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巴赫

2021-02-06 葉小綱


Glenn Gould 1955年《哥德堡變奏曲》錄音的最新版 LP,噪音已經降至聽不見

                                                                                                               

       曾買過一張羅莎琳特瑞克彈的巴赫的《戈爾德堡變奏曲》CD。這是一張音樂加總譜的高科技產品,「CD - pluscore」,出版於1999年。放在電腦上邊聽邊看,我驚異人類對完美的追逐精神猶如巴赫的音樂,層層遞進,生生不息。如今電腦系統也體現巴赫變奏曲的精神實質,在不間斷的意念擴張和形式發展中取得自我肯定與完善。對於羅莎琳的演奏我沒什麼好說的,看屏幕中遊標在樂譜上移動,讚嘆中好像丟失了一些純聽覺上的快感。


Rosalyn Yureck 演奏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對於巴赫這樣一位人類音樂的精神領袖,其實說任何話都是不恭敬的。記得小時候彈巴赫是件苦差事,從小曲到二部三部創意曲;協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帕提塔、前奏曲與賦格,仿佛一輩子都彈不完。事實上也彈不完。要是彈一首二重或三重賦格曲,沒個把月時間,各個聲部想要獨立,簡直是做夢。至於巴赫其它體裁的作品,如弦樂、合唱、管風琴或其它形式的音樂,如各種無伴奏,都是以後邊學邊聽到的。


Glenn Gould 的巴赫 Partita 錄音


       我過三十歲才感到巴赫的博大精深。很少聽到能真正打動我的巴赫演奏,直到有一天偶爾聽到古爾德,那位加拿大傳奇鋼琴家,他真正打動了我。那天我正在賓州的高速公路上開車,電臺裡突然放古爾德彈的《戈爾德堡變奏曲》。我記得差一點把車停下來,太震驚了。我從未想到巴赫可以彈成這樣,或者說本來就應該這樣彈。從此開始聽他彈巴赫,艱深的理智思維和豐富的內心情感開始在內心構架起一座座拱型橋梁,高度複雜而又極端清晰的思維傾向開始在心中佔上風。不露聲色,高潔與純淨成了那時對音樂的唯一追求。應該說,巴赫是在那時開始影響自己的,而造成這一影響的主要原因是古爾德,這位我當時並不太知曉的鋼琴家。至今我仍念念不忘這位古爾德,只要有他的唱片,都要買下來。去年SONY出了他的錄音全集,「買下」他已經是件容易的事。


Sony 出版的 Glenn Gould 的錄音全集,全部 Remastered


       巴赫音樂中無以倫比的結構會激發每一個人對控制和張力的興趣,能使人對人類的內在力量、智力光彩賦予更多的憧憬。有人形容巴赫的多聲思維近乎於神學語言,是來自更高天國的精神啟示錄,與祈禱者概念非常接近,這是一種近乎崇敬的默想。我看巴赫卻更平民化,他的音樂反映了他前人的成果,到他是這類音樂的頂點;同時又預示音樂以後發展的道路。因此他的音樂是十分入世的。他那些快速運行的旋律線,清風般掠過人們的心靈,循規蹈矩中激發了人們無數想像與叛逆精神;他那莊嚴的慢板,使人感到生命的有限,感慨謂嘆中使人感到光榮與崇敬;而他最令人蕩氣廻腸的音樂結構,卻使人感到宇宙的和諧與心靈宏大之無邊無際。感覺中巴赫應是沉重的,然而他的音樂卻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讓人輕鬆而充滿信心並且激動人心。這才是巴赫的音樂。


 Sony 出的《哥德堡變奏曲》特級版CD, 那時降噪還沒有達到第一張照片的LP水品


        不久前有朋友問我,現在最想作的是哪種形式的音樂。我回答說,最想作的是「巴赫」 。十幾年音樂實踐,各種音樂體裁形式幾乎都試過了,唯獨沒試過純復調形式的大型創作。現代音樂許多品作中貼進巴赫的片段,像在一件時裝中最顯著部位鑲上一塊名貴的飾物,往往出人意料,但也常暴露出無法掩飾的淺薄。坦率說我很想這麼做,但是不敢。因為沒這樣的心智。


Glenn Gould 的巴赫協奏曲錄音


       我很欽佩蕭士塔高維奇在很短的時間內作出一本肖氏的《前奏曲與賦格》,據說他是為了回敬當時西方評論家說俄羅斯作曲家「沒有技術」。我過四十才寫了自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交響樂,我相信也會有「巴赫」式的內心召喚,能否出一本自己的《前奏曲與賦格》不敢說,但在生活及藝術積累中我相信這種心態一定會到來。


