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地圖簡介

2022-01-06 日本戰國歷史

日本戰國時期地圖:

蝦夷

特點:由於地理位置原因,不容易受到別國入侵。軍事力和經濟力欠缺

石高(取自慶長三年檢地數據,下同):不詳

分郡(因不同年代分郡有變,本文郡名取自《和名抄》,下同):不詳

主要特產名物:木耳、海獺皮

代表風土:松前、箱館、江差、三平汁、有珠善光寺、國泰寺、洞爺湖、十勝嶽

主要勢力:下國氏,蠣崎氏,阿依努民族

梗概:位於日本列島最北端,為阿依努民族的聚居地。通過津輕海峽與陸奧國津輕地區隔海相望,北方的千島列島是少數民族的居住地,有著自己的文化圈。這種地理條件,使其未捲入各戰國大名的激烈爭奪,很少受到他國大名的侵略。蝦夷的主要豪族實際上只位於南部的狹長地帶。由於面積廣大,未開發的地區很多,雖不缺乏資源,但農業,商業,工業,林業等產業都很不發達,各種物資如食品和彈藥等都需要進口,唯一豐富的資源就是漁業,特別是鮭魚,鰱魚,昆布等,被成為蝦夷三品,是該地重要的貿易品。除此而外,野生動物的毛皮,鷹羽等也是該地的特產。收穫這些東西的阿依努民族人與日本人進行交易,有時還會起爭端。由於未受到日本新興勢力和下克上之風的影響,還保持著鎌倉以來的地頭領主和武士的割據狀況,奧州探提和陸奧守護的權威仍然保持。

阿依努民族發動暴亂後,花澤館的蠣崎家和茂別館的下國家聯合,實力有所加強。由於下國家當主下國恆季不服從主家安東家之命,被安東家所殺,後又於1562年同阿依努民族交戰,被擊敗後迅速沒落。蠣崎氏成為了安東家在蝦夷的代官,從而掌握了該地實權。蠣崎家以松前大館為據點多次與阿依努民族交戰,終於在1551年阿依努酋長同意結成友好條約。這時蠣崎家脫離安東家被官的立場獨立,於1590年趁豐臣秀吉奧州檢地的機會上洛,從而獲得了蝦夷島的支配權,成為獨立大名。秀吉死後,蠣崎氏接近德川,並改姓松前,1600年在松前築福山城,成為近世大名。

陸奧

特點:因為國土面積廣大從而可發展性高。距離京都文化遙遠,經濟不發達。

石高:167.3萬石

分郡:白河、磐瀨、會津、耶麻、安積、安達、信夫、刈田、柴田、名取、菊田、磐城、標葉、行方、宇多、伊具、亙理、宮城、黑川、賀美、色麻、玉造、志太、慄原、磐井、江刺、膽澤、長岡、新田、小田、遠田、氣仙、牡鹿、登米、桃生、大沼

主要特產名物:津輕燒、木材、砂金、銅、馬、慄、米、絹、酒、和果子、味增、菸草、漆、蠟、鯰魚

代表風土:外浜、巖木山、三馬屋、酸湯溫泉、恐山、大鱷溫泉、中尊寺、巖手山、報恩寺、淨土浜、廚川柵、松島、鹽釜、金華山、壺碑、野馬追、溫面、亙理神社、白河關、勿來關、湯岐溫泉、磐梯山、豬苗代湖、尾瀨、醫王寺

主要勢力:安東氏,南部氏,大浦氏,大崎氏,留守氏,葛西氏,伊達氏,蘆名氏,相馬氏,田山氏,二階堂氏,田村氏,石川氏,斯波氏,北田氏

梗概:佔據東北大部分面積的東山道大國。北臨津輕海峽與蝦夷隔海相望,南與上野、下野、常陸等關東三國接壤,東臨太平洋,西部和東北通過奧羽山脈與出羽相鄰。

在繩文時代,該地出現了繁榮,到彌生時代出現了最早的稻米耕作記錄。大和時代開始,一部分陸奧國和北方的蝦夷隨著大和朝廷的發展,領土不斷在北方擴大,同時蝦夷成為囚犯的流放地。平安時期的安倍氏繼承了當地清河源氏的舊領地發動了前九年和後三年之役,後三年之役勝利後,清源氏改稱奧州藤原氏,並建立了政權。但奧州藤原氏後被鎌倉幕府所滅,之後陸奧國便在幕府的支配下。鎌倉時代設立奧州總奉行,室町時代設立奧州探題以加強對陸奧的統治。後在地頭、土豪和小大名的不斷發展中,迎來了戰國時代。

在戰略上,陸奧國和西出羽被統稱為奧羽,二者的聯繫非常緊密。由於關東各國的長期爭亂,對陸奧也有很大影響,陸奧與關東之間設立了白河關和勿來關等,都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從歷史上看,由於裡京都較遠,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發展緩慢,但由於國土面積大,石高較多,因此並不缺少戰略物資。特別是兵士和馬匹的素質從古代開始就一直較高,至於潛在的戰鬥力有多高,就不得而知了。

奧州探題大崎家的權威衰退後,伊達家開始在陸奧嶄露頭腳。伊達晴宗積極與京都搞好關係,並接替大崎家擔任奧州探題,並與近鄰諸家聯姻,積極地擴展勢力。

1565年,輝宗繼承伊達家當主,攻略二本松城的田山氏,後又讓弟弟政景繼承留守家當主,開始逐漸平定中奧。常陸的佐竹義重為了滲入奧羽,1575年取得了白河的領地,北上的佐竹和南下的伊達必然會發生衝突。同時,北奧的南部趁機擴大勢力,達到了從下北半島至北上川的廣大面積。1584年,政宗繼承家督,在巖代擊敗了蘆名,田山,佐竹,大內的聯軍,又擊破了有殺父之仇的田山家。但田山餘黨糾集了佐竹,巖城,石川,白河,蘆名等大名與政宗交戰,後經過相馬盛胤的斡旋後和睦。1588年的郡山之戰,伊達家壓制了田村家,次年又降服大崎家,在豬苗代勝國從屬後,支配和陸奧的廣大土地。同年在摺上原擊敗蘆名義廣後,又得到了仙道七郡和會津四郡。後又以黑川城為根據地,攻滅了從屬於佐竹家的二階堂家,降服了石川,白河,巖城等家,成為了奧州第一大名。1590年,豐臣秀吉平定關東,奧州大名們的命運發生變化,儘早從屬秀吉的大名們都安堵了領地,小田原參陣遲到的都受到了處罰,沒收領地後進行奧州再編。結果,本隸屬於南部的大浦為信上洛晉見秀吉後本領得到安堵。南部稱其為叛逆,二者直到江戶時代都有仇恨。

獲得蘆名領地的政宗起初對秀吉的命令不以為然,在家臣勸說下遲到參加了小田原陣,秀吉見到政宗的器量後,出於政宗支配陸奧的考慮,只沒收了會津四郡並安插了心腹蒲生氏鄉,政宗以仙道為中心,七十萬石安堵。同時相馬家也受到五萬石安堵,開創了近世的格局。而大崎,葛西,白河,石川等大名由於小田原未參加而被沒收了領地。秀吉將大崎葛西的三十萬石賜於木村吉清,而吉清的統治造成兩家舊臣的蜂起,結果領地被沒收並賜與政宗。1591年,南部一族的九戶政實奪取了主家信直之城,秀吉看到了大崎葛西一揆造成的連鎖反應,命令德川家康,豐臣秀次,上杉景勝為總大將率領東北關東的十萬大軍前去鎮壓。在經過大規模的反抗和鎮壓後,最後奧州終於趨於安定。秀吉死後爆發了關原合戰,伊達和南部聯軍打響了對上杉的關原前哨戰,戰後政宗又獲得獎賞。至此,以仙臺為中心的伊達和以盛岡為中心的南部主導了奧州的支配體制,為江戶時代兩藩奠定了基礎。

出羽

特點:金、米、馬等戰略資源豐富。

石高:31.8萬石

分郡:最上、村山、置賜、雄勝、平鹿、山本、飽海、河辺、田川、出羽、秋田

主要特產名物:紅花、青薴、砂糖餅、金、銀、銅、木材

代表風土:出羽三山、立石寺、芋煮、最上川、藏王嶽、大日坊、上山溫泉、鳥海山、象瀉、力水、男鹿半島

主要勢力:戶澤氏,小野寺氏、最上氏、大寶寺氏、由利十二頭

梗概:東北西部的東山道之國。東部那須火山和奧羽山脈將其與奧州分開,西鄰日本海,北方與陸奧津輕地區接壤,南方與陸奧會津、信達地區接壤,西南與越後接壤。國內有米代川,雄物川,最上川等河流,在出羽山地注入日本海。這些流域有能代、秋田、本庄、莊內等平原,並形成大館,橫手,新莊,山形等盆地。這樣,便有了高地上的山林,平原的糧食,因此農林業生產力高。

出羽是繩文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彌生文化較早的起源地。自658年阿倍比羅夫遠徵後成為朝廷支配的領地,是對蝦夷的最前線。修築了秋田、由利等柵,並修建秋田城。古代出羽的港口,是海外交流的據點,也是渤海國使節前來的登陸地點。平安時期奧州藤原氏支配出羽,鎌倉時期又受到幕府支配,和陸奧一樣,受幕府指派的地頭所管理。之後,國內土豪勢力有所增強,到戰國時代,形成了守護大名與大領主的割據情況。自古注意攝取京都的新文化,並形成了自身的地域性文化。北部的津輕安東氏和秋田安東氏合併為秋田氏後勢力有所擴大,南部的奧州探題醫達氏和羽州探題最上氏開始爭霸。仙北的戶澤,小野寺,六鄉等豪族繼續爭鬥,由利十二頭仍然是國內國人的一大勢力。伊達和安東的勢力已發展到陸奧,山北的戶澤,雄鹿的小野寺及山形的名門最上都努力維持的自己的勢力。

其中制止了最上家的內紛,統一了一門和家臣的最上義光開始與伊達家抗爭,通過政治聯姻,兩家取得了暫時和睦。義光1577年開始攻擊天童氏,上山、細川等豪族接連歸降,後來受到伊達家的幹擾。1585年,伊達輝宗被田山義繼所殺,子政宗便開始致力於平定奧州,攻擊出羽便收到抑制。這正好給了義光機會,攻入莊內,於1587年消滅大寶寺義興。1588年陸奧大崎家發動暴亂,義光援助大崎與伊達家對立,之後再次與伊達和睦。但由於莊內地區統治失敗,和大寶寺有婚姻關係的越後本庄氏在越後上杉家的支援下入侵莊內,最上家只能從莊內撤退。1590年秀吉徵伐小田原,東北諸大名選擇是否參陣。戶澤氏參陣後收到本領四萬石安堵。一方面,最上義光因為父親的葬禮而遲到,在德川家康的斡旋下也獲得了領地安堵。之後,義光就便隨秀吉。

1600年最上氏在關原之戰時加入東軍與西軍上杉家交戰,戰後獲得由利四郡的封賞,成為52萬石的大名。另一方面,常陸54萬石的西軍大名佐竹氏被轉封到秋田20萬石。加入東軍的戶澤諸大名則被轉封到常陸。1614年義光死後,最上家發生內亂,1622年最上家改易。之後戶澤氏被加封最上,村山兩郡6萬石。之後,米澤的上杉,上山的松平,山形的鳥居,本庄的六鄉,龜田的巖城,鶴岡的酒井,在江戶時代分割統治出羽。

常陸

特點:地形優越,農業漁業發達。國境為平原,易受到進攻。

石高:54萬石

分郡:新治、真壁、筑波、河內、信太、茨城、行方、鹿島、那珂、久慈、多珂

主要特產名物:菸草、紙、納豆、笠間燒

代表風土:鹿島神宮、筑波山、代田瀑布、水戶八景、潮來、霞浦、要石、息棲神社

勢力分布:佐竹氏、江戶氏,大掾氏,小田氏

梗概:關東最東端的東海道之國。北通過阿武隈山地與陸奧相連,南通過利根川與下總國境隔開,西通過八溝山地與下野相鄰,東邊是海岸線和鹿島灘。該國氣候溫暖,物產豐富。國中部和南部低地,是廣大平原,並有利根川,霞浦、北浦等水利資源,農業發達。農田面積是僅次於陸奧國的第二位。同時以鹿島浦為中心,漁業也很發達。關東地方中,上野下野通過險峻的山地與陸奧相連,只有常陸是沿著鹿島灘和平地與東北地區連接,因此,也是是東北地方的開發的根據地,在陸奧與常陸之間設置了勿來關。

這樣的地理條件到戰國時期也沒什麼變化,一直作為進出東北的據點。東北和關東諸國在此角逐。但是沒有任何險要與關東平野和下總所隔開,還要警惕旁邊的武藏國的入侵。國內的守護佐竹家一直致力於保證國內的安定形勢。

常陸在1560年上杉謙信入侵關東期間,佐竹、小田等各家均參陣對付小田原北條家,之後,佐竹家便以常陸統一和關東制霸為目標,開始與周圍勢力作戰。有鬼義重和坂東太郎之稱的佐竹義重在下野同北條家對抗,傳說佐竹家擁有8600挺鐵炮,壓制了宇都宮,結城,白河,江戶等家及東北諸勢力,成為關東一霸。之後義重又聯合東北的蘆名和田山,1585年攻擊伊達家,北上的大軍由於伊達政宗的奮戰而退回常陸。

秀吉發跡後,佐竹,結城,宇都宮等均降服,共同對抗北條家,由於義重在小田原之役和平定奧州的優異表現,獲得了本領安堵,同時掃蕩了江戶氏,大掾氏等,統一了常陸。於1595年獲得54萬石安堵的佐竹家在關原之際接受石田三成的密約加入了西軍,敗戰後被減封轉封到了出羽秋田,仙北兩郡20萬石。之後家康的五子信吉被加封水戶15萬石,並由多家大名分割統治常陸。1603年信吉死後由家康十子賴宣,1609年十一子賴房25萬石入封,被成為御三家的水戶藩成立。

上野

特點:分布著很多優秀的武士團。多山的地形導致生產力的低下。

石高:49.6萬石

分郡:碓冰、片岡、甘樂、多胡、綠野、那波、群馬、吾妻、利根、勢多、佐位、新田、山田、邑樂

主要特產名物:松茸、蠶、木綿、竹細工、幹蕨

代表風土:上毛三山、草津溫泉、燒餅、滿德寺、川原湯溫泉

主要勢力:長尾氏,長野氏

梗概:關東北部的東山道之國。北是陸奧,越後國,西是信濃國,東是下野國,南是武藏國。被北面的越後山脈,西方白根山,淺間山,南方的妙義山所包圍,七成以上的面積是山地,東南部隨著關東平野而展開。國內有榛名山和赤城山等著名山峰,不適合農業。平原部分的田地也不是很多。從國中央流過的利根川形成了武藏的國界。周圍的山造成了典型的內陸氣候,寒暑溫差大,雷電和強風也很多,氣候比較惡劣。

自古以來以出產名馬而著稱,鎌倉時代是新田氏等關東著名武士團的聚居地,這種尚武的風氣一直流傳到戰國時代,形成了本地的戰國大名,與上杉,武田,北條等大名爭霸。上野是關東管領上杉氏的重要領國和據點,享德之亂後上杉家急速衰退,形成了守護代長尾氏和其他小豪族的割據狀態。

關東管領上杉家的威信在1546年被北條家大敗後便急速下降,關東的很多勢力都投奔到北條家。北條氏康於1551年將上杉憲政趕到越後,並收納了廄橋,沼田城等勢力。另一方面,繼承上杉家名的上杉謙信於1560年出兵上野沼田,廄橋等城,奪回兩城,關東武士團又投奔上杉氏。謙信攻略小田原城未果,於鶴岡八幡宮舉行就任關東管領的儀式後便返回越後,逐漸關東武士團又脫離上杉家的支配。但謙信令廄橋的長尾謙忠,那波的北條高廣,武藏松山的上杉憲勝於1562年奪取館林城,決定了對上野的支配權。1563年武田家入侵上野,在真田幸隆的奮戰下攻落倉賀野城,收取了吾妻郡。之後武田軍又攻擊安中,松井田等城,為牽制信玄,謙信出兵信濃,但最終東上野諸勢力要奪回西上野的企圖失敗。1566年箕輪城落城,西上野完全落入武田家,上野國人眾又倒向武田家,決定了上杉勢力在上野的衰退。廄橋城代北條高廣也開始私通北條家。今川義元戰死後的1568年,武田信玄入侵今川領地導致甲相同盟破裂,之後北條家與上杉家結盟。而北條氏康死後氏政再次連接武田,上野在上杉,武田,北條勢力爭來爭去。信玄死後,上野的諸勢力爭相擴張地盤,最後由良氏取得勝利。次年,謙信出兵與北條家作戰,無果後撤退。1578年,謙信和由良成繁相繼死去,在長筱大敗而採取守勢的武田家企圖入侵東上野,但1582年被織田家所滅,上野逐漸歸於織田家勢力範圍。信長令瀧川一益以廄橋城作為關東攻略的據點。信長死後,一益勢力衰退。廄橋的北條高廣和沼田的真田昌幸等城再次從屬於北條家。後真田家背叛北條氏,在沼田展開了北條和真田的攻防戰,後由羽柴秀吉調停。但由於1590年的名胡桃城時間,北條和真田再次對立,也給了豐臣家討伐北條的口實。前田利家率兵進入上野,驅逐北條家勢力。戰後,德川家康受封上野,將平巖,本多,井伊,神原等譜代配置於此,江戶幕府成立後,形成了諸藩分割統治的體制。

