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音樂時空——重塑巴赫

2021-02-16 1003私家車音樂廣播

歷來不少學者習慣沿著史上音樂家的生平、風格、特徵及時代要素等方面來探究音樂家作品。而當今若干演奏家,則習慣以某些缺乏史料背景資料的作品為對象,在不損及作品價值的前提下,用世俗娛樂的方式另闢蹊徑,拓展出鮮活的新品。

這不由使人聯想到時下的一個文化名詞—— 重塑(Re-imagine),和一位名聞世界的巴赫作品的熱衷關注者:年輕的以色列曼陀林演奏家:艾維·艾維塔爾(Avi Avital)。

重塑,並非今人的發明,巴赫早在二百多年前創作的七首羽管鍵琴協奏曲(BWV 1052-1058),正是在研究、吸取了義大利協奏曲的輝煌效果和創造性地糅合了德國多聲部音樂的一大重塑成果。

第一首BWV 1052的第一樂章,快板,猶如一列龐大的機車生機勃勃地從我們面前飛馳而過,艾維塔爾的曼陀林如何以纖小的身軀注入自己的能量和熱情,以達到重塑的目標,這值得聽者好好品賞。

《紐約時報》曾譽艾維· 艾維塔爾「驚人的敏捷」;以色列的《國土報》則將其演奏描述為「從未夢想過的曼陀林所為」。

艾維塔爾說 :

——巴赫是屬於當下的。

——巴赫的音樂完全虜獲了我,在很久很久以前,當我還是孩童的時候。

——我確信:巴赫的音樂是如此深刻,如此權威,如此普世,引領著文化及語言的發展,也引領著樂器的提升。

——當我演奏巴赫時,總會在作品裡有新的發現,哪怕我已經演奏了十五年。

——演奏他的音樂時,我總感到有新的空間在打開,新的情感在翱翔,巴赫音樂裡的感動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巴赫共寫過八首長笛奏鳴曲。第一套三首裡第二號BWV 1031的第一樂章,降E大調,有節制的快板,原是由長笛和大鍵琴演奏。有人懷疑它可能是巴赫兒子所作。如有此可能,便可進而推斷那許是年輕的小巴赫受父親的影響之所作,這並不影響作品的本來價值。

艾維塔爾的曼陀林和來自俄亥俄州的布麗吉特·吉碧貝(Bridget Kibbey)豎琴的聯袂起舞,這嶄新的組合,恰如初識的兩心欣喜雀躍,也令欣賞者隨之心馳神往。

豎琴演奏家布麗吉特·吉碧貝,近年來多次與紐約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大都會歌劇管弦樂團等樂團合作演出,在國際樂壇一再獲獎。

巴赫的另一作品:《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1041裡的第二樂章,行板。同樣由艾維· 艾維塔爾演奏曼陀林,澳大利亞布蘭登堡樂團擔任協奏。

與如今的協奏曲不同,巴洛克時代的這類作品,獨奏樂器並非作為整個樂隊的中心而設計,在弦樂的背景裡它也沒有太多的炫技成分。這裡曼陀林充任的重塑角色,是相對靜態的。在柔軟、微啟不驚的弦樂波瀾裡,它以特有的顆粒狀脆亮的純淨、甜蜜的音色和節制,以及略帶感傷的歌唱性旋律,如鑲嵌在絲絨裡的珍珠,含蓄地亮閃發光……

請欣賞其中的片段。

重塑巴赫,既是向巴赫的一次崇敬致禮,也顯示了時代對音樂新構建的信心。作為今人與過去的一種連結、發展和寄託,在音樂裡必會有它豐富的意義、遠景和價值。

「 林達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曾任溫州電臺《音樂之友》、《七彩黃昏》、《音樂經典》、《林達音樂時空》節目和《音樂記憶》系列節目主持人,多年前旅居歐洲,如今他除了仍關注著終身熱愛的廣播事業外,還試圖以多種方式,從東西方跨文化視角的角度來傳播音樂文化。

       《林達音樂時空》,林達是一名資深的廣播人,也是一位音樂的詩人。他的文字豐富、情感細膩,他對音樂傾心熱愛、對人文有縝密的邏輯思考,通過他的視角、閱歷來解讀音樂,去聆聽、感知音樂的美好。

