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夫演奏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冊
光音讀書會課程指南
解讀巴赫的鍵盤樂種類
導讀:巴洛克時期巴赫的鍵盤樂器包括管風琴和古鋼琴兩大類。巴赫的這兩類作品都有一定的數量,其中管風琴的體裁有三種,包括託卡塔、賦格曲和眾讚歌。賦格曲也屬於古鋼琴的體裁,古鋼琴的音樂體裁包括託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變奏曲(帕薩卡利亞和恰空)、主題與變奏、組曲等。本文作者周上。
1、巴赫的管風琴音樂
管風琴的體裁主要有三種。
(1)託卡塔。這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接近即興創作的體裁,它的技巧性比較高,特別是腳鍵的運用。經常出現的手法有各種模進和模仿對位,偶爾也有短小的主調和聲段落。它一般包括和聲段落,在慢速和快速之間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性質的段落開始,與隨後的比較嚴格的賦格式段落形成對比。所以,託卡塔有時也叫「帶賦格的前奏曲」。後來,賦格式段落這一部分的重要性逐漸增強,最終形成一個獨立的曲子――賦格曲。它經常和位於前面起引子作用的託卡塔、前奏曲或幻想曲形成一種特定的組合,例如「前奏曲與賦格」或「託卡塔與賦格」。
(2)賦格曲。這是一種嚴格運用卡農模仿守法的復調體裁。經文歌式的利切卡和單主題不分段的坎佐納是賦格曲重要的前身。賦格曲有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呈示段,另一個是插段。在呈示段中,主題相繼在主調上和屬調上被陳述和模仿。在插段中,通常要轉調,主題不再完整出現。音樂材料的充分運用將音樂有力地推向一個高潮,最後再回到主調。大小調的調性體系完全成熟和在鍵盤樂器上實行平均律的調音,促使賦格曲得到了最完美的發展。這個發展過程的頂峰就是巴赫創作於1722年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
(3)眾讚歌。以眾讚歌為基礎的音樂體裁有以下四種:眾讚歌賦格曲、眾讚歌前奏曲、眾讚歌變奏曲、眾讚歌幻想曲。
巴赫是位傑出的管風琴演奏家,管風琴音樂創作是他得心應手的領域。早在1720年,漢堡的萊因肯聽了巴赫根據眾讚歌做即興演奏時就說:我以為這種藝術已經死亡,但從你身上我看到他還活著。以路德教派的眾讚歌為基礎寫的管風琴樂曲,本是北德管風琴樂派的一大特點,巴赫繼承了這一傳統,在魏瑪和科騰之初寫的45首眾讚歌前奏曲變成的集子名為《管風琴小曲》。在題詞中,巴赫闡明了教學目的:管風琴小曲給初學演奏管風琴者指出發展眾讚歌的各種方法,並提高它的踏板技術,因為在這些眾讚歌中,踏板的處理是最基本的。但這套眾讚歌前奏曲更重要的價值,在於音樂不僅是根據眾讚歌曲調的編配,而且是進一步把歌詞所表達的內容集中地揭示出來。例如《舊年已過》刻畫災難年代的悲哀痛苦;《在你哪裡有歡樂》表現「我們期待在新年中得到幸福」的歡樂氣氛。他既繼承了北德管風琴樂派的傳統,又研究了義大利管風琴音樂,因此,幾乎所有的管風琴音樂體裁他都有傳世名著,如G大調、g小調、a小調幻想曲與賦格;d小調、F大調託卡塔與賦格;c小調帕薩卡利亞與賦格;前奏曲;管風琴協奏曲及其他題材的管風琴曲。巴洛克管風琴音樂在巴赫手中達到了頂峰。
2、巴赫的古鋼琴音樂
鍵盤樂器的另一類是古鋼琴,它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撥弦古鋼琴,另一種是擊弦古鋼琴。撥弦古鋼琴在14世紀就已經存在了,有大小不同的各種形式,但都是用鍵盤通過固定在一個裝置上的羽毛或皮革的舌狀物而發聲的,因此這種樂器也叫羽管鍵琴。其中兩種體積較小的叫做維吉娜琴和斯皮內特琴,體積較大的形狀類似三角鋼琴、音色尖銳而清晰的,是巴洛克時期演奏通奏低音和音樂會獨奏的主要樂器。擊弦古鋼琴更為古老,在12世紀就有記載。形狀是長方形的,按下琴鍵時,通過固定在另一端的銅製葉片擊弦而發聲,它的音色較柔和,音量較小,通過觸鍵可以使音色細微變化,更適合在家庭或較小的室內演奏。
