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 巴赫靈感

2021-02-15 和歌雅樂

馬友友談他的巴赫靈感

這六首巴哈的組曲是許多人公認,獨奏音樂中最艱難的創作。我從四歲大就開始,兩個小節、兩個小節地練習這套音樂。從那時起,我就不斷從這些音樂中擷取其知性、感性與性靈方面的各種力量。

然後,話題要轉到1991年,一位住在波士頓的法官馬克.沃夫,邀請我前去參加一項由各界精英共同參與的專題討論會議。我們要針對史懷哲博士表達我個人的意見和研究。史懷哲這位身兼音樂家、神學家和醫生的偉大人物,在巴哈方面也貢獻了相當多的研究心得。史懷哲曾說,巴哈是一位「在音樂中放入繪畫功」的作曲者。他在這方面的啟發,讓我開始嘗試探索巴哈音樂中所可能具有的視覺特質,也激發了我開始這個「巴哈靈感」系列的工作。這套影片就是其成果。

過去五年來,我很榮幸能夠與來自各界的藝術家們,一同探索巴哈這套組曲。這些藝術家不僅限於當代的人物,還有古代的藝術人物,像是十八世紀的建築家喬望尼.巴提斯塔.皮朗內西,就曾經與我展開一段想像的對話。我和這些藝術家們平均都合長達兩年的時間;這些歲月裡,我們各自都獲得了藝術方面的激勵和成長,而彼此更是相交日深,終能在創意上結出更豐碩的果實。我交給每一位藝術家一首組曲,再由他們從組曲中找尋透過各自藝術表現其美感的可能。最後再將其結晶拍攝成六部影片。

在第一首組曲中,我邀請到的是園藝設計家茱莉.摩爾.梅瑟薇,我與她一同探討了大自然為主題的美感經驗。第二部組曲則是十八世紀建築大師皮朗內西;我請到電影導演法杭梭.傑厄德一同參與拍攝、探索皮朗內西建築作品的空間結構和景觀之美。第三部組曲,我請的是編舞家馬克.莫裡斯,他為這首組曲特別編了一段舞蹈。第四號組曲,我請來電影導演艾騰.伊格言,他別出心裁地找出人類性格與音樂之間的關連。歌舞伎大師阪東玉三郎則以歌舞伎之舞姿將第五號組曲帶到升華的境界,將這首組曲的悲情面徹底呈現。最後的第六號組曲,冰上芭蕾舞家簡恩.託薇和克裡斯多福.狄恩兩人則翻飛冰上,將音樂與運動、舞蹈結為一體。

這幾位藝術家,各自都藉由這些音樂,將他們所擅長的藝術發展到原本所無法達到的更高極限,就好像巴哈在大提琴這種原本只能演奏單旋律的樂器上,突破了複音音樂傳統的極限一樣。而我也透過與他們合作,將自己對這些組曲的了解拓展到更高的境界。在這整個策劃中,從巴哈的音樂,衍生出舞蹈、電影、園藝設計,乃成為我生命中曾有過最大的感動。

我們所處的環境,充斥著大量文化資訊,這些資訊並不是每一項都值得吸收的,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必須審慎地選擇。十二年前,我灌錄了生平第一次的巴哈無伴奏組曲,能夠再有機會灌錄這套音樂,我感到非常的珍惜,而透過與這些藝術家合作,我從其他藝術領域,學到了更多,現在將之投射到我的演奏中。我衷心希望您也能像我一樣,感受到巴哈音樂的美,並從中獲得許多的靈感。

第一號大提琴組曲

園藝設計家-茱莉.摩爾.梅瑟薇 Julie Moir Messervy

導演-凱文.麥克馬洪 Kavin McMahon

馬友友與庭園設計師茱麗摩爾梅瑟薇,共同努力在波士頓的市中心廣場,試圖打造一座具有音樂性質的花園。那兒原是一塊孤伶伶、空蕩蕩、冷冰冰的空間,縮在各式高樓之間,是否可能在這樣一個欠缺人性關懷的地方灌注些許浪漫氣息?他們憑藉的除了一份夢想熱情之外,就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一組曲…

馬友友曾說每次他演奏第一組曲時,心中總是泛起一片湖光水色,彷佛看見一座自然花園,於是他與庭園設計師茱麗摩爾梅瑟薇,試圖在波士頓市中心廣場打造一座音樂性的花園。「馬友友的巴哈靈感」節目製作群不只是紙上談兵,他們實際地推動這項計畫,不但說服波士頓市長,也在波士頓找到一塊土地。然而計畫因為太龐大而失敗,最後改由多倫多市接手。從整個製作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他們本來是寫了一個故事要去完成,最後卻讓故事自己完成了,這是相當值得玩味的地方。