下野

特點:生產力和文化水平都較高。

石高:37.4萬石

分郡:足利、梁田、安蘇、都賀、寒川、河內、芳賀、鹽屋、那須

主要特產名物:牛蒡、生薑、葫蘆、銅、漆、素麵、益子燒

代表風土:日光東照宮、神橋、殺生石、華嚴瀑布、那須山

主要勢力:大田原氏、宇都宮氏、佐野氏、皆川氏、那須氏、小山氏

梗概:位於北關東中央部分的東山道之國。東邊通過八溝山地與常陸接壤。西邊的白根山,皇海山,足尾山地將其與上野分開,南面是關東平野的武藏,下總等國,北邊通過那須山與陸奧接壤。是東北連接關東的東山道要衝。東邊的八溝山和西邊的日光山形成下野平原,那珂川和鬼怒川從中央流過,有著豐富的農業用水,因此生產力較高。另外足利學校的存在,使該地文化水平也較高。

在古代,下總爆發的平將門之亂被平定後,藤原秀鄉的子孫形成各地的土豪,足利氏,小山氏都是秀鄉的後代。從南北朝內亂開始,到相模的戰亂,一直延續到了戰國時代,多家土豪被攻滅,只剩下足利,大田原等保住了家名。但受到了關東管領上杉家的內亂和北條家入侵的影響,那須和宇都宮等豪族經歷著互相友好和對立,再加上古河公方、蘆名、結城、佐竹、上杉、武田、北條等大名的介入,國內形勢更加混亂。戰國期的下野主要由國人割據,分別由東北的那須眾,中部的宇都宮眾和南部的皆川,小山,壬生眾,西南的佐野,長尾等家統治。其中最有利的小山氏和宇都宮氏無力統一全土,便推舉古河公方率領互相兼併。之後招來周邊大名的介入,蘆名、結城、佐竹、上杉、武田、北條等大名從四面八方入侵。天正年間,小山、佐野等家屈服於北條家,使北條家在下野的勢力不斷擴大。但小田原徵伐和北條家滅亡後,率先加入豐臣家的宇都宮國綱受18萬石的領土安堵,成為豐臣系大名和下野第一大勢力。後由於宇都宮家的繼嗣問題導致了改易,成為江戶初期水戶藩的家老。在宇都宮氏改易後,淺野長政任宇都宮城代。德川政權建立後,下野成立了佐野,小山,足利,大田原,那須等諸藩。

上總

特點:航線發達,與各國交易繁盛。地形對於本國防禦不利。

石高:37.9萬石

分郡:市原、海上、畔蒜、望陀、周淮、天羽、夷隅、長柄、山辺、武射、埴生

主要特產名物:紅花、木綿、炭薪、魚乾

代表風土:笠森寺、鹿野山、選擇寺、大東崎、玉前神社、蝙蝠安之墓、光明寺

主要勢力:房總武田氏、正木氏

梗概:佔據著房總半島中部和北部的東海道之國。北邊與下總國隔著九十九裡浜和下總臺地相接壤,南部通過房總丘陵與安房相隔。西邊的內海,通過富津岬和浦賀水道與相模三浦半島隔海相望,去武藏國也可以通過海上交通。

古代下總是古代總國的一部分,後總國分成上總,下總,安房三國。國土中間的房總丘陵連接著較低的山地,西邊的內房海岸線是一片平原。東邊是九十九裡平原。下總是東西外洋和內海圍成的海洋國,漁業發達,但在國土防禦方面,容易受到來自相模三浦半島的攻擊,而且為了不讓下總國的軍隊可以通過九十九裡浜隨意進出,只能在此加強防衛。進入戰國時代,安房的裡見氏勢力擴大,掌握了上總南部。守護武田氏由於在天文年間起了內紛而衰落,正木,土岐,酒井等國人勢力卻在擴大,上總守護武田家由於廳南和真裡谷兩家的紛爭而權威墮落,北部被北條家,南部被裡見家逐漸支配,上總成為兩家爭奪的戰場。

裡見家為了尋找機會從西上總進入東上總方面,而攻擊武田家,進而實現上總的領國化。但1554年北條家在壓制了關東大塊土地後,開始逐漸壓迫裡見家。1564年借著國府臺之戰擊敗裡見家的契機,北條家使下總和上總的大部分地區納入自家版圖。而1567年,裡見義弘在三船臺合戰中擊破北條,暫時阻止了在上總處於劣勢的狀態,但由於有力國人正木氏的叛亂而艱難經營。直到和上杉謙信結盟。

後上杉與北條結盟,裡見便與武田信玄結盟與北條對抗。之後,北條氏政繼位,結盟於信玄,裡見義弘則再次與上杉結盟,使裡見氏存在於北條,上杉,武田三大勢力中。1573年,信玄死去,上杉的注意力移到北陸,氏政計劃向上總用兵並孤立裡見家,為了保衛領國,裡見與北條達成合議。1590年,豐臣秀吉攻略小田原,以出陣遲到的理由沒收了裡見家上總的領地,裡見家只領有安房。關東被德川家支配後,本多忠勝受封大多喜十萬石。為了壓制裡見家,同時還配置了大須賀忠政,石川康通等譜代。江戶幕府成立後,上總形成了由譜代和旗本共同統治的形態。

下總

特點:優越的地理條件是農業漁業都比較發達。

石高:39.3萬石

分郡:葛飾、千葉、印幡、匝瑳、海上、香取、埴生、相馬、猿島、結城、豐田

主要特產名物:慄、鹽、牛蒡、茶、海苔、醬油、酒

代表風土:新勝寺、香取神宮、弘法寺、小金原、船橋大神宮

主要勢力:足利氏,千葉氏

梗概:房總半島中南部的東海道之國。西同武藏,北同下野國接壤,東和北被小具川等河流與常陸隔開,南部沿著下總臺地與上總交界。東邊通過鹿島浦和九十九裡浜與海洋連接,西南部是一片內海。

平安時代在桓武平氏的支配下,平將門,平忠常的暴亂相繼爆發,是古代末期內亂的發源地。鎌倉時代平忠常的子孫千葉氏等豪族逐漸支配了下總,關東的古河公方,堀越公方,關東管領等戰亂影響到了下總。戰國時代千葉氏連接北條和越後長尾氏與裡見家對抗,保存家名。

主要以平原地形為主的下總農業發達,同時有著較長的海岸線及優質良港,因此漁業也很發達。但是武藏,下野,常陸,上總各國由於下總的平原地形,可能會爆發大規模戰爭,與籠城戰相比,更加適合野戰。

1538年國府臺合戰以來,下總大部分都在北條家的統治下,北條關東制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下總領國化,不甘心為守護千葉氏的屬將。北條氏康扶植了外甥傀儡古河公方足利義氏,平定了國內。之後古河足利氏改稱喜連川氏,受到了豐臣德川政權的優待,一直存在到明治維新之後。

而為了確定上總和下總的利益,北條家極力壓制上總和安房的裡見氏,北條與裡見之爭,北條連接武田,今川,裡見連接長尾上杉,構成了關東爭亂的中心。

第二次國府臺之戰裡見氏遭到極大打擊,北條擴大了在上總下總的支配範圍。被北條家壓制的裡見家,最終於1578年選擇了與北條和睦。1590年北條滅亡後,北條舊領被家康所得,家康分封譜代到下總,成立了多個小藩,以制約關東諸勢力。

安房

特點:氣候溫暖適合漁業。生產力缺乏。

石高:9萬石

分郡:平群、安房、朝夷、長狹

主要特產名物:鰹魚、海苔、石材、米、炭薪、團扇、鬥笠

代表風土:日本寺、小湊、富山、水仙、嶺岡牧場、洲崎神社、安房神社、鏡忍寺

主要勢力:裡見氏

梗概:房總半島南端的東海道之國。古代是上總國的一部分,之後安房、平群、朝夷、長狹四郡合併形成了安房國。北面由房總丘陵將安房與上總隔開,通過浦賀水道與三浦半島相對,與相模國的關係密切。裡見義實就是通過三浦半島的海路從安房上陸。正木家祖正木通亮是相模三浦時高之子,受到三浦義同攻擊逃往安房正木。因此在安房立足,應加強相模水陸和上總陸路的防禦。中世時期國內由東條,神餘,安西,丸等諸勢力統治,後被裡見氏逐一消滅,統一了安房。

1538年國府臺合戰以來,北條勢力伸向了房總,與裡見家展開爭霸。1554年,三國同盟成立,消除了背後威脅的北條氏開始攻略與上杉謙信結盟的裡見家。1556年,裡見義堯派出水軍由房總半島出發打擊對岸的三浦半島,給予了北條水軍很大打擊,並確保了房總方面的制海權,以後在海戰方面保持著優勢。

1564年,上杉謙信攻擊北條家的小田原城,義堯之子義弘率領八千人馬參加,第二次國府臺之戰北條軍奇襲擊破裡見軍,確立了在上總的勢力。裡見家逐漸處於劣勢,於1578年同北條家講和。

之後的裡見家通好中央政權的豐臣家,參加了小田原之戰,但由於參陣遲到,安房國以外的領地被沒收。德川政權建立後,裡見氏安房安堵。1614年,裡見忠義遭到大久保忠鄰事件連坐,被流放到伯耆的倉吉,家系斷絕。

武藏

特點:平原廣闊,適合農業和畜牧業。

石高:66.7萬石

分郡:久良、都築、多磨、橘樹、荏原、豐島、足立、新座、入間、高麗、比企、橫見、埼玉、大裡、男衾、幡羅、榛沢、那珂、兒玉、賀美、秩父

主要特產名物:真桑瓜、蔥、海苔、今戶燒、蕎麥、江戶染

代表風土:、隅田川、淺草、冰川神社、熊谷寺、八百善、吉原、兩國花火、江戶三座、金澤八景、武甲山、武藏野

主要勢力:成田氏,太田氏

梗概:佔有關東平野大部分的關東之國。東以江戶川與下總接壤,東北短距離與下野接壤。利根川為北部與上野的邊界,西北以甲武信嶽與信濃相鄰。西以秩父山地和關東山地一直延續到甲斐,西南通過多摩丘陵與相模接壤。古代為東山道一國,後變成大和朝廷東北經略之國,變成了東北和關東之間的重要地域。

國內東部為平原,西部為山地,由於廣闊的關東平原,自古以來農業畜牧業發達,平安時代的莊園歸豪門所有,後在地武士團勢力擴大,平安末期到室町時期出現了橫山,豬俁,兒玉,丹,西,私市,村山黨之稱的武藏七黨割據的局面。平安末期作為平家知行國,坂東八平氏中的秩父氏為國內最大勢力,鎌倉幕府建立後處於源賴朝的支配之下。

之後新田義貞率領打倒鎌倉幕府的武士團中,武藏武士多有從者。室町幕府建立後,屬於關東管領的支配下。到戰國期管領山杉氏支配衰弱,相模的後北條氏趁機將武藏納入自己的版圖。由於相模入侵武藏的北條氏在河越夜戰中擊破扇谷上杉氏,1552年,追放了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憲政,為關東管領支配武藏的歷史畫上了休止符。

1561年,山內上杉憲政將管領職務讓與上杉謙信,為了從北條氏手中取得關東,他14次關東出陣,多次入侵武藏等地,嚴重阻礙了北條氏的發展。但北條氏康也奪取了親上杉方太田資正的松山,巖規等城,慢慢擴張勢力,同時築造了國人和地侍等支配體制。氏康將江戶城給予重臣遠山直綱,瀧山城給予次子氏照,缽形城給予三子氏邦,巖規城給予孫子氏房等一族。重臣支配的武藏,成為關東制霸的最重要據點。

1568年,武田信玄攻擊今川家,與今川家同盟的北條氏開始與武田氏敵對,信玄因此也開始出兵關東。受到信玄威脅的氏康,與宿敵上杉謙信議和,一起對抗信玄。1569年,信玄大軍入侵武藏,攻略缽形城,逼近小田原。但氏康1571年死後,武田與北條再次達成和睦。之後,北條氏再次安定地支配了武藏。直到1590年豐臣秀吉討伐小田原,豐臣軍上杉景勝和前田利家由上野,下野入侵武藏,攻略松山,忍,巖規,缽形,江戶,八王子等諸城。北條滅亡後,德川家康移封關八州,進入了江戶城,並著手開發城下。家康1592年開始整備江戶城,幕府成立後作為將軍的居城。

相模

特點:經濟和文化水準高。

石高:19.4萬石

分郡:足上、足下、餘綾、大住、愛甲、高座、鎌倉、御浦

主要特產名物:野蘿蔔、菸草、炭薪、竹、鯰魚

代表風土:江之島、大山詣、遊行寺、鶴岡八幡宮、七裡浜、蘆之湖、箱根七湯、寒川神社

主要勢力:北條氏

梗概:由東到北與武藏接壤,西北與甲斐,西與駿河,南與伊豆分別接壤。通過三浦半島和浦賀水道與上總和安房隔海相望。

國內被分成了有著關東平野的東部和關東山地的西部。西部有著足柄山和箱根山,是東海道一道天險。三浦半島根部鎌倉作為鎌倉幕府的中心,經濟,文化,政治都比較發達,到了室町時期,一樣非常重視,設立了鎌倉公方,鼎盛時期統率了關東十國。戰國期鎌倉公方大幅衰退,北條氏展開了關東制霸,相模的小田原成了關東經略的中心。作為東國和西國在東海道的要地,並且有武田,今川等大名在北,西的存在,應憑藉丹澤和箱根天險,加以防備。

1495年北條早雲進駐小田原以來,逐步開始相模領國化,1515年統一了相模,從小田原城的整備開始,這裡成為了北條氏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二代氏綱開始逐漸在關東南部擴展領土,並在三浦半島突出部的三崎城作為水軍根據地,確保相模灘的制海權。三代氏康擊破了山內,扇谷上杉兩家,吞併了武藏,並與今川,武田結盟,更加鞏固領國統治。

1561年,上杉謙信繼承了關東管領之名,並掌握了關東武士團,大軍攻擊小田原。但氏康籠城小田原,對抗謙信的包圍。謙信只好解圍而去,在鶴岡八幡宮舉辦繼任儀式後撤退。之後,很多之前從屬於上杉的關東武士團,再次臣從到了北條家。之後北條家築起了更加堅固的支配體制,與上杉,武田等大名對抗。

直到1590年,五代北條氏直因與真田家爭奪在上野的沼田領,因此使豐臣秀吉得到了出兵的理由。集結全國兵力的秀吉包圍小田原城,氏直開城投降,北條家的百年統治結束。之後,相模處於德川家康的支配下,重臣大久保忠世獲得小田原4萬石,此外還有一些小藩和幕府直轄地。因大久保氏後來失勢,阿部氏,稻葉氏進入小田原,一直存續。

伊豆

特點:國境由高山包圍,易守難攻。生產力低下。

石高:7萬石

分郡:田方、那賀、賀茂

主要特產名物:生薑、紙、山葵、酒

代表風土:三島大社、熱海溫泉、伊豆山權現、天城山、箱根宿、三島囃子

主要勢力:北條氏

梗概:北與相模,東北與駿河接壤的佔據伊豆半島的東海道之國。含有了大島,利島,新島,式根島,三宅島,八丈島等諸島。自古以來就是罪人的流放地。伊豆半島中央部有很多溫泉,氣候溫暖。

