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音樂到底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

2021-02-16 每晚一張音樂CD

搖擺巴赫現場音樂會

宗教與世俗丨巴赫音樂的雙重建構

導讀:巴赫是巴洛克音樂的巨人,他的音樂也是復調音樂的巔峰。巴赫時代,現代鋼琴尚未出現,但他為古鋼琴所作的樂曲依然是鋼琴學者不可繞過的基礎。他處於宗教氣息依然濃鬱的18世紀,他的鋼琴作品大多為教學而創作,後人卻從中分析出了更多的世俗性因素,因此,對於巴赫的音樂的風格就有了宗教性還是世俗性的爭論,本文試圖對此提出自己的見解。

    

 J.S.巴赫(1885-1750)一生為我們留下了數量龐大的各類音樂作品。從現有的資料看,巴赫的音樂作品有「康塔塔二百多部(世俗性的佔有二十多部),彌撒曲五部,完整保存下來的兩部受難樂,二十三首協奏曲,十七首鋼琴組曲,《平均律鋼琴曲集》兩冊,以及大量的經文歌、清唱劇、管風琴曲、室內樂以及管弦樂作品」(注:參見李應華《西方音樂史略》,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第25期。)。這些作品以其極高的藝術成就而奠定了巴赫在音樂史上的巴洛克音樂的高峰地位,其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等都是今日人們耳熟能詳的常聽曲目。其為鍵盤而寫作的大量作品也是今日鋼琴學習者無法迴避的基礎。如其《平均律曲集》第一次使十二平均律從音樂理論變成音樂實踐,被譽為鋼琴音樂的《舊約聖經》。(注:參見羅耀真《他不是小溪,他是大海――平均律鋼琴曲集》,載於《視聽技術》,1995年第11期。)其為了培養兒子而寫的小作品-15首二部創意曲和15首三部創意曲也成為了當今音樂學習者的最佳範本。

 巴赫在音樂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天已經毋庸置疑,最初人們多認同其音樂的宗教性,隨其聲名顯赫,研究深入,爭議愈多,即如巴赫的鍵盤樂曲,人們就一再提出世俗性這一特點。如王思特對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上下兩卷的前奏曲和賦歌曲進行了主題性格歸類,發現這些音樂分別表現了優美的歌唱,活躍的舞蹈,威武的英雄性,莊嚴,從容,深情,傷感等思想情感和人民生活場景;因此認為巴赫的音樂語言中充滿了活潑、果斷,詼諧的世俗性,表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反對人們一貫認為的巴赫「音樂是上帝的恩賜,只能用來頌揚上帝」的觀點;並指出巴赫的音樂在宗教的外衣下反映了人文主義內涵。(注:參見王思特《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精神內涵和美學傾向》,載於《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周冰穎也認為「作為一名音樂家,巴赫並沒有把他的音樂創作只停留在宗教音樂上。巴赫勇敢地衝破了宗教思想的束縛,大膽地盡情打發了人的感情。無論在宗教作品還是世俗作品中他都譜寫了最具人性的音樂,人類感情的每一個側面都反映在他的藝術之中,人的喜怒哀樂在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人民性是他的全部創作活動的主要原則,這是巴赫風格在創作上的重要特點:富於世俗的生活氣與人情味。」(注:參見周冰穎《論巴赫鍵盤作品的風格――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的演奏》,載於《四川戲劇》,2006年第4期。)基於對巴赫藝術風格的分析,人們也開始強調演奏巴赫要非常熱誠懇切,同時又應當含蓄、嚴格。(注:參見吳歡《從演奏巴赫平均律看巴赫作品的風格及特點》,載於《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期。)當然,也有人認為威尼斯的宗教、文化、建築藝術對巴赫的音樂創作有重要的影響,巴赫音樂具有多方面的特質,既貼近大眾生活,又富有深刻的宗教內省。(注:參見張國慶《巴赫創意曲的藝術內涵之探析》,載於《德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也有人從文藝復興以及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以及家庭背景出發,認為巴赫的音樂作品的音響風格以及音樂形象包含有宗教性和世俗性的雙重特徵。(注:參見賀新春《聆聽天籟之音――從兩首平均律鋼琴曲論在演奏中如何把握巴赫鍵盤作品的音樂文化內涵》,載於《科教文匯》,2007年第1期。)本文針對這一爭議,試圖通過歷史的追溯,揭示巴赫的本真面目,以期對此問題提供一個合理的事實與視角。