Alexandre Tharaud 演奏的《哥德堡變奏曲》LP


朱小枚演奏的《賦格的藝術》LP



    演奏: Glenn Gould

    錄音: Clumbia 公司,1955年 6月10

               日、14-16日錄於紐約 30街

               哥倫比亞錄音棚

    製作人: Howard H.Scott

    發行: 1956年1月3日

這是最新《哥德堡變奏曲》LP 封底。寫明用 DMM Cutting技術


 

相關焦點

  • 【散文】巴赫,巴赫
    當黃土慢慢被整成一個圓鼓鼓的土饅頭時,有人撲向它大哭起來,他邊哭邊說:「徐老師,恩人哪,不是俺家砍頭的二子瞎痞打冰凍眼掉溝裡,你也不得喪命呀!徐老師,好人哪,俺虧心呀.」他撲在那裡拍著黃土哭叫著,不料巴赫也撲了上去,無聲地衝他小腿咬了一口就迅速地跑開了。我猜想,巴赫一定嫌他太吵了,徐媽媽是愛靜的人。回去的路上,大家都沉默著。爸爸抱起我,喚:「巴赫,巴赫!」卻不見它身影。
  • 永恆的巴赫
    作為一名一輩子執著於古典歌劇的音樂人,近來的確起意想好好鑽研一下義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901年),寫點關於他的文字。這會兒剛巧正逢巴赫誕辰335周年、逝世270周年,感恩有此機會提起拙筆來紀念偉人。
  • 「浪漫」的巴赫
    巴赫無疑是音樂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但是事實上大眾,尤其是中國的聽眾們,對於巴赫作品的熟悉程度與其知名度並不匹配。誠然,我們每一個蹣跚學步的琴童或許都學習過巴赫的小步舞曲以及一些簡單作品,而在大劇院舞臺下的音樂會中卻鮮有巴赫的作品被演奏。因此本期我們著重聊一聊巴赫,以及他經常被人誤解的音樂個性。
  • 扒一扒巴赫的黑歷史
    他創建和指揮的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古樂演奏團體。在加德納爵士的領導下,該樂團致力於用樂曲初現年代的樂器和演奏法,來還原樂曲的原始風貌。 據加德納多年研究,傳記作者們因對巴赫過度敬畏而產生極大誤解,往往描述他為人正直、勤學且嚴謹,而崇高出群的音樂必定出自於像他一般無懈可擊之人。
  • 【巴赫名曲】《賦格的藝術》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賦格的藝術》(BWV1080),被看作巴赫在其晚年悉心於音樂藝術最深層探索的思想和實踐的最後總結。
  • 巴赫是巴赫,就像上帝是上帝
    巴赫用對位法寫出的復調音樂,讓幾個不同意義的聲部和諧地存在於一首曲子,幾乎是對世界規則的一個音樂性闡釋。我們暫時不去糾結,為何巴赫一生如此著迷於對復調音樂的開拓,而只是欣賞他的音樂,那麼,我們就會和這個世界達成和解,相信存在於這個世界本身便是一件單純而美好的事情。也就是,我們仿佛找到了某個答案,我們和世界其他存在一樣是屬靈的。
  • 影片《巴赫靈感》與通神性的藝術家巴赫
    巴赫作為一名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復調音樂是巴赫最喜歡的敘事方式,因此復調也是巴赫常用的創作手法。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
  • 巴赫音樂的特點是什麼?
    《哥德堡變奏曲》信仰藝術 信仰巴赫    自從門德而松將巴赫重新發掘以後,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對這位巴羅克時代的古典音樂大師的了解更上層樓。在今天的發燒友中,將巴赫視為古典音樂中第一人的看法極為普遍。對於筆者而言,巴赫的音樂,他的復調手法和對位結構,為未來的人們提供了立體思維的極大可能性。他的音樂不但影響了許多音樂家,而且影響了大批的哲學家和文學家。   俄羅斯文論家巴赫金關於在小說中運用復調手法的觀點,一直以來,受到歐美文學家的重視。在巴赫金的觀念中,小說主人公與作者的關係,就是一種復調和對位的關係。
  • 巴赫的面紗:一場致敬的逆行
    加德納相信音樂是關於死亡的藝術,同樣也是救贖的良藥;他理解音樂曾經只在權貴階層謀出路,現如今已走向市民生活;他認同音樂的禮儀,但也明白良莠不齊的聽眾是一種常態;他面對宗教節慶的神聖,也深知它們亦是大眾狂歡的場所;他明白教堂裡恢弘的眾讚歌也可以是花園咖啡館裡的一杯黑咖啡;他看到了巴赫的虔誠與悲憫,也洞察到他的叛逆與狡黠;他聽見了巴赫的嚴肅,也發現了他的趣味;巴赫的音樂裡當然有神性
  •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
    ▽「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勃拉姆斯(德國古典主義作曲家)他唯一是能與巴赫、貝多芬並稱「3B」的男人,他用繼承與創新致敬巴赫。,突然間你會發現,你已經擁有了一個世界上任何人都奪不走的寶藏,那就是—對巴赫音樂的理解和熱愛。」
  • 「巴赫是史詩,而貝多芬是戲劇」丨思想家薩義德論巴赫
    「巴赫的音樂包含了對完美理想的獻身精神。」「巴赫的音樂直指人心。」這些聯繫在對巴赫的反思中更具有啟發性,因為正是他的復調音樂使阿德裡安成為了原創作曲家。有關演奏家巴赫和工於對位法的天才作曲家巴赫,我們所知的所有證據都表明他有一種神奇的能力,隨便一個獨立的樂句和主題,他一望即知可以怎樣去進行組合。
