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羅斯特羅波維奇)
芻議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
導讀: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組曲被評價為「大提琴的舊約」。由於在樂譜中沒有留下任何表情術語,因此演奏風格的把握成為困擾眾多演奏者的難題。文中從曲式結構、色調微差、演奏技巧等方面進行探討研究,力求從整體上把握組曲的演奏風格。
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組曲,在大提琴發展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有人評價這六首大提琴組曲是「大提琴音樂的舊約」。巴赫在當時正是聽了著名的大提琴家百貝樂的精彩演奏後,激發了靈感,寫了這六首大提琴組曲。這個時期是巴赫一生中少有的黃金時期(1717―1723年在寇頓)。巴赫的主人雷奧坡爾德公爵是個有新思想的人,非常喜愛音樂,也十分賞識巴赫,任命巴赫為宮廷樂長,領導著由十二名優秀樂師組成的一支樂隊,這為其創作提供了優越環境。寇頓是當時思想比較活躍的城市,所以理解喜愛巴赫音樂的人也較多,這對巴赫的創作也是一種促進。此外,他在寇頓時期,第一個妻子逝世後,娶了女歌唱家安娜・瑪格達連娜為妻。她在藝術上很理解巴赫,經常協助他工作,兩人感情融洽。總之,巴赫在這一創作時期生活是很幸福的。除六首大提琴組曲外,這一時期還創作了其他優秀作品,如《布蘭登堡協秦曲》、《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平均律鋼琴曲上集》、《兩部和三步創意曲》,還有不少奏鳴曲,帕梯塔協奏曲、管弦樂組曲等。我們把這一時期的作品與巴赫以前的作品作一下比較,就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
1、世俗性的器樂作品大大超過了宗教性的聲樂作品;
2、復調音樂與民間音樂結合得更加緊密;
3、創作技巧的手法大膽擴展。
這種創作內容和技術之間的擴展,實質是巴赫精神世界發展的結果。在這些作品中更強調人類感情的深入描繪,思想境界進一步提高,這不能不說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在巴赫創作中得到體現的結果。巴赫採用「組曲」這一體裁,是因為組曲就是各種民間的、宮廷的舞蹈集合而成,而巴赫非常喜歡用組曲這一體裁來寫作。在演奏中不能把它當作一種技術性的練習曲,要充分考慮到巴赫寫作作品的時代風格特點。
麥斯基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對作品曲式結構的準確把握是掌握其演奏風格的必要條件。巴赫大提琴組曲中的形式就是組曲體裁。組曲是一種器樂套曲形式,它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上半葉的德國非常盛行。德國古典組曲的基本形式由阿勒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和基格四首舞曲組成。整部組曲用一個調性寫成,但在速度和節拍上相互形成了對比。有時在組曲前冠以前奏曲或託卡塔,在薩拉班德和基格之間插進小步舞曲、布列、加伏特等等舞曲。除了前奏曲,所有的舞曲結構都是二部曲式。這種組曲發展到巴赫時代為最高峰,十八世紀中葉以後,就漸漸衰弱了。
Natalia Gutma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
在大提琴組曲的樂譜上巴赫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掌握演奏風格的表情術語。這是由於巴赫時代,演奏者對於流行舞蹈的特點是相當熟悉的,沒有必要這樣做。可是這給我們現在的演奏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準確理解舞曲的風格特色變得尤為重要。對每種舞曲的準確把握是掌握組曲精神的關鍵。
卡薩爾斯作為巴赫音樂的闡釋者,也是敢於當眾完整演奏六首組曲的第一人。這位蓋世無雙的藝術大師,通過音符去感受音樂,歷經十年的潛心鑽研,吃透了這部作品的全部內涵和表現意義,還制定了速度、句法、色調微差和力度。在前奏曲中,卡薩爾斯運用的完全是另一種類型的弓法和顫音。第二組曲的前奏曲給人以活生生的、發自內心的、有所表現的印象,好似富於情感的人的語言一般;在第五組曲的前奏曲中,他把從敘事詩式的均衡部分進行到激動的即興中間的過渡部分拉得更加濃重。可是在這些組曲的舞曲樂章中卻大多堅持嚴格的節奏,雖然在這裡我們還是感覺到他的樂句的生氣勃勃的氣息,也在演奏時注重把握作品的精神,非常重視「直覺的感受」,不拘泥於各種條條框框。他常告誡學生不要機械地拉音符而要表達巴赫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他認為巴赫組曲中的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動而鮮明的特點。他在演奏時,無論是庫朗特,小步舞曲布列、加伏特、基格,都有栩栩如生的舞曲形象。他十分強調從一個舞曲向另一個舞曲的過渡和變化。他認為必要時從不違忌跳號和頓號。對弓法的大膽應用和革新是他大獲成功的重要原因。
弓法的選擇是組曲演奏技巧中的最大難題。按照柏林的巴赫原版,關於弓法可能有三種分析:
1、巴赫作為管風琴家勝於小提琴家,作為小提琴家又勝於作為大提琴家,因此,巴赫請一位在安哈特一寇頓的萊奧波德親王上供職的同行編訂了弓法。
2、在這位大提琴家的協助下,自己編訂了弓法。
3、巴赫在領悟到弓法的難點後自行攻克解決了它。
