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談他的巴赫靈感
這六首巴哈的組曲是許多人公認,獨奏音樂中最艱難的創作。我從四歲大就開始,兩個小節、兩個小節地練習這套音樂。從那時起,我就不斷從這些音樂中擷取其知性、感性與性靈方面的各種力量。
然後,話題要轉到1991年,一位住在波士頓的法官馬克.沃夫,邀請我前去參加一項由各界精英共同參與的專題討論會議。我們要針對史懷哲博士表達我個人的意見和研究。史懷哲這位身兼音樂家、神學家和醫生的偉大人物,在巴哈方面也貢獻了相當多的研究心得。史懷哲曾說,巴哈是一位「在音樂中放入繪畫功」的作曲者。他在這方面的啟發,讓我開始嘗試探索巴哈音樂中所可能具有的視覺特質,也激發了我開始這個「巴哈靈感」系列的工作。這套影片就是其成果。
過去五年來,我很榮幸能夠與來自各界的藝術家們,一同探索巴哈這套組曲。這些藝術家不僅限於當代的人物,還有古代的藝術人物,像是十八世紀的建築家喬望尼.巴提斯塔.皮朗內西,就曾經與我展開一段想像的對話。我和這些藝術家們平均都合長達兩年的時間;這些歲月裡,我們各自都獲得了藝術方面的激勵和成長,而彼此更是相交日深,終能在創意上結出更豐碩的果實。我交給每一位藝術家一首組曲,再由他們從組曲中找尋透過各自藝術表現其美感的可能。最後再將其結晶拍攝成六部影片。
在第一首組曲中,我邀請到的是園藝設計家茱莉.摩爾.梅瑟薇,我與她一同探討了大自然為主題的美感經驗。第二部組曲則是十八世紀建築大師皮朗內西;我請到電影導演法杭梭.傑厄德一同參與拍攝、探索皮朗內西建築作品的空間結構和景觀之美。第三部組曲,我請的是編舞家馬克.莫裡斯,他為這首組曲特別編了一段舞蹈。第四號組曲,我請來電影導演艾騰.伊格言,他別出心裁地找出人類性格與音樂之間的關連。歌舞伎大師阪東玉三郎則以歌舞伎之舞姿將第五號組曲帶到升華的境界,將這首組曲的悲情面徹底呈現。最後的第六號組曲,冰上芭蕾舞家簡恩.託薇和克裡斯多福.狄恩兩人則翻飛冰上,將音樂與運動、舞蹈結為一體。
這幾位藝術家,各自都藉由這些音樂,將他們所擅長的藝術發展到原本所無法達到的更高極限,就好像巴哈在大提琴這種原本只能演奏單旋律的樂器上,突破了複音音樂傳統的極限一樣。而我也透過與他們合作,將自己對這些組曲的了解拓展到更高的境界。在這整個策劃中,從巴哈的音樂,衍生出舞蹈、電影、園藝設計,乃成為我生命中曾有過最大的感動。
我們所處的環境,充斥著大量文化資訊,這些資訊並不是每一項都值得吸收的,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必須審慎地選擇。十二年前,我灌錄了生平第一次的巴哈無伴奏組曲,能夠再有機會灌錄這套音樂,我感到非常的珍惜,而透過與這些藝術家合作,我從其他藝術領域,學到了更多,現在將之投射到我的演奏中。我衷心希望您也能像我一樣,感受到巴哈音樂的美,並從中獲得許多的靈感。
第一號大提琴組曲
園藝設計家-茱莉.摩爾.梅瑟薇 Julie Moir Messervy
導演-凱文.麥克馬洪 Kavin McMahon
馬友友與庭園設計師茱麗摩爾梅瑟薇,共同努力在波士頓的市中心廣場,試圖打造一座具有音樂性質的花園。那兒原是一塊孤伶伶、空蕩蕩、冷冰冰的空間,縮在各式高樓之間,是否可能在這樣一個欠缺人性關懷的地方灌注些許浪漫氣息?他們憑藉的除了一份夢想熱情之外,就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一組曲…
馬友友曾說每次他演奏第一組曲時,心中總是泛起一片湖光水色,彷佛看見一座自然花園,於是他與庭園設計師茱麗摩爾梅瑟薇,試圖在波士頓市中心廣場打造一座音樂性的花園。「馬友友的巴哈靈感」節目製作群不只是紙上談兵,他們實際地推動這項計畫,不但說服波士頓市長,也在波士頓找到一塊土地。然而計畫因為太龐大而失敗,最後改由多倫多市接手。從整個製作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他們本來是寫了一個故事要去完成,最後卻讓故事自己完成了,這是相當值得玩味的地方。
第二組曲
導演-法杭梭.傑厄德 Francois Girard
十八世紀建築大師喬望尼巴斯提塔皮朗內西,作品給人的感覺宛如一幅幅圖畫或是浮雕,悠然超乎塵世。本節目由以電影「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大放異彩的導演法杭梭傑厄德掌鏡,馬友友乘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組曲的翅膀,在皮朗內西的虛擬世界中翱翔…