撰稿:林達

本文轉自公眾微信號:樂歴

相關焦點

  • 音樂巨匠|巴赫,穿越時空的留聲機
    巴赫家族從16世紀開始居住在德國邁森-圖林根-薩克森地區,自16-18世紀,有53個姓巴赫的管風琴師、唱詩班領班或市鎮樂師。巴赫共有20個子女,有10個長大成人,5個成長為專業作曲家。其中包括:「倫敦巴赫」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柏林巴赫」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等,此外,巴赫曾自製家譜《愛好音樂的巴赫家族的起源》,保存在他的孫女安娜·卡羅利娜·菲利皮娜手裡。
  • 」走進巴赫的神奇,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旅行!「--盛原、楊越二位教授聯手編劇音樂宮廷芭蕾《解密巴赫》紀實
    我們國家的音樂舞蹈團隊,創意和技能就是跟世界一流的隊伍相比也毫不遜色,我為他們驕傲!」非常欣喜的是昨晚在大劇院觀看艾利索·維薩拉茲的獨奏會中場巧遇盛原教授,問他拿了些舞臺的一手資料,於是有了這篇「走進巴赫的神奇,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旅行」的誕生!
  • 穿越時空的巴赫 | 混亂博物館
    如果僅僅評價說「以一己之力將巴洛克音樂推上了輝煌的巔峰」,那還遠遠不足以形容巴赫的貢獻:作為一個音樂家,巴赫一生的努力並不是要開拓某種曲調上的革新,譜寫什麼動人的旋律;而是要以最精製的對位法,窮盡音樂的可能。從任何角度看來,這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壯舉,因為對已知的窮盡,必將引發未知的探索,一種超越了整個時代的探索。
  • 今日19:30 | 直播:​穿越時空的巴赫—盛原鋼琴音樂會
    全新的互動音樂品牌每周一次的直播相約2020·打開藝術之門線上系列,率先登場三大全新版塊今日 19:302020打開藝術之門線上系列 第三期穿越時空的巴赫—盛原鋼琴音樂會>今天19:30的線上音樂會直播將在多個網絡平臺展開,快來記下精彩看點與觀看直播攻略!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撰文 | 陳晞容「認識這個創作中的人」這部2014年面世、中譯版新近刊印的巴赫傳記,本身也與該畫作形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互文。不同於通常的時序性傳記,加德納爵士攏合了十四個主題。書名中的「天堂城堡」一詞,來自巴赫在魏瑪公爵府進行演奏的小聖堂的名字「Himmelsburg」。加德納試圖假借這個意象,隱喻「巴赫畢生創作天堂性的音樂,他的視野處在音樂演繹的天堂城堡上」。「我們都是一種天堂視角的受益者」,這是加德納渴望傳達的意涵。
  • 巴赫鋼琴音樂
    巴赫的生平及他對音樂的貢獻 在融合了宗教與音樂的背景中,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1685年3月31日誕生於今日德國中部圖林根森林地帶的埃森納赫。他的家族家學淵源,有「音樂世家」的稱號。在這樣的影響下,巴赫酷愛音樂,自幼便接受音樂的薰陶,且展現堅毅不拔的向學精神,後來在德國成為一位非常著名的作曲家。
  • 巴赫的音樂神學
    然而,在評論巴赫的音樂創作,了解作品中天與心的交往的觀念之前,我們必須問道:巴赫的音樂世界如何啟發個人的心靈體驗?因此,我們將先探討巴洛克音樂以音的感受性為特色(la vocalite ) 的路德傳統中,巴赫音樂創作如何透過多重比喻法 (le figuralisme) 展現天與心的面貌。
  • 巴赫 音樂神壇永無窮盡的光芒
    亨德爾年輕時就融入義大利,來到英國深得皇室喜愛,如願以償過上奢華生活,得到極高聲譽;斯卡拉蒂主要成就是為芭芭拉公主所作的即興奏鳴曲。作為公主的音樂教師,隨她從葡萄牙嫁到西班牙,一直陪伴28年,他的小曲像在宮闈深處的秋日低語;巴赫則沒有遊學機會,一直植根德國,未曾遠門,生活相對清貧,終生侍奉上帝,心無旁驁地致力於音樂創作。
  • 巴赫音樂的特點是什麼?
    《哥德堡變奏曲》信仰藝術 信仰巴赫    自從門德而松將巴赫重新發掘以後,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對這位巴羅克時代的古典音樂大師的了解更上層樓。所以,他的音樂與其說是熱情的,不如說是均衡的,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冷俊的。在巴赫音樂的演奏方面,人們最近一直推崇古爾德的演奏。他的演奏特點,就是在最大限度上,將巴赫的立體感,層次感,表現得淋漓盡致,無與倫比。當然,他的演奏完全不同於浪漫派的演繹手法。但是,這一點看法,或許不同於德國人自己的樂評。