戰國時代的伊豆是接近北條,今川,武田的接壤地區,有必要加強防衛。可以利用山地地形,是易守難攻的地區。自從1491年北條早雲制霸伊豆後,憑藉卓越的政治手段統治領民和在地領土,保持了伊豆一國的平穩,1491年,北條早雲滅掉了堀越公方足利政知之子茶茶丸之後,伊豆國納入了北條支配下。在早雲支配時,築起了韭山城,在本城移動到小田原後,此城作為小田原的支城存在。戰國時的伊豆國沒有什麼大的波瀾,一直在北條氏的支配下保持安定,直到1588年為了防備秀吉的入侵,才開始加強防禦。韭山城配置了北條氏規,山中城配置了重臣松田氏,築起的下田城派重臣清水氏守備,防止豐臣軍從水路進攻。但小田原陷落後,伊豆便在家康支配下。韭山城配置了內藤信成,下田城配置了戶田博次,對伊豆進行統治。關原戰後,伊豆納入了幕府直轄範圍,並在三島設立了江川氏為代官。

甲斐

特點:盛產馬匹,並且有金山。土地貧瘠,生產力低下,許多物品依靠進口。

石高:22.8萬石

分郡:山梨、八代、巨摩、都留

主要特產名物:葡萄、馬、菸草、金、水晶、紙

代表風土:猿橋、天目山、景德院、惠林寺、龜屋座、山中湖、淺間神社、八之嶽

主要勢力:武田氏

梗概:中部與關東分界地區的東海道之國。北通過秩父山地與信濃和武藏兩國相接,南通過富士山系與駿河相連,東通過關東山地與武藏和相模接壤,西邊的赤石山脈和白根山等,是與信濃和武藏的邊界。四面高山圍成的內陸國,造成了與其他國聯繫少,地域獨立性強的特徵。國內的大菩薩山和御坂山地將國內分為西國中和東郡內兩部分。國中央的甲斐盆地有釜無川和笛吹川經過,此甲斐盆地一直處於武田氏的支配下。武田氏壓制了國內國人層,在家督武田信昌與長子信繩的爭亂中,迎來了戰國時代。在家督之爭中勝利的信繩子信虎再次壓制了國內豪族,統一了甲斐,為子信玄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甲斐由於山多平地少,農產品匱乏,交通不便。鹽是需要從他國輸入的必要物資,在物資運輸路線被封鎖的情況下,就有可能造成領國滅亡。但困難的土地孕育了精強的士兵,而且從平安到戰國時代,這裡一直是名馬的產地,同時還存在一些金山,以上是成為軍事國家的前提。

武田信虎在16世紀初壓制了河內地區的穴山氏和郡內地區的小山田氏,完成了國內統一。但其實行的苛政導致家臣和百姓的離反,最終導致被嫡子晴信流放,晴信在領內廣泛施政,繼續完成著信虎擴大領土的願望。

信玄1542年開始攻略信濃,同時與北條,今川結盟。但由於其信濃攻略,導致信濃國人投靠了越後的上杉謙信,二者在1553至1564年間爆發了五次川中島之戰,最終以信玄統一了信濃全境而告終。但這幾次戰爭,大大延緩了信玄西上的腳步。1568年三國同盟瓦解,信玄入侵駿河,1571年完成佔領。到1572年,西上作戰開始,在三方原之戰大破德川織田軍,但因病於次年去世。家督由四子勝賴繼承,由於其在諏訪領內為養子,重用了信濃眾,導致了家中信濃眾與甲斐眾的對立,雙方矛盾激化。勝賴1574年攻落遠江高天神城,以此作為攻略遠江的據點。但因1575年長筱之戰的慘敗,只能退回甲斐。之後只能致力於武田軍團的再編成與國內防衛體制的強化,但1582年,織德聯軍發起了對甲斐和武田的總攻擊。在織田大軍前,木曾,小山田,穴山等大批重臣背叛,最終勝賴在天目山自殺,名門武田家滅亡。徵服甲斐的信長令穴山信君的河內領安堵,其餘賜與河尻秀隆。秀隆受信長意志,迫害武田家臣,燒毀惠林寺,信長死後導致民眾反叛,殺死河尻秀隆。此後武田舊領便成為了北條和德川爭奪的焦點。直到1590年北條家滅亡,家康被轉封到關八州,甲斐由秀吉家臣加藤光泰入國。1593年光泰於朝鮮戰死,便由淺野長政和幸長繼續甲斐的統治。關原戰後,淺野父子被轉封和歌山,家康重臣平巖親吉被任命為甲府城代,之後經歷了德川一門的義直,忠長,綱豐等,最後由柳澤吉保入國。柳澤家失腳後,被收為幕府直轄領。

信濃

特點:險要的山地地形有利於防守。被十國所包圍,周圍勢力虎視眈眈。

石高:40.8萬石

分郡:伊那、諏訪、築摩、安曇、更級、水內、高井、埴科、小縣、佐久

主要特產名物:蕎麥、牛、熊、木材、鯉魚料理

代表風土:諏訪湖、鏡臺山、善光寺、桔梗原、溫泉鄉、西宮歌舞伎、淺間山、布引觀音

主要勢力:小笠原氏,諏訪氏,真田氏,高梨氏,木曾氏,村上氏

梗概:本州中間位置的東山道之國。是南北較長的內陸國,被上野,武藏,甲斐,駿河,三河,遠江,美濃,飛騨,越中,越後十國所包圍。因此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且處於國土防衛的劣勢。幸好還可以較高的山嶽作為防禦屏障,一定程度上阻擋外界入侵。

東邊通過白根山,妙義山等山系與上野相接,通過關東山地與武藏相接,通過赤石山脈與甲斐相接。西以飛騨山脈與越中,飛騨相接,通過木曾山脈與美濃相接。北部的妙高山系和東頸城丘陵是與越後分界線,南部通過木曾山脈與赤石山脈同駿遠三三國接壤。平原部分以千曲川流域的長野盆地為最大,此外還有諏訪湖畔的諏訪盆地,天龍川流域的伊那,築摩山脈中的松本盆地等。河流有注入太平洋的天龍川和木曾川,通向日本海的千曲川和犀川。以上兩大水系將該國分成南北兩部分,並形成了南信,中信,北信,東信等四個文化圈。此地一直由一些小大名所割據,一時由守護小笠原氏統一,後由於小笠原內部的分裂,導致國人領主們的飛速成長,轉變成了戰國大名。但一直未有能夠領有信濃一國的大大名出現,直到甲斐武田氏統一信濃。而對此有危機感的上杉家,則與武田家在川中島激戰了數次。

南信濃的小笠原氏與北信濃的村上氏一直在信濃國內處於主要競爭狀態,但這種格局隨著1540年代甲斐武田家的入侵而發生了改變。1540年開始入侵佐久郡的武田信虎,於次年在攻擊了諏訪,村上,海野幾家之後,被子信玄所流放,而信玄則繼續著之後的信濃入侵。1542年,信玄擊破了諏訪賴重,高遠賴繼等;1546年攻降佐久郡的大井貞清;1547年又在佐久郡擊破上杉憲政的部隊;1548年雖然被村上義清所敗,但在鹽尻崗擊破了小笠原氏。1550年,再次被村上義清擊破後,信玄開始誘降信濃國人,最後終於擊敗村上義清迫使其前往越後,依賴於上杉謙信。之後隨著信玄逐步在信濃擴大勢力,感到危機的上杉謙信應村上義清等信濃國人之邀於1553年第一次出兵川中島。為了為北信濃諸將恢復舊領,謙信與信玄分別在1553,1555,1557,1561,1564年在川中島對陣五次。在這一連串戰鬥中,第四次川中島之戰,就任了關東管領的謙信打算掃平信濃內的武田軍,在海津附近於武田軍激戰。此戰信玄之弟信繁等戰死的情況下,最終擊退上杉軍,為統治信濃奠定了基礎。自1558年信玄就任信濃守護後,名副其實地成為了真正的信濃守護。之後信濃作為信玄的最重要分國,信濃眾隨信玄四處轉戰,直到1582年武田家滅亡之前,信濃國內未有什麼大的變故。

1582年,天目山之戰,武田勝賴自殺,武田家滅亡。信長派遣森長可,瀧川一益,木曾義昌,河尻秀隆,穴山信君,毛利秀賴等分治信濃。本能寺事變後織田家武將接連退走,信濃被上杉,德川,北條等侵略。結果,北信四郡被上杉景勝取得;伊那,諏訪二郡被德川家康取得;佐久,小縣二郡被北條所統治,之後除了北信濃外,其餘均由德川家取得。1590年隨著北條家滅亡,德川家康移封關東,信濃被封給了仙石,石川,真田等豐臣系大名。關原戰後,信濃再次處於家康支配下,此後一直延續著由諏訪,真田等信濃出身的武將的小藩分制統治。

飛騨

特點:技術工人眾多,山林資源豐富。土地貧瘠,生產力很低下。

石高:3.8萬石

分郡:大野、益田、荒城

主要特產名物:綿、木材、銀、銅、鱒魚、熊

代表風土:籠渡、白川鄉、水無神社、乘鞍嶽、高山祭、溫泉鄉、位山

主要勢力:三木氏,江馬氏,內內島氏

梗概:周圍都是高山的東山道之國,東是飛騨山脈和乘鞍嶽,御嶽山等與信濃的國境;西邊的兩白山地是與加賀,越前的國境;北面的飛騨高地以北是越中,南邊的鷲嶽和飛騨川是與美濃的交界。

周圍是山嶽地帶,中間是飛騨高地,是典型的高山內陸國。自古以來糧食產量很少,但是因為森林覆蓋率高,林業資源豐富。同時也是偏遠之地,是大和朝廷時貶官和犯人的主要流放地。

因為山林豐富,木工工匠很多,因此在律令制時期免除了工匠的租稅,徵調其去建造宮殿等,從事這些工作的工匠被稱為飛騨工。在苛刻的勞動條件下仍建造出很多華麗的宮殿,因為成為了名工的代名詞。因為提供築城的木材資源,該國因戰略資源生產國而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可將木材以水運沿飛騨川南下,運輸到美濃,發往各國。除了沿飛騨川至美濃和沿莊川,宮川至越中,與其他國間都有高山的阻隔,不可能頻繁通交。

國內守護京極氏的被官三木氏逐步擴大勢力,後打倒主家勢力支配了南飛騨,後繼承了飛騨名家姊小路家名,與連接武田家的另一豪族江馬氏爭霸。1544年,守護京極家的勢力被滅,形成了守護代三木,國司姊小路,國人江馬氏等爭霸的局面。1556年,姊小路氏被江馬家所滅,國內進入三木和江馬對峙的時代。另一方面,上杉和武田勢力已經滲透到飛騨,三木氏連結上杉,江馬便與武田家交好。1558年,三木良賴受領了朝廷從五位飛騨守的官位,次年令子自綱繼承已經滅亡的姊小路家,1562年改名姊小路賴綱,繼任飛騨國司。同時娶美濃齋藤道三之女為妻,加強了與美濃的關係。1564年,美濃受到武田家騷擾,同時影響到飛騨,姊小路賴綱趁機在飛騨繼續擴展勢力,並與織田信長接近。

飛騨在織田,武田,上杉的爭霸中,其他豪族勢力逐漸衰退,至1582年本能寺之變後,賴綱開始著手統一飛騨。另一方面,江馬時盛之子輝盛也捲入了武田與上杉的紛爭,最後支持上杉的輝盛打倒父親坐上當主寶座。強硬性格的輝盛在本能寺事變後,意圖與姊小路賴綱一決勝負。傾全力攻擊姊小路賴綱,被賴綱擊敗。賴綱擊敗宿敵,統一了飛騨大部分領地。但在信長死後,賴綱支持柴田勝家一方,因為受到豐臣秀吉的討伐。1585年,秀吉令金森長近和可重父子攻擊賴綱居城高堂城並落城,賴綱投降。飛騨處於了金森家支配下。同時趁三木國綱反叛之際,長近掃滅飛騨國內所有的敵對舊勢力。1586年,長近正式受封飛騨一國,確立了對國內的統治。1692年金森氏移封,幕府在高山陣屋設立了飛騨代官進行統治。

駿河

特點:港灣豐富,國內文化程度高。平原地區不多,生產力不高。

石高:15萬石

分郡:志多、益頭、有度、安倍、盧原、富士、駿河

主要特產名物:茶、鯰魚、真桑瓜、松茸、蜜桔、漆器、安倍川餅

代表風土:富士山、浮島原、鳶之細路、三保松原、田子浦、寶永山、久能山

主要勢力:今川氏

梗概:在與關東國境的東海道國家。東邊以箱根山連結相模,清水的東方與伊豆國相連。西邊的大井川是與遠江的邊界,北面通過身延山地,天子山地,富士山,赤石山脈等與甲斐和信濃相接。同時可通過南面駿河灣的海陸至遠江和伊豆。

國內大部分是山地,只有狩野川,富士川,安倍川,大井川等河流河口附近有些平原。河口港灣眾多,漁業和海運業發達。國內在鎌倉時代為北條氏支配下,南北朝以後處於今川氏支配,長期處於安定狀態。到戰國時代,很多從京都下向避難的公家和僧侶,都來到駿河,促進了此地的文化發展。自從鎌倉時代日蓮布教以來,富士川周邊日蓮宗隆盛,以古代的靈峰富士山為神體的富士信仰深入人心。

在國土防衛方面,除了遠江外,與各國均有高山阻隔,而與遠江交界的湍急的大井川也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國內守護今川氏致力於維持領內平定,在國內實行檢地,以寄子寄親制統治家臣團,築起了堅固的戰國大名支配體制。義元時代又將遠江和三河納入版圖,同時與北條和武田聯盟,開始入侵尾張。

室町時期的駿河,遠江守護今川氏數次度過了內紛的危機,確立了戰國大名的支配體制。1536年,與兄玄廣惠探爭奪家督之位的今川義元獲勝,將國人眾組織化,整備國內,在太原雪齋的輔佐下,將三河和尾張的一部納入版圖。而領內不斷有公家來訪,駿河文化開花結果,隨著甲相駿三國同盟的成立,義元消除後顧之憂,開始再次擴大領地。但是1560年的桶狹間之戰義元被織田信長討取,繼承人氏真能力低下,包括松平元康在內的家臣團相繼背叛。到了1568年,武田信玄入侵駿河,同時德川家康入侵遠江,不斷逃往的今川氏真最終屈服,駿河守護名門今川家滅亡。之後,武田和德川從東西兩方蠶食今川家舊領。

1573年,信玄急死,繼承人勝賴在1575年的長筱之戰大敗,1582年武田家滅亡。信長承認了家康領有三河,駿河,遠江,駿河至此處於了德川家康支配下。家康於1586年將居城由遠江浜松移到了駿府城,以後駿府變成了領國經營的中心,得到了大發展。1590年,小田原北條家滅亡後,家康轉封關東,后豐臣家臣中村一氏入主駿府。1600年關原合戰獲勝的德川家康將一氏移封到伯耆米子,駿河成為了幕府的重要據點,幕府直轄地,旗本知行地,譜代大名小藩等。1607年駿府作為家康隱居地進行擴建,1616年家康死後,作為大御所政治的德川政權的政廳。家康死後十男賴宣進入駿府,1619年轉封和歌山,1625年家光之弟駿河大納言忠長以駿府為居城,1631年忠長強行被家光命令隱居。駿腐變成了幕府直轄領,在駿府城代的管理下。

遠江

特點:國內長期在今川統治下,國情安定。天龍川經常泛濫,損失巨大。

石高:25.5萬石

分郡:敷智、豐田、引佐、麁玉、長上、長下、磐田、山香、周智、山名、佐野、城飼、蓁原

主要特產名物:鰻魚、蜜桔、茶、茜、萬年青

代表風土:小夜中山、浜名湖、金谷茶、天龍川、「風箏合戰」、新居關所、小國神社、御前崎

主要勢力:今川氏

梗概:面向遠州灘的東海道之國。東以大井川與駿河相接,西邊的浜名湖以西是三河,北面的赤石山脈和伊那山地是與信濃的交界。北部到中部是山地地形,南部的海岸線周圍是廣闊的平原。天龍川由中央地帶南北穿過,雖然經常泛濫導致水災,但周圍的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同時,以浜名湖中心,是漁業發達的地區。