第二組曲

導演-法杭梭.傑厄德 Francois Girard

十八世紀建築大師喬望尼巴斯提塔皮朗內西,作品給人的感覺宛如一幅幅圖畫或是浮雕,悠然超乎塵世。本節目由以電影「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大放異彩的導演法杭梭傑厄德掌鏡,馬友友乘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組曲的翅膀,在皮朗內西的虛擬世界中翱翔…

以電影「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大放異彩的導演法杭梭傑厄德,負責為本集「建築的聲音」掌鏡。本集的構想,源自馬友友認為音樂與建築有很多相同之處,它們都強調張力、比例和素材,使他想到結合音樂與建築。

在這段降D大調組曲中,馬友友感受到濃烈的孤獨,人生的掙扎,所以他選擇了十八世紀羅馬設計師共十六張創作,做為表演的背景。當馬友友在大教堂錄音時,透過電腦技術的混合和不斷的調整,節目中表現出想像的音響效果。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把十六張圖片裡的羅馬式拱門、洞穴、階梯等,以虛擬實境的方式利用電腦重新建構,再配上先前錄製的音樂,讓我們感覺到馬友友似乎真的是在那樣的創作牢籠中演奏。巴哈和建築師都是過去的人,他們的作品卻能在現在的藝術家手中活過來,產生交集,開創出了更多的可能性,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第三組曲

芭蕾舞編舞家-馬克.莫裡斯 Mark Morris

導演-芭芭拉.魏莉絲.史威特 Barbara Willis Sweete

當代最傑出的芭蕾編舞家之一馬克莫裡斯,作品融合強烈的動感與優雅的氣氛。本節目純粹是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馬友友藉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三組曲,與馬克莫裡斯及其旗下的男女舞者溝通,雙方經由彼此的聆聽與觀賞,一次又一次的協調,終於共同創作出一出舞碼…

加入「馬友友的巴哈靈感」第三集演出的,是當代最傑出的芭蕾編舞家之一馬克莫裡斯;他的作品融合了強烈的動感、與優雅的氣氛。馬友友藉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三組曲,與馬克莫裡斯及他旗下的男女舞者溝通,共同創作出一出結合音樂與舞蹈的精彩演出。馬克‧莫洛斯從80年開始在紐約展露頭角,一向以絕佳的音樂性和動作性受觀眾喜愛。在「跳躍的舞臺」一片中,導演成功地捕捉了兩位藝術家共同研究分析巴哈的樂譜,再以各自不同的專業領域,一同激蕩出作品的新生命。導演也生動的捕捉了舞者的群體生活和工作,讓人感到非常溫暖,彷佛是理想天堂裡的大家族,共同為巴哈的音樂而努力,創造出耀眼的火花。當馬友友第一次面對著舞者拉琴,看見舞者們的舞蹈時,他臉上散發出的那份驚喜、興奮和感動,是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巴哈數百年前的作品,能夠跨越時空,在當代以這種方式延續出新的藝術生命,讓我們仍然能夠能感受它的熱度,或許正是藝術之所以令人著迷的原因吧。

第四組曲

導演-艾騰.伊格言 Atom Egoyan

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戈言,向來最擅處理人際的疏離感覺。他的電影描述冰冷的世界中,人們仍然努力試圖接近、親近彼此,但是往往力不從心,或是不敵環境的壓力。本節目是一部小品電影,馬友友扮演他真實的身分:一位趕往音樂廳的大提琴家,他所要表演的正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四組曲。在匆忙趕路途中,他能夠打破人際的藩籬宿命嗎…

「馬友友的巴哈靈感」第四集,採用戲劇的表現方式。「薩拉邦德舞曲」是一部小品電影,馬友友扮演他真實的身分:一位趕往音樂廳的大提琴家,準備表演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四組曲。本片由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格言執導,他在影片中要表達的是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那可以是皮膚貼皮膚的在一起看表演,但距離卻非常遙遠;也可以是片中女主角和老醫生那種一年見一次面,卻感覺很貼心的距離,甚至女主角和代替老醫生的女醫生之間,也有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

