的輝煌效果和創造性地糅合了德國多聲部音樂的一大重塑成果。
  • 巴赫的音樂到底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
    導讀:巴赫是巴洛克音樂的巨人,他的音樂也是復調音樂的巔峰。 巴赫生活的時代是內心被濃鬱的宗教思想所統治的時代,巴赫生活的環境一直是教堂,作為教堂的樂長和風琴師,其音樂幾乎都是為教堂而作,巴赫的音樂的宗教性是無庸置疑的,但其音樂的世俗性闡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巴赫的音樂特徵到底是世俗性的,還是宗教性的,或者是世俗與宗教性並重的?
  • 音樂巨匠|巴赫,穿越時空的留聲機
    巴赫家族從16世紀開始居住在德國邁森-圖林根-薩克森地區,自16-18世紀,有53個姓巴赫的管風琴師、唱詩班領班或市鎮樂師。巴赫共有20個子女,有10個長大成人,5個成長為專業作曲家。其中包括:「倫敦巴赫」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柏林巴赫」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等,此外,巴赫曾自製家譜《愛好音樂的巴赫家族的起源》,保存在他的孫女安娜·卡羅利娜·菲利皮娜手裡。
  • 巴赫以外,我又愛上了他的音樂
    雖然其他的音樂也曾經是我的最愛,但同巴赫的博大仁愛比起來,他們大可以忽略不計了。也許我註定就是一個凡夫俗子,可能是天堂裡安靜悠閒的日子過久了吧,竟又想食人間煙火起來。那麼,就讓老柴陪伴著我,在塵世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吧。
  • 巴赫生日談其音樂作品的演奏
    巴赫使復調音樂達到了頂峰,他所創造的音樂作品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他將和聲與對位,復調與旋律這些相衝突的因素在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平衡。嚴謹邏輯性強的結構框架,生命力持續強穩的旋律走向,鮮明的主題,豐富的想像力在結構當中的應用,無一不彰顯巴赫前所未有的復調音樂創作。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書名中的「天堂城堡」一詞,來自巴赫在魏瑪公爵府進行演奏的小聖堂的名字「Himmelsburg」。加德納試圖假借這個意象,隱喻「巴赫畢生創作天堂性的音樂,他的視野處在音樂演繹的天堂城堡上」。「我們都是一種天堂視角的受益者」,這是加德納渴望傳達的意涵。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另外有兩位巴赫,都是他的兒子,也都是著名音樂家。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的哥哥約翰 克裡斯多夫 巴赫是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這使得巴赫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