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與琴相伴,與善同行

2021-03-03 鄞州文化地圖

古典音樂賞析《The Swan》

對於視頻中拉大提琴的男人,

相信有許多人都認識他。

他是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

我們的鄞州老鄉,馬友友。

因為父母都是音樂從業者的關係,

馬友友與姐姐從小就開始學習樂器,

5歲的時候就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

7歲的時候就為當時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夫婦演奏了,

同時那年姐弟倆還登上了紐約時報,

獲得了高度評價。

中國有句古話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但這顯然不適用於馬友友。

他的人生就像是一路開了掛一般。

●14歲以獨奏者的身份,與哈佛雷蒂克裡夫樂團共同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16歲時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大提琴獨奏會,技驚四座,聲名鵲起。

●1997年,馬友友完成了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合其他表演藝術的創新詮釋。影片在「公共電視臺」以及全球各大電視網播出,獲得多項獎項。

●2006年,馬友友第一次回到故鄉寧波舉行大提琴獨奏會。

●2011年,馬友友獲得「總統自由勳章」以及甘迺迪中心「終身成就獎」。

在世界上很多人看來,

馬友友是當之無愧的音樂天才,

他的音樂天賦小時就展露無遺。

不過在他的母親盧雅文的眼裡,

她更看重的是馬友友的善良和真誠。

有一次,馬家的好友帶著孩子來學琴,

孩子的父親很嚴格,

在電梯裡訓斥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好好用功,

馬友友在旁邊聽著,流下了眼淚,

因為他擔心、同情他的小夥伴。

上哈佛時,馬友友與一個黑人女生同住一個宿舍樓,

他發現那個黑人女生早上從不吃早飯,

有一天,他就買了早飯掛在了女生宿舍的門把手上,

並留下字條「吃早餐對你的身體有好處」。

馬友友演奏使用的琴中,

有一把叫做「蒙塔尼亞納大提琴」,

這把琴製作於1733年,

價值在3000萬美元左右。

曾經有一次演出,

馬友友不小心把這把琴落在了計程車上,

後來計程車司機把琴送了回來,

因為這件事情,

馬友友特意為紐約的計程車錄了一段公益廣告,

廣告詞大義就是:

「乘客您好,我是馬友友,請帶好您的物品,不要像我那樣落在車上。」

鹹祥 馬友友故居

才華橫溢而又謙卑友善,

這樣的馬友友不僅是他父母的驕傲,

也是咱們鄞州人的驕傲。

馬友友的故居就在咱們鄞州區鹹祥鎮,

閒暇時大家也可以前往遊賞一番,

感受一下撲面而來的藝術氣息。

馬友友故居地址:

