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平均律 | 死感常隨的哲性憂鬱

2021-12-29 古典音樂

巴赫(J.S. Bach)的降e小調前奏曲與賦格,《平均律鍵盤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第一卷中的第8首,在聽到古爾達 (Friedrich Gulda) 的演奏之前,我並不曾特別留意,而此刻,一個黃昏,我佇立在陽臺,鳥兒們在樹間下上其音,古爾達沉靜的觸鍵,帶著無以復加的冥想氣息,把我深深地籠罩…… 時光好像突然靜止了…… 我想起一個奇特的表述——「死感常隨的哲性憂鬱」。

我似乎突然明白了巴赫的音樂長久地吸引我的原因,就是這種冥想的氣質。引人沉思和靜觀的巴赫的音樂,帶給你的慰藉,一點也不亞於哲學和宗教。

巴赫的一生,似乎都在時時面對死亡:幼時的雙親,四個兄弟姊妹,自己的數個孩子,第一位妻子,更多的孩子…… 巴赫和愛妻安娜(Anna Magdalena Bach),常常站在埋葬著希望和愛的小墳墓旁,手挽手,默默不語…… 他們倆一共失去了七個孩子。巴赫有時會給安娜念路德(Martin Luther)失去女兒時寫下的文字,以此來安撫她和自己的喪子之痛。也許,死亡的不可預期,比路德的宗教書籍,更能令巴赫陷入沉思,教會他在不時面臨的「死亡」中沉靜地思索「生」的意義。死亡,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終結」的時刻,而是生命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為它時時刻刻在敦促你思索,它無聲地賦予了生命一種完整性。由此,它教會我們懂得對自然和生命的感恩,並以虔敬坦然之心接受每個不可預期的時刻。

對於終有一死的人來說,我們是否還能擁有幸福?我不知道,巴赫是否常常思索這樣的終極問題,而我從巴赫敬奉上帝的音樂中,感到了他的幸福。的確,上帝僅僅顯現給無限接近他的人。

巴赫最讓我著迷的作品,都是復調造詣最高、對位法令人望塵莫及之作:《賦格的藝術》《哥德堡變奏曲》《平均律鍵盤曲集》…… 他只要聽到主題,便幾乎在同一時間能想像出作曲家可能的處理手法,並達到巧妙與深意的完美結合。我常常想:巴赫為何如此熱衷於對位這一音樂技法?巴赫教學生像他自己那樣在紙上(而不是藉助鍵盤)譜曲,他習慣於想像他的音樂中有幾個人在交談,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思想和特性。也許,在巴赫的內心,有著無限神奇的聽覺,神奇到始終有著數個高貴的聲音,在進行最純粹的對話。無需求助於音色豐富的色彩性樂器,只要一個鍵盤(羽管鍵琴、楔槌鍵琴或管風琴),巴赫就能像哲學家一樣,與自己快樂地交談。數學的形式,邏輯的結構,精純的哲思,深沉的情感,靈性的詩意…… 要怎樣豐厚深邃的心靈才能在僅僅十根手指下的音符裡融合起所有這些?而所有的音符聽上去卻是那麼的清澈、明淨、單純?

有如柏拉圖以對話錄的方式來著述他的哲學,巴赫以對位法來作曲——想必在諸神的眼中——它們都最接近天國裡的談話方式。

如今,我們無需關心《平均律鍵盤曲集》是寫於柯騰時期還是萊比錫時期,相隔20年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又是分別給巴赫的哪些孩子充當鍵盤教本的,三百年過去了,這部「音樂中的舊約」,對於每個熱愛它的人都有著深刻而不同的意義。假如巴赫僅僅是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那時代總有一天會追上他;事實上,巴赫不屬於任何時代,他是哲學家意義的音樂家,是「終有一死的神」——屬於被柏拉圖劃歸「神的朋友」的那類人。我們描述巴赫的生平,也可以套用描述哲學家的經典句型:「巴赫出生,工作,死去。」他的音樂,早就脫離了肉身之枷,成為了不朽之物。

