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普曼BWV131
對巴赫音樂性格的思考
導讀:西方音樂史上最重要的的作曲家之一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十八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也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巴赫確實太偉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樂影響了300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無以言說,難以描述。
提到巴赫,人們自然會把它同人類文明相聯繫起來,因為他的音樂藝術是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蘇聯音樂學家阿薩菲耶夫說:「巴赫是這樣的偉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強大的創作實驗室,其中鍛鍊著當時所有音樂上的創作技能、風格、傾向和嘗試。」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巴赫確實太偉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樂影響了300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無以言說,難以描述。
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細流卻永不停止。似乎這個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讀開巴赫的一切,讓我豁然開朗。真正有價值的音樂,即使看來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是不僅埋沒不了的,而且不會因時間久遠而蒼老,相反卻能常青常綠。小溪,涓涓細流,就那樣流著、流著,流淌了三百年,還在流著,這條小溪的生命力該有多麼的旺盛。在我們沒有發現它的時候,其實它就是這樣永不停止地流著,只不過那時被樹蔭掩映,被雜草遮擋,被亂石覆蓋,或在那高高的山頂,我們暫時看不見它罷了。大河可能會有一時的澎湃,浪濤捲起千堆雪。但大河也會有一時的冰封、斷流,乃至乾涸。小溪不會,小溪永遠只是清清地、淺淺地流著,永遠不會因為季節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斷流、乾涸。我們看不見它,並不是它不存在,只是俯視浪濤洶湧的大河,或只是願意眺望飛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沒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罷了。而小溪就在我們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們的腳下。它穿過碎石、草叢,隱沒在叢林、山澗,行走在無人能到達,連鳥都飛不到的地方。在險峻的懸崖上,它照樣流淌;在偏僻的角落裡,它照樣流淌;在陽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樣流淌;在風霜雨雪的襲擊下,它照樣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會恣肆狂放,激情萬丈得讓人震撼,但它讓人感動是持久的,不會一暴十寒,不會繁枝容易紛紛落,不會無邊落木蕭蕭下,而總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細小卻清靜地往前流淌著。它擁有這巴洛克特有的穩定、勻稱、安詳、恬靜、聖潔和曠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於體積而在於它滲透進永恆的心靈和歲月裡,就像刻進樹木內心的年輪裡。它不是一杯烈酒,讓你吞下去立刻就煙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燒;它只是你的眼淚,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珍珠項鍊般地掛在你的脖頸上,或悄悄地溼潤著你的心房。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有人說巴赫偉大,稱巴赫為「音樂之父」,說在巴赫以後出現的偉大音樂家中,幾乎沒有一個沒受過他的滋養。貝多芬、舒曼、裡姆斯基一科薩科夫、雷格爾、勳伯格、蕭斯塔克維奇……偉大不見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如廟堂之器哉。偉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偉大也同樣可以是溪水。巴赫就是這樣清澈的小溪。水,當世事滄桑,春秋代序,高山夷為平地,江河頓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卻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靜靜在流。這就夠了,這就是小溪的偉大之處。
