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說的「彩、彩、彩」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觀眾第一次聽到這個字是這麼用的,每當遇到好消息的時候,劇中的人物都會高興的說:「彩!」
《大秦賦》的臺詞也是可圈可點,雖然沒有前輩們那麼古風十足,但是也有不少文言與名著的運用與穿插。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原了一部分古人的語言習慣。比如彩!彩!彩!的稱讚方式,還有「做甚」等不同如今的用語。
劇中人物在稱讚誇獎時皆用一個「彩」字, 氣氛到了甚至會來個「彩!彩!彩!」
據悉,《大秦賦》中「彩彩彩」的意思是「精彩、好,有才!」
不過此彩非彼彩,彩在中國第一次出現是在魏晉。漢代以前,是沒有彩這個字的,實際上古漢語中是用「採」這個詞的, 彩本身是由」採」延伸而來的一個字。《書經》(後稱《尚書》)中以」五採彰施於五色」這裡的採便與今天的彩同義。
《周禮》中有記載,婚禮大儀的第二環節,就是納彩。彩,是喜慶的象徵。彩,是喝彩的由來。稱讚誇獎時的歡呼聲,「彩」這個詞不僅秦人說,在當時是普遍風氣。
在先秦時代,人們往往以「採」來表達對某人言論的認同與稱讚。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漢魏時期才逐漸被取代。
一句句臺詞讀來,無不彰顯老秦人的氣節、格局、豪情和血性。這也是大秦系列始終如一傳遞的歷史精神。作為《大秦賦》改編編劇之一秦家樂介紹,作為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重大歷史事件的展現和重要歷史人物的塑造是創作的基礎也是關鍵。
編劇團隊在仔細研究《史記》、《戰國策》等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較為完整地構建了《大秦賦》的整個故事邏輯及線索,力求尊重歷史的同時,創作出一個事件飽滿、人物生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