電影其實是一個心理和時間的藝術,所以用電影來詮釋音樂是再適合不過的。和其他單元有些不同的是,艾騰‧伊格言讓電影中各式各樣的角色和馬友友做直接的對應。劇中角色直接提出問題,提出他們對音樂的詮釋,對大提琴的感覺。舉例來說,當女主角在欣賞馬友友的演奏時,她看到的不只是他在拉琴,而像是馬友友自己也在跳舞,這其實就是一種對話。在這整部片中,導演就以這種幽默風趣的方式,來說一個稍帶悲哀氣息的故事(薩拉邦德舞曲),成為一種很美的組合。

第五組曲

日本歌舞技大師阪東玉三郎 Tamasaburo Bando

導演-尼夫費許曼 Niv Fichman

馬友友和日本大師級的歌舞伎藝人阪東玉三郎,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出發,試圖尋求對人生,對專業,對「美」的共通點,而中間的媒介便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五組曲。東西方的交會,除了文化隔閡、彼此的遙遠距離與忙碌行程之外,更加上語言溝通的問題:馬友友說英語,阪東玉三郎說日語,困難度超出大家的預期…

在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以第五首最為感傷。在「馬友友的巴哈靈感」第五集中,馬友友和日本大師級的歌舞伎藝人阪東玉三郎,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出發,試圖尋求對人生,對專業,對「美」的共通點,共同創造出本集「追尋希望」。

導演以東西方藝術間的溝通為重點,全片的主題就放在溝通,前半段是溝通的過程,後半段則是溝通的結果。他們的溝通就像東西方哲學家的對話,馬友友演奏巴哈音樂,希望表現出起伏有致的線條,而阪東玉三郎追求的卻是圓;線條與圓就是東西哲思的不同。

阪東玉三郎的編舞,有如一場追尋希望的儀式,他是儀式中不可侵犯的女神,和巴哈的作品一樣給人救贖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藝術家學習的雖然是古典藝術,卻仍不斷創新求變,使「追尋希望」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新風貌。

第六組曲

簡恩‧託薇爾與克裡斯多福‧狄恩 JayneTorvill & Christopher Dean

導演—派崔西亞. 蘿茲瑪 Patricia Rozema

冰上芭蕾世界冠軍珍託維爾與克裡斯多福狄恩,他們高超的技巧與完美的默契,公認已臻化境。馬友友在本節目中,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六組曲,搭配一段段優美的雙人花式溜冰表演,畫面氣氛幾乎帶有宗教式的純淨與虔敬。其間穿插一位演員所飾演的巴哈,獨白自己的內心世界…

「馬友友的巴哈靈感」最後壓軸的,是世界雙人滑冰冠軍珍託維爾與克裡斯多福狄恩。馬友友在節目中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六組曲,搭配優美的雙人花式溜冰表演,使畫面氣氛幾乎帶有宗教式的純淨與虔敬。

穿插在音樂與冰上芭蕾間的,是一位演員所飾演的巴哈,獨白自己的內心世界。加拿大女導演派翠西亞以巧妙的戲劇手法,將巴哈的生平獨白分成六段,與根據組曲編成的冰上芭蕾互相呼應。片中我們可看到飾演巴哈的男演員,不斷與神進行親密的對話,而這正是巴哈的創作泉源。冰上芭蕾相當適合詮釋這段充滿宗教情操的音樂,因為冰上芭蕾比舞蹈更能在空間中延伸,更能融入空間裡。

而這樣的可能性,與巴哈的音樂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就像巴哈的音樂穿越時空來到現在,甚至進入未來。在六段舞蹈中,第二段的演出特別令人激賞,似乎是在用舞蹈探索自己,探索巴哈,尋找內在的自我及定位。舞者不斷地在一排鏡子間進出,彷佛進行著一場形而上的哲學對話,透過自我救贖來成就宗教信仰,而這也是巴哈作品中無時不刻透露的主題,這部影片成功的抓住了這份感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馬友友與日本著名歌舞伎藝術家坂東玉三郎的合作——兩人以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五號為靈感的創作。