聽巴赫的音樂,你的眼前永遠流淌著這樣靜謐安詳、清澈見底的小溪水。在寧靜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樂(那些彌撒曲和管風琴曲),是孔雀石一樣藍色夜空下的尖頂教堂正沐浴著皎潔的月光。教堂旁不遠的地方流淌著這樣的小溪水,九曲迴腸,長袖舒捲,蜿蜒地流著,流向夜的深處,溪水上面跳躍著教堂寂靜而瘦長的影子,跳躍著月光銀色的光點……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巴赫的音樂(那些康塔塔和聖母讚歌),是無邊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氣在氤氳地嫋嫋上升,一群雲一樣飄逸的白羊,連接著遙遠的地平線。從朦朦朧朧的地平線那裡,流來了這樣一彎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躍金,卻帶來親切的問候和夢一樣輕輕的呼喚……
Ton Koopman演奏BWV114(G大調小步舞曲)
巴赫一生的成就及其音樂風格的形成與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宗教虔誠、音樂追求、血脈傳承、神秘數字這一系列元素構成的「性格標籤」造就了在古典音樂史上獨一無二的音樂家巴赫,更鑄造了一段永世不朽的偉大傳奇。
巴赫是路德教派最偉大的作曲家,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教會音樂的創作。他深受路德派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在他的性格標籤上,虔誠的宗教性是需要提到的第一個性格特點。——聖樂與靈性丨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
巴赫用他一生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對音樂無盡的熱愛,除了他幼年時期接受父親和哥哥安排的音樂教育外,幾乎一生中所獲得的音樂技巧和才華都是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勤奮和努力換來的。點滴的積累匯川成海,巴赫不斷的吸收,不斷地提煉,漸漸將各種風格融會貫通,運用到自己的音樂作品中。比如在他的管風琴音樂方面,其賦格風格就來自帕赫貝爾;三重聖詠前奏曲風格來自16世紀的赫夫海麥、布赫奈、克雷貝爾和柯特爾;至於華麗的裝飾風格則受到15世紀中葉波曼和16世紀史裡克等人的影響;在變奏技巧方面,巴赫受史維林克、史愛德等人的影響;他的觸技曲風格則明顯受到弗羅貝格、富雷斯可巴爾弟及布克斯特胡德的影響。在大鍵琴音樂方面,他受到法國大鍵琴樂派代表人物庫普蘭等人的影響,其管弦樂及室內樂作品則強烈帶有義大利音樂家柯賴裡及韋瓦爾第的風格。合唱方面,他主要汲取了加布裡埃利、舒次、布克斯特胡特烏德和泰雷曼的精髓。
巴赫《賦格的藝術》管風琴版,BWV1080
巴赫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音樂造詣,與巴氏家族幾代人在音樂上的努力和積澱是分不開的。在巴赫之前,音樂在巴氏家族已傳承了100多年,他的祖輩就出現過許多音樂家,他的孩子也有好幾個走上音樂之路。
有人說,巴赫是音樂世界的達文西,因為在他的音樂中蘊含太多的未解之謎。
編者按:本文作者安琪 ,原載《旅遊縱覽(行業版)》, 2012年01期。延伸閱讀:1、去了抑或沒去上海聽巴赫《馬太受難曲》的我們,看看別人怎麼說《馬太》及其信仰吧!2、聖樂與靈性丨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3、論巴赫音樂的精髓丨作曲家葉小綱說:「巴赫的音樂激發了人們的無數想像與叛逆精神,讓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體會到了心靈宏大的無邊無際;4、管風琴大師史懷哲《巴赫論》丨巴赫藝術的根基丨第一章;5、史懷哲與巴赫丨音樂中的詩人和畫家丨演繹巴赫的恰當人數;6、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著名音樂家聊巴赫丨聖誕清唱劇丨哥德堡變奏;7、史懷哲眼中的巴赫丨巴赫的音樂被人演奏的太快;8、富特文格勒論巴赫與貝多芬丨巴赫的理智與柔情丨BWV846丨BWV847;9、史懷哲的《巴赫論》丨不讀這本書,無法成功演繹巴赫;10、當我們聽見了史懷哲的歌唱丨巴赫管風琴的演奏大師;11、史懷哲《巴赫論》丨研究巴赫越多就理解越少丨 德文版序言;12、朱曉玫:?為何練巴赫很容易取暖?;13、大提琴家王健談巴赫;14、朱曉梅談巴赫與中國思想以及古爾德;15、席夫談巴赫
歡迎關注古典音樂公眾號
每晚古典音樂會
古典音樂群加入聯繫微信179747611
北上廣音樂會轉票群開放
點擊閱讀原文,今天公眾號推薦購買的音樂圖書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世界動蕩之際,她卻借錢錄製《哥德堡變奏曲》丨朱曉玫說:「30段變奏好像是我人生的30個章節,我人生的各種經歷都能在裡面找到。」丨陳薩讀過很多音樂家傳記丨拉赫的音樂是在「沒有勝利希望的地方開始的鬥爭」丨十九世紀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鋼琴音樂丨朱曉玫首次回國巡演訪談丨勃拉姆斯的戀母情結與偶像情結丨紀念維瓦爾第丨從舒曼早期鋼琴套曲《大衛同盟之舞》看他的雙重性格丨論格裡格的音樂風格丨傾聽拉赫的自我救贖丨蕭邦說:「必須讓每個音符歌唱起來!」丨聆聽柴科夫斯基的「悲愴與激情」丨高雅、嚴肅,就是這倆字阻礙了古典音樂的普及丨如果不從現在開始練,你後半生的耳朵就是寂寞的,靈魂就少了一塊避難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