 這種歷史的追溯,首先就需要面對巴赫的時代風尚與文化特徵。巴赫的時代,是一個矛盾的時代,一方面宗教主宰一切,另一方面又是世俗生活越來越濃鬱的時代,只有深入具體分析,才能明了其時代的具體特徵與內涵。

一、宗教主宰的時代: 

 巴赫生活的時代,充滿著濃鬱的宗教氛圍,宗教思想深深地滲透在人們的思想和言行之中,雖然不再是天主教的禁慾苦行式的宗教思想;(注:參見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頁。)但巴赫的出生地愛森納赫小鎮,正是新教的開創者馬丁•路德(1483-1546)當年避難之地。這個地方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新教的重鎮。

 巴赫時代的德意志,尚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和理解的德國,而是四分五裂,教會具有超越一切地域局限的最高的統治權力。由於天主教教庭追求聖跡,並往往以龐大的教堂建築來顯示上帝的偉大,以致大量出售「贖罪券」來籌集巨資,德國的金錢大量地流入到羅馬,人民因此貧困不堪,貴族因而憤恨不已。路德既不滿教庭搜刮錢財的行為,也質疑教庭對於聖經的解釋,1517年在維滕貝格教堂大門上張貼了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注:參見張志偉《西方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頁。)路德初意不過是想對教會現狀有所改良,但教庭開除了他的教籍,廣大人民擁護他,諸侯們的支持他,他的立場也逐漸堅定,最終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浪潮。路德認為宗教信仰發自內心,不需要教會作中介,教徒有權直接閱讀,自己體悟和理解聖經。鑑於當時尚無德語的聖經,路德遂親自將《聖經》譯成德文,並用德語寫了許多眾讚歌,在禮拜時由普通教徒共同演唱,打破了天主教會對宗教音樂的壟斷。眾讚歌歌詞採用德語,曲調也多取自當地世俗歌曲,得到了民眾的普遍認同。隨後,新教地區的中學開始開設音樂課程,各地教堂多數設有管風琴和唱詩班,平民有了接受正規音樂教育的機會。

 雖然路德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在今天看來也具有其不可磨滅的進步意義,對舊的宗教神權有一定的打擊性,更多的尊崇了大眾的權利,但我們切不可因此而以為這種宗教改革是對宗教本身的否定,恰恰相反,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對路德所作的評價一樣:「路德戰勝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對權威的信仰,卻恢復了信仰的權威。他把僧侶變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變成了僧侶。他把人從外在宗教解放出來,但又把宗教變成了人的內在世界。他把肉體從鎖鏈中解放出來,但又給人的心靈套上了鎖鏈。」所以他說:「現在問題已經不是俗人同俗人以外的僧侶進行鬥爭,而是同自己內心的僧侶進行鬥爭,同自己的僧侶本性進行鬥爭。」從這一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路德的宗教改革不過是要廢除已經變得脫離了神聖純潔軌道的宗教機構的權威,重新樹立宗教的神性對一切民眾的統治。可以說,巴赫的時代,是一個完全不同於今日所理解的世俗的世界,是一個純粹的宗教的時代。

二、世俗流行的時代

 正如前文所說,巴赫生活的時代和地區也是不同於天主教的禁慾苦行式的宗教思想,而是在生活上比較接近世俗的新教思想。新教創立者馬丁•路德重新解釋了禁慾觀念,認為內心的信仰與世俗的生活並不矛盾:人有一個雙重的本性,一個心靈的本性和一個肉體的本性;內心的人只能靠信仰才能獲救,外在的人,追求肉體的意欲,童身、守貧等禁欲主義的戒律都是不必要的。他還專門寫了一首歌「誰若不愛美酒、女人和歌,他就終身是個大傻瓜」。這顯示出了一個新教徒令人耳目一新的世俗生活觀,即不同於宗教的禁慾與修身的生活觀。