潛心(彈奏)巴赫音樂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每日與不朽的事物相伴,儘管他們也終有一死,但是能在最大程度上去接近不朽。

黃昏來臨的時候,我佇立在陽臺,空氣中有巴赫的音樂在瀰漫……何為幸福的生活?伊壁鳩魯會說:麵包、水和哲學的葡萄酒。我很幸運,親近巴赫,讓我喝到了最令人沉醉的葡萄酒。

▲ 讓·雅克·桑貝(Jean Jacques Sempe),法國作家、插畫家

《平均律鍵盤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BWV 846–893)是一組由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為鍵盤獨奏樂器而創作的音樂。最初,巴赫於1722年創作了一組在全部二十四個大小調上的前奏曲與賦格,標題上寫著「為使好學的音樂青年從中獲益,特別是供熟悉此類技巧的人消遣」。巴赫後來於1742年又創作了同樣形式的第二組樂曲,但標題僅為「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現在,這兩組作品通常作為第一卷和第二卷被合稱作「平均律鍵盤曲集」。《平均律鍵盤曲集》被廣泛看作是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它規範了早期鍵盤音樂的調子的準確度,讓音樂在任何調上演奏都是悅耳的,不會出現跑調的不協和的現象。他的兩冊《平均律鍵盤曲集》(The Well Tempered Klavier Book 1 and 2)都從鍵盤中的中央C音開始,C大調,C小調,升C大調,升C小調,D小調等等,一直寫了二十四個調,兩冊共有48首曲子。

▲ 《平均律鍵盤曲集》封面

兩卷賦格中最出名的一首是第一卷的第一首前奏曲,由簡單的分解和弦的進行組成。由於C大調前奏曲技巧上的簡單,成為鋼琴初學者必學的曲目之一。這首前奏曲還被古諾改編成了《聖母頌》。

《平均律鍵盤曲集》集復調音樂之大成,精美的旋律、千錘百鍊的主題和難以置信的復調作曲技法隨處可見,代表了巴赫器樂創作的最高成就。在這座完美的音樂大廈面前,後人常常驚嘆弗如。蕭邦曾說:「《平均律鍵盤曲集》是音樂的全部和終結。」

▲ 第一冊(安德拉什·席夫/Proms 2017)

▲ 第二冊(尼古拉伊·德米登科/安吉拉·休伊特)

支持本文請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讓音樂連接你我!

本文作者茗禪是蟄居江南的一位音樂達人,她開辦的古典音樂沙龍影響日盛。如果你是一位對古典音樂抱著足夠忠誠的人,歡迎加入我們的「茗禪古典音樂沙龍」。

需加入者請提出申請。

(謝絕一切非本主題人士進入)

