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諾克的巴赫平均律

2022-01-05 古典音樂相對論

我們終於等到了古樂名家平諾克的

巴赫《平均律曲集》了!

第一卷日前由DG公司發行了CD

(很可惜不再掛ARCHIV商標,古樂品牌被大公司淡化的結果)

滿懷期待的試聽之後我們簡單聊幾句

特雷沃·平諾克(tevor pinnock)

他1973年創立的英國協奏團

(The English Concert)

從70年代中期開始,就和霍格伍德古樂學院樂團

加迪納的英國獨奏家樂團一起

成為英國本真演奏運動的三駕馬車

在DG旗下的ARCHIV公司

平諾克和他的樂團錄製過不少

至今依然可以做為首選的唱片

《四季》、《異乎尋常》、《鄉村風格》等幾輯

維瓦爾第的著名大協奏曲

三張亨德爾OP6號大協奏曲

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樂隊組曲》、《小提琴協奏曲》

普賽爾的歌劇《迪多與埃涅阿斯》等等

除了樂團錄音

平諾克做為一位優秀的古樂鍵盤演奏家

在ARCHIV錄製過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

《六首帕蒂塔》,鍵盤曲集《和諧的鐵匠》

《早期英國管風琴音樂》,斯卡拉蒂《奏鳴曲集》

這些本真演奏的唱片無論古畫為封面的

精美裝幀還是素雅精緻的錄音

從80年代開始讓國內一批古樂迷們痴狂

平諾克在皇家音樂學院上學的時候

主修就是羽管鍵琴和管風琴

2003年辭去英國協奏團首席指揮的職務以後

他與不同的樂團

不同的藝術家們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合作

在CHANNEL、ORCHARD、CRD、HANSSLER等

唱片公司都有過錄音

從樂隊作品到室內樂到自己的鍵盤獨奏

這次回歸DG的第一個錄音就是

重磅製作的巴赫《平均律曲集》

平諾克在說明書中寫到

自己第一次和《平均律曲集》相遇是在12歲

有人給了他一本曲譜

幾年之後平諾克在收音機中聽到

平均律的前奏曲響起之時

他已經徹底的愛上了這套曲集

20多歲他自己在電臺錄音時演奏過

其中一些前奏曲與賦格

此刻他產生了演奏和錄製全集的想法

因為對巴赫音樂的崇敬

平諾克希望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巴赫

他錄製唱片的工作一再被推遲

直到前不久他決定不再等待

(出生於1948年的平諾克今年已經72歲)

