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在社交場合談論什麼樣的音樂話題顯得既通俗又有格調?那我一定會回答:聊巴赫!!!
通俗,因為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與貝多芬、莫扎特齊名,世人皆知。顯得有格調,是因為他的音樂不僅可以從專業角度談論,更可以上升到數學、宗教學範疇。
《十二平均律》作為一部艱澀難懂的音樂作品,位列維基百科詞條內「巴赫知名作品」第一位。全套作品共分兩卷,各24組前奏曲+賦格,包含了24個大小調。
要知道,在這之前同時期的大部分作家都還在用「中庸率」、或更古老的音律方法創作。
這些音律呢,都有個共同的BUG——不能運用在所有調式上,就是俗稱的「不好轉調」。我們知道,聲音是通過振動產生的,每個音都有它自己的赫茲數。兩個音之間的赫茲數如果可以形成簡單整數比的話,比如2:1、3:2、4:3,聽起來就會很和諧。
最早畢達哥拉斯發明「五度相生律」,在西方音樂界使用了很久。這個音律裡的「完全五度」——像Do-So這樣的組合很好聽,但大三度——像Do-Mi這樣的組合就不好聽。下圖我們可以看到,Do(藍點)So(綠點)振動比例為2:3,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簡單整數比;而Do(藍點)Mi(黃點)振動比例是64:81,所以聽起來會有點兒刺耳。
「中庸率」則剛好相反,三度音振動比例4:5,很好聽;五度音又很難聽……
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作曲家寫作時只能刻意規避掉一些調式,以避免出現不和諧的聲音,這就大大減低了創作可能性。所以可想而知,《十二平均律》的出現簡直是作曲技術上的極大突破。
雖然《十二平均律》並不能算是第一部使用了所有調式的作品,卻在業內擁有極高聲譽,影響力十足。巴赫也因為這部作品,被後世奉為音樂之父。
但……你知道嗎?其實巴赫只能算是最早實踐十二平均律的作曲家,因為這個玩意兒,是中國人發明的!
上面說到「五度相生律」、「中庸率」的時候,肯定就有同學默默Diss,幹嘛把音律調來調去啊,直接平分不香嗎?一共就這麼12個音,算個平均數,讓音和音之間的振動比例都一樣,就不會出現特別不和諧的聲音了呀~
嗯,沒毛病,十二平均律用的就是這個套路。但問題是……古代人算不出來這個平均數值,因為他們不會開根…號……
當然也不是都不會,在我大明朝,一位名叫朱載堉的人,就用一個81位的巨型大算盤開出來了這個次方根,直接算到小數點後24位,得出了平均律常數——1.059463094359……
有了這個數值後,我們可以隨便找一個頻率,乘這個平均律常數,就能得到高半音的頻率。重複這個步驟12次之後,第13個音的頻率剛剛好是第一個音的2倍。這種在一個八度內完全平分12個音的方式幾乎跟現代的音律系統(等率equal temperament)一致,就問你牛不牛!!!
朱載堉何許人也?正式身份是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音樂家、舞蹈學家、作家、樂器製造師等等等等……而非正式身份,是一個王爺,血統純正那種,朱元璋的九世孫。
這個王爺之所以不走尋常路呢,是因為15歲時,自己的父親含冤被囚,他心中憤恨,就在宮外築了間小土屋,從此不問世事,潛心研究音律。研究研究著就上了癮,直到父親病逝,他也沒有承襲爵位,只是自稱道人,遷居出封地。
朱載堉一生著有《樂律全書》四十卷、《嘉量算經》三卷、《律例融通》、《萬年曆》、《歷學新說》等等等等……內容涉及面之廣,讓人由衷感嘆——明朝的這些個皇子王爺,好像除了搞政治不行,幹啥都很厲害!
所以,真正的「平均律」指的是一種在中國明代被發明出來的音律。後來呢,這個音律經由傳教士利瑪竇帶回歐洲,經過巴赫等作曲家的實踐、推廣,才廣為人知。
但由於巴赫譜寫的這部《十二平均律》太過著名,導致很多同學們概念混淆,以為平均律是一部音樂作品。
好吧,下次出去喝酒時是不是就有談資啦?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哦!我們每周都會推送好玩的音樂內容,下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