遠江作為東海道要衝自古受到重視,16世紀時期由今川氏領國化。國內井伊,朝比奈,飯尾等國人從屬於今川氏,國內政局長期安定。北部有山地與信濃相連,形成了天然屏障。但與三河和駿河的交界應加強軍備。1536年在家督爭奪戰中勝利的今川氏親之子義元,以駿河駿府為據點,開始逐步將國人眾組織化,整備領國,擴大勢力。最終,義元通過卓越的才能,成為了駿遠三三國太守,君臨東海道。義元在領國內配置了支城群,築造強力的防衛體制。委以遠江國內的掛川城的朝比奈,高天神的福島,犬居的天野,引馬的飯尾,二俁的松井,井伊谷的井伊等諸氏對遠江進行統治。

義元1560年戰死後,包括德川家康在內的很多家臣相繼背叛今川家。特別是與織田信長同盟的德川家康,將今川勢力徹底驅逐出三河。後武田與德川都開始進行遠江的攻略,更多的家臣,如井伊谷的井伊氏,都背叛了今川家。1568年,撕毀盟約的武田信玄入侵駿河,氏真被迫逃往遠江掛川城,而該城收到德川家康的攻擊頭降服,戰國大名今川家滅亡。

入手遠江的德川家康將居城由三河岡崎移到遠江浜松,開始一邊致力於領國經營,一邊協助盟友信長進行天下統一的戰鬥。但是到了1572年,武田信玄的大軍開始西上,三萬武田君由信州伊那口沿天龍川進入了遠江,開始攻略二俁城。家康集結兵力與武田軍在三方原決戰,慘敗後退回浜松。但很快信玄病死,繼承人勝賴於1574年奪取了重鎮高天神城,次年進軍三河,但在長筱慘敗,元氣大傷。之後,遠江還持續著德川與武田爭霸的局面,直到1581年,家康奪回高天神城,才將武田勢力徹底清除出遠江。

1582年,武田家滅亡,信長確認家康領有三河,遠江,駿河三國。秀吉在徵伐小田原後,家康轉封關東,浜松由堀尾吉晴,掛川由山內一豐等豐臣系大名入國。關原戰後,家康成為中央政權的主導,吉晴和一豐分別轉封出雲和土佐,遠江封給了十子賴宣,之後又有了松平忠賴的浜松,松平定勝的掛川,大須賀忠政的橫須賀諸藩,來統治這東海道的要衝。

三河

特點:三河武士戰鬥力強大。

石高:29萬石

分郡:碧海、賀茂、額田、幡豆、寶飯、設樂、八名、渥美、浜名

主要特產名物:菱角、海鼠、海苔、味增

代表風土:鳳來寺山、矢引橋、松並木、池鯉鮒馬市、奧三河花祭、大橋屋、巖谷觀音、石卷山

主要勢力:松平氏,吉良氏

梗概:面向三河灣的東海道之國。北邊的三河高地是與美濃和信濃的分界線,南面朝向三河灣,通過渥美半島與遠州灘相臨。天龍川是東北與遠江的國境,知多半島的基部是與尾張的交界。國的北部是廣闊的三河高原,西部和南部是廣大的平原。西部的矢作川流域,連接了岡崎平原和濃尾平原,東面的豐川流域形成了豐橋平野。兩平原的交匯點很早就開始就農耕,農作物收穫量大。渥美半島的出現,形成了三河灣和伊勢灣,且通向外海,使三河漁業也很發達,海產品豐富;而且水上交通便利,促進了水運的發展。

作為連接東西的東海道要衝,古代以來便受到重視。室町以後,吉良,今川,細川,一色等幕府有力大名支配該地。戰國期為西三河的松平和東三河的今川共同支配的形態,但松平沒落後,從屬到了今川家,三河徹底被今川家領國化。

三河地方的宗教勢力本是關東高田派的真言宗,後逐漸被一向宗所取代,武士階級很多加入了一向宗,形成了一股非常強大的一揆勢力,怎樣支配這些武士一向宗信仰者,是統治三河的重要課題。

戰國時代開始,三河並未有能夠統一該國的勢力出現,出現各地國人眾割據的局面。逐漸的,西三河岡崎城的松平氏開始嶄露頭角,與駿河的今川和尾張的織田對抗,大有一統領國的架勢。但由於當主的接連急死,1549年繼承家督的竹千代,成為了今川和織田兩家的人質。在松平家從屬於今川家後,三河被今川氏領國化,成了今川家對抗尾張織田家的前線基地。

今川義元於1560年戰死後,家康趁亂回到了本國岡崎,並脫離今川家獨立,1561年與信長結成了同盟。同時一掃三河國內的今川勢力,並令菅沼,牧野,水野等國內豪組服屬,成功統一了三河。

但是1563年,家康與國內的一向宗勢力開始對立,國內的門徒們開始集結,家康的譜代武將中也有很多加入一向勢力的,在平定了一揆後,很多武將被允許從新回到德川家,堅固了國內的支配體制。

1568年,德川與武田一起開始進攻今川家的領地,氏真在掛川投降後,家康將遠江也納入了本國。之後的家康,一直作為信長的忠實同盟者,為信長守護大後方。在攻下遠江後將居城移到了浜松,以備東邊的威脅。1572年,信玄開始西上,於三方原大敗德川軍,但在攻擊三河野田城時病死。信玄之死為家康保住了三河。1575年,武田勝賴攻擊三河長筱城,之後織德聯軍在設樂原大破武田軍,給予了武田家以毀滅性打擊。1582年,織田聯軍入侵甲斐,消滅了武田家。本能寺之變信長被殺,家康也加入到了中央政權的爭鬥中,將勢力擴展到甲斐和信濃,擴張軍備。

1590年,小田原徵伐,北條家滅亡,家康移封關東,三河由田中吉政和池田輝政等豐臣家臣入國,但關原之戰取勝的家康重新取得了三河的舊領,由岡崎的本多,刈谷的土井,西尾的松平的諸小藩和旗本共同統治。

尾張

特點:農業和商業發達,交通便利。

石高:57.2萬石

分郡:海部、中島、葉慄、丹羽、春部、山田、愛智、智多

主要特產名物:蘿蔔、西瓜、蜂蜜、陶土、外郎餅、守口漬

代表風土:熱田神宮、津島天王祭、大須芝居、巖屋堂、尾張一宮、宮之渡、有松絞

主要勢力:斯波氏,織田氏

梗概:面向伊勢灣的東海道之國。東邊是與三河接壤的岡崎平原,從北到西通過濃尾平原與美濃相接,西南的木曾川是與伊勢的分界線,南面是朝向太平洋的伊勢灣。

除了東部的積投山,其餘六成以上的土地都是肥沃的衝擊平原,溫暖的氣候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同時是鎌倉街道的要衝,因有知多灣和伊勢灣,再加上木曾川的水系,水上交通也很便利,這樣使帶動了經濟發展。同時有國內著名的熱田神宮,前來參拜的人絡繹不絕,帶來了全國各地的文化。國內的農業和商業發達,國內經濟力高,提供個軍資金和各種資源。

因是關東進軍畿內的必經之地,再加上經濟發達,易受周圍國家的虎視眈眈。總體來說是一片取得天下的根本之地,生活的輕鬆導致士兵戰鬥力並不很高。守護斯波氏自從在應仁之亂衰退以後,國內受守護代織田家的清州和巖倉兩分家統治,逐漸的,清州織田家的家老織田彈正忠家逐步抬頭。

由於國內守護斯波家勢力的大幅衰退,擁有尾張上四郡的守護代織田伊勢守家和擁有下四郡的織田大和守家形成了分立局面,此外,今川義元也逐步將勢力滲透到知多郡。此間,織田大和守家的奉行織田信秀急速抬頭,佔有了尾張的大部領土,並主動入侵三河和美濃,與今川,齋藤等勢力相抗衡。1551年繼位的織田信長於1555年攻降織田大和守家,進入了清州城,又於1559年攻落巖倉城,消滅了織田伊勢守家,擁有了尾張的絕大部分領地。

1560年,信長於桶狹間之戰擊殺今川義元,又於1564年誘降犬山城的織田信賢,徹底統一了尾張。之後又開始入侵美濃,於1567年擊破齋藤家,將根據地移到了岐阜。1570年,尾張與伊勢交界的長島爆發了大規模的一向一揆,直到1574年,才被信長所消滅。1576年,信長移居安土,將家督讓給嫡子信忠,並使其領有尾張。1582年,信長和信忠於本能寺之變死後,尾張成為了織田信雄的領國。1584年,信雄聯結德川家康,挑戰豐臣的政權,長久手之戰雖說家康擊敗秀吉軍,但因信雄單方面與秀吉和睦,使得戰役結束。之後,秀吉將葉慄,中島,海西郡等納入自己的領土。

1590年小田原之役後,家康被轉封關東,秀吉讓外甥秀次入主清州,防備關東的家康。1595年,秀次被處刑,福島正則便領有了尾張24萬石。關原戰後,正則被移往安芸,家康的四子松平忠吉成為了尾張52萬石的領主,忠吉於1607年死去,家康的九子德川義直入主尾張,奠定了御三家的基礎。

美濃

特點:農業和商業發達,國力強大。

石高:54萬石

分郡:多芸、石津、不破、安八、池田、大野、本巢、席田、方縣、厚見、各務、山縣、武芸、郡上、賀茂、可児、土岐、恵那

主要特產名物:真桑瓜、石灰、水晶、紙、美濃燒

代表風土:不破關、養老瀑布、南宮大社、郡上踴、真桑文樂、寢物語之裡、阿彌陀瀑布

主要勢力:土岐氏,齋藤氏

梗概:三個方向被山包圍的東山道之國。東邊是木曾山脈與信濃交界,西邊的伊吹山地是與近江的分界,北方平家嶽,能鄉白山山系形成了與越前的國界,越過鷲丘就是飛騨。南部與尾張共享濃尾平原。古代時分成了三野前國,三野後國和牟義國,後於七世紀統一形成了美濃國。國內北部是山地,其餘三份之二左右都是平原。

從畿內至近江再到東國有古代的三條主幹道,令制三關其中之一就是美濃的不破關,因此美濃在律令時代有著重要的意義。平安中期以後清河源氏受封的領地增多,在這裡形成了美濃源氏,南北朝以後美濃源氏的土岐氏成為了美濃守護,直到1552年被齋藤道三所滅。之後,美濃處於了道三的支配下,但不斷有國人叛亂,國情不夠安定。

地理上,由不破關到近江,通過琵琶湖到京非常方便。雖然是內陸國,但離木曾川河口不是非常遠,因此可以控制伊勢和三河方面的水上交通。平原廣大,木曾川形成了與尾張的天然屏障,但因地形不複雜,容易受到敵國的威脅。國內的美濃守護土岐氏在家內紛爭時被家臣齋藤氏趁機奪權。

流放了美濃守護土岐氏的齋藤道三與想繼承家督之位的子義龍對立後,舊守護派的武將均站到義龍一方,1556年長良川之戰道三被殺,齋藤義龍支配了美濃。有著很大野心的道三女婿織田信長多次進攻美濃,但均被美濃勢擊退。直到1561年義龍病死,子龍興即位。因龍興倒行逆施,家臣團開始離反,信長內應了美濃三人眾等眾多國人,1567年終於攻落了稻葉山城,支配了美濃。信長將稻葉山改為岐阜,作為領國支配的中心,開始了天下布武的徵程。

信長以美濃為基地,逐漸消滅了周圍的大名,並上洛成功。1576年,以將近江納入版圖的信長在琵琶湖邊建造了安土城並以安土為根據地,美濃則交給嫡子信忠統治。

1582年本能寺事變後,秀吉擁立了信長的孫子秀信為家督,拉攏了大部分原織田家臣,而自己成為了織田政權的直接繼任者。秀吉使秀信成為岐阜城主,池田恆興為大垣城主,稻葉一鐵為曾根城主,丸毛兵庫為多芸城主,共同統治美濃。

1600年,秀吉死後擁戴豐臣秀賴的石田三成與德川家康在美濃不破郡的關原展開大戰,以秀信為首的很多美濃武將仗著熟悉地理而加入了西軍,結果東軍獲勝,岐阜落城,秀信被追放。德川政權下的美濃是幕府直轄領地,大久保長安為代官頭兼美濃奉行在岐阜的陣屋內對美濃進行管理,之後,加納,大垣,巖村,苗木等諸藩分立。

伊勢

特點:農林水產業發達,國富民強。伊勢神宮,海賊眾等獨立勢力眾多,不易管理。

石高:56.7萬石

分郡:桑名、員弁、朝明、三重、河曲、鈴鹿、奄芸、安濃、壹志、飯高、多氣、飯野、度會

主要特產名物:水銀、珍珠、鮑、蝦

代表風土:伊勢神宮、朝熊山、二見浦、古市遊郭、筆舍山、椿大神社、鼓浦、湯山溫泉

主要勢力:北田氏,關氏,長野氏,伊勢水軍

梗概:面向伊勢灣的東海道之國。西邊通過鈴鹿,布引山地與近江,伊賀,大和等國接壤;東邊是伊勢灣和志摩國;南面是紀伊和熊野灘;北面通過輯斐川和木曾川與尾張美濃相隔。除了西邊的山地,其餘大部分地區均為平原,產業發達。同時利用了伊勢灣,漁業和海運業也很發達,有被稱為伊勢十三浦的優良海港,而這些又帶動了商業的發展。

文化方面,有著律令制國家祭祀的最高場所伊勢神宮,後門前町和宇治山田等自治都市逐漸發展,外港大湊也成為了與東國的聯絡港而受到重視。由於地域的特殊性,本國水軍和鄰國志摩的水軍都很強大。伊勢國司北田氏在南北朝大亂後逐漸守護大名化,支配和南伊勢。而北伊勢則被關氏等勢力所支配。同時,伊勢神宮也掌握了繁榮的門前町和宇治,山田等自治都市。伊勢本國內的北田氏,關氏,還有近江的六角氏在伊勢互相競爭勢力。1555年國司北田家消滅了齋宮的德政一揆,版圖由南伊勢逐漸向北伊勢擴大,慢慢控制了割據的國人們,大有統一伊勢的勢頭。

1567年,信長的伊勢侵攻開始,形成了伊勢國內的新局面。本年信長的宿願美濃攻略成功,為了確保濃尾和京之間的通路,攻略伊勢勢在必行。信長派遣瀧川一益為總大將,率領四萬大軍入侵伊勢,自己為援軍。此時,富田,羽津,持福等國人眾均投降到信長傘下。因有美濃三人眾謀反的消息一益暫時撤退,但事件平息的次年一益再次入侵,千種,後藤,稻生等諸豪族也投降到信長麾下。在伊勢的有力豪族關一族內,神戶具盛收信長的三子信孝為養子而歸到信長麾下,同族的鹿伏兔氏,峰氏等也一同歸降,只有宗家關盛信繼續抵抗,直到近江六角家被信長擊破後,只能選擇投降。後信長又將弟信包過給長野家為養子,將長野家也納入軍門。1569年,信長攻擊籠城大河內的北田具教,但因北田的善戰遲遲不能落城,信長便將次子信雄送與北田具教為養子,雙方達成和睦,大河內開城。信長通過外交手段完成了對伊勢的制壓。但1576年信雄設計殺害了北田具教等北田一族,次年具教之弟具親還俗舉兵反抗信長被擊敗,北田家徹底滅亡。直到本能寺事變信長死後,伊勢再燃戰亂。1583年,北田信雄連結秀吉對抗與柴田勝家結盟的弟弟神戶信孝,親手攻滅了弟弟。次年秀吉與信雄決裂,信雄轉而與德川家康結盟,小牧長久手之戰時又與秀吉和睦。成為天下人的秀吉將北伊勢封給信雄,南伊勢封給了蒲生氏鄉,並將津城的四萬石給予信長之弟信包以達成伊勢的勢力均衡。蒲生氏鄉1588年築松坂城。但1590年小田原徵伐後,蒲生氏鄉被轉封會津若松,信雄被流放。秀吉之甥入主北伊勢五郡和尾張國,1594年信包轉封近江,富田知信成為津城主。關原戰後德川家康將關一政,富田信高,一柳直盛,分部光嘉,古田重勝等人分封各地,藤堂高虎領有了伊勢兩郡和伊賀國。江戶時代德川譜代大名配置到伊勢,桑名松平,龜山板倉,神戶本多等。1619年以後,白子,松坂等地歸為紀伊德川家的領地,稱為德川政權的重要領地。