  • 古爾德的巴赫給我們哪些啟發丨他的巴赫,只能聆聽,不能複製.
    而鋼琴演奏家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是20世紀詮釋巴赫音樂最具代表的人物,本文通過分析爾德對巴赫鍵盤作品的獨特演繹等來論述屬於他的巴赫世界。  簡言之,巴赫的鍵盤音樂格調簡單純淨,卻有著非常高的演奏難度,尤其是對位。追求的是最嚴密的邏輯、最絕妙的技巧和最動聽的聲音。想要把巴赫的賦格線條彈奏清晰,完美控制各個聲部,是需要刻苦訓練和很高的音樂感悟力的。在挑戰巴赫音樂博大精深的演繹者中,以天才演奏家格倫・古爾德最為傳奇和經典。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據說海頓並沒有發表異議,他認可巴赫是太陽的中心,是「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後世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也說:「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奧古斯都·科曼的Sun of Composers,巴赫位於中心位置J.S.巴赫出生於新教宗教氛圍極為濃重的艾森納赫,他的一生除了在魏瑪宮廷、克滕宮廷、萊比錫等地輾轉謀生,養活二十個孩子,就是寫作音樂。
  • 《巴赫:音樂年譜》
    巴赫的音樂具有德國人特有的嚴謹的創作特點,同時有具有自我釋放的獨創性特點。作為一名新教教徒,他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音樂不再總是歌頌上帝,也開始歌唱平凡的生命。此外,他把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結合,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的體裁創作涉獵廣泛,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演奏要點
    「我每天的生活是從巴赫開始的」我喜歡用這種大提琴表達巴赫是她拉大提琴,還是大提琴拉她?大提琴家王健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他眼中的《大無》及其現代演繹馬友友演奏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人琴合一」才能拉好琴,大提琴是身體一部分「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一種心靈的瑜伽」大提琴家馬友友在故土尋找巴赫的感覺與麥斯基聊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如何理解與演繹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 古爾德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    以前寫過很多關於巴赫鍵盤樂的小評論,唯獨繞過了平均律;因為不敢談,這樣一部鴻篇巨著,被譽為鋼琴作品中的「舊約聖經」(新約是貝多芬的32部鋼琴奏鳴曲),豈是我等小輩敢開口亂評的?    ■最後是關於裝飾音的運用
  •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利奧波德搜羅來的音樂家也個個不白給,所以巴赫來這兒也算看中利奧波德這點,當樂長已經很滿意了。這個樂長卻也來之不易,巴赫為了就任,竟一度被抓進監獄長達一個月之久。原來巴赫在來科登之前,曾在魏瑪的宮廷裡擔任唱詩班的指揮和風琴手,魏瑪公爵有著公爵應有的貴族脾氣,獨斷專行,不聽其他人的任何意見。
  • 巴赫的力量
    實際上能夠接受這種傳說,正是我們聆聽巴赫之前所必需的思想準備。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是一個文化史上的奇蹟,而奇蹟往往最容易被湮沒。當原本平凡的孟德爾頌在肉鋪裡發現包肉的紙上寫有「吾主受難曲,根據馬太福音,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字樣時,他的心跳停止了,血液也凝固了。就像流星落入他的生命裡,他的生命價值得到了最崇高的體現。
  • 為什麼巴赫被音樂界奉為神明
    單讀編輯何珊珊的推薦語:我學習彈奏古典音樂時期,最喜歡的作曲家就是巴赫。我痴迷於讀他複雜又規整的樂譜,喜歡彈奏出平穩發展的旋律、層次豐富的和聲,以及點綴著的裝飾音。巴赫被音樂界奉為神明,因為極少人能寫出如此深不可測的音樂,他的作品就是音樂理論本身。但作曲技術高超並不是巴赫吸引我的唯一原因。
  • 巴赫音樂作品演奏指南
    須知巴赫音樂的靈魂便在作品的框架之中,因此演奏者必須仔細分析框架內的音型、節奏、旋律、橫向與縱向的對位結合。了解巴赫作曲背景、意圖、和結構框架中分析巴赫的音樂演奏風格,在簡單質樸的音樂語語言去住抓住每位聽眾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