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廣州是中國的寶貝

2020-12-24 廣州日報

馬友友在沙面「快閃」演奏。

馬友友在永慶坊表演。

廣州青年交響樂團的小樂手

昨晚6時,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的閉幕式音樂會在星海音樂廳奏響,馬友友領銜的導師團與音樂周YMCG交響樂團(國際青年音樂周交響樂團)的青年音樂家們一起,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巴赫馬拉松」音樂會,展現了音樂周開放、包容、交流、發展的面目。音樂周自10日開幕以來,舉行了多項活動,包括六場社區演出。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音樂周藝術總監、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表示:「我們相遇在音樂裡,總會有驚喜。」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岸、張素芹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岸、張素芹

閉幕現場

4小時「巴赫馬拉松」,兩位導師即興「脫口秀」

昨晚,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閉幕式音樂會在星海音樂廳舉行,從傍晚6時起奏響連續4小時的「巴赫馬拉松」。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青年音樂家將一周以來在廣東音樂周的學習領悟,化作音符裡的躍動,以不同形式呈獻給觀眾。

音樂會上,YMCG交響樂團接連帶來巴赫的經典曲目《賦格的藝術》(選段)、《布蘭登堡協奏曲》(選段)、《D大調第三管弦樂組曲》等作品。

11組絲路青年樂坊帶來的即興表演,更是備受期待。面對不同的主題,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樂者海納百川,帶來創意十足的詮釋,不斷驚豔著現場觀眾。

現場,馬友友不僅帶來精彩獨奏,還變身串場主持人,與老朋友——YMCG樂團指揮、美國著名指揮家麥可·斯特恩說起「脫口秀」。已經連續四屆擔任藝術總監的馬友友笑言自己是「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最老的成員」,「但這個舞臺是平等的」。

斯特恩則透露,每年來廣州參加青年音樂周,都有不同感受。「今年,我們與青年藝術家們一起分享、交流、合作,當然,還有各種吃!真的非常開心。」

在為期一周多的音樂周中,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71名青年音樂家們走到一起,在以藝術總監馬友友及音樂總監麥可·斯特恩兩位導師領銜的國際名家導師團隊的指導與陪伴下,一同排練、練習、交流、演出、玩耍,歡樂有愛的氣氛貫穿始終。

進社區「快閃」

二沙島、執信中學、廣州塔、沙面、永慶坊和粵劇藝術博物館「快閃」

本屆音樂周以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他的音樂為主線。

不僅在音樂廳,馬友友以及YMCG還把巴赫的音樂帶到社區。1月16日、17日,由余隆、馬友友策劃,馬友友領銜、音樂周導師團成員與YMCG交響樂團青年音樂家們,以及廣州青年交響樂團(少年團)的學子們組成的樂隊,在二沙島、執信中學、廣州塔、沙面、永慶坊和粵劇藝術博物館水上舞臺接連舉行6場「快閃」演出,為市民帶去了難忘的音樂記憶。

在沙面百年古樹下,馬友友邊「舞蹈」邊拉琴,還現場客串起主持人,「採訪」起兩尊拉琴表演者的雕塑,與現場的孩子們親切互動。在哈哈大笑之餘,引領他們認識古典音樂的魅力。演出時,馬友友則立刻全情投入,感情充沛,演到激動處甚至站起來拉琴,高超的技藝吸引家長孩子們看得聚精會神。

在粵劇博物館,主辦方則精心策劃了「巴赫與廣東音樂」這個東西音樂文化碰撞的環節。水上樓臺,音樂響起,浪漫至極,吸引了不少遊客與市民駐足欣賞。有觀眾被音樂深深感染,感動落淚。音樂仿如流動的建築,磚瓦則如同凝固的和弦,兩者的混搭和碰撞產生出和諧與蓬勃的藝術力量,讓路人紛紛駐足觀看。有網友表示:「沒想到在街頭也能邂逅馬友友這樣的國際大師!」

對話

馬友友:「我給廣青交的孩子們打100分!」

廣州日報全媒體:本次音樂周的「快閃」備受關注,您認為如此安排的意義是什麼?更喜歡去很有歷史感的地方,還是很現代的地方?為什麼?

