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平均律是中國人發明的?!

2021-02-19 豌豆的練琴日記

如果有人問,在社交場合談論什麼樣的音樂話題顯得既通俗又有格調?那我一定會回答:聊巴赫!!!

通俗,因為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傑出、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與貝多芬、莫扎特齊名,世人皆知。顯得有格調,是因為他的音樂不僅可以從專業角度談論,更可以上升到數學、宗教學範疇。

《十二平均律》作為一部艱澀難懂的音樂作品,位列維基百科詞條內「巴赫知名作品」第一位。全套作品共分兩卷,各24組前奏曲+賦格,包含了24個大小調。

要知道,在這之前同時期的大部分作家都還在用「中庸率」、或更古老的音律方法創作。

這些音律呢,都有個共同的BUG——不能運用在所有調式上,就是俗稱的「不好轉調」。我們知道,聲音是通過振動產生的,每個音都有它自己的赫茲數。兩個音之間的赫茲數如果可以形成簡單整數比的話,比如2:1、3:2、4:3,聽起來就會很和諧。

最早畢達哥拉斯發明「五度相生律」,在西方音樂界使用了很久。這個音律裡的「完全五度」——像Do-So這樣的組合很好聽,但大三度——像Do-Mi這樣的組合就不好聽。下圖我們可以看到,Do(藍點)So(綠點)振動比例為2:3,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簡單整數比;而Do(藍點)Mi(黃點)振動比例是64:81,所以聽起來會有點兒刺耳。

「中庸率」則剛好相反,三度音振動比例4:5,很好聽;五度音又很難聽……

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作曲家寫作時只能刻意規避掉一些調式,以避免出現不和諧的聲音,這就大大減低了創作可能性。所以可想而知,《十二平均律》的出現簡直是作曲技術上的極大突破。

雖然《十二平均律》並不能算是第一部使用了所有調式的作品,卻在業內擁有極高聲譽,影響力十足。巴赫也因為這部作品,被後世奉為音樂之父。

但……你知道嗎?其實巴赫只能算是最早實踐十二平均律的作曲家,因為這個玩意兒,是中國人發明的!

上面說到「五度相生律」、「中庸率」的時候,肯定就有同學默默Diss,幹嘛把音律調來調去啊,直接平分不香嗎?一共就這麼12個音,算個平均數,讓音和音之間的振動比例都一樣,就不會出現特別不和諧的聲音了呀~

嗯,沒毛病,十二平均律用的就是這個套路。但問題是……古代人算不出來這個平均數值,因為他們不會開根…號……

當然也不是都不會,在我大明朝,一位名叫朱載堉的人,就用一個81位的巨型大算盤開出來了這個次方根,直接算到小數點後24位,得出了平均律常數——1.059463094359……

有了這個數值後,我們可以隨便找一個頻率,乘這個平均律常數,就能得到高半音的頻率。重複這個步驟12次之後,第13個音的頻率剛剛好是第一個音的2倍。這種在一個八度內完全平分12個音的方式幾乎跟現代的音律系統(等率equal temperament)一致,就問你牛不牛!!!

朱載堉何許人也?正式身份是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音樂家、舞蹈學家、作家、樂器製造師等等等等……而非正式身份,是一個王爺,血統純正那種,朱元璋的九世孫。

這個王爺之所以不走尋常路呢,是因為15歲時,自己的父親含冤被囚,他心中憤恨,就在宮外築了間小土屋,從此不問世事,潛心研究音律。研究研究著就上了癮,直到父親病逝,他也沒有承襲爵位,只是自稱道人,遷居出封地。

朱載堉一生著有《樂律全書》四十卷、《嘉量算經》三卷、《律例融通》、《萬年曆》、《歷學新說》等等等等……內容涉及面之廣,讓人由衷感嘆——明朝的這些個皇子王爺,好像除了搞政治不行,幹啥都很厲害!

所以,真正的「平均律」指的是一種在中國明代被發明出來的音律。後來呢,這個音律經由傳教士利瑪竇帶回歐洲,經過巴赫等作曲家的實踐、推廣,才廣為人知。

但由於巴赫譜寫的這部《十二平均律》太過著名,導致很多同學們概念混淆,以為平均律是一部音樂作品。

好吧,下次出去喝酒時是不是就有談資啦?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哦!我們每周都會推送好玩的音樂內容,下周見!