(1)古鋼琴音樂的體裁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主要有如下一些:託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賦格曲、變奏曲(帕薩卡利亞和恰空)、主題與變奏、組曲、奏鳴曲(大約1690年以後)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主體與變奏和組曲這兩種。17世紀下半葉,很多作曲家開始用一個原創的主題來寫變奏曲。這個主題往往短小如歌,在它陳述之後,跟隨著一系列的變奏段落。這種題材的作品在18世紀逐漸增多,不僅是單獨的作品,而且是多樂章曲式的一個樂章(多為第二樂章)。組曲這種體裁也是在17世紀最後25年間定型的,它來自義大利的室內奏鳴曲,仍然是以四種風格化的舞曲為核心組成的,這些舞曲是:阿拉曼德舞曲(allemande)、庫朗特舞曲(庫朗特舞曲(courant)、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基格舞曲(gigue)。
古鋼琴音樂是巴赫重要的創作領域,巴洛克晚期已基本定型的體裁他都留有傑作。這些作品表現出他對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音樂的吸收融化,綜合成一種博採眾長的國際性風格。他有不少作品的創作目的是教學。如1720-1722年間在克騰寫的創意曲、法國組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以及更早一些約1715年寫的英國組曲都是為古鋼琴教學用。也有一些需要高超技巧的樂曲是為演奏的目的,如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託卡塔與賦格等。
(2)創意曲包含二部與三部各15首。巴赫在該部分的序言說明他的意圖是讓學生「學得歌唱性的演奏風格」,每一首都以一個有特點的樂思為基礎,用各種復調手法加以發展,其深刻體現了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每個樂章大多表達一種感情的特點。
兩集《平均律鋼琴曲集》要求鍵盤樂器按十二平均律調弦。每集24首,分別置於各個大調和小調中。第一集於1722年寫成,技術訓練目的明確,風格統一集中;第二集於1742年集成,含有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每一首均由同一調性上的前奏曲與賦格組合成套,沒有主題上的聯繫,有時感情表達的範疇相似。大部分前奏曲不但有技術訓練的目的,而且有不同的體裁特徵,有的近似託卡塔,有的像創意曲,第一集的第17首就像是單樂章的巴洛克協奏曲。賦格的情況與創意曲一樣,是單一主題發展的探究,但主題個性更加鮮明。有的突出悲痛苦難的形象,有的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有的近似帶世俗風格的舞曲,有的主題富於動力,節奏生動活潑。第一集第五首(D大調)鮮明的附點節奏及主調音樂織體,使它顯得果斷堅毅。巴洛克晚期的音樂家喜好把人類的感情歸成不同的類型,巴赫寫作的賦格主題是如此豐富多樣,是人們審視巴洛克感情類型和表達音樂詞彙的最好途徑。
(3)巴赫共作有三集組曲,分別稱為法國組曲、英國組曲(標題並非巴赫所加)和帕蒂塔,各集均包含6套,每套都以巴洛克組曲的四首舞曲為主。法國組曲僅有舞曲樂章,短小簡潔,音樂優美,感情細膩。英國組曲和帕蒂塔結構較長,音響效果豐富。每套組曲均以前奏曲開始,如《g小調第三英國組曲》的前奏曲採用了維瓦爾蒂協奏曲的利都奈洛(ritornello)形式,用羽管鍵琴上兩層鍵盤的不同音量來模仿協奏曲不同樂器組之間的對比效果。《D大調第四帕蒂塔》的前奏曲是典型的法國序曲形式,用強調附點節奏的莊嚴慢板開始,接之一段三聲部的賦格段落。
巴赫的鍵盤音樂繼承了16世紀以來德國聲樂和器樂的傳統,吸收了義大利和法國音樂的先進技法,把復調音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崇尚理性,音樂思維富有邏輯性,他積極支持十二平均律,不僅把自己的十二平均律改調新律,還先後創作了兩部《平均律鋼琴曲集》,用創作實踐來證明平均律的優點和可行性。文章對巴洛克時期巴赫的鍵盤音樂種類進行了分類介紹,使彈奏者清楚所彈巴赫鍵盤樂的種類與體裁
一本DK古典音樂大百科
六期古典音樂導師專欄
四十八集原創精彩講解內容
等待您的加入與
光音讀書計劃推薦以下人士參與:
音樂專業人士 加入古典社群參與互動交流
古典樂迷小白 跟著光音導師指引推薦聆聽
歐洲音樂文化愛好者 圖文並茂分分鐘穿越
琴童家長 陪孩子在聽讀的生活方式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