馬友友:去到某個地方,我最在意的是那個地方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會讓人產生新鮮感。我們在這裡演奏巴赫的音樂,圍觀的人們,是路人偶然聽到音樂走了過來,還是有目的地來到這裡,無論他們為什麼來到這裡,我們在這裡,相遇在音樂裡,就會有驚喜。

廣州日報全媒體:和學員的相處中,你有什麼收穫?

馬友友:我們是他們的長輩,也是同事,不同的看法都可以互相交流借鑑。這樣的環境和氛圍讓他們感到安心,能夠去試驗、去想像。試驗也是我們的目的,試驗之後才能找到方向。有很多人表演的時候會害怕,擔心被別人笑。但表演的目的是讓聽眾快樂,聽眾最重要,表演者是次要的,聽眾是來欣賞的,不是來批評你的。

我們一起分享,不一定是立竿見影有效的,但對他的人生、將來是有益的。比如我很害羞,那我就先解決這個問題,當小的問題一個一個解決了,就離長遠的目標越來越近。

廣州日報全媒體:本屆音樂周的主題是巴赫,這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考量?

馬友友:巴赫在音樂裡能表現無限大,他是擁有同理心的「科學作曲家」,他能給我們安慰,了解我們所有的感情。巴赫是最傑出的即興演奏家之一,溫頓·馬薩利斯說他是第一位爵士的作曲家。我們在文化上如果做得足夠好,就可以把「他者」變成自己,進一步成為「我們的」財富,這是文化的宗旨和目的。這也是我們在YMCG所做的——把經典的音樂帶到現代。文化給我們一個機會,是造「橋」而不是造「牆」,善於分享,就能增強我們所有的人的創造力。

廣州日報全媒體:開幕式音樂會上,廣州青年交響樂團的小樂手也有登臺表演,社區「快閃」,你也有和他們合作。你給他們的表現打多少分?

馬友友:100分!開幕式音樂會前他們正值期末考試,但是他們仍然很用心完成指揮對他們的要求,他們拉的曲子那麼美妙。感謝所有做這件事的人,很佩服他們。我看到11歲的吹雙簧管的小女孩用非常健康的態度對待學習,沒有任何不健康的壓力。

廣青交在做的事情並不是訓練音樂家,而是塑造未來的公民。它給所有的人提供機會,文化是給大家的,不是給特定人群的。這一點,尤其可貴。

廣州日報全媒體:每年你都付出時間和精力來「坐鎮」音樂周,音樂周以及廣州吸引你的最大魅力是什麼?

馬友友:我喜歡廣州,天氣好、空氣好,吃得新鮮美味。這裡的人熱情、自然。我覺得廣州是中國的寶貝,無論是在歷史、文化還是經濟方面。我在這裡工作非常舒服。特別是,我們做的工作這麼有意義。