以電影「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大放異彩的導演法杭梭傑厄德,負責為本集「建築的聲音」掌鏡。本集的構想,源自馬友友認為音樂與建築有很多相同之處,它們都強調張力、比例和素材,使他想到結合音樂與建築。
在這段降D大調組曲中,馬友友感受到濃烈的孤獨,人生的掙扎,所以他選擇了十八世紀羅馬設計師共十六張創作,做為表演的背景。當馬友友在大教堂錄音時,透過電腦技術的混合和不斷的調整,節目中表現出想像的音響效果。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把十六張圖片裡的羅馬式拱門、洞穴、階梯等,以虛擬實境的方式利用電腦重新建構,再配上先前錄製的音樂,讓我們感覺到馬友友似乎真的是在那樣的創作牢籠中演奏。巴哈和建築師都是過去的人,他們的作品卻能在現在的藝術家手中活過來,產生交集,開創出了更多的可能性,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第三組曲
芭蕾舞編舞家-馬克.莫裡斯 Mark Morris
導演-芭芭拉.魏莉絲.史威特 Barbara Willis Sweete
當代最傑出的芭蕾編舞家之一馬克莫裡斯,作品融合強烈的動感與優雅的氣氛。本節目純粹是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馬友友藉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三組曲,與馬克莫裡斯及其旗下的男女舞者溝通,雙方經由彼此的聆聽與觀賞,一次又一次的協調,終於共同創作出一出舞碼…
加入「馬友友的巴哈靈感」第三集演出的,是當代最傑出的芭蕾編舞家之一馬克莫裡斯;他的作品融合了強烈的動感、與優雅的氣氛。馬友友藉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三組曲,與馬克莫裡斯及他旗下的男女舞者溝通,共同創作出一出結合音樂與舞蹈的精彩演出。馬克‧莫洛斯從80年開始在紐約展露頭角,一向以絕佳的音樂性和動作性受觀眾喜愛。在「跳躍的舞臺」一片中,導演成功地捕捉了兩位藝術家共同研究分析巴哈的樂譜,再以各自不同的專業領域,一同激蕩出作品的新生命。導演也生動的捕捉了舞者的群體生活和工作,讓人感到非常溫暖,彷佛是理想天堂裡的大家族,共同為巴哈的音樂而努力,創造出耀眼的火花。當馬友友第一次面對著舞者拉琴,看見舞者們的舞蹈時,他臉上散發出的那份驚喜、興奮和感動,是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巴哈數百年前的作品,能夠跨越時空,在當代以這種方式延續出新的藝術生命,讓我們仍然能夠能感受它的熱度,或許正是藝術之所以令人著迷的原因吧。
第四組曲
導演-艾騰.伊格言 Atom Egoyan
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戈言,向來最擅處理人際的疏離感覺。他的電影描述冰冷的世界中,人們仍然努力試圖接近、親近彼此,但是往往力不從心,或是不敵環境的壓力。本節目是一部小品電影,馬友友扮演他真實的身分:一位趕往音樂廳的大提琴家,他所要表演的正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四組曲。在匆忙趕路途中,他能夠打破人際的藩籬宿命嗎…
「馬友友的巴哈靈感」第四集,採用戲劇的表現方式。「薩拉邦德舞曲」是一部小品電影,馬友友扮演他真實的身分:一位趕往音樂廳的大提琴家,準備表演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四組曲。本片由加拿大導演艾騰伊格言執導,他在影片中要表達的是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那可以是皮膚貼皮膚的在一起看表演,但距離卻非常遙遠;也可以是片中女主角和老醫生那種一年見一次面,卻感覺很貼心的距離,甚至女主角和代替老醫生的女醫生之間,也有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
