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馬友友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下)

2020-12-28 StarFace

對話

馬友友

(下)

4歲學習大提琴,8歲與美國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一起在卡耐基音樂廳同臺演出,大提琴家馬友友在童年時期,便走上了成名之路。而走過青少年的叛逆,他沒有選擇專業音樂院校,而是去了哈佛大學修讀人類學。四年裡,那些讓他著迷的人類學和歷史學課程,就像一粒種子埋在他的心裡。之後的日子裡,這顆種子逐漸發芽,影響著他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選擇。

如果你要做事情

你就會沒有安全感

在哈佛上學時,馬友友曾聽過指揮家伯恩斯坦的一場演講,演講中,伯恩斯坦這樣說道:音樂能做什麼?當戰爭、災難湧向我們,音樂家又應該怎樣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繫?大學畢業時,馬友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逐漸的,他不再滿足於只在傳統的音樂廳裡演出,開始新的音樂試驗。

他開始和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合作,園藝、建築、繪畫、舞蹈、電影,拓展古典音樂的更多可能性。然而,這樣的選擇讓很多古典音樂界的保守人士不解,甚至有樂團直接取消了與他的演出合約。

馬友友:我遇到一些人,他們可能是我的老師,但不贊成我所做的事情。你知道我對那些人說什麼嗎?那些害怕被批評的人,就什麼都不要做,如果你什麼都不做,沒人會批評你。我必須每時每刻重拾對自己的信任,因為如果你要做事情,你就會沒有安全感。我所做的事值得被批評嗎? 如果我真的認為這是值得的,那麼我必須忍受批評。

邁入40歲,馬友友依舊尋找著答案。1998年,他發起了公益行動「絲綢之路計劃」,組建了一支「絲綢之路樂團」。這是一個由幾十位藝術家組成的團體,他們帶著各自的樂器和文化一起,前往世界各地演出,用音樂將人們連接起來。

最早加入樂隊的中國琵琶演奏家吳蠻回憶,最初,馬友友的想法是成立一個小樂隊,經費有限,他並沒有一個長期的計劃。直到2001年「911事件」的發生。「911」之後,美國對外籍人士的入境籤證政策緊縮,不少參與「絲綢之路計劃」的音樂家們,籤證都受到了影響。而那段時間,他們恰好又接到了前往敘利亞演出的邀請。

一切都變得困難了,籌集資金、申請籤證,馬友友曾說,有些日子真是覺得做不下去了。但看著這個陷入恐慌和對立的世界,樂團的音樂家們意識到,他們的演出不只關於音樂,更是通過音樂促進不同種族、信仰人群之間的對話和理解。

馬友友:民族音樂學家、評論家,他們會說,你應該這樣做,但我不是在做生意,不是說這個會很成功,所以這就是你應該做的。那不是一個音樂家該做的,音樂家總是在聆聽。有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業計劃,但不是一個好的音樂計劃。

馬友友:為什麼我是一個音樂家?如果我要成為一個音樂家,我必須聆聽,我必須在乎,要感同身受,感到好奇,因為我最終不得不代表人們的聲音。他們的聲音變成了我的聲音。然後我就可以對別人說,這聲音真是太棒了,我想和你分享。

一場新的試驗

兩年前,馬友友發起「巴赫計劃」,在全球36個地方演奏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4歲時跟著父親學的第一支大提琴曲。在他的心裡,巴赫就像一個朋友,不敢告訴父母的秘密都可以跟他訴說,六十年來,在面臨壓力和失落的時候,巴赫的音樂給他帶來了寄託和安慰。 他去了美國德克薩斯州和墨西哥的邊界城市,也去了北緯38度線朝韓非軍事區,並不是要解決政治問題,而是想讓人們開始對話。

馬友友:在我心裡,音樂和服務就是這樣,我們演奏,這是應該的。我一直在和大家說,其實『演奏』的這個行為,就像你拿出內心的一個禮物。這是我內心的東西,我們把它送給你。這個禮物不是一個經濟交易,它是另一種特別的交易。

我不想毀了這個世界

幾個月前,當我們與馬友友見面的時候,我們還在討論澳大利亞的大火,和即將到來的中國新年。很快,一場全球爆發的疫情,迅速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不能登臺的日子裡,馬友友又在網絡上發起了活動,Songs Of Comfort,用音樂修復人們心中的傷口。

馬友友:我現在是祖父母了。2100年時,我的孫子會是82歲,所以我不想毀了這個世界,我們都有責任,如果世界完全混亂,我們就是在故意做一些不利於我們孩子未來的事情。我們說我們關心自己的家庭,那麼就應該表現出關心的樣子。所以當我用塑料瓶喝水我會想,有很多鯨魚因為吃了太多塑料而死,所以每次有人給我一瓶塑料瓶的水,我都想說,不要這樣做。這些是從小事開始的,我想我們都能參與其中。

我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馬友友的試驗還在繼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編導:高舒晴

