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的人生實驗

2021-02-09 鳳凰衛視


2020年1月,我們在廣州見到了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

他和幾十位年輕音樂家聚在一起,進行著一場特別的音樂試驗。

這裡沒有比賽,沒有勝負,幾十位來自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即將在這裡體驗另一種全新的接觸音樂的方式。


名人面對面

馬友友

(上)

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是馬友友在60歲之後的一個重要試驗。

從2017年開始,每年1月他來到廣州,和70多位學員見面。這些學員們,是來自不同國家的,35歲以下的青年音樂家,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正在專業音樂學院裡學習。在這個平臺上,他希望年輕人能夠建立真正有效的溝通。10天裡,他們組成一個臨時的樂隊,一起演奏一起聊天,很多年輕人帶著自己的困惑來到這裡,希望能夠找到答案。馬友友:「我想做的是一個試驗,我強烈地感覺到,我正在做的是一個聆聽的旅程,我想做的,是聆聽人們想說的話。」
馬友友:「因為我對『人』感興趣,我知道每個人都和另一個人不同,他們可能會做同樣的事情,有同樣的想法,但他們的耳朵聽到的不同,看到的不同,聞到的不同,他們的經歷是不同的。『真相』是很難的,你認識的自己是一個樣子,但其他認識你的人所認識的你,是另一種樣子。就好像你一直在研究你到底是誰,你也在不斷地研究世界是什麼樣的,所以你需要不斷地尋找這個平衡。」1955年,馬友友出生在法國巴黎的一個中國家庭。父親馬孝駿,是音樂教育學博士,作曲家和弦樂演奏家,母親盧雅文是一名歌唱家。父母都是中國人,他在法國出生,7歲又和家人一起搬到美國居住。三種文化的碰撞讓馬友友從小就面臨著身份認同的困惑。父母告訴他,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可他不懂,為什麼他們要住在法國?搬家時,法國的朋友問他,為什麼你們要搬家呢?7歲的馬友友不能理解,這些都是矛盾的,怎麼會每一句話都是對的呢?在音樂周的報名表中,他也曾向學員們提出這樣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如何適應這個世界?馬友友:「我認為有時候提出問題,比得到答案更重要。我是誰?世界是什麼?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常常去問。我們每天都在變化,無論是作為一個社會、一個人、一個社區,還是地球上的所有人類,我們有相同的基因、相同的遺傳物質,但在先天和後天之間,我們都在不斷演變。」馬友友:澳大利亞的一場大火殺死了超過10億隻動物,這讓很多事被改變了,特別是對那些從事藝術表達的人來說。因為我們的工作是報告我們的一切,我們的經歷、我們感受到的一切來自社會的信息,所以不問這個問題,一定會讓我們成為缺乏表現力的音樂家。」
馬友友:「我的父親是一位很強大很聰明的教育家。但我對他說,你知道的爸爸,我不可能既成為一個出色的音樂家,又完全聽你的話,因為成為一名出色的音樂家,其中一部分就是要了解自己,並表明『我是誰』,什麼是重要的,你必須在此基礎上做出決定。為了做到音樂家的『真實』,我也可以去做你想讓我做的任何事,但我不能同時做這兩件事。」2018年,馬友友開啟了為期兩年的新徵程,「巴赫計劃」。他要在全球36個城市的標誌性地點,演奏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圍觀的小朋友很多,他們擠在前面,想看看「大師」到底什麼樣。可馬友友卻不停地衝著大家做鬼臉,試圖逗他們開心。馬友友:「隨著我們長大,我們都會經歷一些我們認為不那麼有趣,甚至很無聊的事情。我們的工作是讓事情變得有趣,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無趣的,是人讓事情變得無趣或有趣。我的孩子們曾經說『我們好無聊』,我的妻子就對他們說,沒有什麼是無聊的,是你自己很無聊,因為你失去對世界的興趣了。」馬友友:「我知道我多重,我知道我昨天晚上吃了什麼。當你超過60歲的時候,說一些愚蠢的事情,大家會說,他老了,說的話完全不能理解,當我說了一些有意義的話,他們會說,這個老頭子還會說幾句話,好像還是有意思的。所以作為一個60歲以上的人,我覺得很自由。當我20歲的時候,生活是很令人興奮的,我正體驗著很多的第一次,但是那時我對時間的感覺和現在是不同的。現在我能活的時間不多了,如果你說10年,這是一個很短的時間,但對20歲的人來說,10年是永遠的。」