志摩

特點:優良港口而使海運業十分發達。國力衰弱,並易受陸海同時攻擊。

石高:1.8萬石

分郡:答志、英虞

主要特產名物:鮑、蝦、鯨、珍珠

代表風土:日和山、伊雜宮、菅島、天之巖戶、鸚鵡石、坂手島

主要勢力:九鬼氏

梗概:為志摩半島及周圍島嶼組成的東海道之國。除了西與伊勢接壤,其他三面環海。位於紀伊山地的最東端,南部為衝積平原,形成了多處天然良港。除此之外漁業也非常發達,因此便形成了漁民為主的權力社會及獨特的風土文化。國內分成兩郡,是次於壹岐及隱岐的小國,但因海產品豐富,古代一直作為宮廷御用海鮮的出產國,地位而高於以上兩小國。

沿著伊勢灣,有著通往東海,熊野,中國,四國的諸多航線,海運非常發達,從鎌倉時代開始便是海賊們的根據地。

志摩國內在戰國時代九鬼氏取得了很大發展,1568年從屬於信長,在信長幫助下迫使志摩十三地頭屈服,確立了國內支配權。志摩,伊勢,熊野等水軍眾在九鬼嘉隆的率領下隨信長轉戰各地。特別是於1578年率新造的鐵甲船在木津川口大破當時號稱無敵的村上水軍,九鬼嘉隆也因此獲得志摩及伊勢共三萬五千石的獎賞,隨著本能寺之變信長之死,嘉隆再次從屬於豐臣秀吉,作為豐臣水軍的總大將。

關原之戰九鬼嘉隆及其子分屬西東兩軍,戰後嘉隆自裁,子守隆獲得了二萬石的加增,成為伊勢志摩五萬五千石的大名。至江戶時代,內藤氏等移封,延續對志摩的統治。

佐渡

特點:有著豐富的金礦資源。基本受對岸大國越後的形勢所控制。

石高:1.7萬石

分郡:羽茂、雜太、賀茂

主要特產名物:金、銀、銅、瑪瑙、赤玉石

代表風土:佐渡金山、大野龜、度津神社、小木湊祭、根本寺

主要勢力:本間氏

梗概:在日本海上的獨立島國,西方透過佐渡海峽與越後隔海相望,無論在政治上,文化上,軍事上均受其影響頗大。國土形狀南北狹長,中央形成了大佐渡和小佐渡兩山脈,二山中間是部分平原,受兩津灣和真野灣包夾,形成了獨特的農村特色。

從奈良時代開始就是流放之島,順德上皇,日野資朝,日蓮等諸多名人均流放於此。從平安時代開始便開始出產黃金,是著名的黃金礦脈。從鎌倉時代開始被任命的地頭本間氏在南北朝時期逐漸國人領主化,之後形成了本間一族稱霸的局面。但本間一族內部鬥爭激烈,島上沒有可以一統的大名存在,最終只能受到對岸越後的影響。

天文時代,島上本間一族間的對抗到達了頂點,但最終迎來了鄰國越後上杉家的入侵。1589年上杉景勝開始徵伐佐渡,在國人瀉上,澤根等的幫助家,上杉家的佐渡制霸計劃取得了重大成功,戰後很多佐渡國內武將成為了上杉家臣。但島上最大的兩股勢力羽茂本間與河原田本間氏依然互相徵戰不休,無視上杉家的介入,最終上杉景勝派遣大軍分別攻落兩家居城,並令家臣青柳氏和古藤氏進入河原田城,對佐渡進行支配。

之後上杉家被轉封會津,繼任的堀氏又失腳被沒收了領地。最終佐渡成為了幕府直轄地,並於1618年設置了金山奉行負責對佐渡金山的開發,成為幕府財政的重要來源。

越前

特點:地形有利於國土防衛,且擁有直接出入京都的良港。但冬季受降雪影響,易使交通受阻。

石高:49.9萬石

分郡:敦賀、丹生、今立、足羽、大野、坂井

主要特產名物:鰈魚、鱒魚、蟹、昆布、石材、酒、素麵

代表風土:敦賀浦、三國湊、東尋坊、燈明寺啜、白山社平泉寺、吉崎御坊、田樂能、永平寺

主要勢力:朝倉氏

梗概:若狹灣以東的北陸道之國。北以白山火山山脈及大日山,通過福井平原與加賀接壤,東及南的兩白山山地於屏風山地與飛驒及美濃相鄰,南是伊吹山以西的近江及野坂山地的若狹。

古代由天武天皇時代的越國而分成了越前,越中,越後三國,後再次分出了越前及加賀兩國。國東部為山地,西部是廣大的平原,特別是九頭龍川,日野川與足羽川在此匯合注入了日本海,三河交界出平原廣袤,利用灌溉,因此農業十分發達。所以古代以來東大寺為中心的寺院及公家莊園均坐落於此。同時敦賀灣沿岸良港眾多,海運發達。特別是角鹿,是古代與渤海國交涉的重要據點,同時也是北陸的物資集散地與經濟中心之一。

應仁之亂後,國內的朝倉氏逐漸發展,國內形勢相對安定,以一乘谷城高度的文化水準著稱。從應仁之亂後,不少公家及僧侶來此避難,更加提高了本地文化水平,使此地有著越前小京都之稱。除了需特別警戒北方的一向宗勢力,越前具有非常有利的戰略地理條件。距離京都,近江,濃尾平原均不遙遠,又有著發達的海運,使越前有著重要的價值。

趁著守護斯波氏和守護代甲斐氏的抗爭,朝倉氏逐漸擴充了自己的勢力,除鎮壓了國內一向一揆,還不時入侵鄰國的加賀和若狹,穩步向著戰國大名邁進。一直到1570年,出現了強大的敵人——織田信長。在信長發動對越前的閃電入侵後,由於盟友淺井長政的背叛倒向了老盟友朝倉家,迫使信長從越前撤退。至此,朝倉氏於近江的淺井和六角氏,成了反信長戰線的主力軍。但在1573年的姊川之戰中,朝倉與淺井聯軍大敗,元氣大傷。雖然足利、武田、朝倉、淺井、三好三人眾,本願寺、六角殘黨等結成了信長包圍網,但隨著信長各個擊破的戰術,1573年朝倉義景率領部隊支援受信長攻擊的淺井軍,但受到反擊而打敗,撤退後由於同族朝倉景鏡的背叛而自殺,朝倉氏滅亡。

戰後,原朝倉家臣前波吉繼成為越前守護入主一乘谷,但被一向一揆所殺,越前一時受到了一揆的支配。後1575年信長率大軍來攻,一揆軍被消滅,信長任命柴田勝家以北莊為居城,前田利家等為寄騎,開始北陸的經營。隨著本能寺之變信長的滅亡,柴田勝家與羽柴秀吉爭權,最終在賤嶽之戰中勝家敗北,並在北莊城自殺。在豐臣政權下,丹羽長秀、堀秀政父子被分封越前。關原合戰後,家康次子結城秀康成為越前國主。之後越後高田的松平忠昌入國,改北莊為福井,福井藩便一直存在下去。

越中

特點:平原廣闊,農業生產力較高。但一向一揆林立,守護與國人的對立導致國內政情不穩。

石高:38.3萬石

分郡:礪波、射水、婦負、新川

主要特產名物:鱒魚、熊、木綿、熊膽

代表風土:船橋、立山、二上山、俱利迦羅谷、福山芝居、劍嶽、高瀨神社

主要勢力:神保氏,椎名氏

梗概:面向富山灣的北陸之國。東面通過飛騨山脈與越後和信濃接壤,西面通過寶達丘陵和兩白山地與加賀、能登相連,南面是飛驒高原,北面面向日本海。國界地帶的山地,特別是東部與越後和信濃分界的白馬,立連兩山林立,形成了抵抗此方向入侵的天然屏障,冬季下雪更會導致山地行軍困難。但應在海陸上注意來自於能登和越後的壓力。雖然三面被高山所圍,但中央部分有廣闊的平原,適於農業的發展;同時中部有莊川,神通川,黑部川等河流流過,有利於農業灌溉。另因面向富山灣,水上交通也較為便利。

國內因守護田山氏失去權威,東部被長尾、西部被一向宗勢力逐漸蠶食。同時中部的神保和椎名兩家做著激烈的鬥爭。戰國時代,越中主要由神保及椎名兩家爭奪霸權。越後的上杉謙信連結越中的椎名氏發動越中侵略,攻擊神保長職的富山城。迫於巨大的壓力,最終在能登田山家的斡旋下,神保氏臣從於上杉家。但逐漸對謙信爆發不滿的椎名康胤於1568年連結武田信玄和一向一揆,對上杉謙信樹起了反旗。但次年上杉謙信便攻下了椎名的主城松倉,造成了在越中與一向一揆直接對決的局面,而椎名康胤也繼續依靠一向一揆與上杉鬥爭。

1572年,神保長職死去,神保家臣團逐漸被上杉謙信所吸收,謙信因此強化了對越中的統治。謙信親自出陣越中,攻落由一向一揆把守的富山城。隨後,宿敵武田信玄病死,沒有了後顧之憂的上杉謙信更加著力於對越中的平定。

1576年,終於攻滅了長年的敵人椎名康胤,此時謙信與一向一揆達成和睦,完成了越中平定。下一步便是共同對付織田信長。次年,開始進攻能登。

但在1578年,謙信去世,信長抓住此機會從入侵越中,越中國人眾大部分都歸屬到了信長麾下。1580年任命佐佐成政支配越中。本能寺事變時成政退出越中。賤嶽之戰後,秀吉認可佐佐成政領有越中一國,成政再次回到了越中進行支配。後在小牧長久手之戰時成政支持信雄一方,戰後再次投降於秀吉。但此時成政領地被削減,緊接著被轉封到肥後。從此一直到江戶時代,越中和加賀、能登一樣,成為前田家的領地。

越後

特點:國界被山地包圍利於國土防衛,但冬季頻受大雪影響。

石高:39.1萬石

分郡:頸城、古志、三島、魚沼、蒲原、沼垂、石船

主要特產名物:鮭魚、漆、蠟、鉛、金

代表風土:親不知子不知、五智國分寺、米山、姬川、國上山、巖船大祭、妙高山、大須戶能、彌彥神社

主要勢力:上杉氏,長尾氏

梗概:面向日本海而南北狹長的北陸之國。東北是出羽,東是陸奧,東南是上野,南是信濃,西南是越中。西向日本海,隔海與佐渡相望。與各國均通過山地連接,利於國土的防衛。如與出羽的朝日山地,飯豐山地,與陸奧上野的越後山脈,與信濃的妙高高原等。特別是越中交界的著名景觀親不知子不知。

面向日本海一側的中部的越後平原和偏南的高田平原,農業和漁業興盛,但山嶽和日本海圍成的地帶在冬季暴雪頻繁,部隊幾乎不能行軍,雖然從國土防衛來說是有利點,但對於出徵他國,就成為了一個缺點。

因地形狹長且與多國接壤,本國形成了上越,中越,下越三部分,此三地區相對保持獨立,怎樣將三部分進行統合,是一個課題。國內守護代長尾氏逐漸取代了守護上杉氏的權力,但國人;領主獨立性強,不服長尾氏的統治,後來經由上杉謙信的統治,獲得了大部分國人層的支持,確立了國內的支配體制。

1548年,越後守護代的頭銜落到了長尾景虎的頭上,次年本土守護上杉家家系斷絕,景虎便成為了本國真正的支配者,國內豪族逐步聚攏在其周圍,向國內統一邁進。1550年同族上田長尾政景、1555年重臣北條高廣相繼謀反,景虎令二者投降,政景歸於景虎麾下;高廣安堵本領,並委以廄橋城代。同年,原守護上杉家重臣大熊朝秀內通武田家而謀反,被景虎鎮壓,而且趁機掃除了領內不穩定的舊守護勢力,更加確立了本國統治。之後景虎繼承了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氏的家名,並於1570年出家,法號不識庵謙信,即有著越後之龍之稱的上杉謙信。

直到1578年謙信去世,其姐之子景勝與北條家過繼來的養子爭奪家督之位而爆發了御館之亂。此此爭亂除了本國國眾外,還捲入了北條,武田等多家大名,越後一分為二。最終於1579年景勝方取得勝利,景虎在鮫尾城自殺。景勝於1581年徹底掃平了所有反對勢力,坐上了支配者的寶座。隨即景勝於1587年討平了謀反的重臣新發田重家,同時在1589年徵服了佐渡。

1598年,景勝從豐臣秀吉之名轉封到會津,秀吉在越後安插了心腹將領堀秀治,令其領有春日山45萬石。但到了德川幕府時代的1612年,幕府以秀治之子忠俊幼小為名改易了堀家,家康以六子松平忠輝領有越後及信濃川中島共60萬石入主福島城。但忠輝於1616年被流放伊勢,沒收領地。酒井家次,松平忠昌,松平光長等入國,但時候不長,1681年光長被沒收領地,之後越後村上、新發田,長岡等小藩分立。

能登

特點:漁業、海運和貿易都很發達。

石高:21萬石

分郡:羽咋、能登、鳳至、珠洲

主要特產名物:鯖魚、漆、輪島塗、素麵

代表風土:能登金剛、珠洲角、輪島早市、總持寺、妙成寺、七尾灣、高爪山、能登島

主要勢力:田山氏

梗概:佔據著能登半島絕大部分的北陸國家。東與越中通過寶達丘陵接壤,南邊與加賀國通過狹窄的能登半島基礎部接壤。古來是越前國的一部分,因是東北地方攻略的重要軍事據點而受到重視。718年,羽咋、能登、鳳至、珠洲四郡獨立組成了能登國,741年與越中國合併,但又於757年再度獨立成一國。

能登是一個三面被日本海包圍的小國,國土的大部分都是低矮的丘陵地帶,只有一些不大的平原地方和海岸部分有一些適於耕作的平原。半島突出部分由東北向西南是最大的平地,半島東側的七尾灣形成了一些天然良港,而西面和北面的外灘一般以斷崖和巖石居多。

以突出於日本海為條件,漁業和製鹽業非常發達,同時作為古代以來與渤海交易的據點,水運和貿易也非常發達,很早就吸收了大陸的文化。乘著對馬過來的洋流能夠很方便的到達越後甚至東北。

從南北朝時代以來田山氏就是該國守護,應仁之亂後戰國大名化,但隨著田山七人眾的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退。以七尾城為主城的守護田山家進入戰國時代後,田山義總死後,其弟及其子對立爭權,在重臣溫井一族的幫助下,義總次子義續繼承了家督之位,而此後溫井氏逐漸掌握了田山家的實權。但另一重臣遊佐氏與溫井氏激烈對抗,最後形成了除了以上兩家的長、三宅、伊丹等七人眾的重臣合議制,至此田山家的守護權力盡失。

但隨著七人眾中的主導權之爭,溫井和遊佐兩家的爭鬥再開,最終遊佐續光被擊敗,逃往越後。但新守護田山義綱不甘心做重臣傀儡而暗殺了在爭鬥中勝利的溫井紹春,擬重掌本國支配權。但此舉造成了重臣層的極大反感,最終於1566年重臣們流放義續和義綱父子,立義綱之子義慶為主。新政權由長和遊佐兩家主導,守護權力再次傀儡化。

1576年,越後的上杉謙信圖謀擁立一直在上杉家的上條政繁為能登守護,以此為藉口悍然出兵能登。上杉軍以勢如破竹之勢攻陷的能登諸城,直逼田山家主城七尾,而在戰亂中守護田山義慶被重臣毒殺,最終遊佐續光為上杉家內應,同時殺光了對頭長家,七尾城落城。守護田山氏的統治終結,能登併入上杉家版圖。

而在1578年謙信死後,能登形勢發生急劇變化。長一族唯一的倖存者長連龍在織田信長的援助下反攻能登,很快能登就變更到信長版圖之下。信長任命菅屋長賴,福富行清,前田利家作為奉行對能登進行統治,而前田利家更是於1581年受封能登一國。本能寺事變後,羽柴秀吉與柴田勝家對立,利家處於柴田的統率下參加了賤嶽合戰,但在戰中不救援友軍佐久間勝政而撤退,加速導致了柴田軍敗北。戰後利家因攻獲得了能登一國和加賀半國的獎賞。

利家死後,次子利政在關原之戰中屬於西軍而遭到改易,而加入東軍的長子利長因功獲得了獎賞,最終領有了加賀、能登、越中百萬石的封地,作為德川政權下屈指可數的大大名延續於江戶時代。