文案編輯:劉夢琪

相關焦點

  • 馬友友的人生實驗(上)
    馬友友:如果我想成為一個音樂家,我必須聆聽,必須在乎,必須要感同身受,要有好奇心,因為我最終要代表人們的聲音。2020年1月,我們在廣州見到了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他用音樂,為不同文化搭起溝通橋梁。但在我四歲的時候,我見到了一件超級大的樂器——低音提琴。當時我就想「我要演奏世界上最大的樂器」。但我太小了我拉不了,只能折中學習了世界第二大的樂器,大提琴。1955年,馬友友出生在法國巴黎的一個中國家庭。父親馬孝駿是音樂教育學博士,作曲家和弦樂演奏家,母親盧雅文是一名歌唱家。父母都是中國人,他在法國出生,7歲又和家人一起搬到美國居住。三種文化的碰撞讓馬友友從小就面臨著身份認同的困惑。
  • 朗朗和馬友友的成長故事對比
    郎朗在面對如此冷酷的局面時,不由自主的流下了眼淚。        1982年6月14日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的滿族男孩郎朗雖然後來被捧紅,但他所受到的教育是充滿暴力的。下面讓我們看看四歲學大提琴,七歲成名的世界頂級大提琴家馬友友的家庭教育和成長過程。
  • 馬友友的人生實驗
    2020年1月,我們在廣州見到了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
  • 馬友友:廣州是中國的寶貝
    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音樂周藝術總監、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表示:「我們相遇在音樂裡,總會有驚喜。」「今年,我們與青年藝術家們一起分享、交流、合作,當然,還有各種吃!真的非常開心。」在為期一周多的音樂周中,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71名青年音樂家們走到一起,在以藝術總監馬友友及音樂總監麥可·斯特恩兩位導師領銜的國際名家導師團隊的指導與陪伴下,一同排練、練習、交流、演出、玩耍,歡樂有愛的氣氛貫穿始終。
  • 一代琴師馬友友的哈佛愛情故事
    馬友友對音樂的痴迷讓人吃驚:兩年時間,他練琴的地板上居然被壓出了一片坑凹。6歲時,馬友友來到美國。8歲時,便跟著名指揮家倫納德·伯恩斯坦同臺演出。演奏完畢,觀眾把瘋狂的掌聲送給了這位音樂神童。幾年後,在斯坦恩的勸導下,9歲的馬友友決定進入正規的音樂學院學習。那時馬友友已經跟許多名家合作演出過,出了個人專輯,上了暢銷排行榜,已頗負盛名。
  • 專訪馬友友丨我與絲路樂團
    1998年享譽世界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啟動了絲綢之路項目,目的是讓全世界藝術家沿著絲綢之路,探索藝術交流和國際間合作。「當我們在不斷擴大我們的世界觀的同時,」馬友友說,「也深化了我們對自己生活的了解。」絲綢之路計劃希望在世界各地播下新文化的種子,同時也籍此歌頌各地的傳統及其音樂表達。近來,馬友友在他繁忙的絲綢之路之旅中抽空為我們解答關於文學、文化以及他對絲綢之路計劃的展望等方面的問題。
  • 馬友友大提琴《永恆的誓言》深深的思念和淡淡的哀愁.
    建議用外接音響設備播放一段心旅,一段悲涼,擱淺在時光裡的往事,悽美而又感傷,寂靜的夜裡,一個人數落著逝去的曾經,摺疊那些最初的溫暖與夢想,泅渡那份淺薄的緣,碎了心的年華,染盡了紅塵,卻不知紅塵傷有多深,寂寞與傷情交織成歌,卻依然無怨無悔
  • 馬友友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上)
    標題為「6 Suites a Violoncello senza Basso」的這部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在當時音樂界對大提琴這種樂器尚有疑慮的狀況下,此部作品可以說是極具時代意義,實可被譽為「大提琴聖經」。
  • 馬友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絕版珍藏老照片)
    還有她因為外型酷似「芭比娃娃」有了「芭比小姐」的綽號。可是,當馬友友走到她面前的時候,手心卻開始冒汗,這是「派對王子」從來沒有過的。然而,漂亮的女孩卻主動向他伸出了手:「我叫吉兒,很高興認識你,YOYOMA(馬友友的英文名)。」入夜,晚風有些清涼,吉兒給馬友友講起一個故事:「14歲生日的時候,我在維也納得到了一張音樂會的門票,那是一個大提琴獨奏會。
  • 馬友友和他的「絲綢之路樂團」
    如果給你「馬友友」三個字,還有三分鐘,讓你在一張紙上列出所能聯想到的所有詞語,你會寫些什麼呢?——如果把大家的答案收集起來放在一塊,那大概會比哈佛大學的選課手冊還要厚、還要長(提醒一下各位:哈佛大學有2000多門課程……)。而馬友友的「絲綢之路」項目,迄今也已經走過了20年。其間有說不完的故事,更有無數嫋嫋不絕於耳的樂音。
  • 馬友友的愛情故事鮮為人知,他還是個又帥又專的暖男