鹹祥鎮鹹二村後道路13號。

相關焦點

  • 與琴相伴,與琴同行——中南東洲國際學校學生鋼琴特長展示
    就讓這久違的《童年的回憶》帶著我,重溫那一段與琴相伴,與琴相知的美好歲月。1808 陳昊天  曾獲全國鋼琴等級考試十級證書;指尖飛舞,流動最美旋律。琴弦輕振,奏成完美音調。靜坐在琴凳上,伴隨著一次又一次有力和精神的敲擊。琴聲迴蕩在大廳之中,久久縈繞在我的耳畔。音色宛如高山流水奔淌不息。幾支輕快悅耳的小調,給我的忙碌學習帶來了一抹亮色。
  • 馬友友:廣州是中國的寶貝
    馬友友在沙面「快閃」演奏。馬友友在永慶坊表演。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音樂周藝術總監、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表示:「我們相遇在音樂裡,總會有驚喜。」現場,馬友友不僅帶來精彩獨奏,還變身串場主持人,與老朋友——YMCG樂團指揮、美國著名指揮家麥可·斯特恩說起「脫口秀」。已經連續四屆擔任藝術總監的馬友友笑言自己是「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最老的成員」,「但這個舞臺是平等的」。斯特恩則透露,每年來廣州參加青年音樂周,都有不同感受。
  • 馬友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絕版珍藏老照片)
    (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與母親盧雅文在法國巴黎結婚時的照片。父親馬孝駿為音樂教育學博士,同時也是作曲家兼指揮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母親盧雅文則是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的聲樂女歌手)(馬友友與母親)他張著嘴,什麼都說不出,他的手心又在出汗……她就是吉兒,他們分手4年後竟又重逢。吉兒還是那麼熱情和大方:「聽說你在修人類學,這似乎跟大提琴無關呢!我修數學,剛剛入學。」與吉兒相遇後的那個晚上,馬友友一夜無眠。第二天一早,他把電話打到了吉兒的宿舍,吉兒的同室說她已回長島家中了。吉兒到家後意外地收到了馬友友的信,裡面是那張被保存多年的音樂會門票。
  • 【今日大提琴大師】馬友友
    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紐爾·艾克斯(Emanuel Ax),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 馬友友曾與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萊絲共同演出二重奏。 1976年馬友友於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並取得人類學學士學位。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 馬友友:超越技巧才能「得道」
    9月12日,在蒼茫巍峨的西安古城牆下,享譽世界的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與箏演奏家吳彤、著名指揮餘隆攜手陝西愛樂樂團完美演繹了大提琴與笙雙協奏曲《度》。大提琴與笙:中西方音樂水乳交融      當晚,馬友友使用的是一把1733年在義大利威尼斯組裝的蒙塔尼亞納大提琴,它的音色醇厚、古樸,高音區域明亮,低音區域宛如一位優秀的男中音那樣渾厚、沉著,與古老的中國樂器笙的清澈、透亮音色相得益彰。
  • 馬友友 巴赫靈感
    我衷心希望您也能像我一樣,感受到巴哈音樂的美,並從中獲得許多的靈感。本節目純粹是音樂與舞蹈的結合,馬友友藉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三組曲,與馬克莫裡斯及其旗下的男女舞者溝通,雙方經由彼此的聆聽與觀賞,一次又一次的協調,終於共同創作出一出舞碼…加入「馬友友的巴哈靈感」第三集演出的,是當代最傑出的芭蕾編舞家之一馬克莫裡斯;他的作品融合了強烈的動感、與優雅的氣氛。
  • 大提琴家馬友友:我在不斷的錯過中理解著生活
    因為長期拉琴,馬友友有嚴重背傷,行動起來不方便「但我也不用再早上五點半起床,做早飯,送他們上學……朋友們可以在家裡待很長時間。在這個層面上,時間反而又變長了。」年輕時的馬友友和小澤徵爾一起排練他家有段好玩的家庭錄像:錄像裡,2個月大的小孫子正因為什麼事生氣,馬友友拉琴,想逗他開心。背景中,已經1歲半的大孫子卻面無表情地走來走去。
  • 大提琴家介紹 | 「跨界」大師——馬友友
    想必許多聰明的小夥伴已經猜到了,他就是——馬友友!1955年10月7日,當代最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出生在法國巴黎。他的父母為他取的英文名是「歐內斯特」,中文名單字一個「友」,意為「朋友」,希望兒子待人友善,但身為音樂家的父母認為,一個單字「友」聽起來不太有音樂感,因此又加了一個「友」字使名字更動聽,而最終,「馬友友」這個名字將註定享譽世界。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博士畢業於巴黎大學音樂學院,是紐約、巴黎、臺北兒童管弦樂團的創立者。
  • 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閉幕 馬友友再奏巴赫作品
    原標題:「馬拉松」音樂會演足四個鍾 馬友友再奏巴赫作品 18日,「2020(第四屆)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由藝術總監馬友友、音樂周導師團與音樂總監麥可·斯特恩領銜音樂周YMCG交響樂團的所有青年音樂家一起,在星海音樂廳舞臺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馬拉松」音樂會,為本屆音樂周畫下一個圓滿句號