加賀

特點:農業、漁業發達,生產力高。但是一向一揆過於興旺,幾乎控制全國。

石高:35.6萬石

分郡:江沼、能美、加賀、石川

代表風土:河北瀉、大乘寺、安宅關、山中溫泉、兼六園、中宮湯、白山

主要特產名物:笠、金、硫黃、煙硝、熊膽、菊酒

主要勢力:一向一揆

梗概:能登半島以南的北陸之國。北通過金澤平原的狹長部分與能登相鄰;南面是大日山與越前相接;東通過兩白山地與越中相連;南面是飛驒國。西邊沿著日本海有著很長的沙丘地帶,內側有柴田瀉、木場瀉、今江瀉、河北瀉等。沙丘地帶與東南的加賀山地之間有大聖寺川、梯川、手取川、犀川等諸多河流。西南一直延續到東北是帶狀的加賀平原。平原中心部分農業發達,而日本海沿岸漁業發達。由於是越中、能登至越前、京都的交通要衝,自古以來便在此建立了安宅關。

自從1481年本願寺的八代法主蓮如從加越國境的吉崎布教開始,此國一向眾就極其眾多,而且一向一揆甚至攻滅了當地守護富樫氏,成為了戰國時代唯一一個由一向一揆控制的百姓持有之國,是一個以金澤御坊為政治中心的本願寺王國。而且一向宗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鄰國越前和能登,地方大名與加賀國內的寺院和石山本願寺爭權,國內形勢很不安定。

1546年,以金澤御坊為中心的本願寺王國正式確立。1570年織田信長與本願寺之間的石山合戰爆發,加賀來了很多本願寺僧官,如七裡賴周等,指導加賀的一向一揆進行抗戰。1573年,與本願寺是同盟關係的越前朝倉家被信長所滅,加賀的一向一揆開始與信長直接對決。信長的加賀侵攻由1578年開始,北陸方面軍司令官柴田勝家率大軍入侵南加賀,擊敗各地的一向一揆。1580年,金澤御坊被柴田勝家攻陷,加賀大半在織田家的支配下。同年本願寺的法主顯如與信長達成和睦,退出了石山,但加賀的門徒們仍然在抗擊著信長,直到1582年還與信長軍有零星交戰。

本能寺之變後,同時隨著加賀支配者佐久間信盛的死亡,羽柴秀吉因前田利家在賤嶽之戰的功勳,封給利家北加賀的河北、石川兩郡,而封給丹羽長秀南加賀的江沼和能美兩郡。1585年丹羽長秀死後,由堀秀政領有。而在1597年堀秀政轉封越後後,南加賀被封給了山口宗永和丹羽長重。但因關原之戰山口和丹羽均屬於西軍,因此領地被沒收,至此加賀一國被封與了前田利長,屬於加賀藩一直存續。

若狹

特點:因天然良港的存在帶動了國內生產力發展,但面積狹小,易遭到圍攻。

石高:8.5萬石

分郡:遠敷、大飯、三方

主要特產名物:布、鰈魚、硯石、酒

代表風土:小浜、松尾寺、三方五湖、蘇洞門、雲浜獅子、高浜八景、神宮寺、丹生浦

主要勢力:若狹武田氏

梗概:面向若狹灣的北陸之國。東邊通過野坂山地與越前相接,西面越過青葉山便是丹後,南面是與丹波和近江的分界丹波高地,北面是大體呈弓形的若狹灣。

若狹是一個只有遠敷、三方,大飯三個郡的小國,沒有大的河流和平原。農業生產並非很發達,但因為依靠和東西的海岸線及小浜等天然良港,漁業、海運業和製鹽業比較發達。小國三方被山地所圍,但都不是高山,通商相對容易但防禦性就比較底下了,而若狹灣緊鄰丹後,海上也並不安全。但因為臨近京都,又有海港,歷來受到當權者的重視。鎌倉時代以來的北條氏,室町時代的一色氏、武田氏的幕府重臣先後為若狹守護。但進入戰國時代,守護武田家勢力衰落,國人勢力得到發展,鄰國越前的朝倉氏對若狹也是虎視眈眈。

若狹的守護武田家因內部爭奪家督之位而造成家臣團不斷離反,勢力不斷衰退。趁此良機,1563年,鄰國朝倉家由三方郡入侵,給已風燭殘年的武田家以更大的打擊。1566年,從三好氏魔掌中逃出的足利義昭前往若狹依賴於姐夫武田義統,但見義統與其子元明爭權不足依賴,便借道投靠了越前朝倉家。最終1567年武田元明繼承了家督之位,但大部分家臣均自守領地,在織田信長進攻若狹時投降了織田軍。而名義上的家督武田元明也在1568年朝倉軍的進攻下,失去了領地,若狹守護武田家的統治結束。至1570年,織田軍討伐越前,順便統一了若狹,編於丹羽長秀的支配之下。

1573年,朝倉家滅亡,武田元明回到若狹小浜,被信長賜與了神宮寺三千石作為其隱居的領地。一直到本能寺之變,元明投靠明智光秀,集合家臣攻擊近江長濱城,在山崎合戰後被消滅。在賤嶽之戰後,若狹、越前和加賀羽柴秀吉將其封給了有功的丹羽長秀。後長秀子長重因家臣團內部矛盾被削減了越前和加賀半國,在1587年徵伐九州時長重又違反軍令,最終被削減至加賀松任四萬石。之後淺野長政入主若狹,1593年轉封至甲斐。接替長政的木下勝俊因在關原之戰中屬於西軍而遭到改易,京極高次獲得了若狹國主的地位。京極高次及子忠高以小浜為居城,整備了城下町,但於1634年轉封到了松江。後老中酒井忠勝連帶越前敦賀及近江高島共11.35萬石入主若狹,從此若狹一國便處於酒井氏的支配之下。

近江

特點:文化水平和經濟力都很高。

石高:77.5萬石

分郡:滋賀、慄本、甲賀、野洲、蒲生、神埼、愛智、犬上、坂田、淺井、伊香、高島

主要特產名物:米、鰻魚、茶、蚊帳、鐵炮、煙管

代表風土:琵琶湖、近江八景、堅田、比叡山、山上祭、餘吳湖、竹生島、伊吹山奉納太鼓踴

主要勢力:六角氏,京極氏,淺井氏,朽木氏,甲賀眾

梗概:環抱琵琶湖的東山道之國。東邊通過伊吹山地和鈴鹿山地分別與美濃和伊勢接壤,西邊由比良山地和比睿山與山城和丹波相連,北邊的野坂山是越前、若狹兩國的分界,南邊是信樂山地的伊賀,中央是日本最大的內陸湖——琵琶湖。

湖東的犬上川、愛智川、日野川、野洲川,湖北的姊川等眾多湖泊形成了廣大的衝積平原,湖東方面又有廣闊的近江盆地;由琵琶湖流出的瀨田川流向京都和宇治方向,以上河流的存在,連接了北陸、京和中部的主要水陸交通,不僅使環湖的水運非常發達,交通非常方便外,也是該國生產力高的主要基礎。除了水上交通,此地還是北陸道,東海道和東山道的交匯點,越過鈴鹿山地是東海道;經山科盆地是至美濃便是東山道,而向北至若狹則是北陸道。是連接東西日本的交通要衝。除此之外近江也是京都的東大門,從東方上京,近江是必經之地。因此自古以來便有說法:控制了近江便控制了天下。被稱為古代三關的鈴鹿,不破和逢坂,便是在近江國的四周所設。

古代以來,近江大津便是政治、經濟和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應仁之亂時戰爭不絕,近江便成為了從京都逃出的亡命將軍們的避難之地。以此為背景,中世以來的市和座及行商人,在近江都有很多,特別是著名的近江商人。控制該國是取得天下的前提,進入戰國時代,守護六角氏控制了南近江,而淺井氏則凌駕於主家京極氏之上,控制了北近江。

進入戰國時代,北近江的守護京極氏由於互相爭奪家督之位,導致原本的被官淺井氏勢力不斷擴大,最終取代了京極氏,制壓了北近江。首先淺井氏向南近江的守護六角家示好,屈居其下。但到了淺井久政之子長政時代,打出了反六角家的旗幟,並使家臣團迫使老父久政隱居。淺井長政於1560年在野良田之戰中大破兵力優於己軍的六角氏,穩固了自身在家中的地位,並趁勢入侵南近江,整編了家臣團,邁向了戰國大名之路。相反,六角家當主義治卻惟恐重臣後藤氏抬頭,先下手殺死了重臣後藤賢豐,導致家臣團離反,進一步衰弱了本家的勢力。

同時淺井長政娶了織田信長之妹市,與織田家結盟。在1568年織田軍入侵近江時充當其先鋒,為擊敗六角軍作出了貢獻。最終六角父子逃往甲賀,近江佐佐木氏四百年來對近江的統治就此結束。而信長為了確保東海至近畿的交通線,在此安插了柴田勝家、佐久間信盛等諸多宿將,並確認盟友淺井長政領有半個近江,但一切都隨著徵伐朝倉而改變。

雖然長政為信長妹婿,但始終拗不過老父及家臣團救援老盟友朝倉的意見,最終對信長豎起了叛旗。但由於在姊川之戰中的敗北,小谷城逐漸被織田軍諸將所孤立。此時淺井、朝倉與其他反信長的勢力組成了信長包圍網,與信長對抗,但隨著局勢逐漸對信長方有利,原屬淺井麾下的近江諸土豪接二連三被策反。最終於1573年,信長出兵殲滅了馳援淺井的朝倉軍,並將朝倉義景追到老家一乘谷,最終迫其自殺,名門朝倉家滅亡。緊接著信長急襲小谷城,經過抗戰小谷最終落城,淺井父子自殺,淺井氏滅亡,自此近江完全被納入了信長的掌握。接著信長在琵琶湖畔築起了雄偉無比的安土城,作為其統一天下的據點。直到本能思之變信長橫死,由於明智光秀的謀反,安土城最終也在戰亂中燒失。

之後信長的繼任者羽柴秀吉以近江為自己的直轄地,並派遣心腹石田三成駐守。秀吉死後,三成為了阻止德川家康奪取豐臣政權而起兵,但最終戰敗被殺。後家康分封重臣井伊直政到此,開創了後來彥根藩18萬石的基礎。江戶時代除彥根藩外,此地還有眾多小藩,另有他大名的飛地、幕府藏入地、寺社領、旗本知行地等,不可一一盡述。

伊賀

特點:國眾戰鬥力非常高,沒有能夠統一國內的勢力。

石高:10萬石

分郡:阿拝、山田、伊賀、名張

主要特產名物:紅花、菸草、松茸、石灰、伊賀燒

代表風土:尼嶽、敢國神社、上野天神祭、若子祭、赤目四十八瀑布、鳥原宿

主要勢力:伊賀眾

梗概:四周被山地包圍東海道最西端的內陸之國。南和西南是室生火山和笠置山地等,對面就是大和國;東邊南北向的布引山脈是與伊勢的分界線;北面的鈴鹿山脈至水口丘陵的對面是近江國;西北是山城國。四周都是山地,內部則是伊賀上野盆地。山地上有幾條河流在伊賀盆地中匯集,流往它國。本來屬於伊勢的一部分,後來於680年分出了阿拝、山田、伊賀和名張四郡,組成了伊賀國。

通過河運,一至兩日內便可到達京都,從古代便有很多東大寺、興福寺及藤原家的莊園及林地。同時也是由京和奈良去往伊勢的主要通道。因國內四周均被山地所包圍,相對閉塞的環境沒有孕育出統一的勢力,國內呈現出土豪分離的狀態。國內小勢力眾多,沒有大規模的集團戰,只有一些小規模的襲擊戰和謀略戰。在國內鬥爭的過程中,各勢力大量運用夜襲、放火、間諜等多種手段,促進了該國忍術的發展。

但為了對抗周圍國領主們的攻擊,當地的一些小領主們便自發的結合起來,形成了總國一揆。66家國人領主在上野的平樂寺談判,並與相鄰的近江甲賀國人眾互相配合,形成了獨自的支配體制。總國一揆是國內堡壘化,周邊各勢力的抗爭對己有力,這些國眾們便加入哪方,從而確保自身利益。

以總國一揆為組織的獨立性的伊賀國,在織田信長稱霸畿內後,便成為了其眼中釘。終於在1578年至79年間,信長給次子信雄下達了討伐伊賀的命令。但面對國土全部堡壘化、全民皆兵的伊賀國時,織田軍的第一次伊賀侵略,在付出極大的代價後失敗了。

對此信長大為惱怒,在1581年再次出動大軍,從四面八方入侵伊賀。織田信雄、瀧川一益、蒲生氏鄉等入侵甲賀口;堀秀政入侵信樂口;筒井順慶及其大和眾入侵大和口;織田信包由伊勢入侵加太口。此次戰役徹底終結了伊賀眾的抵抗,伊賀全境幾成焦土,國人大多戰死,逃往國外者被逮捕後也遭到殺害。只有一部分逃往德川家康處的國人被收編,為將來發展的伊賀同心眾奠定了基礎,此後同心眾一直作為德川家的特務部隊,發揮著巨大作用。本能寺事變時,伊賀眾幫助家康通過伊賀。賤嶽之戰時,部分伊賀殘黨聯結柴田勝家企圖重新恢復失地,襲擊了筒井順慶在伊賀設置的據點。但隨著柴田的失敗,收復失地的願望最終成為泡影。之後當上天下人的秀吉令順慶之養子定次築上野城入主國內,關原合戰後,筒井定次安堵本領。但好景不長,1608年定次被除封,富田信高移封至此。

山城

特點:產業發達,國內繁榮,是國家的中心。易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

石高:22.5萬石

分郡:乙訓、葛野、愛宕、紀伊、宇治、久世、綴喜、相樂

主要特產名物:牛蒡、茶、西陣織、漬物、和果子

代表風土:方廣寺、嵐山、渡月橋、壬生寺及壬生寺狂言、上賀茂神社賽馬、鞍馬寺、京都御所、清水寺、宇治平等院、本能寺

主要勢力:足利將軍家,細川氏

梗概:位於京盆地的畿內中心國。北和西北是丹波高地的丹波國,東邊的比良山地一直延續到南方的笠置山地是近江和伊賀兩國。南邊是笠置山的丘陵地帶與大和接壤,由西到北是生駒山地,通往河內與攝津兩國。國土南北狹長,中間是京盆地。南方沿著木津川流域,有著南北向廣而細長的平原,周邊被山地所包圍。平原上分布著木津、澱、宇治、桂川、高野等河流,經過衝積形成了肥沃的土壤,自古便是農業發達的地帶。

古來就是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除了高度發達的洛中,嵯峨、宇治、山崎、澱等周圍地區也逐漸發展起來。雖然是內陸國,但因有宇治、澱川等河流,橫軛了琵琶湖至瀨戶內海通道的中央位置,也是一個水路交通要衝。因此基礎條件,除了農業和漁業非常發達外,因為是王都之地,工業和商業也異常發達。另外京都郊區的慄田口盛產被稱為山城物的刀劍,因此該國也有著一定的軍事資源生產。

室町時代末期,國內武家的棟梁—徵夷大將軍足利氏的權力逐漸衰退,細川氏、三好氏等先後掌握了國內實權,確立了霸權。但京都自平安朝成立七百年以來,除武家勢力外,皇家、公家、寺院、神社、商人等各類勢力錯綜複雜,除了武力外,權力和經濟力也是影響該國的重要方面。由於是朝廷和幕府的所在地,因此控制了此地,是天下統一的必經之地。所以山城便成為大名們爭奪的對象。過多的勢力導致本國統治困難,很難穩定地享有絕對的一國支配權,怎樣調和這些權力和矛盾,是一個嚴峻的課題。另因為比睿山延曆寺等勢力的存在,保有一定的武裝力量,所以需要持有一定的武力以壓制這些勢力。

1549年江口之戰之後,山城國便由三好長慶所支配,管領細川晴元被長慶流放,並扶植細川氏綱為傀儡管領,使三好家形成了四國和畿內的大勢力。直到1558年,長慶與流亡近江的將軍足利義輝達成和睦,將其迎入京都使其成為自己的傀儡。但不甘心做傀儡的將軍義輝向諸國大名求助,1559年,織田信長和上杉謙信接連上洛。1561年,反三好勢力的近江六角與河內田山起兵,在和泉大破三好軍,京都被六角軍佔據。但三好軍隨後在河內擊破了六角和田山聯軍,奪回了京都支配權。1564年,三好長慶死去,由養子義繼繼位,但實權落到了三好三人眾和松永久秀的手中。1565年,將軍義輝在京都二條被三好三人眾和松永久秀合謀所殺,並將阿波的足利義榮接到了京都就任第十四代將軍。但隨著三好三人眾和松永久秀為爭奪主家權力而對立,被三人眾軟禁的三好義繼與久秀聯合,三好家一分為二。另一方面,義輝之弟義昭在四處流浪後終於獲得了信長的援助,於1568年在信長軍的幫助下上洛。信長軍橫掃畿內,三人眾逃往阿波,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投降。足利義榮在本年死去,足利義昭便順理成章就任第十五代將軍。