相關焦點

  • 影片《巴赫靈感》與通神性的藝術家巴赫
    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
  • 視頻 | 馬友友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演奏巴赫
    世界聞明的大提琴家馬友友近日將巴赫計劃帶到了姐妹城市德州拉雷多和墨西哥新拉雷多市之間。
  • 馬友友帶青年音樂家開啟「巴赫」音樂之旅
    當天,音樂周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藝術總監馬友友與導師團隊、青年音樂家集體亮相,現場展開交流。已經連續第四年擔任音樂周藝術總監的馬友友此次將和導師團帶領青年音樂家開啟「巴赫」音樂之旅,他更鼓勵大家在音樂周要保持深入思考,尋找自己音樂生涯的「黃金時刻」。 2020年是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335年誕辰,本屆音樂周將以他和他的音樂為主線,貫穿音樂周的始終。
  • 原版進口|巴赫:無伴奏6首大提琴組曲 馬友友 2CD
    ·超過六十年演奏生涯,第三度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錄音。·馬友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我音樂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巴赫,以及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從馬友友四歲那年開始,就一直形影不離。當年,馬友友在父親的指導之下,從第一號組曲的第一小節學起。
  • 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閉幕 馬友友再奏巴赫作品
    原標題:「馬拉松」音樂會演足四個鍾 馬友友再奏巴赫作品 這場音樂會從傍晚6點開始,節目單上一共有21首曲目,包括開頭和結尾由麥可·斯特恩執棒音樂周YMCG交響樂團演出J·S·巴赫的《賦格的藝術》(4個選段)和《管弦樂組曲第三號》,全部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11組絲路青年樂坊組合的全新創作以及由藝術總監馬友友親自演奏的兩首巴赫作品。馬友友還與羽管鍵琴演奏家艾維·施泰因一起臨時加演了一首巴赫《G大調奏鳴曲》。
  • 法國慶一戰結束百年,馬友友演奏薩拉班德:巴赫能讓我們團結起來
    被問及對(所演奏的)這部作品的解釋,馬友友面色凝重地說,人在為希望而掙扎,很失落,很疲憊,但總有一些東西值得你去堅守。「我們生活在一個讓人感到支離破碎的時代,巴赫能讓我們團結起來」。曹利群(音樂評論家)馬友友唱片《巴赫的靈感》2018年11月11日,在巴黎凱旋門下的「無名烈士墓」旁,舉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的紀念儀式。出生於巴黎的大提琴家馬友友現場演奏了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五號「薩拉班德」。問及對這部作品的解釋,他面色凝重地說,人在為希望而掙扎,很失落,很疲憊,但總有一些東西值得你去堅守。
  • 【靚碟試聽】馬友友代表作 黑膠典藏:《巴赫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3LP
    ·超過六十年演奏生涯,第三度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錄音。·馬友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我音樂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巴赫,以及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從馬友友四歲那年開始,就一直形影不離。當年,馬友友在父親的指導之下,從第一號組曲的第一小節學起。
  • 馬友友與26城YMCG成員隔空合奏巴赫
    大提琴家馬友友早前就在其個人社交帳號上發布大提琴獨奏德沃夏克名作《回家》,表示在這焦慮的日子裡,希望分享一些令人感到慰藉的樂曲。而受馬友友啟發,參與了2019與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YMCG)的青年音樂家林晶詩、陳穎蕾,向身在世界各地音樂周的青年音樂家、特邀音樂家及導師發出邀請,隔空合奏巴赫《詠嘆調》(選自《D大調第三管弦樂組曲》),得到音樂家們的共同響應。
  • 「視頻」馬友友與13國YMCG音樂家隔空合奏巴赫,用音樂聲援全球抗疫
    聽這首馬友友和青年音樂家隔空合奏的巴赫《詠嘆調》——馬友友向廣交發來問候,其個人社交帳號成樂迷「樹洞」2020年1月,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在結束第四屆音樂周旅程之後,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的狀況,旋即代表YMCG全體導師向廣州交響樂團發來溫暖問候。
  • 「聲」援全球抗疫 馬友友與13個國家青年樂手隔空合奏巴赫作品
    馬友友在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快閃活動」中。馬友友錄製視頻與YMCG音樂家隔空合奏巴赫作品。近日,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與來自13個國家的YMCG(每屆音樂周都會組建的交響樂團)成員隔空合奏巴赫作品。發起人、青年音樂家林晶詩與陳穎蕾表示,「希望用音樂連結你我,連結世界每一個角落,為全球受疫情波及的人們帶來安慰。」