  • 一代琴師馬友友的哈佛愛情故事
    她給馬友友送來一封信,信中夾著那張她14歲生日時馬友友的音樂會門票。她只寫了一句話:「我後悔回到美國,你摔碎了我的夢。」吉兒的信讓馬友友深受震動,一番痛苦思考後,他決心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1972年春,17歲的馬友友決定從朱麗亞音樂學院輟學。院長握著他的手不解地問:「為什麼要讓自己的音樂理想湮滅?」馬友友回答很簡單:「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沒有資格繼續做一個音樂人,我迷失了太久了。」
  • 馬友友的人生實驗(上)
    >  專訪上集(2020年) | 大提琴家 · 馬友友  <沒時間看視頻
  •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合奏團
    音樂會現場除了兩曲靜謐幽遠的慢板,始終洋溢著熱烈的遊牧氣氛,在觀眾席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感受到被民樂的熱烈和新鮮節奏的編曲點燃的觀眾熱情。15年的合作,14位音樂家早已培養出細密的默契。有那麼多觀眾是只衝著馬友友來的,但整場音樂會給了每位音樂家以充分的表現,除了音樂會的名稱以外,並沒有在現場格外突出馬友友個人。甚至可以說,這個樂團靈魂人物甘願隱藏在整個樂團裡當一片低調的綠葉。
  • 馬友友的愛情故事鮮為人知,他還是個又帥又專的暖男
    童年拉琴時的馬友友和姐姐馬友友有個比他大4歲的姐姐,叫馬友乘。從小就展露出極高的藝術天賦,鋼琴、小提琴都非常有天分。我放棄了大提琴已經快4年了,現在的我不知道還能否會拉琴。昨晚,我躊躇了一夜,我想要為你做一件事情,彌補我從前的荒唐和輕薄。我想了很久,覺得只有一個辦法:我要為你舉行一個獨奏會。請別拒絕我。」馬友友為吉兒所舉行的獨奏會是在學院小禮堂舉行的。馬友友這輩子從沒有這樣怯場過,他調音許久,就是不敢拉出第一個音符。
  • 這件事,馬友友堅持了20年
    ——伊朗音樂家Kayhan Kalhor馬友友與吳蠻合奏-《逍遙遊》琵琶與大提琴,帶著古風的韻味和渾厚抒情,一曲終了,中西方音樂被完美得融合在了一起。 這是大提琴家馬友友,與琵琶演奏家吳蠻的合作排練。
  • 馬友友演奏搖滾經典《EYE OF THE TIGER》(虎之眼):巴赫全球巡演項目
    6月20日晚,於芝加哥千禧公園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Pritzker Pavilion)舉行的馬友友巴赫全球巡演音樂會上,在完成六首無伴奏組曲之後,馬友友和Survivor樂隊創始人Jim Peterik以及當地的兒童搖滾團體
  • 龍禾文化琴茶會——與大師同行
    很多人在試彈後都表示它的音質不好,認為已經不適合彈奏,只能作為文物。何作如後來找到李祥霆,沒想到在李祥霆手中,「九霄環佩」再現天籟之音。從那以後,只要李祥霆需要,何作如就會派人把琴送來,免費供他使用,李祥霆也成了「九霄環佩」的惟一演奏者。李祥霆對「九霄環佩」十分珍視,只有遇到特別重大的場合,他才會借用這把價值連城的千年唐琴。
  • 馬友友的人生實驗
    他和幾十位年輕音樂家聚在一起,進行著一場特別的音樂試驗。這裡沒有比賽,沒有勝負,幾十位來自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即將在這裡體驗另一種全新的接觸音樂的方式。10天裡,他們組成一個臨時的樂隊,一起演奏一起聊天,很多年輕人帶著自己的困惑來到這裡,希望能夠找到答案。馬友友:「我想做的是一個試驗,我強烈地感覺到,我正在做的是一個聆聽的旅程,我想做的,是聆聽人們想說的話。」
  • 流水的美國總統,鐵打的馬友友
    當然,你一定也會關注到一個熟悉的身影——馬友友。從甘迺迪到歐巴馬,算上昨日的拜登,馬友友已經為 9 任美國總統拉過大提琴了。為什麼美國總統對馬友友的大提琴始終都抱有一種儀式感的熱情?這時候,難免讓人回溯起馬友友在上一次和美國總統的「親密接觸」:當時的總統歐巴馬在白宮舉行了授勳儀式,為馬友友等頒發了代表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 ;而再往之前回溯到最初的那一點:那是在 1962 年的那一段著名的黑白影像裡,馬友友在音樂會上,被伯恩斯坦介紹底下的聽眾:包括甘迺迪,以及他的夫人傑奎琳
  • 朗朗和馬友友的成長故事對比
    (摘錄完)● 鮮為人知的故事──9歲遭遇打擊被逼自殺         郎朗除了北京奧運期間的各種演出以及擔任歐美多國媒體奧運客串主持外,2008年8月20日上映了由他本人及父母主演的電影《郎朗的歌》。        1982年6月14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的滿族男孩郎朗雖然後來被捧紅,但他所受到的教育是充滿暴力的。下面讓我們看看四歲學大提琴,七歲成名的世界頂級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家庭教育和成長過程。
  • 馬友友與絲路樂團下周來北京 !!
    今年8月份,絲路樂團在北美十個城市巡迴演出;9月份,吳彤與馬友友先生「笙與大提琴」二重奏在香港、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四個城市巡演。令國內許多大城市的觀眾欣羨不已。終於,11月份,青島和北京的觀眾把他們盼過來了!11月16日的北京場巡演將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辦。以往絲路樂團的巡演,來自中國的樂團成員——跨界音樂人吳彤大多奔赴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