在掌握實權後,信長在京都設置了代官。但1569年三好三人眾捲土重來,襲擊義昭到京都的住處。信長軍苦戰終於擊破了三好軍,但需要將軍權威而號令天下的信長意識到,必須得給將軍建一座城了。之後,不甘心做傀儡的義昭與獨斷的信長發生對立。最終義昭公開反抗信長,給各國大名下達了上洛的要求。而信長也藉助朝廷的權威,與幕府對立。1573年,義昭在宇治的楨島城舉兵,但在信長的猛攻下而投降,最後被信長流放,室町幕府滅亡。之後信長接受朝廷的請求,就任了從三位大納言併兼任了右近衛大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人。1582年,信長為了朝廷的官職推任問題,進入了京都,住在本能寺。數日後,受命出陣中國的明智光秀謀反,信長父子討死。京都短暫歸明智所支配,但隨著山崎合戰的秀吉的勝利,京都最終由秀吉所管轄。之後就任太政大臣的秀吉於1587年在平安京大內裡建造了聚樂第,京町變成了城下町。1598年秀吉死後,其子秀賴進入大坂城,政治經濟中心也隨之移到了大坂。1603年,德川家康就任徵夷大將軍,建造二條城,設置所司代進行支配。

大和

特點:國內文化水準較高。生產力也較高。

石高:44.9萬石

分郡:添上、添下、平群、廣瀨、葛上、葛下、忍海、宇智、吉野、宇陀、城上、城下、高市、十市、山辺

主要特產名物:芋頭、金魚、杉木、藥、素麵、漬物

代表風土:東大寺、吉野山、興福寺、龍門瀑布、春日大社、香久山、法隆寺、山上嶽、背山

勢力分布:筒井氏,越智勢

發展:主要由紀伊山地和奈良盆地組成的畿內之國。東面和北面的笠置山是分別與伊賀和山城的分界線,東和南通過高見山地和紀伊山地一線分別與伊勢和紀伊相連。西邊是金剛山和生駒山地,越過便是河內。古代日本即以大和命名,有著飛鳥京和平城京等古代國家的都是,是名副其實的日本中央位置。東北是雄偉的笠置山地,南方是山嶽重疊的吉野山地,紀伊山地等。西南部是古代王城的集散地——奈良盆地,農業十分發達。國內平原和山地劃分明顯,由平城京到飛鳥京,是奈良盆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著由奈良時代起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的興福寺,從鎌倉時代起便行使大和守護之職。興福寺擁有大量僧兵,是一股力量強大的宗教武裝集團,因此由興福寺出身的勢力,如筒井氏、越智氏等武士團支配著該國。

地理上處於京都背後的位置,同樣是統治畿內而不可欠缺的一國,畿內他國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帶,只有大和擁有眾多山地,又離京都很近,進可攻退可守,有著先天的地理優勢。

戰國時代,筒井氏大活躍,勢力幾乎遍布大和一國。但因為1551年筒井順昭的暴死而受到了挫折。此時,京都的三好家追放了主家管領細川家,掌握了中央政權。隨之其家臣松永久秀的勢力逐漸擴大。1559年,久秀自稱大和守護,開始統一大和的進程。而筒井家當主順慶因年幼,不敵久秀之攻勢。但順慶不甘心失敗,聯合反松永的國人們,與以多聞山城為居城的久秀繼續對抗。1567年,在三好長慶死後,三好三人眾與久秀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對立。順慶趁此機會聯合三好三人眾,最終將久秀趕出了多聞山城。但次年信長上洛,驅逐了三好三人眾的勢力,久秀及時投靠織田家,獲得了信長允許,再次開始平定大和國。

在信長支援下,久秀成功席捲大和,但順慶在1571年擊敗了松永軍,並適時地也投靠了織田家,因此獲得了對大和發言權的有利地位。後1573年將軍足利義昭向信長舉起了反旗,久秀呼應義昭。但義昭戰敗,久秀再次投降。退出了多聞山城,至信貴山城隱居。信長便令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等為多聞山城的城番。並於1575和1576年分別另原田直政和筒井順慶支配大和。

信長死後,筒井氏繼續在豐臣政權下支配著大和。1584年順慶病死,侄定次繼位。後秀吉將定次轉封於伊賀,令弟秀長入主郡山城支配大和。秀長以郡山城為大坂城的支城,另國人們歸農或者趕出國外,掃清了國內土豪們。

1591年秀長死後,1595年增田長盛受封郡山城主,但1600年關原戰後遭到改易。天下人德川家康以大和為幕府的直轄地,設置大久保長安為代官進行支配。其他由眾多小藩和旗本分割支配。

紀伊

特點:平原地帶不廣大但農業生產力依然很高,但國內土豪眾多,政情不夠穩定。

石高:24.4萬石

分郡:伊都、那賀、名草、海部、在田、日高、牟婁

主要特產名物:蜜桔、梅、海苔、黑江塗、陳皮、醬油、熊膽、味增

代表風土:東照宮、那智山、那智瀑布、日前神社、和歌浦、道成寺、大雲取山、湯之峰溫泉

主要勢力:雜賀眾,根來眾,熊野水軍

梗概:佔據紀伊半島尖端的南海道之國。北面是河內和和泉國,東北端是伊勢國,由東到西的廣大範圍都與大和南部接壤,西端通過紀淡海峽與淡路和阿波兩國隔海相望。南方是太平洋海岸線,三面被海包圍。

由於距離平安京和平城京不遠,是較早被開發的地區。國土大部分被和泉山脈、長峰山脈、白馬山脈、大塔山脈等山地所佔據,平原較少,山谷部雨水豐富,氣候溫暖,森林資源也很豐富。從古代開始就以盛產木材而著稱。

同時東南方的牟婁郡是由熊野國演變而來,自古以來便有很多修行者到此修行,有著很多密宗的道場,形成了以熊野三山為中心的獨特的文化背景。平原中有被紀之川和熊野川衝積出來的肥沃土壤,古代就開始實施了大規模灌溉,農業水準高,孕育了雜賀黨等本地土豪。

由於國內守護田山家隨著應仁之亂而分裂,紀北至南河內保有一定勢力的根來眾和在紀之川流域盤據的雜賀眾等土豪勢力不斷擴大;因有天然良港而賴以生存的熊野水軍勢力逐漸抬頭;而從高野山中分離出的真言宗根來寺眾也開始坐大。以上土豪勢力各自為政,不理會守護田山氏的統治,國內始終沒有能夠統一該國的勢力出現。戰國時代在與其他勢力的同盟和抗戰中生存。誰掌握了以根來眾和雜賀眾為代表的僱傭兵集團,往往便能夠左右戰局。

特別是紀北的雜賀黨和根來寺,通過本地鐵炮冶煉集團,形成了以鐵炮為裝備的一大僱傭兵集團,信長就是利用這些勢力的一人。但隨著信長與一向一揆的對立,情況也隨之一變。當時紀州農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一向宗徒,雜賀眾與一向一揆聯合,形成雜賀一揆,公然對抗信長。雜賀一揆;聯合反信長勢力的三好、石山本願寺等勢力,本願寺便以紀伊為後勤基地,與信長進行長時間的抗爭,另信長大為頭疼。

1570年,信長逐漸開始討伐本地一向一揆勢力,但因一揆方佔有地利,使信長收效甚微。自1574年開始,信長逐漸開始分化一向宗控制較弱的社家相、中鄉、南鄉的太田黨和根來眾等勢力,情況終於出現了轉機。

雜賀孫市率領的雜賀莊十鄉的鈴木黨繼續與信長對抗,在1577年遭到信長大軍的討伐。之後紀州一揆仍然頑強地與信長對抗,並與從海上封鎖石山的九鬼嘉隆水軍對戰。最後1581年石山本願寺的顯如上人推出石山城前往紀伊,石山戰爭完全結束。信長死後,羽柴秀吉於1583年開始入侵紀伊,攻落粉河寺。次年的小牧長久手之戰,雜賀眾、根來眾們應德川家康的請求作為呼應,擺出一副反抗秀吉的態勢而騷擾大坂。終於秀吉在戰爭結束後的次年1585年展開了報復行動,燒毀了根來寺,水淹太田城,徹底驅逐了根來眾和太田黨。而熊野水軍勢力堀內氏,早早便投降於秀吉麾下。秀吉派其弟秀長接管紀伊。後桑山重晴分封到和歌山城,堀內氏善保有新宮地方,鈴木無心保有田邊地方。但關原戰後,以上幾個勢力遭到懲罰,淺野幸長領有了和歌山37萬石。1619年,淺野家被轉封到安芸,家康十子賴宣分封到此,奠定了御三家之一的紀州藩的基礎。

攝津

特點:農業及貿易較為發達,但所處地形比較不利於防守。

石高:35.6萬石

分郡:住吉、百濟、東生、西生、島上、島下、豐島、河辺、武庫、兔原、八部、有馬、能勢

主要特產名物:西瓜、瓢、鍋、蒲燒

代表風土:出見浜、天保山、孔雀、道頓堀、布引瀑布、有馬溫泉、清盛塔、住吉大社、六甲山

主要勢力:細川氏,三好氏

梗概:位於畿內的西側,北面是北攝山地的丹波國;西邊是中國山地東端、六甲山地的播磨國;東北是京都盆地的山城國;東南偏南的平原地帶是河內國;以南是通過界與和泉國相連;大坂灣的海對面是淡路國。國土的北邊是山地,南方是平原。南部是瀨戶內海東端的大坂灣。

自古以來便被稱為難波津,是倍受重視的海上交通要衝。古代的仁德天皇在此建造了高津宮,孝德天皇建造了長柄豐碕宮,聖武天皇建造了難波宮。作為海陸交通的連接處,是開發較早的先進地區。自從平安時代便是西日本與朝鮮貿易的中轉地帶。之後平清盛在此修築了大輪田泊作為日宗貿易的據點,從福原遷都就能看出其對此地的重視程度。

至室町時代,此地重要的戰略意義仍未發生變化,幕府在此設立了半國守護,分郡守護等,一國內設置多數守護對此加以控制。管領細川氏世襲該地守護職,自應仁之亂後守護權威開始衰退,戰國時代中期阿波的三好氏逐漸掌握了此地的權力。同時,因內外貿易和農業較為發達,有著豐厚經濟力的農民層逐漸武士化,形成了渡邊黨等有力的武士團。而本國內的石山地區有著廣大的寺內町,被本願寺這支宗教勢力所控制,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至1549年,三好長慶逐漸掌握了攝津的實權,以芥川城為本城支配其龐大的勢力圈,達到了三好家的鼎盛時期。1560年,三好長慶追放了河內守護田山氏,將河內一國納入自己的勢力圈,並將本城遷移到了河內飯盛山城。此時,三好家的領國包含了山城、河內、攝津、和泉、大和、丹波、淡路、阿波、播磨的一部分,此為三好的最大版圖。後三好長慶先後將將軍足利義輝和管領細川晴元趕出了京都,掌握政權後又於1558年與義輝達成和睦將其接回了京都,但將細川晴元軟禁在了攝津普門寺了卻了其殘生。

1561年,三好長慶的末弟十河一存病死,次年二弟三好義賢有在和泉久米田戰死,再次年嫡子三好義興病死,1564年又聽信了松永久秀的讒言殺死了三弟安宅冬康,長慶不能經起這一連串的打擊最終病死。之後攝津等國便成為了松永久秀與三好三人眾爭鬥的地區。三好家的新家督三好義繼在三好三人眾的支持下殺入攝津;而在將軍義輝被暗殺後,足利義榮也在三好三人眾的擁戴下由阿波到攝津登陸,建立新政權。但三好三人眾最終被松永久秀擊敗,並於1568年被擁戴足利義昭上洛的織田信長趕回了阿波。

之後攝津便被納入了信長的統治之下,隨著信長與本願寺關係的不斷惡化,從1570年開始,便拉開了十年石山之戰的大幕。其間,信長先後收服了荒木村重、池田氏、伊丹氏等本地領主,並委任荒木村重在有岡城進行統治。但1578年村重聯合本原寺而背叛了信長,隨著1580年法主顯如退出石山,十年的石山戰爭結束,而反叛的荒木村重也被平息,攝津全境再次回到了信長的掌握。

1583年,繼承信長事業的豐臣秀吉在原石山城的基礎上著手建立大坂城,並將攝津大部分收為直轄領地。以大坂為中心,伏見和界的很多商人前往大坂繼續發展。

秀吉死後,其子秀賴入主了大坂。1614年,德川家康為了滅亡豐臣家發動了兩次大坂之戰,並最終消滅了豐臣家,燒毀了大坂城。戰後,松平忠明領有了大坂十萬石,1619年成為了幕府直轄地,內藤信正被任命為代官。次年幕府要求伊勢至加賀以西的外樣大名們重修大坂城,作為幕府支配西國的據點。

河內

特點:農業和商業都較發達,經濟力高。

石高:24.2萬石

分郡:錦部、石川、古市、安宿、大縣、高安、河內、贊良、茨田、交野、若江、涉川、志紀、丹比

主要特產名物:蓮根、金剛砂、團扇、蘿蔔、酒

代表風土:澱川、男山、正成首塚、建水分神社、金剛山、誹詣、葛城山

主要勢力:田山氏,遊佐氏

梗概:位於澱川以南的畿內之國,澱川以北是攝津國,東南是山城國,南方和泉山脈的那邊是紀伊國,西南與和泉國接壤,東邊是生駒山和金剛山,山東是大和國。因北有澱川,因此這裡被稱為川以內的地方,故名為河內國。東及南分別被金剛山和和泉山脈包圍,由南向東是澱川和大和川衝擊出的平原地帶。除了兩條河時而泛濫外,也帶來了肥沃的土壤,適合農耕。

陸路上是攝津,山城和大和國的交通要地,在海陸同時也是內陸延伸到大坂灣及瀨戶內海的重要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較為發達的地區。到了中世中後期,大塚寺、富田林等寺內町發展起來,更加帶動了本地經濟發展。戰略上可以利用山地與河川的天然地形,可以防備來源於陸路的各方向的進攻。但海上卻沒有相對強力的防禦屏障。因此需要構築攝津、和泉一直延伸到紀伊的海上防衛線。

自南北朝以來,河內守護田山家就處於分裂與合併的不穩定狀態,權力慢慢衰退。隨著四國三好家的勢力不斷擴大,給田山氏帶來極大壓力。同時一向宗也不斷發展實力,形成了相對獨立的體制。由于田山氏內部的鬥爭,守護代遊佐氏的勢力逐漸擴大,而三好家也趁機加以對河內幹涉。

1560年,三好長慶攻落了飯盛山城和高屋城,流放了守護田山高政,並將主城由攝津芥川城遷移至飯盛山城作為支配畿內的據點。同年,還處於三好家勢力下的松永久秀將大和納入了掌握,三好家成為了擁有九國的龐大勢力。而期待奪回守護權力的田山高政,聯合近江的六角義賢,在山城和和泉挑起戰火,並在1562年和泉久米田之戰中擊殺了三好長慶之弟義賢。在六角家掌握京都政權後,戰場逐漸向河內擴大。但在河內教興寺和葉引野之戰中,因為松永久秀的奮戰,田山軍再次被趕出河內。1564年三好長慶死後,三好三人眾與松永久秀對立,繼承三好家督的義繼在三好三人眾的扶植下將本城遷往了高屋城。而不甘寂寞的義繼暗中與松永聯繫,跑到了松永處,使松永與三好三人眾的矛盾更加激化。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將三好三人眾趕回阿波,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投降。信長給予義繼若江城,獲得了河內北半國的安堵。次年三好三人眾反攻,攻擊足利義昭,三好義繼與織田軍一起擊敗了三好三人眾。之後義繼娶了義昭之妹,作為織田軍團的一分子。隨著義昭與信長的對立,最終於1573年被信長流放,義昭先是到了妹夫的若江城。後若江城被信長攻擊,三好義繼自殺。之後河內便處於信長的直接支配之下。之後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一直以河內為直轄領。德川幕府初期在此設置了代官。後被劃給了丹南、狹山等藩及部門寺院領地,共同進行支配。

