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enn Gould 1955年《哥德堡變奏曲》錄音的最新版 LP,噪音已經降至聽不見
曾買過一張羅莎琳特瑞克彈的巴赫的《戈爾德堡變奏曲》CD。這是一張音樂加總譜的高科技產品,「CD - pluscore」,出版於1999年。放在電腦上邊聽邊看,我驚異人類對完美的追逐精神猶如巴赫的音樂,層層遞進,生生不息。如今電腦系統也體現巴赫變奏曲的精神實質,在不間斷的意念擴張和形式發展中取得自我肯定與完善。對於羅莎琳的演奏我沒什麼好說的,看屏幕中遊標在樂譜上移動,讚嘆中好像丟失了一些純聽覺上的快感。
Rosalyn Yureck 演奏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對於巴赫這樣一位人類音樂的精神領袖,其實說任何話都是不恭敬的。記得小時候彈巴赫是件苦差事,從小曲到二部三部創意曲;協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帕提塔、前奏曲與賦格,仿佛一輩子都彈不完。事實上也彈不完。要是彈一首二重或三重賦格曲,沒個把月時間,各個聲部想要獨立,簡直是做夢。至於巴赫其它體裁的作品,如弦樂、合唱、管風琴或其它形式的音樂,如各種無伴奏,都是以後邊學邊聽到的。
Glenn Gould 的巴赫 Partita 錄音
我過三十歲才感到巴赫的博大精深。很少聽到能真正打動我的巴赫演奏,直到有一天偶爾聽到古爾德,那位加拿大傳奇鋼琴家,他真正打動了我。那天我正在賓州的高速公路上開車,電臺裡突然放古爾德彈的《戈爾德堡變奏曲》。我記得差一點把車停下來,太震驚了。我從未想到巴赫可以彈成這樣,或者說本來就應該這樣彈。從此開始聽他彈巴赫,艱深的理智思維和豐富的內心情感開始在內心構架起一座座拱型橋梁,高度複雜而又極端清晰的思維傾向開始在心中佔上風。不露聲色,高潔與純淨成了那時對音樂的唯一追求。應該說,巴赫是在那時開始影響自己的,而造成這一影響的主要原因是古爾德,這位我當時並不太知曉的鋼琴家。至今我仍念念不忘這位古爾德,只要有他的唱片,都要買下來。去年SONY出了他的錄音全集,「買下」他已經是件容易的事。
Sony 出版的 Glenn Gould 的錄音全集,全部 Remastered
巴赫音樂中無以倫比的結構會激發每一個人對控制和張力的興趣,能使人對人類的內在力量、智力光彩賦予更多的憧憬。有人形容巴赫的多聲思維近乎於神學語言,是來自更高天國的精神啟示錄,與祈禱者概念非常接近,這是一種近乎崇敬的默想。我看巴赫卻更平民化,他的音樂反映了他前人的成果,到他是這類音樂的頂點;同時又預示音樂以後發展的道路。因此他的音樂是十分入世的。他那些快速運行的旋律線,清風般掠過人們的心靈,循規蹈矩中激發了人們無數想像與叛逆精神;他那莊嚴的慢板,使人感到生命的有限,感慨謂嘆中使人感到光榮與崇敬;而他最令人蕩氣廻腸的音樂結構,卻使人感到宇宙的和諧與心靈宏大之無邊無際。感覺中巴赫應是沉重的,然而他的音樂卻是人類有史以來最讓人輕鬆而充滿信心並且激動人心。這才是巴赫的音樂。
Sony 出的《哥德堡變奏曲》特級版CD, 那時降噪還沒有達到第一張照片的LP水品
不久前有朋友問我,現在最想作的是哪種形式的音樂。我回答說,最想作的是「巴赫」 。十幾年音樂實踐,各種音樂體裁形式幾乎都試過了,唯獨沒試過純復調形式的大型創作。現代音樂許多品作中貼進巴赫的片段,像在一件時裝中最顯著部位鑲上一塊名貴的飾物,往往出人意料,但也常暴露出無法掩飾的淺薄。坦率說我很想這麼做,但是不敢。因為沒這樣的心智。
Glenn Gould 的巴赫協奏曲錄音
我很欽佩蕭士塔高維奇在很短的時間內作出一本肖氏的《前奏曲與賦格》,據說他是為了回敬當時西方評論家說俄羅斯作曲家「沒有技術」。我過四十才寫了自己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交響樂,我相信也會有「巴赫」式的內心召喚,能否出一本自己的《前奏曲與賦格》不敢說,但在生活及藝術積累中我相信這種心態一定會到來。
Alexandre Tharaud 演奏的《哥德堡變奏曲》LP
朱小枚演奏的《賦格的藝術》LP
演奏: Glenn Gould
錄音: Clumbia 公司,1955年 6月10
日、14-16日錄於紐約 30街
哥倫比亞錄音棚
製作人: Howard H.Scott
發行: 1956年1月3日
這是最新《哥德堡變奏曲》LP 封底。寫明用 DMM Cutting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