相關焦點

  • 馬友友的人生實驗(上)
    >  專訪上集(2020年) | 大提琴家 · 馬友友  <沒時間看視頻
  • 馬友友 巴赫靈感
    我衷心希望您也能像我一樣,感受到巴哈音樂的美,並從中獲得許多的靈感。本節目由以電影「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大放異彩的導演法杭梭傑厄德掌鏡,馬友友乘著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二組曲的翅膀,在皮朗內西的虛擬世界中翱翔…以電影「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大放異彩的導演法杭梭傑厄德,負責為本集「建築的聲音」掌鏡。本集的構想,源自馬友友認為音樂與建築有很多相同之處,它們都強調張力、比例和素材,使他想到結合音樂與建築。
  • 馬友友:與琴相伴,與善同行
    他是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我們的鄞州老鄉,馬友友。中國有句古話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但這顯然不適用於馬友友。他的人生就像是一路開了掛一般。●14歲以獨奏者的身份,與哈佛雷蒂克裡夫樂團共同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 馬友友:廣州是中國的寶貝
    馬友友在沙面「快閃」演奏。馬友友在永慶坊表演。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音樂周藝術總監、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表示:「我們相遇在音樂裡,總會有驚喜。」不僅在音樂廳,馬友友以及YMCG還把巴赫的音樂帶到社區。1月16日、17日,由余隆、馬友友策劃,馬友友領銜、音樂周導師團成員與YMCG交響樂團青年音樂家們,以及廣州青年交響樂團(少年團)的學子們組成的樂隊,在二沙島、執信中學、廣州塔、沙面、永慶坊和粵劇藝術博物館水上舞臺接連舉行6場「快閃」演出,為市民帶去了難忘的音樂記憶。
  • 一代琴師馬友友的哈佛愛情故事
    《時代》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馬友友是古典樂壇的寵兒,也是最受爭議的叛逆者。幾十年來,這位華裔音樂家走過了一條艱難的人生孤旅。而他的愛情也如他的大提琴曲一樣,如天籟之音,充滿夢幻般的色彩······馬友友對吉兒一無所知,只聽說她是才女,從小在歐洲長大。還有她因為外型酷似「芭比娃娃」有了「芭比小姐」的綽號。可是,當馬友友走到她面前的時候,手心卻開始冒汗,這是「派對王子」從來沒有過的。然而,漂亮的女孩卻主動向他伸出了手:「我叫吉兒,很高興認識你,YOYOMA(馬友友的英文名)。」
  • 馬友友:超越技巧才能「得道」
    9月12日,在蒼茫巍峨的西安古城牆下,享譽世界的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與箏演奏家吳彤、著名指揮餘隆攜手陝西愛樂樂團完美演繹了大提琴與笙雙協奏曲《度》。;巧妙運用波浪形等揉弦方法使旋律更富於歌唱性,表達的情感也更有層次;泛音與實音交替,表現虛與實的結合,富有地方濃鬱色彩,增加了音色變化。
  • 大提琴家介紹 | 「跨界」大師——馬友友
    想必許多聰明的小夥伴已經猜到了,他就是——馬友友!1955年10月7日,當代最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出生在法國巴黎。他的父母為他取的英文名是「歐內斯特」,中文名單字一個「友」,意為「朋友」,希望兒子待人友善,但身為音樂家的父母認為,一個單字「友」聽起來不太有音樂感,因此又加了一個「友」字使名字更動聽,而最終,「馬友友」這個名字將註定享譽世界。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博士畢業於巴黎大學音樂學院,是紐約、巴黎、臺北兒童管弦樂團的創立者。
  • 馬友友和他的「絲綢之路樂團」
    ——田藝苗馬友友、吳彤與絲綢之路樂團演奏《燕子》片段在2017年格萊美大獎頒獎禮上馬友友與絲綢之路合奏團《絲路·鄉愁》獲得「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頒獎典禮上的絲綢之路合奏團如果給你「馬友友」三個字,還有三分鐘,讓你在一張紙上列出所能聯想到的所有詞語,你會寫些什麼呢?
  • 【今日大提琴大師】馬友友
    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紐爾·艾克斯(Emanuel Ax),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 馬友友曾與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萊絲共同演出二重奏。 1976年馬友友於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並取得人類學學士學位。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 馬友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絕版珍藏老照片)
    雖然他已獲15個格萊美大獎,卻一直拒絕登上領獎臺。《時代》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馬友友是古典樂壇的寵兒,也是最受爭議的叛逆者。幾十年來,這位華裔音樂家走過了一條艱難的人生孤旅。而他的愛情也如他的大提琴曲一樣,如天籟之音,充滿夢幻般的色彩……「一吻之賭」失掉初戀馬友友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是音樂教育家,母親是歌唱家。
