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 馬友友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演奏巴赫

2021-02-27 今日音樂MusicToday

世界聞明的大提琴家馬友友近日將巴赫計劃帶到了姐妹城市德州拉雷多和墨西哥新拉雷多市之間。為紀念兩座城市之間的友誼,兩地均舉行了「行動之日」主題表演活動。

馬友友在靠近連接美國和墨西哥的華雷斯-林肯國際大橋旁邊的公園內演奏了巴赫的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這場演出是馬友友的巴赫計劃的一部分。馬友友期望用有三百年歷史的音樂去探索文化之間的聯繫。該計劃已經帶著馬友友走遍了世界。

「大家都知道,或將會知道,在文化與文化之間,我們要修建的是橋梁,而不是高牆。」在表演後,馬友友指著面前的橋如此說到,「我一生都在邊境、文化、規則、音樂和世代間度過。」

拉雷多市長皮特·薩恩茲與馬友友

拉雷多市長皮特·薩恩茲說,「儘管人們認為彼此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實際上並不如此。邊境城市雖然獨特,卻是一個生命體。我們是互相獨立、又相互連接的。」

本場演出原本計劃於橋上舉行,但此舉將導致橋梁的暫時關閉,會增加車輛通行過關的等待時間。於是表演地點改到了公園內。

馬友友已經研究和演奏了巴赫的曲目將近六十年了。2015年,馬友友開啟了為期兩年的巴赫計劃。他打算在全球36個不同的地區演奏巴赫的六套大提琴曲。他認為音樂有連接文化和人性的作用,而這也正是他開啟這個計劃的原因。

馬友友此行感到十分滿意,他在採訪中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希望自己能親眼來見證,而我所見的就是兩邊社群之間的互相奉獻和關心。我十分喜歡這裡,我感到自己被兩座城市擁入懷中,此行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

