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不少學者習慣沿著史上音樂家的生平、風格、特徵及時代要素等方面來探究音樂家作品。而當今若干演奏家,則習慣以某些缺乏史料背景資料的作品為對象,在不損及作品價值的前提下,用世俗娛樂的方式另闢蹊徑,拓展出鮮活的新品。
這不由使人聯想到時下的一個文化名詞—— 重塑(Re-imagine),和一位名聞世界的巴赫作品的熱衷關注者:年輕的以色列曼陀林演奏家:艾維·艾維塔爾(Avi Avital)。
重塑,並非今人的發明,巴赫早在二百多年前創作的七首羽管鍵琴協奏曲(BWV 1052-1058),正是在研究、吸取了義大利協奏曲的輝煌效果和創造性地糅合了德國多聲部音樂的一大重塑成果。
第一首BWV 1052的第一樂章,快板,猶如一列龐大的機車生機勃勃地從我們面前飛馳而過,艾維塔爾的曼陀林如何以纖小的身軀注入自己的能量和熱情,以達到重塑的目標,這值得聽者好好品賞。
《紐約時報》曾譽艾維· 艾維塔爾「驚人的敏捷」;以色列的《國土報》則將其演奏描述為「從未夢想過的曼陀林所為」。
艾維塔爾說 :
——巴赫是屬於當下的。
——巴赫的音樂完全虜獲了我,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我還是孩童的時候。
——我確信:巴赫的音樂是如此深刻,如此權威,如此普世,引領著文化及語言的發展,也引領著樂器的提升。
——當我演奏巴赫時,總會在作品裡有新的發現,哪怕我已經演奏了十五年。
——演奏他的音樂時,我總感到有新的空間在打開,新的情感在翱翔,巴赫音樂裡的感動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巴赫共寫過八首長笛奏鳴曲。第一套三首裡第二號BWV 1031的第一樂章,降E大調,有節制的快板,原是由長笛和大鍵琴演奏。有人懷疑它可能是巴赫兒子所作。如有此可能,便可進而推斷那許是年輕的小巴赫受父親的影響之所作,這並不影響作品的本來價值。
艾維塔爾的曼陀林和來自俄亥俄州的布麗吉特·吉碧貝(Bridget Kibbey)豎琴的聯袂起舞,這嶄新的組合,恰如初識的兩心欣喜雀躍,也令欣賞者隨之心馳神往。
豎琴演奏家布麗吉特·吉碧貝,近年來多次與紐約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大都會歌劇管弦樂團等樂團合作演出,在國際樂壇一再獲獎。
巴赫的另一作品:《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1041裡的第二樂章,行板。同樣由艾維· 艾維塔爾演奏曼陀林,澳大利亞布蘭登堡樂團擔任協奏。
與如今的協奏曲不同,巴洛克時代的這類作品,獨奏樂器並非作為整個樂隊的中心而設計,在弦樂的背景裡它也沒有太多的炫技成分。這裡曼陀林充任的重塑角色,是相對靜態的。在柔軟、微啟不驚的弦樂波瀾裡,它以特有的顆粒狀脆亮的純淨、甜蜜的音色和節制,以及略帶感傷的歌唱性旋律,如鑲嵌在絲絨裡的珍珠,含蓄地亮閃發光……
請欣賞其中的片段。
重塑巴赫,既是向巴赫的一次崇敬致禮,也顯示了時代對音樂新構建的信心。作為今人與過去的一種連結、發展和寄託,在音樂裡必會有它豐富的意義、遠景和價值。
「 林達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曾任溫州電臺《音樂之友》、《七彩黃昏》、《音樂經典》、《林達音樂時空》節目和《音樂記憶》系列節目主持人,多年前旅居歐洲,如今他除了仍關注著終身熱愛的廣播事業外,還試圖以多種方式,從東西方跨文化視角的角度來傳播音樂文化。
《林達音樂時空》,林達是一名資深的廣播人,也是一位音樂的詩人。他的文字豐富、情感細膩,他對音樂傾心熱愛、對人文有縝密的邏輯思考,通過他的視角、閱歷來解讀音樂,去聆聽、感知音樂的美好。
撰稿:林達
本文轉自公眾微信號:樂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