 由於宗教改革造成的新的利益分割使羅馬天主教庭非常不滿,繼而對立衝突發展,出現了農民起義,加上隨後發生在德意志地區的具有災難性後果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使德意志人口減少一半、大片土地荒蕪、經濟幾乎崩潰、國土進一步分裂。直到巴赫1685年出生之時,當地的經濟還是沒有恢復到戰前的水平。現實的苦難,開始打破人們對上帝的美好幻想。早在文藝復興對人文主義的提倡,世俗生活已開始得到人們的關注,新教更是讓人能夠在宗教的前提下安心世俗生活,宗教聖詠「奧爾加農」也發展為聖詠旋律被世俗所取代的「康都克特」,突破了在多個聲部中必須有一個聲部使用格裡戈利聖詠的限制,幾個聲部完全由作曲者自由寫作。還出現了大量雲遊四方、不守規矩的神學院學生創作的對宗教和時事政治的嘲諷,以愛情和美酒為主題歌曲,因這些學生被稱為戈利亞德,這些歌曲也被稱為戈利亞德歌曲。受法國遊吟詩人方言歌的影響,12世紀中葉德意志境內也出現了德國「戀詩歌手」,後來發展為有組織的「名歌手」。在當時羅馬天主教徒眼中,德意志已經是一個世俗的生活之地。巴赫的音樂,就是這一時代的德意志音樂的代表。於是,巴赫的音樂理所當然在被打上了濃厚的「世俗生活」色彩。於是,後來的研究者們就提出了巴赫音樂的世俗性的觀點。

 其實,我們今天對於路德宗教改革的世俗理解,多是因為在今人的眼中,宗教除了對神性的信仰,其實總是與禁慾相連,以禁慾的形式來表現的。故而,人們就會將這種「不禁慾」的生活觀理解為世俗的生活觀,理解為享樂,理解為與宗教生活相反的世俗生活。實際上,巴赫時代的宗教更多地轉向內心的信仰,而不以外在的生活禁慾為目的,並不同於今日的內外一體的世俗生活。

  

三、觀念的變遷與巴赫音樂的評價

 巴赫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苦難的時代。巴赫幼年喪父,不得不很小就開始自謀生路,而他死後,他的後妻為了孩子的監護權而不能再嫁,最後和小孩都在貧病中死去。(注:參見 [德]克勞斯•艾達姆著,王泰智譯《巴赫傳》,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369頁。)巴赫本人的一生也是平凡而忙碌的,雖無衣食之虞,但決算不上富足。

 巴赫時代,現代鋼琴尚未誕生,巴赫生前以演奏管風琴而聞名,被人稱為管風琴大師。巴赫時代有兩種古鋼琴:擊弦古鋼琴和撥弦古鋼琴(羽管鍵琴)。擊弦古鋼琴以其優美的音色和音量的變化,成為16-17世紀西歐最愛歡迎的樂器,但因為它的音量較小,適合個人練習,卻不適合大庭廣眾之下的表演,在18世紀被撥弦古鋼琴所取代。撥弦古鋼琴類似於現代三角鋼琴,有的有兩層鍵盤。它以音量較大的優勢,取代了擊弦古鋼琴,成為18世紀歐洲的樂器之王,在音色和力度變化方面的缺陷使它最終被現代鋼琴淘汰,哪已經是19世紀,巴赫身後之後了。所以,巴赫的一生創作的作品,都是為這兩種古鋼琴所作。

 巴赫的主要鍵盤作品有:《平均律鋼琴曲集》、《創意曲集》、《古鋼琴組曲》等。巴赫的這些作品雖然不是為現代鋼琴而作,但卻奠定了現代鋼琴的基礎。巴赫時代平均律理論已經提出,在純律的基礎上,為了排解普通音差所造成的繁雜和中庸全音律所遇到的困難,由斯臺文、梅爾塞訥先後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提出十二平均律理論(注: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平均律」詞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407頁。),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還是很少運用十二平均律。正是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使這一樂律理論在音樂中的充分應用和真正確立。《平均律鋼琴曲集》奠定了近代鋼琴的律制,與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譽為鋼琴音樂的新約聖經與舊約聖經,是最重要的鋼琴音樂文獻之一(注:參見羅耀真《他不是小溪,他是大海――平均律鋼琴曲集》,載於《視聽技術》,1995年第11期。)。在此以前,鍵盤樂器能夠演奏而不會走調的音階只有降B,F,C,G,D,A等大調和g,d,a等小調,作曲家在選調和轉調很受限制,巴赫把自己的鍵盤樂器調成十二平均律,然後按照順序寫了包括所有大小調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1722年),使十二平均律從理論變成音樂的現實,在音樂史上首開今日鋼琴平均律制的先河。《曲集》既是研究巴赫和巴洛克音樂、復調音樂的重要文獻,也是當代鋼琴學習者不可繞過的音樂高峰。