相關焦點

  • 講座綜述|十二平均律與十二平均音
    本次講座由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趙維平教授主持,內容涉及律學、音樂史學、音樂聲學等多個方面,主要就中、西方十二平均律產生的歷史淵源、意義及實際運用等問題展開了討論,並從聲學的角度闡述了人們對於十二平均音的實際追求的理論原理。講座分為三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平均律產生的緣由。在這一部分中,鄭榮達教授對中西方產生十二平均律的不同需要和背景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 十二平均律竟然是隱形的中國四大發明?! | 形而上樂EP.02
    明代樂律學家、音樂家、數學家、樂器製造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散曲作家,首創十二平均律。-- 維基百科 - 朱載堉(圖片壹,朱載堉,來源:網絡,侵刪)其實在寫這篇文之前,我也不曾想過,統治現代音樂的定調規則,竟然是由一個漢人率先發明的。
  • 一篇文章讓你秒懂「十二平均律」!
    近期有琴友給小編留言,想重新學習一下十二平均律,希望小編幫忙出一篇相關的文章。 「律」,指音律,是為了讓音樂規範化,人們特意將一組高低不同的音符所組成的體系,以及這些音符之間的相互關係。音律決定了調式音高,是在漫長的音樂實踐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 十二平均律拍音的聽音練習上
    今天,人們採用的調律法多數是從慶巴羅古鋼琴(CLav-icembao1)調律法演變而來。
  • 巴赫 十二平均律 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 BWV846
    《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 【十二律節令】夾鍾之音·驚蟄·二月節
    《孝經緯》曰:「雨水後十五日,鬥指甲,為驚蟄。蟄者,蟄蟲震起而出也。」古人將驚蟄分為三候:「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預防春困:1在睡前半小時摒棄雜念,心情平靜,有利於入睡;2稍微活動一下身體,有利於身體的舒展和放鬆;3睡前洗臉、洗腳,按摩面部和搓腳心。可推動血氣運行,溫補臟腑,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的疲勞,利於入睡。
  • 【十二律節令】夾鍾之音•春分•二月節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古人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黃帝內經·素問》的「脈要精微論」稱:「頭者,精明之府」,它不但穴位豐富,而且是人體經絡匯集的重要部位,「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頭面」。
  • 巴赫平均律中的神學精神
    同時,巴赫確立十二平均律的原則使他的創作造詣達到了頂峰。 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調式及大小調作成的前奏曲和賦格,巴赫把八度音程等分為十二個半音的律制,此時的律制已是近乎現代的「純律」。巴赫把平均律運用於24個大小調,從此一本具有理性精神的鋼琴著作便產生了。在巴赫的平均律中,前奏曲作為一個即興的部分顯的比較隨意,而賦格的寫作則運用了嚴格的復調寫作手法,它們大多有一個主題形態,而後在全曲中進行發展變化,這樣樂曲的整體性便顯的格外統一。音樂處處透露著一種形散而神不散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便是巴赫所崇昌的神學精神。因此,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也被稱作」舊約全書」。
  • 專業二十平均律調音器蘋果版下載_專業二十平均律調音器iOS版免費...
    專業二十平均律調音器 音樂視頻 大小: 346.4 MB
  • 生命之初:巴赫十二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 欣賞12個最美妙的演繹
    如果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通往聖殿之路,那其中的一把鑰匙,一定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 這個影印副本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扉頁,上面是巴赫本人優雅秀美的手跡,扉頁上寫道: 十二平均律即為大調三度(
  • 樂理是哪個神仙發明的?
    前兩期我講了神仙發明了樂器的故事,音樂要發展還需要理論支撐,今天我們講講折磨人的樂理是從哪開始的,不是神話了,咱們整點兒科學。其實不光是希臘神話,在每一個地域的文化裡,都有關於音樂和樂器的傳說。但是要把樂器做出來,而且要漂亮要精準,除了赫爾墨斯,還少不了數學家的幫忙。下面這位就是推進音樂發展的數學家——這個名字是不是有一丟丟的熟悉?
  • 生命之初:巴赫十二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 欣賞12個最美妙的演繹