圖片 | TRR.ORG

更多信息請訪問我們的網站 

www.musictoday.cn


點擊 閱讀原文 跳轉至今日音樂網站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視頻」馬友友與13國YMCG音樂家隔空合奏巴赫,用音樂聲援全球抗疫
    後續發布一系列名為 "Songs of Comfort"的演奏視頻,包括巴赫的「薩拉班德」(選自《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三號》)、聖-桑《天鵝》以及Mister Rogers創作的童謠《Tree Tree Tree》。這些視頻的評論區也成了世界各地樂迷的「樹洞」。
  • 法國慶一戰結束百年,馬友友演奏薩拉班德:巴赫能讓我們團結起來
    被問及對(所演奏的)這部作品的解釋,馬友友面色凝重地說,人在為希望而掙扎,很失落,很疲憊,但總有一些東西值得你去堅守。「我們生活在一個讓人感到支離破碎的時代,巴赫能讓我們團結起來」。曹利群(音樂評論家)馬友友唱片《巴赫的靈感》2018年11月11日,在巴黎凱旋門下的「無名烈士墓」旁,舉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的紀念儀式。出生於巴黎的大提琴家馬友友現場演奏了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五號「薩拉班德」。問及對這部作品的解釋,他面色凝重地說,人在為希望而掙扎,很失落,很疲憊,但總有一些東西值得你去堅守。
  • 馬友友與26城YMCG成員隔空合奏巴赫
    我們向正在困境中的病患、被隔離的人們以及所有被波及的人們,致以深切的同情和慰問。」3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爆發,馬友友在其個人社交帳號發布大提琴獨奏德沃夏克的《回家》。後續發布一系列名為「Songs of Comfort」的演奏視頻,包括巴赫的「薩拉班德」(選自《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三號》)、聖-桑《天鵝》以及Mister Rogers創作的童謠《Tree Tree Tree》。
  • 「聲」援全球抗疫 馬友友與13個國家青年樂手隔空合奏巴赫作品
    馬友友在2020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快閃活動」中。馬友友錄製視頻與YMCG音樂家隔空合奏巴赫作品。後續發布一系列名為「Songs of Comfort」的演奏視頻,包括巴赫的「薩拉班德」(選自《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三號》)、聖-桑《天鵝》以及Mister Rogers創作的童謠Tree Tree Tree。這些視頻的評論區也成了世界各地樂迷的「樹洞」。在《回家》的視頻下,有人說:「我在生我女兒的時候聽你的音樂,幾年後我丈夫彌留之際,我們一起聽你的音樂。
  • 馬友友 巴赫靈感
    在這段降D大調組曲中,馬友友感受到濃烈的孤獨,人生的掙扎,所以他選擇了十八世紀羅馬設計師共十六張創作,做為表演的背景。當馬友友在大教堂錄音時,透過電腦技術的混合和不斷的調整,節目中表現出想像的音響效果。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把十六張圖片裡的羅馬式拱門、洞穴、階梯等,以虛擬實境的方式利用電腦重新建構,再配上先前錄製的音樂,讓我們感覺到馬友友似乎真的是在那樣的創作牢籠中演奏。
  • 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閉幕 馬友友再奏巴赫作品
    原標題:「馬拉松」音樂會演足四個鍾 馬友友再奏巴赫作品 這場音樂會從傍晚6點開始,節目單上一共有21首曲目,包括開頭和結尾由麥可·斯特恩執棒音樂周YMCG交響樂團演出J·S·巴赫的《賦格的藝術》(4個選段)和《管弦樂組曲第三號》,全部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11組絲路青年樂坊組合的全新創作以及由藝術總監馬友友親自演奏的兩首巴赫作品。馬友友還與羽管鍵琴演奏家艾維·施泰因一起臨時加演了一首巴赫《G大調奏鳴曲》。
  • 專訪|馬友友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下)
    8歲與美國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一起在卡耐基音樂廳同臺演出,大提琴家馬友友在童年時期,便走上了成名之路。這是一個由幾十位藝術家組成的團體,他們帶著各自的樂器和文化一起,前往世界各地演出,用音樂將人們連接起來。最早加入樂隊的中國琵琶演奏家吳蠻回憶,最初,馬友友的想法是成立一個小樂隊,經費有限,他並沒有一個長期的計劃。直到2001年「911事件」的發生。「911」之後,美國對外籍人士的入境籤證政策緊縮,不少參與「絲綢之路計劃」的音樂家們,籤證都受到了影響。
  • 馬友友演奏搖滾經典《EYE OF THE TIGER》(虎之眼):巴赫全球巡演項目
    6月20日晚,於芝加哥千禧公園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Pritzker Pavilion)舉行的馬友友巴赫全球巡演音樂會上,在完成六首無伴奏組曲之後,馬友友和Survivor樂隊創始人Jim Peterik以及當地的兒童搖滾團體
  • 原版進口|巴赫:無伴奏6首大提琴組曲 馬友友 2CD
    ·超過六十年演奏生涯,第三度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錄音。·馬友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我音樂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巴赫,以及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從馬友友四歲那年開始,就一直形影不離。當年,馬友友在父親的指導之下,從第一號組曲的第一小節學起。
  • 馬友友帶青年音樂家開啟「巴赫」音樂之旅
    當天,音樂周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藝術總監馬友友與導師團隊、青年音樂家集體亮相,現場展開交流。已經連續第四年擔任音樂周藝術總監的馬友友此次將和導師團帶領青年音樂家開啟「巴赫」音樂之旅,他更鼓勵大家在音樂周要保持深入思考,尋找自己音樂生涯的「黃金時刻」。 2020年是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335年誕辰,本屆音樂周將以他和他的音樂為主線,貫穿音樂周的始終。
  • 「音緣際會」馬友友用250萬美元名琴,演奏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曲