 巴赫生活的時代是內心被濃鬱的宗教思想所統治的時代,巴赫生活的環境一直是教堂,作為教堂的樂長和風琴師,其音樂幾乎都是為教堂而作,巴赫的音樂的宗教性是無庸置疑的,但其音樂的世俗性闡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巴赫的音樂特徵到底是世俗性的,還是宗教性的,或者是世俗與宗教性並重的?

 我們認為巴赫時代的歐洲雖經文藝復興的洗禮,人文主義興趣濃重,但音樂中仍有濃厚的肅穆與虔誠,「音樂是上帝的恩賜,只能用來頌揚上帝」是當時比較普遍流行的觀點。巴赫音樂以其宗教性和神聖性,與亨德爾音樂的世俗性形成鮮明對比。我們今天主要是聽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以為其音樂宗教性強。其實,亨德爾的作品更多的是世俗的歌劇,《彌賽亞》不過是其晚年的重要作品之一。同樣,對於巴赫的音樂語彙以其活潑、果斷,詼諧,充分表現了世俗人們的喜怒哀樂,充滿著人文主義的精神,但實質卻是宗教性的。巴赫的所有鋼琴曲都是復調樂曲,也都是典型的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它們屬於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特徵就是巴赫音樂的特徵。我們可以從他的鍵盤作品中發現世俗的生活氣息與人情味,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一研究發現而將之歸結為世俗,而應看到巴赫所處時代的宗教氣氛,看到這一世俗性不過是包容在宗教性整體之中的生活氣息的表現,不過是新教在天主教眼中的世俗性特徵,新教與天主教的不同之處,正是巴赫音樂的文化特色所在,也是我們闡釋出巴赫音樂的世俗性的原因之一。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關於巴赫的音樂的宗教、世俗之爭,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一個假問題。巴赫的音樂作品,除了鍵盤作品可以給人以世俗的感覺之外,其他的所有作品都旨在喚起人們的宗教情感,這就是巴赫。也許是時過境遷,當昔日的古鋼琴作品搬弄到現代鋼琴之上的時候,後人的理解加諸巴赫的音樂之上,後人的演繹使巴赫發生了改變,後人的靈魂注入了巴赫的音樂之中,宗教的巴赫竟然在人們的眼中也看出了濃鬱的世俗風情,在人們的耳中也聽出了深切的現實關懷,但這不是原本的巴赫,而是我們後人眼中的巴赫,是我們後人耳中的巴赫。宗教性才是巴赫的本來面目,而當今這種宗教性與世俗性雙重特徵的建構,是時代發展中後人的傑作。樂器的變化帶來了音樂風格的變化,時代的發展給予了巴赫音樂以發展,我們耳中的巴赫,已經是我們眼中的巴赫。

 正如路德的世俗生活,並不反映他的宗教情感,他的觀念完全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世俗,而是一種宗教的世俗,從完全的禁止人慾到理解人慾與宗教並不矛盾,是一種更加依靠內省的宗教情懷。巴赫的音樂明顯顯示出的與前後音樂的不同風格,也正是其巴洛克時期特徵的反映,他的音樂來自於巴洛克,我們對他的景仰也來自於對巴洛克時代的景仰。要想真正了解巴赫的音樂,就必須追溯巴洛克的時代風貌。