相關焦點

  • 馬友友的人生實驗
    他和幾十位年輕音樂家聚在一起,進行著一場特別的音樂試驗。這裡沒有比賽,沒有勝負,幾十位來自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即將在這裡體驗另一種全新的接觸音樂的方式。10天裡,他們組成一個臨時的樂隊,一起演奏一起聊天,很多年輕人帶著自己的困惑來到這裡,希望能夠找到答案。馬友友:「我想做的是一個試驗,我強烈地感覺到,我正在做的是一個聆聽的旅程,我想做的,是聆聽人們想說的話。」
  • 馬友友的人生實驗(上)
    >  專訪上集(2020年) | 大提琴家 · 馬友友  <沒時間看視頻
  • 你在廣州街頭偶遇馬友友了嗎?
    你在廣州街頭偶遇馬友友了嗎?金羊網  作者:艾修煜  2020-01-19 1月18日,歷時9天的「2020(第四屆)廣東國際青音樂周」順利閉幕。
  • 馬友友暖心鼓勵青年音樂家
    原標題:馬友友暖心鼓勵青年音樂家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官方供圖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廣州交響樂團和廣東省星海音樂廳承辦的「2020(第四屆)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昨日上午在廣州交響樂團拉開序幕。馬友友鼓勵青年音樂家們要相信自己,即便困難重重,也要把每一個演奏場合當成自己的主場!以巴赫音樂和廣州城市文化景觀對話2020年是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335年的誕辰,本屆音樂周將以他和他的音樂為主線,貫穿音樂周的始終。
  • 馬友友帶青年音樂家開啟「巴赫」音樂之旅
    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開幕 新快報訊 記者徐紹娜 實習生楊淑瑩報導 1月10日,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在廣州交響樂團拉開序幕
  • 這件事,馬友友堅持了20年
    ——伊朗音樂家Kayhan Kalhor馬友友與吳蠻合奏-《逍遙遊》琵琶與大提琴,帶著古風的韻味和渾厚抒情,一曲終了,中西方音樂被完美得融合在了一起。 這是大提琴家馬友友,與琵琶演奏家吳蠻的合作排練。
  • 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閉幕 馬友友再奏巴赫作品
    原標題:「馬拉松」音樂會演足四個鍾 馬友友再奏巴赫作品 18日,「2020(第四屆)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由藝術總監馬友友、音樂周導師團與音樂總監麥可·斯特恩領銜音樂周YMCG交響樂團的所有青年音樂家一起,在星海音樂廳舞臺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馬拉松」音樂會,為本屆音樂周畫下一個圓滿句號
  • 「視頻」馬友友與13國YMCG音樂家隔空合奏巴赫,用音樂聲援全球抗疫
    聽這首馬友友和青年音樂家隔空合奏的巴赫《詠嘆調》——馬友友向廣交發來問候,其個人社交帳號成樂迷「樹洞」2020年1月,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在結束第四屆音樂周旅程之後,得知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的狀況,旋即代表YMCG全體導師向廣州交響樂團發來溫暖問候。
  • 「聲」援全球抗疫 馬友友與13個國家青年樂手隔空合奏巴赫作品
    馬友友在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快閃活動」中。馬友友錄製視頻與YMCG音樂家隔空合奏巴赫作品。馬友友個人社交帳號成樂迷「樹洞」今年1月,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在結束第四屆音樂周旅程之後,得知中國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旋即代表YMCG全體導師向廣州交響樂團發來溫暖問候。他在信中提道:「廣泛流行的疫情不是一個地域性的問題,是全球的問題,隨時會影響到世界任何地方,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合奏團
    音樂會現場除了兩曲靜謐幽遠的慢板,始終洋溢著熱烈的遊牧氣氛,在觀眾席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感受到被民樂的熱烈和新鮮節奏的編曲點燃的觀眾熱情。15年的合作,14位音樂家早已培養出細密的默契。有那麼多觀眾是只衝著馬友友來的,但整場音樂會給了每位音樂家以充分的表現,除了音樂會的名稱以外,並沒有在現場格外突出馬友友個人。甚至可以說,這個樂團靈魂人物甘願隱藏在整個樂團裡當一片低調的綠葉。
  • 馬友友與26城YMCG成員隔空合奏巴赫