電影其實是一個心理和時間的藝術,所以用電影來詮釋音樂是再適合不過的。和其他單元有些不同的是,艾騰‧伊格言讓電影中各式各樣的角色和馬友友做直接的對應。劇中角色直接提出問題,提出他們對音樂的詮釋,對大提琴的感覺。舉例來說,當女主角在欣賞馬友友的演奏時,她看到的不只是他在拉琴,而像是馬友友自己也在跳舞,這其實就是一種對話。在這整部片中,導演就以這種幽默風趣的方式,來說一個稍帶悲哀氣息的故事(薩拉邦德舞曲),成為一種很美的組合。
第五組曲
日本歌舞技大師阪東玉三郎 Tamasaburo Bando
導演-尼夫費許曼 Niv Fichman
馬友友和日本大師級的歌舞伎藝人阪東玉三郎,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出發,試圖尋求對人生,對專業,對「美」的共通點,而中間的媒介便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五組曲。東西方的交會,除了文化隔閡、彼此的遙遠距離與忙碌行程之外,更加上語言溝通的問題:馬友友說英語,阪東玉三郎說日語,困難度超出大家的預期…
在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以第五首最為感傷。在「馬友友的巴哈靈感」第五集中,馬友友和日本大師級的歌舞伎藝人阪東玉三郎,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出發,試圖尋求對人生,對專業,對「美」的共通點,共同創造出本集「追尋希望」。
導演以東西方藝術間的溝通為重點,全片的主題就放在溝通,前半段是溝通的過程,後半段則是溝通的結果。他們的溝通就像東西方哲學家的對話,馬友友演奏巴哈音樂,希望表現出起伏有致的線條,而阪東玉三郎追求的卻是圓;線條與圓就是東西哲思的不同。
阪東玉三郎的編舞,有如一場追尋希望的儀式,他是儀式中不可侵犯的女神,和巴哈的作品一樣給人救贖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藝術家學習的雖然是古典藝術,卻仍不斷創新求變,使「追尋希望」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新風貌。
第六組曲
簡恩‧託薇爾與克裡斯多福‧狄恩 JayneTorvill & Christopher Dean
導演—派崔西亞. 蘿茲瑪 Patricia Rozema
冰上芭蕾世界冠軍珍託維爾與克裡斯多福狄恩,他們高超的技巧與完美的默契,公認已臻化境。馬友友在本節目中,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六組曲,搭配一段段優美的雙人花式溜冰表演,畫面氣氛幾乎帶有宗教式的純淨與虔敬。其間穿插一位演員所飾演的巴哈,獨白自己的內心世界…
「馬友友的巴哈靈感」最後壓軸的,是世界雙人滑冰冠軍珍託維爾與克裡斯多福狄恩。馬友友在節目中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六組曲,搭配優美的雙人花式溜冰表演,使畫面氣氛幾乎帶有宗教式的純淨與虔敬。
穿插在音樂與冰上芭蕾間的,是一位演員所飾演的巴哈,獨白自己的內心世界。加拿大女導演派翠西亞以巧妙的戲劇手法,將巴哈的生平獨白分成六段,與根據組曲編成的冰上芭蕾互相呼應。片中我們可看到飾演巴哈的男演員,不斷與神進行親密的對話,而這正是巴哈的創作泉源。冰上芭蕾相當適合詮釋這段充滿宗教情操的音樂,因為冰上芭蕾比舞蹈更能在空間中延伸,更能融入空間裡。
而這樣的可能性,與巴哈的音樂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就像巴哈的音樂穿越時空來到現在,甚至進入未來。在六段舞蹈中,第二段的演出特別令人激賞,似乎是在用舞蹈探索自己,探索巴哈,尋找內在的自我及定位。舞者不斷地在一排鏡子間進出,彷佛進行著一場形而上的哲學對話,透過自我救贖來成就宗教信仰,而這也是巴哈作品中無時不刻透露的主題,這部影片成功的抓住了這份感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馬友友與日本著名歌舞伎藝術家坂東玉三郎的合作——兩人以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五號為靈感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