 不管是專業人員,還是音樂愛好者,無論我們是從喜歡貝多芬開始我們的音樂之旅,還是從莫扎特開始,但我們一定會在巴赫那裡止步。莫扎特的名字已經成為了音樂的代名詞,莫扎特的音樂就是美的音樂,美的化身;貝多芬的名字總是讓人神往,他的「命運」是全人類最偉大的音樂財富之一,幾乎沒有人能夠冷靜到不被他所打動。然而,正是巴赫那初聽起來只是精緻,卻又極為平淡的音樂,他沒有莫扎特那麼多的美妙旋律、自然天成,更沒有貝多芬的叱吒風雲、雷霆萬鈞,但這貌似平淡的巴赫音樂之中,卻有一種深刻的純樸和高貴的寧靜,無論世界順流風雲變幻,都無法消解巴赫音樂中那種巋然不動的堅實和直透人心的永恆。這種美,這種永恆魅力,這種像陳年純釀一般愈久愈淳的雋永,正是源於他生命中所浸潤的宗教情懷,巴赫的音樂不是小溪,是望之無涯、深不可測的大海,是那樣的神秘而耐人尋味,這正是他的宗教性所在。

四、結語

 如果按照現在的觀念來理解巴赫,說巴赫的音樂是世俗的,肯定是對巴赫音樂的一種誤讀,因為宗教與世俗這一對概念在今天,已經變成與巴赫時代完全不同的概念。今天的宗教與世俗是一個完全相對立的概念,而在巴赫時代,宗教與世俗的差別只是外在禁慾的差別,內心對於上帝的信奉是同樣的虔誠。巴赫時代的「世俗」,是根本不同於今日的內外統一的「世俗」概念。所以,對於巴赫音樂的理解,我們應該看到其內心虔誠的宗教性和外在音樂形式上對於中世紀音樂形式的突破,對於巴赫音樂的宗教性和世俗性的雙重建構,則是今日歷史的必然。

熱愛音樂加入巴赫欣賞群

讓聆聽巴赫變成生活方式

還可加入古典音樂分享群

群裡每天分享資料與音樂

掃描下方微信二維碼即可免費申請

助手72小時內會通過申請

如果沒有通過可再次申請

音樂專業可以申請樂譜群

請告訴助手您的所在學校

為何要建立巴赫音樂微信群?——讓我們回到巴赫時代,巴赫是否會希望自己的聽眾人人都學習樂器、學習音樂理論?巴赫寫作音樂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為了每個人的成為孤獨聆聽者?還是通過音樂讓人們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提出這幾個問題,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那就是通過巴赫的音樂,讓古典音樂把人團聚在一起,然後一起慢慢成長,不斷學習古典音樂知識,讓每日聆聽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生活方式。歡迎音樂專業的同學多帶動非音樂專業的朋友,也歡迎非音樂專業的朋友,堅持聆聽,每天進步,拉近專業與分專業的距離。除了巴赫群,大家還可以進入沒有主題的古典音樂群,自由分享一切古典音樂內容。

古典音樂欣賞群冬季攻勢——大家好,冬天🌨到啦,各地開始供暖,我們的古典音樂微信群也會開始供暖!即日起,我們將為大家每天推薦一本古典音樂圖書(有些會有電子版)、一篇音樂文章(基本都有電子版免費分享給大家),以及最近古典音樂CD。古典音樂要堅持精準扶貧,作風優良,送溫暖到微信群的每個角落,每天都有新的感動和進步!也希望大家一起交流、轉發,邀請朋友!也歡迎跟我們一起分享!我們的分享將按照重要程度,進行評分:🌟🌟🌟🌟🌟(五顆星為最重要)。歡迎大家及時保存各類資料,如有遺漏,歡迎相互轉發,減輕我們的負擔。

今年冬天會很溫暖,因為有陳薩

陳薩談鋼琴演奏技巧

陳薩談印象派作曲家

陳薩談德彪西《雪上足跡》

傅聰、陳薩談德彪西《帆》

別再叨叨俞敏洪,來聽陳薩!

陳薩丨寫在利茲鋼琴大賽之後

陳薩:「您好!布倫德爾先生。」

陳薩為你讀詩人辛波斯卡的《天空》

陳薩丨藝術的頂峰沒有男女只有人性

「幸虧她不是冠軍」丨陳薩談鋼琴家生涯

我曾問陳薩,你最喜歡的鋼琴家是誰?

陳薩讀過很多音樂家傳記,用處何在?