  • 對巴赫音樂性格的思考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巴赫確實太偉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樂影響了300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無以言說,難以描述。——巴赫性格的四個標籤 提到巴赫,人們自然會把它同人類文明相聯繫起來,因為他的音樂藝術是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 《巴赫:音樂年譜》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此外,他把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結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的體裁創作涉獵廣泛,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 321, 穿越時空的巴赫,酷逗帶你用編程體驗音樂中的大腦芭蕾!
    為什麼巴赫被稱為古典音樂之父?他最有名的作品你知道嗎?作為17世紀巴洛克時代的德國作曲家,巴赫(1685-1750)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他打下了整個西方音樂的基礎,被公認為「古典音樂之父」。為什麼巴赫會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作曲家當然用作品說話!巴赫的音樂作品數量之多,水平之高,是絕大部分音樂家無法企及的。
  • 巴赫就是音樂的《聖經》
    舒曼說:「巴赫之於音樂正如創教者之於宗教。」 20世紀的作家和批評家們找到足夠的最高形容詞來評價巴赫。他們說他的管風琴音樂將科學與詩歌、技術與情感、精湛技巧和高貴思想融為一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們寫道,他以全部的音樂生命和才華致力於達到超乎人類之上的境界。 他們告訴我們,他充滿靈性的清唱劇表明,音樂既可以十分個性化,又對整個世界深具意義。
  • 巴赫音樂作品演奏指南
    巴赫使復調音樂達到了頂峰,他所創造的音樂作品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他將和聲與對位,復調與旋律這些相衝突的因素在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平衡。嚴謹邏輯性強的結構框架,生命力持續強穩的旋律走向,鮮明的主題,豐富的想像力在結構當中的應用,無一不彰顯巴赫前所未有的復調音樂創作。
  • 古爾德的巴赫給我們哪些啟發丨他的巴赫,只能聆聽,不能複製.
    而鋼琴演奏家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是20世紀詮釋巴赫音樂最具代表的人物,本文通過分析爾德對巴赫鍵盤作品的獨特演繹等來論述屬於他的巴赫世界。   巴赫(1685―1750),是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被稱之為「西方音樂之父」。
  • 巴赫的音樂與奧斯卡電影
    被譽為 「西方現代音樂之父」的德國古典音樂大師——巴赫,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不能怪罪普羅大眾的欣賞品位,因為巴赫的音樂(包括巴洛克時期的多數音樂作品)確實不太「接地氣」。這些音樂原是為上帝創造,與神對話,在教堂中演奏,追求的是肅穆莊嚴、理性的嚴謹,而儘量避免世間情感的過度表達。
  • 巴赫的音樂到底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
    導讀:巴赫是巴洛克音樂的巨人,他的音樂也是復調音樂的巔峰。 巴赫生活的時代是內心被濃鬱的宗教思想所統治的時代,巴赫生活的環境一直是教堂,作為教堂的樂長和風琴師,其音樂幾乎都是為教堂而作,巴赫的音樂的宗教性是無庸置疑的,但其音樂的世俗性闡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巴赫的音樂特徵到底是世俗性的,還是宗教性的,或者是世俗與宗教性並重的?
  • 巴赫音樂特點極簡指南
    「對巴赫畢生所從事的工作,我只有這些可以奉告: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大師的回答雖然有些「意氣用事」,但還是道出了不少真諦:音樂,尤其是巴赫的音樂有時是不可言傳的。    除歌劇以外,巴赫的創作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
  • 巴赫以外,我又愛上了他的音樂
    雖然其他的音樂也曾經是我的最愛,但同巴赫的博大仁愛比起來,他們大可以忽略不計了。也許我註定就是一個凡夫俗子,可能是天堂裡安靜悠閒的日子過久了吧,竟又想食人間煙火起來。那麼,就讓老柴陪伴著我,在塵世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