    大提琴家馬友友早前就在其個人社交帳號上發布大提琴獨奏德沃夏克名作《回家》,表示在這焦慮的日子裡,希望分享一些令人感到慰藉的樂曲。而受馬友友啟發,參與了2019與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YMCG)的青年音樂家林晶詩、陳穎蕾,向身在世界各地音樂周的青年音樂家、特邀音樂家及導師發出邀請,隔空合奏巴赫《詠嘆調》(選自《D大調第三管弦樂組曲》),得到音樂家們的共同響應。
  • 馬友友與絲綢之路2016北京音樂會
    馬友友——1955——,大提琴演奏家,美籍華人,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演奏事業與  絲綢之路計劃1998年,馬友友正式創建了「絲綢之路」音樂組織絲路計劃(Not-For-Profit Silk Road Project)。
  • 馬友友:超越技巧才能「得道」
    大提琴與笙:中西方音樂水乳交融      當晚,馬友友使用的是一把1733年在義大利威尼斯組裝的蒙塔尼亞納大提琴,它的音色醇厚、古樸,高音區域明亮,低音區域宛如一位優秀的男中音那樣渾厚、沉著,與古老的中國樂器笙的清澈、透亮音色相得益彰。
  • 一代琴師馬友友的哈佛愛情故事
    馬友友對吉兒一無所知,只聽說她是才女,從小在歐洲長大。還有她因為外型酷似「芭比娃娃」有了「芭比小姐」的綽號。可是,當馬友友走到她面前的時候,手心卻開始冒汗,這是「派對王子」從來沒有過的。然而,漂亮的女孩卻主動向他伸出了手:「我叫吉兒,很高興認識你,YOYOMA(馬友友的英文名)。」
  • 馬友友:與琴相伴,與善同行
    他是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我們的鄞州老鄉,馬友友。中國有句古話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但這顯然不適用於馬友友。他的人生就像是一路開了掛一般。●14歲以獨奏者的身份,與哈佛雷蒂克裡夫樂團共同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 馬友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絕版珍藏老照片)
    (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與母親盧雅文在法國巴黎結婚時的照片。父親馬孝駿為音樂教育學博士,同時也是作曲家兼指揮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母親盧雅文則是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的聲樂女歌手)(馬友友與母親)我放棄了大提琴已經快4年了,現在的我不知道還能否會拉琴。昨晚,我躊躇了一夜,我想要為你做一件事情,彌補我從前的荒唐和輕薄。我想了很久,覺得只有一個辦法:我要為你舉行一個獨奏會。請別拒絕我。」馬友友為吉兒所舉行的獨奏會是在學院小禮堂舉行的。馬友友這輩子從沒有這樣怯場過,他調音許久,就是不敢拉出第一個音符。
  • 張玉安:幽默大師馬友友
    冒昧地稱馬友友為幽默大師,絕沒有對馬先生不恭敬的意思。
  • 【今日大提琴大師】馬友友
    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紐爾·艾克斯(Emanuel Ax),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 馬友友曾與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萊絲共同演出二重奏。 1976年馬友友於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並取得人類學學士學位。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 馬友友和他的「絲綢之路樂團」
    如果給你「馬友友」三個字,還有三分鐘,讓你在一張紙上列出所能聯想到的所有詞語,你會寫些什麼呢?而馬友友的「絲綢之路」項目,迄今也已經走過了20年。其間有說不完的故事,更有無數嫋嫋不絕於耳的樂音。從長安到羅馬,古代「絲路」上的詩人們曾經發出過「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嗟嘆,而馬友友與他的「絲綢之路」合奏團,則幾乎是要「一網打盡」所有西出陽關的舊友新朋,用音樂將他們一一聯繫在一起,呈現在我們面前。
  • 專訪|馬友友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下)
    8歲與美國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一起在卡耐基音樂廳同臺演出,大提琴家馬友友在童年時期,便走上了成名之路。馬友友:我遇到一些人,他們可能是我的老師,但不贊成我所做的事情。你知道我對那些人說什麼嗎?那些害怕被批評的人,就什麼都不要做,如果你什麼都不做,沒人會批評你。我必須每時每刻重拾對自己的信任,因為如果你要做事情,你就會沒有安全感。我所做的事值得被批評嗎? 如果我真的認為這是值得的,那麼我必須忍受批評。邁入40歲,馬友友依舊尋找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