    如果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通往聖殿之路,那其中的一把鑰匙,一定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 這個影印副本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扉頁,上面是巴赫本人優雅秀美的手跡,扉頁上寫道: 十二平均律即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1722年寫下的這部《十二平均律》,第一次呈現給世人真正可供演奏的所有二十四個大小調的樂曲。 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奉為鋼琴家的舊約聖經,開啟通往音樂聖殿之路。而人們通過聆聽,尋找與上帝接近的方式。 蕭邦曾經說,它是音樂的全部,也是終結。
  • 吉他初學,一定要弄懂12平均律與吉他的關係,值得看看
    初學吉他,一定要學的樂理知識,就是要把12平均律與吉他的關係搞得明明白白,這樣你再學吉他彈唱啊,學吉他指彈啊,都會有的放矢,越學越快,不然,你只能原地踏步走。海子對初學吉他的小顧說了這樣一番話,今天就海子講的12平均律與吉他的關係分享給愛吉他的朋友。如有不對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 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 鋼琴家的「舊約全書」
    最初,巴赫於1722年創作了一組在全部二十四個大小調上的前奏曲與賦格,標題上寫著「為使好學的音樂青年從中獲益,特別是供熟悉此類技巧的人消遣」。巴赫後來於1742年又創作了同樣形式的第二組樂曲,但標題僅為「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現在,這兩組作品通常作為第一卷和第二卷被合稱作「平均律鍵盤曲集」。《平均律鍵盤曲集》被廣泛看作是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 電影《沉靜如海》與巴赫的平均律
    而巴赫的平均律作為整個故事線索貫穿全片。誰說平均律只是不斷重複的枯燥旋律呢。巴赫其實是個浪漫的傢伙呢。今天,邋遢君將以這部電影為線索來談談巴赫的樂曲。廢話不多說,點開意公子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巴赫《 no.846》作為背景樂,小課堂開講了。
  • 薦碟/鋼琴大師:希夫「巴赫平均律」的權威詮釋者——學習復調必聽專輯!
    第一次聽希夫的演奏是最早買的一套《巴赫平均律》專輯,之後再買的大師「李赫特」的平均律就再聽不進去了,我認為還是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更好些。 雖然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堪稱完美,但是他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集》卻是我認為「不能聽的」!這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他演奏的莫扎特我只能作為收藏但永遠不會去聽。希夫演奏的《斯卡拉蒂15首》也是不錯的版本。推薦給大家。另外我還收藏有他演奏的一套蕭邦練習曲DVD也還不錯。希望以後有機會分享給大家。
  • 音樂的律制:平均律,五度相生律和純律
    律制是一種規定一組音階內各個音的音高的方法。本文主要討論三種常見的律制:五度相生律,新十二平均律和純律。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為律制的一種,特點為每兩個相鄰音的音高間距離相同的音程。在古典音樂和西方音樂中,最為常見的律制為十二平均律:將一個八度等分成十二份,每一個等分稱為一個半音,兩個半音合為一個全音。
  • 在樂律學上有哪項重大成就?
    他所做成的十二支不同調的竹笛,其音孔是按「三分損益法」而得吹孔至不同音孔的距離,他發現這樣的孔指音不準。他在制笛過程中,經過反覆推敲、實踐,他終於發明了運用「管口校正」的方法。    到了南朝,也就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424—452在位) 時,御史中丞何承天(370—447)為解決從仲呂還生黃鐘不能回到本律的問題,他別開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又稱為新律),也就是說,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用以解決三分損益法得出的十二律不準的問題,他的思路不同於漢代的京房六十律)。
  • 十二律學員考級,評委竟然這麼說!
    十二律鋼琴優秀學員程梓萱十二律鋼琴優秀學員範雅寒十二律鋼琴優秀學員蔣浩龍十二律鋼琴優秀學員李樂穎孫老師震驚的讚許了十二律鋼琴參試學員的高水平演奏,稱讚道「一個學生能教好很容易,一群學生都有如此高的水準實在難得。孩子們都非常優秀,手指乾淨,基本功紮實,音樂表現力強。」      孫老師主動認識十二律鋼琴教師團隊與十二律鋼琴品牌文化,給予十二律鋼琴教師團隊與學員高度的評價,並提出寶貴的建議。
  • 都有哪些發明你以為是外國的發明,但事實上是中國人發明的
    文/都有哪些發明你以為是外國的發明,但事實上是中國人發明的 小可愛們歡迎來到今天的故事論壇,讓我們一起相約了解歷史 科學不斷的發展,很多的發明也在被不斷的創作,這些發明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無論是古代創造的發明還是現代科技創造的發明都被人們所運用,都知道我們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