相關焦點

  • 巴赫平均律中的神學精神
    推薦大家閱讀本文,本文稍微有一點空,但作為紀念沒問題未來我們也會推薦更多巴赫研究一起聽巴赫一、巴赫平均律創作概況(一)巴赫音樂特點簡介 巴赫是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的體裁創作涉獵廣泛,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同時,巴赫確立十二平均律的原則使他的創作造詣達到了頂峰。
  • 平諾克的巴赫平均律
    我們終於等到了古樂名家平諾克的巴赫《平均律曲集》了!
  • 電影《沉靜如海》與巴赫的平均律
    而巴赫的平均律作為整個故事線索貫穿全片。誰說平均律只是不斷重複的枯燥旋律呢。巴赫其實是個浪漫的傢伙呢。今天,邋遢君將以這部電影為線索來談談巴赫的樂曲。廢話不多說,點開意公子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巴赫《 no.846》作為背景樂,小課堂開講了。
  • 巴赫平均律
    (抱歉,沒有找到原版資源)巴赫的曲子是寫給上帝聽的/01.今天聽巴赫平均律那時我看見遠處的燈火映在車窗上,影影綽綽,安靜冗長的像一場奔赴。細密的雨滴打在玻璃窗上,混著鋼琴低淺吟唱,空調嗡嗡運轉,以及我綿長的呼吸,那些聲音把我的意識抽離,使這場有目的的奔赴遙遠得近乎失真。我透過雨幕看向漆黑天空的一角,這時那些雨滴穿過燈火和我的眼睛,竟是異常璀璨的。
  • 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 鋼琴家的「舊約全書」
    巴赫在一些前奏曲與賦格中重用了他之前的作品,例如作於1720年的《寫給威爾海姆·弗裡德曼·巴赫的鍵盤小曲集》中包含了11首前奏曲的原型。第一卷的升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本來是C大調,巴赫後來添加了有7個升號的調號,並調整了一些臨時升降號,從而將樂曲轉移到了所需的調上。
  •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作品分析
    【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鋼琴課堂」關注。 根據《平均律》手稿上巴赫所附加的修改和訂正,兩者相比可看出隨著歲月的流逝,巴赫的作曲技巧又有了顯著的成長。另外,雖無確證,但從風格上看,各賦格之間也可以窺出年代的差距。  標題「平均律」是指把八度音程等分為十二個半音的律制。此法在今天已是常識,但在巴赫時代的律制是近乎現代的「純律」的。
  • 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 | 音樂的全部和終結
    最初,巴赫於1722年創作了一組在全部二十四個大小調上的前奏曲與賦格,標題上寫著「為使好學的音樂青年從中獲益,特別是供熟悉此類技巧的人消遣」。巴赫後來於1742年又創作了同樣形式的第二組樂曲,但標題僅為「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現在,這兩組作品通常作為第一卷和第二卷被合稱作「平均律鍵盤曲集」。《平均律鍵盤曲集》被廣泛看作是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 巴赫 十二平均律 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 BWV846
    《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 音樂 巴赫的平均律
    我最早聽它是一盤翻錄的烏克蘭鋼琴家裡赫特演奏的磁帶,開篇的前奏曲那種清新著一浪推一浪,水波蕩漾,漣漪彼此盤旋又舒展的景象,牽動我感動不已。它所引向的賦格曲,則像是在一次次複述中,一層疊一層,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複述中不斷變化、對比,越追求層疊越多,越層疊追求越豐滿。我是通過這盤磁帶,才理解了巴赫的對位魅力——他的對位展示的是一種天才的邏輯關係,他的音樂本身就是哲學或者數學。
  • 巴赫 平均律鋼琴曲集第1卷(席夫)
    《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平均律是歐洲音樂的基本律制。
  •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各首的難度及彈奏技巧
    在完成巴赫創意曲作品的學習後,就將進入體現巴赫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的大百科全書,即對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學習。《平均律》共分兩卷,是按同樣的形式組成的,每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賦格曲都是由一個共同的調性統一起來的獨立作品。前奏曲和賦格曲連在一起,既形成對比,又起著補充作用。
  • 薦碟/鋼琴大師:希夫「巴赫平均律」的權威詮釋者——學習復調必聽專輯!
    第一次聽希夫的演奏是最早買的一套《巴赫平均律》專輯,之後再買的大師「李赫特」的平均律就再聽不進去了,我認為還是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更好些。因為這套專輯更符合巴赫的「半觸鍵」演奏方法,且更安靜、平穩,層次更清晰。 雖然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堪稱完美,但是他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集》卻是我認為「不能聽的」!這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他演奏的莫扎特我只能作為收藏但永遠不會去聽。希夫演奏的《斯卡拉蒂15首》也是不錯的版本。推薦給大家。另外我還收藏有他演奏的一套蕭邦練習曲DVD也還不錯。