  • 馬友友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上)
    史懷哲這位身兼音樂家、神學家和醫生的偉大人物,在巴赫方面也貢獻了相當多的研究心得。史懷哲曾說,巴赫是一位「在音樂中放入繪畫功」的作曲者。他在這方面的啟發,讓我開始嘗試探索巴赫音樂中所可能具有的視覺特質,也激發了我開始這個「巴赫靈感」系列的工作。這套影片就是其成果。——1、聽史懷哲演奏巴赫;2、史懷哲丨終點是巴赫!
  • 馬友友暖心鼓勵青年音樂家
    馬友友鼓勵青年音樂家們要相信自己,即便困難重重,也要把每一個演奏場合當成自己的主場!以巴赫音樂和廣州城市文化景觀對話2020年是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335年的誕辰,本屆音樂周將以他和他的音樂為主線,貫穿音樂周的始終。
  • 馬友友:廣州是中國的寶貝
    馬友友在沙面「快閃」演奏。馬友友在永慶坊表演。廣州青年交響樂團的小樂手昨晚6時,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的閉幕式音樂會在星海音樂廳奏響,馬友友領銜的導師團與音樂周YMCG交響樂團(國際青年音樂周交響樂團)的青年音樂家們一起,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巴赫馬拉松」音樂會,展現了音樂周開放、包容、交流、發展的面目。
  • 一代琴師馬友友的哈佛愛情故事
    馬友友為吉兒所舉行的獨奏會是在學院小禮堂舉行的。馬友友這輩子從沒有這樣怯場過,他調音許久,就是不敢拉出第一個音符。吉兒在臺下耐心等著,她發現馬友友的手抖得厲害,就走到了他的面前,把手搭在了他的肩上,溫柔地問道:「親愛的,你擔心什麼呢?」馬友友憋紅了臉說道:「我擔心我演出失敗,你又跑回歐洲。」吉兒在馬友友的臉頰上輕輕地吻了一下,說道:「我哪也不去,你在哪裡,哪裡就是我的家。」
  • 馬友友的愛情故事鮮為人知,他還是個又帥又專的暖男
    」↓當年馬友友為女友演奏的巴赫《熱情》馬友友受到了鼓勵,第一個深沉的音符終於從他的手中滑出。同樣是巴赫的《熱情》,所不同的是現在的《熱情》裡飽含著男人深沉的渴望。當音樂終於停下的時候,吉兒走上了臺,俯身在馬友友的身邊說:「4年前的那個晚上,我曾經對父母說過你是我見過的最性感的少年。但是我隱瞞了一句話,現在我補充上,我要嫁給他!」
  • 馬友友與絲綢之路2016北京音樂會
    馬友友——1955——,大提琴演奏家,美籍華人,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多年以來,馬友友到處發掘各國各民族優秀的音樂家,大膽地用自己的大提琴與中國的琵琶、笙和尺八、印度的鼓.東西方各種樂器同場演奏,同時也把這些音樂家和他們優秀的作品介紹給美國的聽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給這樣一個計劃取名叫絲綢之路?馬友友的想法非常浪漫,在他看來,絲綢之路正是「古代的網際網路」,代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他要將這一切融入到音樂之中。
  • 馬友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絕版珍藏老照片)
    吉兒在臺下耐心等著,她發現馬友友的手抖得厲害,就走到了他的面前,把手搭在了他的肩上,溫柔地問道:「親愛的,你擔心什麼呢?」馬友友憋紅了臉說道:「我擔心我演出失敗,你又跑回歐洲。」吉兒在馬友友的臉頰上輕輕地吻了一下,說道:「我哪也不去,你在哪裡,哪裡就是我的家。」馬友友受到了鼓勵,第一個深沉的音符終於從他的手中滑出。同樣是巴赫的《熱情》,所不同的是現在的《熱情》裡飽含著男人深沉的渴望。
  • 【今日大提琴大師】馬友友
    馬友友14歲中學畢業,並且以獨奏者的身分,與哈佛雷蒂克裡夫樂團(Harvard Radcliffe Orchestra)共同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後來馬友友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Juilliard School),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Leonard Rose)門下學習。
  • 專訪|馬友友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下)
    8歲與美國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一起在卡耐基音樂廳同臺演出,大提琴家馬友友在童年時期,便走上了成名之路。馬友友:我遇到一些人,他們可能是我的老師,但不贊成我所做的事情。你知道我對那些人說什麼嗎?那些害怕被批評的人,就什麼都不要做,如果你什麼都不做,沒人會批評你。我必須每時每刻重拾對自己的信任,因為如果你要做事情,你就會沒有安全感。我所做的事值得被批評嗎? 如果我真的認為這是值得的,那麼我必須忍受批評。邁入40歲,馬友友依舊尋找著答案。
  • 馬友友演奏搖滾經典《EYE OF THE TIGER》(虎之眼):巴赫全球巡演項目
    6月20日晚,於芝加哥千禧公園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Pritzker Pavilion)舉行的馬友友巴赫全球巡演音樂會上,在完成六首無伴奏組曲之後,馬友友和Survivor樂隊創始人Jim Peterik以及當地的兒童搖滾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