於是第一卷的錄音就在5月1號呈現到我們面前

從音響鳴放出C大調第一首前奏曲開始

DAILY就被平諾克平易近人的演奏粘在座位上

沒有刻意的溫柔,沒有做作的抒情

巴赫音樂中那種嚴肅的復調與對位

以極富畫面感的姿態展開

一切音符都是那麼生機勃勃

單純而美好


DAILY已經滿心期待第二卷儘快發行

推薦購買官方24BIT/192KHZ的數字專輯。


閱讀原文發現《古典音樂Daily流媒體指南》

相關焦點

  • 巴赫平均律中的神學精神
    推薦大家閱讀本文,本文稍微有一點空,但作為紀念沒問題未來我們也會推薦更多巴赫研究一起聽巴赫一、巴赫平均律創作概況(一)巴赫音樂特點簡介 巴赫是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的體裁創作涉獵廣泛,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同時,巴赫確立十二平均律的原則使他的創作造詣達到了頂峰。
  • 電影《沉靜如海》與巴赫的平均律
    而巴赫的平均律作為整個故事線索貫穿全片。誰說平均律只是不斷重複的枯燥旋律呢。巴赫其實是個浪漫的傢伙呢。今天,邋遢君將以這部電影為線索來談談巴赫的樂曲。廢話不多說,點開意公子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巴赫《 no.846》作為背景樂,小課堂開講了。
  • 巴赫平均律
    (抱歉,沒有找到原版資源)巴赫的曲子是寫給上帝聽的/01.今天聽巴赫平均律那時我看見遠處的燈火映在車窗上,影影綽綽,安靜冗長的像一場奔赴。細密的雨滴打在玻璃窗上,混著鋼琴低淺吟唱,空調嗡嗡運轉,以及我綿長的呼吸,那些聲音把我的意識抽離,使這場有目的的奔赴遙遠得近乎失真。我透過雨幕看向漆黑天空的一角,這時那些雨滴穿過燈火和我的眼睛,竟是異常璀璨的。
  • 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 鋼琴家的「舊約全書」
    巴赫在一些前奏曲與賦格中重用了他之前的作品,例如作於1720年的《寫給威爾海姆·弗裡德曼·巴赫的鍵盤小曲集》中包含了11首前奏曲的原型。第一卷的升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本來是C大調,巴赫後來添加了有7個升號的調號,並調整了一些臨時升降號,從而將樂曲轉移到了所需的調上。
  • 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 | 音樂的全部和終結
    最初,巴赫於1722年創作了一組在全部二十四個大小調上的前奏曲與賦格,標題上寫著「為使好學的音樂青年從中獲益,特別是供熟悉此類技巧的人消遣」。巴赫後來於1742年又創作了同樣形式的第二組樂曲,但標題僅為「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現在,這兩組作品通常作為第一卷和第二卷被合稱作「平均律鍵盤曲集」。《平均律鍵盤曲集》被廣泛看作是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 巴赫平均律 | 死感常隨的哲性憂鬱
    巴赫最讓我著迷的作品,都是復調造詣最高、對位法令人望塵莫及之作:《賦格的藝術》、《哥德堡變奏曲》、《平均律鍵盤曲集》…… 他只要聽到主題,便幾乎在同一時間能想像出作曲家可能的處理手法,並達到巧妙與深意的完美結合。我常常想:巴赫為何如此熱衷於對位這一音樂技法?
  •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作品分析
    【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鋼琴課堂」關注。 根據《平均律》手稿上巴赫所附加的修改和訂正,兩者相比可看出隨著歲月的流逝,巴赫的作曲技巧又有了顯著的成長。另外,雖無確證,但從風格上看,各賦格之間也可以窺出年代的差距。  標題「平均律」是指把八度音程等分為十二個半音的律制。此法在今天已是常識,但在巴赫時代的律制是近乎現代的「純律」的。
  • 巴赫 十二平均律 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 BWV846
    《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 巴赫 平均律鋼琴曲集第1卷(席夫)
    《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巴赫鍵盤音樂中最偉大的作品,這套作品是巴赫音樂創作的峰巔,彪羅(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為音樂上的《舊約聖經》。平均律是歐洲音樂的基本律制。
  • 音樂 巴赫的平均律
    我最早聽它是一盤翻錄的烏克蘭鋼琴家裡赫特演奏的磁帶,開篇的前奏曲那種清新著一浪推一浪,水波蕩漾,漣漪彼此盤旋又舒展的景象,牽動我感動不已。它所引向的賦格曲,則像是在一次次複述中,一層疊一層,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複述中不斷變化、對比,越追求層疊越多,越層疊追求越豐滿。我是通過這盤磁帶,才理解了巴赫的對位魅力——他的對位展示的是一種天才的邏輯關係,他的音樂本身就是哲學或者數學。
  • 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各首的難度及彈奏技巧
    在完成巴赫創意曲作品的學習後,就將進入體現巴赫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的大百科全書,即對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學習。《平均律》共分兩卷,是按同樣的形式組成的,每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賦格曲都是由一個共同的調性統一起來的獨立作品。前奏曲和賦格曲連在一起,既形成對比,又起著補充作用。
  • 薦碟/鋼琴大師:希夫「巴赫平均律」的權威詮釋者——學習復調必聽專輯!