陳薩談舒伯特《A大調第13首鋼琴奏鳴曲》

陳薩說:「通過音樂,性格的發展就完整了」

「認真做任何事都會累,願意累時就是幸福。」

陳薩說:「我的價值不全是在大庭廣眾下演奏」

陳薩語錄丨音樂高於科學丨我從小就是夜貓子

通往大師的道路「任重道遠,但是我樂在其中!」

鋼琴家陳薩:「最好的演奏,來自最好的心態。」

「一個人真,才能確定其藝術和其人品的美麗。」

陳薩紀念德彪西丨演奏全套《二十四首前奏曲》

專訪陳薩丨音樂代表「人性」,沒有男女性別區分

——每天分享一張最新古典音樂專輯——

往期舒伯特:

舒伯特:「這人懂音樂嗎?」

村上春樹論海頓、舒伯特

舒伯特音樂中的苦澀情感

舒伯特教學的「最佳方法」

舒伯特的「羅曼蒂克消亡史」

舒伯特的公眾號多久更新一次?

梁思成談舒伯特《鱒魚五重奏》

用音樂傾訴內心深處的溫柔呢喃

舒伯特與他那個時代的維也納

羅伯特·溫特上音舒伯特講座

失去,他的歌曲中永恆的主題

他在歌曲中加強了「敘述性朗誦」

舒伯特的晚期風格與死亡意象

從《小夜曲》看舒伯特創作風格

舒伯特的音樂源自其切身的痛苦

你知道什麼是舒伯特的音樂精神嗎?

《冬之旅》的鋼琴伴奏何以激動人心?

《未完成交響曲》中音樂形象的塑造

想要流浪又沒有方向,就聽舒伯特吧

舒伯特用一首歌換了一盆土豆燒牛肉

舒伯特和貝多芬在創作上有什麼區別?

你們覺得舒伯特最痛苦的是什麼地方?

舒伯特的音樂熱情地把我們迎進門去!

聆聽四首作品,體會舒伯特的作曲風格

梅紐因這樣評價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

聆聽舒伯特作品裡的貝多芬式的激昂和寧靜

你內田光子的舒伯特《十二首連德勒舞曲》

假若你在旅途夕陽中聽到舒伯特某支獨唱曲

1828年對於舒伯特,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如何欣賞與演奏《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

從藝術歌曲《菩提樹》看舒伯特的音樂手法

生命中總會有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

把手交給死神吧丨《死神與少女》賞析

如何從舒伯特作品理解浪漫主義音樂特質?