  • 這件事,馬友友堅持了20年
    ——伊朗音樂家Kayhan Kalhor馬友友與吳蠻合奏-《逍遙遊》琵琶與大提琴,帶著古風的韻味和渾厚抒情,一曲終了,中西方音樂被完美得融合在了一起。 這是大提琴家馬友友,與琵琶演奏家吳蠻的合作排練。
  • 馬友友與絲綢之路2016北京音樂會
    馬友友——1955——,大提琴演奏家,美籍華人,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多年以來,馬友友到處發掘各國各民族優秀的音樂家,大膽地用自己的大提琴與中國的琵琶、笙和尺八、印度的鼓.東西方各種樂器同場演奏,同時也把這些音樂家和他們優秀的作品介紹給美國的聽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給這樣一個計劃取名叫絲綢之路?馬友友的想法非常浪漫,在他看來,絲綢之路正是「古代的網際網路」,代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他要將這一切融入到音樂之中。
  • 大提琴家馬友友:我在不斷的錯過中理解著生活
    「孩子離開了家,我現在有兩種感覺:我已經進入了人生下半程,生命線會在某個時刻突然停止,從這個角度想,時間很有限了。」馬友友說。年輕時的馬友友和小澤徵爾一起排練他家有段好玩的家庭錄像:錄像裡,2個月大的小孫子正因為什麼事生氣,馬友友拉琴,想逗他開心。背景中,已經1歲半的大孫子卻面無表情地走來走去。
  • 馬友友暖心鼓勵青年音樂家
    現場,已經連續第四年擔任藝術總監的世界著名華人大提琴家馬友友與導師團逐一亮相與學員展開交流。馬友友暖心邀請青年音樂家一起享受這趟音樂之旅,鼓勵大家一起找到自己音樂生涯的「黃金時刻」。馬友友鼓勵青年找到音樂生涯的「黃金時刻」昨日上午,一眾導師亮相廣交排練廳,在哈佛大學教育學者蒂娜·布萊思的主持下,導師團與青年音樂家們就不同主題展開小組討論、破冰遊戲、情景表演,氣氛歡快又溫馨。廣受青年學生歡迎的馬友友活力十足,笑容始終掛在臉上。
  •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合奏團
    音樂會現場除了兩曲靜謐幽遠的慢板,始終洋溢著熱烈的遊牧氣氛,在觀眾席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感受到被民樂的熱烈和新鮮節奏的編曲點燃的觀眾熱情。15年的合作,14位音樂家早已培養出細密的默契。有那麼多觀眾是只衝著馬友友來的,但整場音樂會給了每位音樂家以充分的表現,除了音樂會的名稱以外,並沒有在現場格外突出馬友友個人。甚至可以說,這個樂團靈魂人物甘願隱藏在整個樂團裡當一片低調的綠葉。
  • 馬友友 創辦絲路樂團與911事件
    在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馬友友和他的夥伴首次全面向世人宣示他們的宗旨:他們駕駛著一部高達三層的音樂大篷車,滿載橫跨由東亞直到地中海各地的傳統音樂,搜集富於民族風情的往昔經典和近期新作,合奏團的藝術家們渾然一體,甚至有即興演奏,把多元化的音樂向聽眾們詮釋。當年,馬友友不止一次地說:「我想,我們的主題定位是『當陌生人相遇』。如果雙方沒有信任,相遇反成了一種侵犯。
  • 張玉安:幽默大師馬友友
    冒昧地稱馬友友為幽默大師,絕沒有對馬先生不恭敬的意思。
  • 專訪|馬友友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下)
    8歲與美國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一起在卡耐基音樂廳同臺演出,大提琴家馬友友在童年時期,便走上了成名之路。馬友友:我遇到一些人,他們可能是我的老師,但不贊成我所做的事情。你知道我對那些人說什麼嗎?那些害怕被批評的人,就什麼都不要做,如果你什麼都不做,沒人會批評你。我必須每時每刻重拾對自己的信任,因為如果你要做事情,你就會沒有安全感。我所做的事值得被批評嗎? 如果我真的認為這是值得的,那麼我必須忍受批評。邁入40歲,馬友友依舊尋找著答案。
  • 朗朗和馬友友的成長故事對比
    1982年6月14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的滿族男孩郎朗雖然後來被捧紅,但他所受到的教育是充滿暴力的。下面讓我們看看四歲學大提琴,七歲成名的世界頂級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家庭教育和成長過程。1947從法國回國任中央大學音樂系教授,內戰期間回到法國巴黎,和來自香港的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學生盧雅文結婚。盧雅文(馬友友的母親)當時在法國音樂學院及凱撒弗朗克學校學習聲樂,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歌唱家。
  • 馬友友的愛情故事鮮為人知,他還是個又帥又專的暖男
    吉兒的信讓馬友友深受震動,一番痛苦思考後,他決心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馬友友為吉兒所舉行的獨奏會是在學院小禮堂舉行的。馬友友這輩子從沒有這樣怯場過,他調音許久,就是不敢拉出第一個音符。吉兒在臺下耐心等著,她發現馬友友的手抖得厲害,就走到了他的面前,把手搭在了他的肩上,溫柔地問道:「親愛的,你擔心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