其中第一種情況大家各持己見;第二種情況我們可以討論;至於第三種情況,看上去似乎最有道理。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1)這些原有的弓法即便被試奏過,其應用範圍恐怕也極其有限。
(2)手稿中弓法使用了過多的分弓,在富有表情的段落中尤甚,以致不能產生我們在音樂廳裡所要求的那種音響效果。它們可能更適合於禮拜堂和教學的音響效果,這些地方的自然共鳴會彌補弓法中「連弓」的不足。就弓法而言,還應提示一下,分弓的音響在小提琴上要比大提琴上強一些,巴赫或許更多地是作為小提琴家來進行思考的。
(3)這種不精確的弓法必定會引起各種不同的解釋,而且在許多地方,整個線條未做任何連接處理,從注釋角度來看,只能認為是不完整的。不過,除手稿弓法所表達的精神意義之外,某些頗具創造性的線條,如「鏡」式弓法,是非常值得保留的。
再如第一組曲中的前奏曲中原稿中的弓法雖有其音樂邏輯,但卻缺乏實效,用這種弓法演奏,根本就不會產生活水般流暢的音響。這首作品更象是《十二平均律鋼琴曲》C大調前奏曲的一個複製品。如要保全這富有詩意的作品,只有尋求新的弓法。在演奏組曲中出現了機械的純粹主義者――常以嚴格遵守原則或重視既定事實的面目出現。他們以為在巴赫時代只使用彎弓,不熟悉直弓,我們今天演奏應該避免使用頓弓和跳弓,否則就會導致風格走樣。但更多人認為,時代前進了,樂器和演奏技術也進步了,人們的審美觀也在發展,簡單模仿古典形式是不正確的,而真正模仿古典形式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提出演奏巴赫的作品關鍵在於把握作品的精神而不局限於當時的表現手法。
組曲的成功之處還在於巴赫感悟到了他所為之寫作的樂器的特性。在作品中包含了譜面上未寫出的色調微差,這是需要演奏者自己去感受的。卡薩爾斯,正是體會了這內在的精妙之處,才成為了巴赫組曲的成功演奏者。
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組曲,在大提琴發展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我們今天演奏它,對了解和理解十八、十九世紀大提琴音樂的發展是很有裨益的。在演奏中即要完整體現巴赫的時代風格,又要充分體現演奏者的時代個性,不拘泥於各種條條框框。以嚴謹的、準確的、發展的態度來把握巴赫六首大提琴組曲的演奏風格,才能奏出真正美妙動聽的音樂。
歡迎古典視頻公眾號
每晚古典音樂會
古典音樂群開放加入,請聯繫微信179747611邀請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本公眾號推薦圖書書店
往期節目請點擊以下連結:
提琴家:馬友友丨馬友友母親盧雅文專訪丨馬友友的家教丨不願別人稱兒子為天才丨不要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丨「你們要好好保護他,尊重他的意見,讓他自由。」丨弦和弓的故事丨馬友友談藝錄丨那個「拯救」馬友友的女人與他們不為人知的愛情丨音樂即哲學丨「我哪也不去,你在哪裡,哪裡就是我的家。」丨馬友友和他的「一帶一路」丨拒絕把音樂束之高閣丨不停探索才能越來越自信丨我的笑容是我的一部分丨吳彤談友友丨他心胸開闊方才成就事業丨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談藝錄丨國內音樂學院的問題所在丨搞音樂不能都當獨奏家丨中國獨生子女都想拉獨奏,做人上人丨古典音樂不要迎合觀眾丨學音樂=文化課差?丨看人類學博士馬友友怎麼說丨與賈伯斯的友誼丨音樂的終極目的是用音樂語言去感染人,而絕非用艱深奇詭的技術去唬人丨大提琴家王健丨比音樂容易賺錢的行當多了,但學習音樂會讓你理解別人心裡的美好丨我不會記住他出了錯在哪裡,我會記住他是如何打動了我丨王健丨談巴赫大提琴組曲丨它們成為我靈魂的避難所丨中國表演者已與西方最偉大的名字並列丨重要經驗丨大提琴家王健談父親如何教他拉琴丨什麼才是高深的音樂丨藝術家的價值在於有自己的東西在裡面丨藝術是幫助我們理解感性的手段
海菲茲丨談拉琴丨我從來不相信苦練,一個人如果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把一個曲子拉成形,這就說明他正在把這首樂曲判處死刑丨鄭延益丨海菲茲了不起的幾個原因丨能真正在琴上隨心所欲的大師丨他的技巧永遠從屬於音樂丨「聽眾是來聽我演奏音樂的,不是來看我笑的。」丨每晚古典單曲丨海菲茲、奧伊斯特拉赫、帕爾曼演繹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丨鄭延益丨紀念胡貝爾曼丨每一位樂迷都應該聽聽這位怪傑,小提琴真奇妙丨小提琴家克萊默丨藝術和名氣從來不是一回事丨跨界就像毒藥丨演奏家們都應投身室內樂丨真愛音樂,就該遠離媒體宣傳攻勢丨談挑選曲目的原則丨小提琴教育大師林耀基專訪丨他的成功的最大的啟迪是什麼?「明白音樂比金錢高得多,當我年紀大了走不動路,音樂還在我們腦子裡面神遊。」
杜普蕾:狂戀大提琴丨【紀錄】《懷念杜普蕾》(中文字幕)丨【古典音樂會視頻】杜普雷與鱒魚五重奏丨【Du Pré專題】傑奎琳·杜普蕾演繹孟德爾頌《D大調無詞歌》(op.109)丨【追憶】大提琴家韋伯:這不是我眼中的杜普蕾丨【書評】成慶:杜普蕾的生死愛樂丨【經典】杜普蕾: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 85)丨【錄音】杜普蕾: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B. 191 Op. 104)丨【古典音樂資料】整理杜普蕾和她在EMI的錄音目錄丨【錄音】杜普蕾《EMI錄音全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