對舒伯特歌曲愛得要命卻從不關心歌詞內容

「舒伯特好像是外星球的流浪者來我們世界」

他為生計所迫屈辱過,但屈辱的不是藝術

—我們在這裡通過譯文理解世界—

—掃描二維碼可以進音樂英語群—

相關焦點

  • 巴赫和他的宗教音樂你知道多少?
    很多人不禁要問,他的作品形式老套,音色暗沉,風格簡樸,到底是什麼使他如此備受尊崇呢?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新教路德宗的創始人馬丁·路德,就是在這裡把聖經翻譯成德語的。那時市民們最主要的音樂活動中心是教堂,最需要的音樂就是新教音樂,教堂同時也是開展人際交往的聚會場所。市民們在聆聽美妙音樂,頌揚上帝的同時,還能獲得交際的樂趣。在那個年代,沒有脫離教會而生存的音樂家,也沒有不信基督教的世俗宮廷。聖經思想和教會活動被社會廣泛承認,並且是整個社會生活的中心支柱。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是一種精神和諧的最初體驗」!
    巴赫一生創作了一千餘首作品,他以自己的藝術幫助實現了路德的理想,從而使宗教音樂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頂點,他真正成為一代仰的代言人,應該說:他首先是一個虔誠的馬丁·路德——基督教徒,其次才是個音樂家。本文試圖從對他的宗教活動、創作活動和他的作品中的觀點的分析來探求巴赫宗教藝術的真諦。——巴赫與宗教(上)丨在那個時代,信仰、宗教就是生活!
  • 聖樂與靈性丨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
    真正構成他音樂作品核心的是管風琴曲、康塔塔,受難曲和彌撒曲。從數量上看,他有佔四分之三的聲樂器樂作品都是為教堂禮拜所作(眾讚歌,康塔塔、經文歌、受難曲、彌撒曲、清唱劇等)。即使是那些他為宮廷所作的世俗音樂作品,其實也帶有宗教音樂的風格烙印。虔誠的路德教徒和勤奮的音樂大師,這雙重身份在巴赫身上是完全融為一體的。
  • 歐陽謙 | 聖樂與靈性-論巴赫的宗教音樂
    (《馬可福音》第14章第26節)宗教的這種歌唱性質,在基督教身上表現得尤其突出。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基督教是一種歌唱的宗教。  從巴赫的宗教音樂裡面,我們就能夠真正體會到這種歌唱性的宗教。根據德國音樂學家沃爾夫岡·施米德爾(Wolfgan Schmider)整理出來的《巴赫作品目錄BWV》,巴赫一生創作了一千零十七件作品(這還是一個不完全的統計)。
  • 當宗教無法掩飾音樂自身的美丨我們該如何理解「西方音樂」?
    ,而使中世紀時期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之間產生了一種微妙的關係。當教會音樂發展到巴洛克時期,教會音樂與世俗音樂間的關係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教會音樂仍然處於統治地位,但是,世俗音樂對基督教音樂的影響在這一時期才是最為重要的歷史現象。社會發展到此時,「教會」已經無法再掩飾音樂自身的美。人們對音樂抒發情感以及音樂的娛樂性有了高度的認識。世俗音樂的發展壯大使得教士們恐慌不已,可是卻無法阻擋世俗音樂發展洪流的侵蝕。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巴赫是在用科學的方法把握作曲,正如中世紀歐洲的繪畫,也不太強調其藝術技巧的一面,其內容亦是宗教題材為主,所繪的聖母、聖子、上帝和聖經的故事大都是教堂委託而作,作為教堂建築裝飾一部分。這些繪畫正好與音樂相反,不側重其美學和真實(科學)的價值,不講究透視和解剖學,所以呈現的都是平面的、與真實人物的身體結構不符的構圖。它們和音樂的共同點是都是為上帝服務的,不是表達俗世的情感。
  • 巴赫 音樂神壇永無窮盡的光芒
    埃森納赫的瓦爾特古堡,隱於森林之中,馬丁·路德在改革前夜,為了逃避教皇和皇帝的追捕躲藏於此,在城堡中,他以神奇的速度將新約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為德文。作為虔誠的路德新教徒,巴赫用一種音樂體系和制度來展示馬丁·路德思想,用的是音樂語言,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我們若未能有宗教之信,亦可信仰善良。
  • 音樂推薦:一生必聽宗教音樂—巴赫《馬太受難曲》
    《馬太受難曲》也是一種機緣,要不是巴赫擔任萊比錫聖湯馬斯教堂樂長的職務,必須創作宗教儀式音樂提供教堂使用,巴赫大概就會缺乏驅動他提筆寫作此曲的動力。由於路德教會習慣在耶穌受難的聖禮拜五(GoodFriday)舉行紀念禮儀,巴赫不得不努力創作受難曲因應,但巴赫為《馬太受難曲》投注了一至二年的光陰,其所付出的苦心卻又超過了單純應付教會儀典的層次,最後這首曲子從工作所需,轉變成是在實現自己的信仰與理想了。
  • 往前追溯的古典音樂——宗教音樂
    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當時的教堂權利極大,從社會到藝術,就連皇帝的加冕儀式,都是由教皇來親手加冕的。 18世紀啟蒙時期以後,音樂開始走向世俗化發展,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但教會音樂仍然佔據著中心地位,從巴洛克時期、古典音樂時期再到浪漫音樂時期,眾多音樂大師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宗教音樂遺產。