    可是,當馬友友走到她面前的時候,手心卻開始冒汗,這是「派對王子」從來沒有過的。然而,漂亮的女孩卻主動向他伸出了手:「我叫吉兒,很高興認識你,Yo-yo Ma。」入夜,晚風有些清涼,吉兒給馬友友講起一個故事:「14歲生日的時候,我在維也納得到了一張音樂會的門票,那是一個大提琴獨奏會。大幕拉開後,是一個跟我年齡差不多的少年。在鋼琴的伴奏下,他老練地開始了演奏,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
  • 馬友友 巴赫靈感
    這幾位藝術家,各自都藉由這些音樂,將他們所擅長的藝術發展到原本所無法達到的更高極限,就好像巴哈在大提琴這種原本只能演奏單旋律的樂器上,突破了複音音樂傳統的極限一樣。而我也透過與他們合作,將自己對這些組曲的了解拓展到更高的境界。在這整個策劃中,從巴哈的音樂,衍生出舞蹈、電影、園藝設計,乃成為我生命中曾有過最大的感動。
  • 流水的美國總統,鐵打的馬友友
    當然,你一定也會關注到一個熟悉的身影——馬友友。當國人再一次在馬友友的音樂中淚下,比起說,為美國的「民主回歸」感到欣慰,更合適的說法是,我們在這個華裔大提琴家的音樂裡找到了無關任何種族性別的共感:而即使對於美國站在權力頂峰的那些政治家們,即便日常是刀光血影,但共感是相通的:很多人都喜歡古典樂,但是也有很多人說想聽但是聽不懂,就像看抽象畫,欣賞不來不如不看。
  • 馬友友與絲綢之路2016北京音樂會
    馬友友——1955——,大提琴演奏家,美籍華人,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多年以來,馬友友到處發掘各國各民族優秀的音樂家,大膽地用自己的大提琴與中國的琵琶、笙和尺八、印度的鼓.東西方各種樂器同場演奏,同時也把這些音樂家和他們優秀的作品介紹給美國的聽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給這樣一個計劃取名叫絲綢之路?馬友友的想法非常浪漫,在他看來,絲綢之路正是「古代的網際網路」,代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他要將這一切融入到音樂之中。
  • 【今日大提琴大師】馬友友
    馬友友剛開始所學習的樂器是小提琴,後來是中提琴。4歲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 5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8歲結識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薩爾斯,並且在倫納德·伯恩斯坦幫助下,在美國的卡耐基音樂廳與姐姐馬友乘參加了第一次公開演出。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所指揮,並且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播出。
  • 馬友友暖心鼓勵青年音樂家
    馬友友鼓勵青年找到音樂生涯的「黃金時刻」昨日上午,一眾導師亮相廣交排練廳,在哈佛大學教育學者蒂娜·布萊思的主持下,導師團與青年音樂家們就不同主題展開小組討論、破冰遊戲、情景表演,氣氛歡快又溫馨。廣受青年學生歡迎的馬友友活力十足,笑容始終掛在臉上。
  • 馬友友:超越技巧才能「得道」
    9月12日,在蒼茫巍峨的西安古城牆下,享譽世界的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與箏演奏家吳彤、著名指揮餘隆攜手陝西愛樂樂團完美演繹了大提琴與笙雙協奏曲《度》。張文朝滿懷敬佩地說,在正式演出前一天排練時,馬友友上臺先向樂隊團員微笑致意,與各聲部首席、副首席一一握手,由於天氣悶熱,大家在排練時都大汗淋漓,馬友友經常用不太熟練的中文問大家,「熱了吧?辛苦啊」。排練結束,馬友友向大家豎起大拇指,向各聲部致意、表示感謝。
  • 馬友友:與琴相伴,與善同行
    他是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我們的鄞州老鄉,馬友友。●1997年,馬友友完成了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合其他表演藝術的創新詮釋。影片在「公共電視臺」以及全球各大電視網播出,獲得多項獎項。●2006年,馬友友第一次回到故鄉寧波舉行大提琴獨奏會。●2011年,馬友友獲得「總統自由勳章」以及甘迺迪中心「終身成就獎」。
  • 馬友友和絲綢之路合奏團
    絲綢之路被這些象徵不同地域文化的樂器組合重新賦以新鮮的情感色彩。這種新鮮感,是熱烈悠遠的樂曲和細密精湛的民族樂器組合帶來的「聽覺富氧」。 音樂會現場除了兩曲靜謐幽遠的慢板,始終洋溢著熱烈的遊牧氣氛,在觀眾席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感受到被民樂的熱烈和新鮮節奏的編曲點燃的觀眾熱情。15年的合作,14位音樂家早已培養出細密的默契。
  • 大提琴家介紹 | 「跨界」大師——馬友友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一位大提琴家,相信很多不學習古典音樂的人都聽說過他的名字。想必許多聰明的小夥伴已經猜到了,他就是——馬友友!1955年10月7日,當代最著名的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出生在法國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