    本期,我們欣賞馬友友演奏的《巴赫G大調第一大提琴組曲》,作品BWV1007號,這是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獨奏曲目。馬友友,祖籍浙江,1955年出生於法國。這首曲子是馬友友四歲時,父親教他的第一首大提琴曲。馬友友使用的是1733年義大利產的斯特拉迪瓦裡大提琴,價值250萬美元,琴聲深邃,回音悠長,適合靜下心來好好欣賞。這是音緣際會第426期音樂音響視頻。請欣賞馬友友演奏巴赫《G大調第一大提琴組曲》。
  • 【靚碟試聽】馬友友代表作 黑膠典藏:《巴赫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3LP
    ·超過六十年演奏生涯,第三度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錄音。·馬友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我音樂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巴赫,以及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從馬友友四歲那年開始,就一直形影不離。當年,馬友友在父親的指導之下,從第一號組曲的第一小節學起。
  • 音樂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丨為何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
    >芻議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    導讀: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組曲被評價為「大提琴的舊約」。他們以為在巴赫時代只使用彎弓,不熟悉直弓,我們今天演奏應該避免使用頓弓和跳弓,否則就會導致風格走樣。但更多人認為,時代前進了,樂器和演奏技術也進步了,人們的審美觀也在發展,簡單模仿古典形式是不正確的,而真正模仿古典形式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提出演奏巴赫的作品關鍵在於把握作品的精神而不局限於當時的表現手法。
  • 超過六十年演奏生涯,第三度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錄音.
    ·超過六十年演奏生涯,第三度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錄音。·馬友友:「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我音樂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巴赫,以及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從馬友友四歲那年開始,就一直形影不離。當年,馬友友在父親的指導之下,從第一號組曲的第一小節學起。
  •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演奏要點
    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他眼中的《大無》及其現代演繹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人琴合一」才能拉好琴,大提琴是身體一部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一種心靈的瑜伽」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故土尋找巴赫的感覺與麥斯基聊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如何理解與演繹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流水的美國總統,鐵打的馬友友
    從甘迺迪到歐巴馬,算上昨日的拜登,馬友友已經為 9 任美國總統拉過大提琴了。為什麼美國總統對馬友友的大提琴始終都抱有一種儀式感的熱情?這時候,難免讓人回溯起馬友友在上一次和美國總統的「親密接觸」:當時的總統歐巴馬在白宮舉行了授勳儀式,為馬友友等頒發了代表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勳章 ;而再往之前回溯到最初的那一點:那是在 1962 年的那一段著名的黑白影像裡,馬友友在音樂會上,被伯恩斯坦介紹底下的聽眾:包括甘迺迪,以及他的夫人傑奎琳
  • 馬友友暖心鼓勵青年音樂家
    馬友友鼓勵青年音樂家們要相信自己,即便困難重重,也要把每一個演奏場合當成自己的主場!以巴赫音樂和廣州城市文化景觀對話2020年是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335年的誕辰,本屆音樂周將以他和他的音樂為主線,貫穿音樂周的始終。
  • 馬友友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上)
    我們要針對史懷哲博士表達我個人的意見和研究。史懷哲這位身兼音樂家、神學家和醫生的偉大人物,在巴赫方面也貢獻了相當多的研究心得。史懷哲曾說,巴赫是一位「在音樂中放入繪畫功」的作曲者。他在這方面的啟發,讓我開始嘗試探索巴赫音樂中所可能具有的視覺特質,也激發了我開始這個「巴赫靈感」系列的工作。這套影片就是其成果。——1、聽史懷哲演奏巴赫;2、史懷哲丨終點是巴赫!
  • 馬友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絕版珍藏老照片)
    馬友友無聲地放下了電話,被迷茫和孤獨徹底地打倒。那天晚上,他給遠在美國的妻子打了一個電話。吉兒第一次聽到丈夫哭泣,心都碎了。她推掉手頭的工作,飛到了丈夫身邊。吉兒像母親一樣地摸著馬友友的頭說:「貝多芬說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你認為所有的古典音樂都是當時的民歌和流行音樂的最佳組合,你不願意我們的孩子和孩子們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音樂存在過!
  • 馬友友:廣州是中國的寶貝
    馬友友在沙面「快閃」演奏。馬友友在永慶坊表演。現場,馬友友不僅帶來精彩獨奏,還變身串場主持人,與老朋友——YMCG樂團指揮、美國著名指揮家麥可·斯特恩說起「脫口秀」。已經連續四屆擔任藝術總監的馬友友笑言自己是「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最老的成員」,「但這個舞臺是平等的」。斯特恩則透露,每年來廣州參加青年音樂周,都有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