    第一次聽希夫的演奏是最早買的一套《巴赫平均律》專輯,之後再買的大師「李赫特」的平均律就再聽不進去了,我認為還是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更好些。因為這套專輯更符合巴赫的「半觸鍵」演奏方法,且更安靜、平穩,層次更清晰。 雖然希夫演奏的巴赫平均律堪稱完美,但是他演奏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集》卻是我認為「不能聽的」!這在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他演奏的莫扎特我只能作為收藏但永遠不會去聽。希夫演奏的《斯卡拉蒂15首》也是不錯的版本。推薦給大家。另外我還收藏有他演奏的一套蕭邦練習曲DVD也還不錯。
  • 十二平均律是中國人發明的?!
    巴赫也因為這部作品,被後世奉為音樂之父。但……你知道嗎?其實巴赫只能算是最早實踐十二平均律的作曲家,因為這個玩意兒,是中國人發明的!上面說到「五度相生律」、「中庸率」的時候,肯定就有同學默默Diss,幹嘛把音律調來調去啊,直接平分不香嗎?
  • 生命之初:巴赫十二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 欣賞12個最美妙的演繹
    如果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通往聖殿之路,那其中的一把鑰匙,一定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 這個影印副本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扉頁,上面是巴赫本人優雅秀美的手跡,扉頁上寫道: 十二平均律即為大調三度(
  • 一篇文章讓你秒懂「十二平均律」!
    近期有琴友給小編留言,想重新學習一下十二平均律,希望小編幫忙出一篇相關的文章。 「律」,指音律,是為了讓音樂規範化,人們特意將一組高低不同的音符所組成的體系,以及這些音符之間的相互關係。音律決定了調式音高,是在漫長的音樂實踐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 生命之初:巴赫十二平均律C大調前奏曲 | 欣賞12個最美妙的演繹
    如果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通往聖殿之路,那其中的一把鑰匙,一定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 這個影印副本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扉頁,上面是巴赫本人優雅秀美的手跡,扉頁上寫道: 十二平均律即 巴赫的這部《平均律鋼琴曲集》被奉為鋼琴家的舊約聖經,開啟通往音樂聖殿之路。而人們通過聆聽,尋找與上帝接近的方式。 蕭邦曾經說,它是音樂的全部,也是終結。這部著作除了在音樂創作領域中作出的非凡貢獻外,音樂本身帶給人們以無限的空間。整體上華麗而不失細膩、偶爾誇張而不失平衡。在感情上,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巴赫是巴赫,就像上帝是上帝
    而至於為什麼要一個人獨享巴赫,這種看法也基於這樣一個廣泛的感受,那就是,許多人無論他的音樂素養如何,聽到巴赫後都如同聽到上帝之聲,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把巴赫和宗教聯繫在一起。在這裡,我突然感到作為一個單純的音樂聽眾的快樂,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在網上,許多學鋼琴的朋友都在抱怨練習平均律時的無聊與枯燥,平均律的曲子幾乎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對於學習鋼琴的朋友來說這無異於每天只吃米飯的痛苦,而一旦過了這個痛苦的練習階段,他們又出乎意料地一致認為還是平均律最值得反覆彈奏。借用格倫·古爾德的一段話:「我實在想不出還有誰的音樂能如此包羅萬象,如此深刻地感動我。
  • 巴赫《十二平均律》極簡欣賞指南
    在巴赫的音樂中,人們的心靈得以淨化和安慰,使內心和諧寧靜,音樂語言極其豐富,除了受到宗教音樂的薰陶,德國民間音樂也對巴赫的音樂創作有著重要影響,巴赫的古鋼琴組曲以及《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部分樂曲都充分的體現出巴赫音樂的世俗性和民間性。
  • 簡述音樂大師巴赫的傳奇
    》平均律是歐洲音樂的基本律制。平均律是一種規律,它對自然律進行修正,將八度音程分為十二半音的調律法,以便於轉調。這種調律法雖在18世紀已被提倡,但一直未被重視,而首先採用這種方法運用全部24調的音樂家,就是巴赫。巴赫創作的《十二平均律集》,首次為平均律的創作樹立典範,影響極為深遠。這套曲集是鋼琴文獻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世人稱為鋼琴音樂的《舊約》。
  • 快速掌握巴赫鋼琴作品的典型特徵
    2.1、十二平均律的運用 十二平均律也被稱作「十二等程律」,它是指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組八度的音分成十二個半音音程的律制,而且這些相鄰兩律之間的振動數之比完全相等。在「十二平均律」中,音樂中的幾個主要和弦音符,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其它幾個音符只有極小差別甚至完全相符,其中半音是十二平均律組織中最小的音高距離。巴赫鋼琴作品中就廣泛使用了十二平均律,他的鋼琴作品風格主要講究不同旋律的對稱性與平等性,樂曲大部分都是在平穩中進行的。例如,他創作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就被稱為音樂裡面的「舊約」,這主要是因為巴赫在平常的創作中非常強調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