  • 一篇文章讓你秒懂「十二平均律」!
    近期有琴友給小編留言,想重新學習一下十二平均律,希望小編幫忙出一篇相關的文章。 「律」,指音律,是為了讓音樂規範化,人們特意將一組高低不同的音符所組成的體系,以及這些音符之間的相互關係。音律決定了調式音高,是在漫長的音樂實踐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 生命之初:巴赫十二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 欣賞12個最美妙的演繹
    如果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通往聖殿之路,那其中的一把鑰匙,一定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 這個影印副本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扉頁,上面是巴赫本人優雅秀美的手跡,扉頁上寫道: 十二平均律即為大調三度(
  • 十二平均律是中國人發明的?!
    巴赫也因為這部作品,被後世奉為音樂之父。但……你知道嗎?其實巴赫只能算是最早實踐十二平均律的作曲家,因為這個玩意兒,是中國人發明的!上面說到「五度相生律」、「中庸率」的時候,肯定就有同學默默Diss,幹嘛把音律調來調去啊,直接平分不香嗎?
  • 生命之初:巴赫十二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 欣賞12個最美妙的演繹
    如果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通往聖殿之路,那其中的一把鑰匙,一定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 這個影印副本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扉頁,上面是巴赫本人優雅秀美的手跡,扉頁上寫道: 十二平均律即 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奉為鋼琴家的舊約聖經,開啟通往音樂聖殿之路。而人們通過聆聽,尋找與上帝接近的方式。 蕭邦曾經說,它是音樂的全部,也是終結。這部著作除了在音樂創作領域中作出的非凡貢獻外,音樂本身帶給人們以無限的空間。整體上華麗而不失細膩、偶爾誇張而不失平衡。在感情上,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巴赫是巴赫,就像上帝是上帝
    在這裡,我突然感到作為一個單純的音樂聽眾的快樂,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在網上,許多學鋼琴的朋友都在抱怨練習平均律時的無聊與枯燥,平均律的曲子幾乎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對於學習鋼琴的朋友來說這無異於每天只吃米飯的痛苦,而一旦過了這個痛苦的練習階段,他們又出乎意料地一致認為還是平均律最值得反覆彈奏。借用格倫·古爾德的一段話:「我實在想不出還有誰的音樂能如此包羅萬象,如此深刻地感動我。
  • 領導幹部減壓利器:巴赫的音樂可以激活右交感神經
    1717-1723年他所作的重要作品有歷史上最早將十二平均律系統地應用與創作實踐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以及古鋼琴曲《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布蘭登堡協奏曲》等。後他在萊比錫任聖多馬斯教堂及其附屬歌唱學校任校長和教師,直至在當地去世。巴赫在萊比錫的二十七年工作繁重,但是依然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馬太受難曲》、《音樂的奉獻》。
  •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理解
    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頂峰之作——《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被稱為是鋼琴音樂的「舊約全書」,是鋼琴演奏者的必修教材。《平均律》共分兩卷,第一卷的前奏曲與巴赫前期的作品相近,具有練習曲的特徵。第二卷的前奏曲除了個別外,其它則都是旋律性很強、對位技術非常高的作品,曲式結構上已有了較強的獨立性。上下兩卷的賦格也有差異,第二卷音樂更加內在、深沉,技術嫻熟,手法多樣。
  • 音樂巨匠|巴赫,穿越時空的留聲機
    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這是絕大多數人的人生,巴赫的人生正是這些平凡的典範,如同巴赫對自己唯一的評價:「我工作努力。」魏瑪、科騰和萊比錫的高光時刻/萊比錫時期,作為聖·託馬斯教堂的樂長,巴赫的心態更趨平和。這一時期的作品主體自然是每年為聖·託馬斯教堂禮拜及節慶日而作的250部清唱劇及5首受難曲、6首彌撒曲。不容忽視的是巴赫在這個時期對他的藝術創作有重要的總結,其結晶為《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哥德堡變奏曲》和《賦格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