  • 影片《巴赫靈感》與通神性的藝術家巴赫
    其音樂創作理性深沉,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
  • 巴赫音樂特點極簡指南
    「對巴赫畢生所從事的工作,我只有這些可以奉告: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大師的回答雖然有些「意氣用事」,但還是道出了不少真諦:音樂,尤其是巴赫的音樂有時是不可言傳的。    除歌劇以外,巴赫的創作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
  • 巴赫音樂的特點是什麼?
    一如他後來所說的,「虔誠的音樂中,仁慈的主無所不在。」     如此說來,巴赫的所謂主觀熱情,是理所當然地包含在他的宗教情感當中的。這一點沒有疑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巴赫的音樂,是建立在宗教的思想感情上的音樂;同時,他又是以宗教為其籍口,從而將人與上帝的直接溝通,作為其音樂的出發點;而這,正是馬丁·路德之新教的主旨所在。
  • 巴赫被稱作西方音樂之父,為何多數人對他的音樂敬而遠之?
    巴赫大名鼎鼎,被稱作西方音樂之父,但多數人對他的音樂敬而遠之,覺得聽不懂或比較枯燥單一,幾分鐘之後就會失去興趣。不能怪罪普羅大眾的欣賞品位,因為巴赫的音樂(包括巴洛克時期的多數音樂作品)確實不太「接地氣」。
  • 論巴赫音樂的精髓丨作曲家葉小綱說:「巴赫的音樂激發了人們的無數想像與叛逆精神,讓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體會到了心靈宏大的無邊無際.
    1708年巴赫來到在魏瑪,成為宮廷教堂的管風琴師,在這裡他接觸到更多的世俗音樂,名氣也越來越大,這一時期是巴赫音樂真正開始走向成熟的時期,他的一大半管風琴作品都是創作於此,如著名的《d小調管風琴託卡塔與賦格曲》、《c小調前奏曲與賦格曲》等。
  • 巴赫《法國組曲》
    在巴赫音樂作品中,有兩個不得不提的影響因素就是宗教色彩以及世俗色彩。本篇論文從巴赫鍵盤作品的《法國組曲NO1》進入, 嘗試通過從和聲語言,音樂肢體,曲式結構,創作手法,等方面分析研究,從中總結提煉巴赫鍵盤作品的整體風格特點,並例證其世俗性與宗教性的體現,並得出巴赫音樂在這兩個方面互相融合併不可分割的結論。
  • 論巴赫鍵盤作品中的世俗性丨以《法國組曲》為例
    隨著經濟政治在17世紀後半葉的穩定,文化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宗教音樂世俗化的音樂也日益蓬勃發展,而巴赫正好出生於17世紀下半葉,所信仰的是經馬丁路德改革後的新教,他努力地推動宗教改革和新教聖詠,把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德文,編寫除了德語的聖詠,讓更多的市民階層能夠聽得懂,使大眾了解,宗教音樂離不開人民的生活。新教使巴赫產生了崇高的信念,淳樸的信仰。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巴赫師從當時德國的音樂大師帕赫貝爾,這位大師同時也是巴赫祖父及父親的老師。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管風琴家而聞名,他同時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巴赫終身未出國門。生平1685年,巴赫生於在德國圖林根的一個美麗的小鎮——愛森納赫。
  • 巴赫鋼琴音樂
    巴赫的生平及他對音樂的貢獻 在融合了宗教與音樂的背景中,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1685年3月31日誕生於今日德國中部圖林根森林地帶的埃森納赫。他的家族家學淵源,有「音樂世家」的稱號。在這樣的影響下,巴赫酷愛音樂,自幼便接受音樂的薰陶,且展現堅毅不拔的向學精神,後來在德國成為一位非常著名的作曲家。
  • 歐洲宗教至上,文藝復興時為何反宗教、世俗的合唱藝術會繁榮?
    二、「人文主義」使合唱藝術掙脫舊俗的枷鎖 歐洲早期的合唱歌曲主要是經文歌、宗教禮樂,但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人們「人文精神」的感召之下,開始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的激烈碰撞,與宗教歌曲相對立的世俗歌曲逐漸發展起來。
  • 巴赫就是音樂的《聖經》
    舒曼說:「巴赫之於音樂正如創教者之於宗教。」 20世紀的作家和批評家們找到足夠的最高形容詞來評價巴赫。他們說他的管風琴音樂將科學與詩歌、技術與情感、精湛技巧和高貴思想融為一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們寫道,他以全部的音樂生命和才華致力於達到超乎人類之上的境界。 他們告訴我們,他充滿靈性的清唱劇表明,音樂既可以十分個性化,又對整個世界深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