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J.S. Bach)的降e小調前奏曲與賦格,《平均律鍵盤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第一卷中的第8首,在聽到古爾達 (Friedrich Gulda) 的演奏之前,我並不曾特別留意,而此刻,一個黃昏,我佇立在陽臺,鳥兒們在樹間下上其音,古爾達沉靜的觸鍵,帶著無以復加的冥想氣息,把我深深地籠罩…… 時光好像突然靜止了…… 我想起一個奇特的表述——「死感常隨的哲性憂鬱」。
我似乎突然明白了巴赫的音樂長久地吸引我的原因,就是這種冥想的氣質。引人沉思和靜觀的巴赫的音樂,帶給你的慰藉,一點也不亞於哲學和宗教。
巴赫的一生,似乎都在時時面對死亡:幼時的雙親,四個兄弟姊妹,自己的數個孩子,第一位妻子,更多的孩子…… 巴赫和愛妻安娜(Anna Magdalena Bach),常常站在埋葬著希望和愛的小墳墓旁,手挽手,默默不語…… 他們倆一共失去了七個孩子。巴赫有時會給安娜念路德(Martin Luther)失去女兒時寫下的文字,以此來安撫她和自己的喪子之痛。也許,死亡的不可預期,比路德的宗教書籍,更能令巴赫陷入沉思,教會他在不時面臨的「死亡」中沉靜地思索「生」的意義。死亡,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終結」的時刻,而是生命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為它時時刻刻在敦促你思索,它無聲地賦予了生命一種完整性。由此,它教會我們懂得對自然和生命的感恩,並以虔敬坦然之心接受每個不可預期的時刻。
對於終有一死的人來說,我們是否還能擁有幸福?我不知道,巴赫是否常常思索這樣的終極問題,而我從巴赫敬奉上帝的音樂中,感到了他的幸福。的確,上帝僅僅顯現給無限接近他的人。
巴赫最讓我著迷的作品,都是復調造詣最高、對位法令人望塵莫及之作:《賦格的藝術》、《哥德堡變奏曲》、《平均律鍵盤曲集》…… 他只要聽到主題,便幾乎在同一時間能想像出作曲家可能的處理手法,並達到巧妙與深意的完美結合。我常常想:巴赫為何如此熱衷於對位這一音樂技法?巴赫教學生像他自己那樣在紙上(而不是藉助鍵盤)譜曲,他習慣於想像他的音樂中有幾個人在交談,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思想和特性。也許,在巴赫的內心,有著無限神奇的聽覺,神奇到始終有著數個高貴的聲音,在進行最純粹的對話。無需求助於音色豐富的色彩性樂器,只要一個鍵盤(羽管鍵琴、楔槌鍵琴或管風琴),巴赫就能像哲學家一樣,與自己快樂地交談。數學的形式,邏輯的結構,精純的哲思,深沉的情感,靈性的詩意…… 要怎樣豐厚深邃的心靈才能在僅僅十根手指下的音符裡融合起所有這些?而所有的音符聽上去卻是那麼的清澈、明淨、單純?
有如柏拉圖以對話錄的方式來著述他的哲學,巴赫以對位法來作曲——想必在諸神的眼中——它們都最接近天國裡的談話方式。
如今,我們無需關心《平均律鍵盤曲集》是寫於柯騰時期還是萊比錫時期,相隔20年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又是分別給巴赫的哪些孩子充當鍵盤教本的,三百年過去了,這部「音樂中的舊約」,對於每個熱愛它的人都有著深刻而不同的意義。假如巴赫僅僅是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那時代總有一天會追上他;事實上,巴赫不屬於任何時代,他是哲學家意義的音樂家,是「終有一死的神」——屬於被柏拉圖劃歸「神的朋友」的那類人。我們描述巴赫的生平,也可以套用描述哲學家的經典句型:「巴赫出生,工作,死去。」他的音樂,早就脫離了肉身之枷,成為了不朽之物。
潛心(彈奏)巴赫音樂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每日與不朽的事物相伴,儘管他們也終有一死,但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去接近不朽。
黃昏來臨的時候,我佇立在陽臺,空氣中有巴赫的音樂在瀰漫……何為幸福的生活?伊壁鳩魯會說:麵包、水和哲學的葡萄酒。我很幸運,親近巴赫,讓我喝到了最令人沉醉的葡萄酒。
▲ 讓·雅克·桑貝(Jean Jacques Sempe),法國作家、插畫家
《平均律鍵盤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BWV 846–893)是一組由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為鍵盤獨奏樂器而創作的音樂。最初,巴赫於1722年創作了一組在全部二十四個大小調上的前奏曲與賦格,標題上寫著「為使好學的音樂青年從中獲益,特別是供熟悉此類技巧的人消遣」。巴赫後來於1742年又創作了同樣形式的第二組樂曲,但標題僅為「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現在,這兩組作品通常作為第一卷和第二卷被合稱作「平均律鍵盤曲集」。《平均律鍵盤曲集》被廣泛看作是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它規範了早期鍵盤音樂的調子的準確度,讓音樂在任何調上演奏都是悅耳的,不會出現跑調的不協和的現象。他的兩冊《平均律鍵盤曲集》(The Well Tempered Klavier Book 1 and 2)都從鍵盤中的中央C音開始,C大調,C小調,升C大調,升C小調,D小調等等,一直寫了二十四個調,兩冊共有48首曲子。
▲ 《平均律鍵盤曲集》封面
兩卷賦格中最出名的一首是第一卷的第一首前奏曲,由簡單的分解和弦的進行組成。由於C大調前奏曲技巧上的簡單,成為鋼琴初學者必學的曲目之一。這首前奏曲還被古諾改編成了《聖母頌》。
《平均律鍵盤曲集》集復調音樂之大成,精美的旋律、千錘百鍊的主題和難以置信的復調作曲技法隨處可見,代表了巴赫器樂創作的最高成就。在這座完美的音樂大廈面前,後人常常驚嘆弗如。蕭邦曾說:「《平均律鍵盤曲集》是音樂的全部和終結。」
▲ 第一冊(安德拉什·席夫/Proms 2017)
▲ 第二冊(尼古拉伊·德米登科/安吉拉·休伊特)
支持本文請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讓音樂連接你我!
本文作者茗禪是蟄居江南的一位音樂達人,她開辦的古典音樂沙龍影響日盛。如果你是一位對古典音樂抱著足夠忠誠的人,歡迎加入我們的「茗禪古典音樂沙龍」。
需加入者請提出申請。
(謝絕一切非本主題人士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