和泉

特點:典型的商業地域,商業發達,生產力高,文化水準高。處於四周覬覦的要地。

石高:14.1萬石

和泉 分郡:大鳥、和泉、日根

主要特產名物:麥、鰈魚、金紗、緞子、鐵炮、鹽昆布

代表風土:難波屋老松、牛瀧山、仁德陵、水間寺、高師浜、界市、信太森、加茂神社、黑崎、大鳥神社

主要勢力:細川氏,界眾

梗概:面向大坂灣的五畿內之一國。北面是攝津國,南方通過和泉山脈與河內和紀伊兩國接壤。大坂灣通過明石海峽連接到瀨戶內海,又處於紀淡海峽的要衝位置。同時北方的界自從室町時代起就是日明貿易的中樞地區,因此成就了當時日本最大的貿易港口。因此,以界鎮的三十六明商人組織成了「界三十六人會合眾」的合議制,使該地變成了一種自治化的都市。在畿內的地區中保持了政局相對平穩的狀態,不少京都的公家和僧侶到此訪問,在商業發達的同時,也帶動了本地文化的發展。

應仁之亂後,和泉作為細川家的兵站,之後該國一直由細川及三好兩家控制,後足利義晴之弟義維在界擬創立幕府,因此被成為界公方。在戰略位置上離京都不遠,又方便進攻淡路島及四國,但北方的防禦地帶較為薄弱,同時淡路水軍控制著周圍的水路。隨著守護細川氏的不斷衰落及三好氏的不斷擴張,淡路水軍屈服於三好氏,同時三好氏又於界眾互通有無,成為真正支配和泉一國的勢力。

控制了阿波,淡路,和泉一直到畿內一線的三好氏在1561年,遭到了河內田山高政及其盟軍六角家的攻擊,主戰場就在和泉國。久米田之戰中三好長慶的臂膀—其弟三好義賢戰死,和泉的三好勢力遭到了極大打擊。後田山軍又被松永久秀擊敗,三好氏才又重掌了和泉的權力。但隨著三好家的不斷沒落,三好長慶及其兒子兄弟相繼死去,家中扶植傀儡將軍足利義榮的三好三人眾與支援新家督三好義繼的松永久秀發生對立,最終在1568年信長上洛,三好三人眾被趕回了四國,而三好義繼和松永久秀則投降了信長。擁立新將軍足利義昭的信長向界眾施壓,迫使其屈服,成為了其軍費和軍事物資的重要來源地。

之後,和泉一直作為信長天下布武的重要經濟和軍事據點。信長死後,其後繼者秀吉控制了該地。秀吉仍以界為經濟中心,以石田三成為界的奉行對此進行支配。1583年大坂築城開始,後商人們逐漸移住到了大坂城下町,界逐漸開始有了衰退跡象。到了1615年,界在大坂之戰中遭到了嚴重打擊,後德川幕府對界進行了保護,加以復興,再次使其成為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但在鎖國後,界的經濟再次衰退,只剩下了一些簡單的工業一直存續了下去。

丹波

特點:雖然距離文化中心京都近,但因地形原因,生產力並不理想。

石高:26.4萬石

分郡:桑田、船井、多紀、冰上、天田、河鹿

主要特產名物:木瓜、慄、蜂蜜、墨、紙

代表風土:筱山、鍾坂、生身天滿宮、佐伯燈籠、春日神社及能舞臺、鬼城山、大原社、出雲大神宮

主要勢力:波多野氏,內藤氏,赤井氏

梗概:連接近畿的山陰道最東之國。東北和西北部連接若狹和丹後國,東部與山城國相接,北部一小部分是近江國境,由西至南分別是但馬、播磨直到攝津三國。是不靠海岸的內陸國,國內的丹波高地佔據了國土很大部分,相對較平坦的桂川流域的龜岡盆地和由良川流域的福知山盆地有一些耕地。但由於離京都較近,也是被重視的地區,鎌倉時代由六波羅探題支配此地。

明德之亂後,由細川氏開始了長達150年的統治。由於細川氏注重登用發源地四國的出身者,忽視對本地國人層的意願,導致細川家的代官與本地國人眾產生了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地守護代內藤氏和多紀郡代波多野氏勢力不斷擴大,步入戰國大名之路。隨著細川氏及三好氏間的對立,本地國人也趁機擴充實力,並爆發一揆,;令本地政局並不十分安定。

後隨著細川氏的衰落,爭奪丹波控制權的焦點逐漸轉移到了波多野氏和三好氏的對立上。在三好勢力也逐漸衰退後,波多野、內藤、赤井等幾家形成了丹波國內的主導勢力。

1575年,扼山陰道入口的丹波國開始受到了織田信長軍的入侵,明智光秀及細川藤孝指揮的部隊殺入了丹波。光秀採用兵糧攻策略,經過長時間包圍後,波多野兄弟投降,並前往安土,但被信長處死。後光秀平定丹波被受封該國,成為織田軍團中的早期國持大名。之後光秀便致力於國內的內政開發。但於1582年信長突然將丹波收回,改封光秀當時還是敵人領地的出雲和石見。最終,在一片迷霧中,光秀謀反並在本能寺殺死信長。但在山崎之戰中,光秀敗給了從中國地區及時返回的羽柴秀吉,之後丹波便成為了秀吉的領土。秀吉任命一族的羽柴秀勝為龜山城主,進行經營。不久後秀勝死去,羽柴秀長、前田玄以、小早川秀秋等豐臣大名相繼入部。在關原合戰後,德川大名分而統治丹波。

丹後

特點:國內外文化交錯,文化水準較高,但國內政局並不安定。

石高:11.1萬石

分郡:加佐、與謝、丹波、竹野、熊野

主要特產名物:胡麻、貝類、蜂蜜、鏃

代表風土:天橋立、松尾寺、宮津遊女町、大江山、夕日浦五色浜、智恩寺、籠神社、穴文珠

主要勢力:一色氏

梗概:佔據著丹後半島的山陰道之國。西南和東南分別是但馬國和丹波國,東邊是若狹灣及若狹國,北面則是廣闊的日本海。古代曾是丹波國的一部分,但於713年從丹波國分離出來,因處於丹波後方,因此被命名為丹後。國內大部分均為山地,只有竹野川和由良川流域有少量平原。但以北部太鼓山為中心突出日本海,由宮津灣和舞鶴灣所環抱,形成了天然良港,海上交通十分便利,位置十分重要。特別是從彌生時代開始,就與中國大陸及朝鮮半島有文化交流。同時離京都不遠,京都文化也很流行,使本地文化水準較高。

平安時代此地歸屬京都守護,後又歸六波羅探題所管轄。可見中央政權對丹後還是比較重視。之後進入南北朝時代,形成了守護一色一族及本土國人組織化的支配體制。進入戰國時代,一色、武田、細川等大名爭亂不斷。隨著信長上洛後對丹波的入侵,丹後的局勢也更加混亂了。信長將丹波和丹後的平定任務交給明智光秀,光秀指派細川藤孝進攻丹後。丹後國人和一色家臣很多都投降了細川藤孝。1577年,一色家居城建部山城陷落,逃跑的一色義定到弓木城繼續抵抗。細川藤孝並未繼續強攻弓木城,而是將女兒嫁給了一色義定,雙方達成了暫時的和睦。1580年,細川藤孝之子細川忠興設計誘殺了一色義定,徹底使丹後一國成為細川家的領國。之後秀吉使北野一色氏入主宮津城與細川家共同支配丹後,關原合戰時因北野一色氏加入西軍而遭到細川家攻滅。細川家也因功被轉封到了豐前。而丹後被封給了京極高知,後形成了宮津、田邊、峰山三藩共同統治的狀態。

但馬

特點:礦產資源豐富但交通不便。

石高:11.4萬石

分郡:朝來、養父、出石、氣多、城埼、美含、二方、七美

主要特產名物:茜、出石燒、小人參、山椒、銀

代表風土:生野銀山、巖井谷窟觀音、宗鏡寺、農村歌舞伎、出石神社、湯村、冰山、朝來山

主要勢力:山名氏

梗概:山陰道東部的山國。東邊是丹波和丹後兩國,南方是播磨國,北邊是日本海,處於中國山地中。西邊通過冰之山與因幡交界。古代傳說新羅的王子由九州登陸日本,沿著瀨戶內海一直來到但馬定居,可以看出但馬從古代就與朝鮮等有著關係。東部是圓山川流域,西部有矢田川流域,除了豐岡盆地的少量平原外,其他基本都是山地。雖然有一定的海岸線,但基本都是斷崖,少有較為良好的港口。所以說但馬陸路及海陸交通均不很便利。但從平安時代就被勘測出有生野銀山和明延銅礦,礦產資源相對豐富。同時因離京都距離不很遠,還是有一定的戰略價值。

自應仁之亂開始,守護山名氏入國,但內亂不斷,一直延續到永祿年間後,隨著織田信長逐漸掌握了中央政權並開始了中國攻略後,作為山陰入口位置的但馬國也捲入了戰火中。1569年,信長派遣羽柴秀吉為中國方面軍總大將,攻克了山名祐豐的居城此隅城,祐豐被迫逃亡至界,以期再舉。後再於1574年返回但馬據有子城對抗織田軍。直到1580年,後繼者山名豐國臣從於再來討伐的秀吉,至此但馬守護山名家滅亡。將但馬收為領地的秀吉令弟弟秀長入主但馬,後在豐臣政權確立後將諸大名分封至此。關原合戰後,但馬的生野銀山成為了德川幕府的直轄領,此外還存在著出石和豐岡兩藩。

播磨

特點:農業和漁業比較發達,國內沒有比較成氣候的實力派統治者。

石高:35.9萬石

分郡:明石、賀古、印南、餝磨、揖保、赤穗、佐用、宍粟、神埼、多可、賀茂、美嚢

主要特產名物:算盤、素麵、羊羹、魚乾

代表風土:赤穗鹽田、法華山一乘寺、月山、尾上神社、書寫山、室津湊

主要勢力:別所氏

梗概:山陽道東端之國。東邊是攝津、丹波兩國;西邊是備前、美作兩國;北邊是但馬、因幡兩國,三個方向都被山地所包圍,向南面向播磨灘,與淡路,贊岐和阿波三國隔海相望。東部有著相對低矮的丘陵地帶,播磨灘沿岸是廣闊的播磨平原,加古川、市川、楫保川衝擊形成了比較肥沃的土壤,適宜農耕。從古代就有著利用價值較高的土地,生產力較高。同時播磨灘沿岸漁業發達,有著豐富的物產。東邊的明石通過明石海峽與淡路相去不遠,同時與攝津也有緊密的聯繫。因此在陸路上是中國和西國連接的要道,在海上也是瀨戶內海去往淡路和四國的要衝。

室町時代以後,國內守護赤松氏的勢力不斷衰退,逐漸被代官浦上氏的勢力凌駕於主家之上。進入戰國時代,三木的別所、御著的小寺、長水山的宇野、上月城的上月等本地勢力也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但沒有十分強力的大名,這就使播磨成為周圍強大大名覬覦的地區。逐漸演變成了織田,毛利,尼子等勢力的戰場。

1553年,尼子晴久率領因幡,伯耆和出雲等國的兵馬入侵播磨,此時赤松及浦上等勢力都投降於尼子家的軍門下。只有三木城的別所就治經過苦戰,擊敗了尼子軍。1555年,鄰國攝津的三好長慶與赤松晴政聯合攻擊三木城,別所就治及安治再次將其擊退,成為東播磨的國人領袖。至1569年,織田信長與三好家在畿內爭權,別所安治支援信長,成為了織田家的盟友。1577年,信長以羽柴秀吉為中國徵伐軍的總大將,入侵播磨,毛利軍及其盟友備前宇喜多軍出陣室津。秀吉被黑田孝高迎入姬路城,並攻落了毛利家的上月城,以急於回復尼子家領地的尼子勝久為城主。但在次年,趁秀吉去往安土的空當,三木城的別所長治突然反叛,投靠毛利家,宇喜多直家、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三萬大軍包圍了上月城。對此,信長最終捨棄了尼子一黨,並緊急命令秀吉攻擊三木城。最終上月城陷落,尼子勝久自殺。同年,信長的鐵甲艦隊在木津川口擊破了救援石山城的毛利軍,同時切斷了三木城的海上補給線,使秀吉順利完全完成了對三木城的包圍,經過兩年的「三木城幹殺」,三木城終於開城,別所長治自殺。平定了播磨的秀吉以弟弟秀長為姬路城主,蜂須賀正勝為龍野城主,神子田正治為廣瀨城主,經營播磨。直到本能寺事變並豐臣政權成立後,木下家定入主姬路城,中川秀政入主三木城,高山重友入主明石城,繼續經營播磨。關原合戰後,德川家康掃清了播磨的豐臣勢,以女婿池田輝政入主姬路,成為了擁有播磨、備前及淡路的52萬石大名。後在1617年,池田光政被轉封至因幡鳥取,播磨為本多忠政一族所支配。

因幡

特點:受中國山地阻隔,可以組織有效防禦。雖然有一定海岸線,但沒有適合大型船舶停泊的良港。

石高:8.9萬石

分郡:巨濃、法美、八上、智頭、邑美、高草、氣多

主要特產名物:蠟、紙、慄、珊瑚,熊膽

代表風土:巖美、湖山池、觀音院庭園、宇倍神社麒麟獅子舞、最勝寺

主要勢力:山名氏

梗概:山陰八國中的一國。東是但馬,西為伯耆,南是美作和播磨,北為日本海。由東至南分別是中國山地的冰之山、三室山和那岐山。可以通過蒲生、戶倉、志戶坂等山頭和峽谷組織有效的防禦。但因地形原因,開春後會颳起強勁的南風,使氣候非常乾燥並易造成山火。大部分國土為山地地形,中央位置的千代川中下流域有著鳥取平原,可以開展一些農業。距離京都大概有十天左右的路程。雖然千代川能夠帶來一些農業生產,但其經常泛濫也會帶來災害。雖然有海岸線,但海岸線周圍的沙丘和沙浜很多,不適合大型船舶的停泊。

室町時代守護山名氏逐漸降服了當地國人,但進入戰國時代後,山名家族內部開始互相攻伐,對本國的支配力逐漸衰退。隨著尼子勢力的不斷滲透,本地國人眾也產生了動搖。在中國的另一豪強毛利氏滅亡了尼子氏後,開始侵略因幡,最終山名氏投降了毛利軍,因幡成為了毛利家的領地。1573年,尼子餘黨尼子勝久和山中鹿之介等舉兵,向山名豐國求助,豐國答應尼子勝久讓其進入鳥取城,收復尼子舊領。但後來豐國又怕毛利家的報復而再次投靠了毛利家,攻擊尼子勝久。後尼子勝久得到了強援織田信長,反攻攻落的因幡鬼城。

1579年,信長的中國平定軍攻擊因幡,1580年終於包圍了鳥取城。秀吉承諾山名豐國投降後因幡一國的安堵,但豐國被手下和毛利軍聯合流放,毛利軍以吉川經家為城將入主鳥取,抵抗織田軍。次年,秀吉再次入侵因幡、包圍鳥取,最終以渴殺方法攻落鳥取城。之後,秀吉任命宮部繼潤、垣屋光成,木下重堅、龜井茲矩等支配因幡國。關原戰後,池田長吉、山崎家盛和龜井茲矩被封至因幡,後在1617年池田光政被轉封至此,成為擁有因幡和伯耆的32萬石大名。

相關焦點

  • 日本戰國時代題材電影推薦
    日本戰國時代題材的電影有很多,這次給大家推薦幾部小十郎看過的日本戰國時代題材的電影:關原之戰 (
  • 【文化教育】戰國七雄實力排名 戰國七雄地圖古今對照
    戰國七雄國家地圖齊國有一個特產就是鹽,所以齊國比較富裕,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人才濟濟。戰國七雄實力排名經歷了春秋時期的大篩選,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一直到了戰國時期,僅僅是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並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戰國初期的時候,戰國七雄的實力排名是魏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燕國和秦國。
  • 手遊《信長之野望》也能體驗日本戰國時代
    我基本都是在PC上玩《信長之野望》系列遊戲,以前也買過PSV版的《戰國立志傳》,最近我在ipad上玩《P-Sengoku》(後面稱為「口袋戰國」)。這裡專門和大家介紹一下《口袋戰國》。口袋戰國《口袋戰國》是一款日系風格的像素類策略戰爭題材手機遊戲,我覺得這就是一個簡化版的《信長之野望》!喜歡《信長之野望》的讀者,可以體驗一下啊!下面這個視頻是《口袋戰國》的宣傳視頻。玩家處在日本戰國時代,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大名,和《信長之野望 》一樣,你要統一整個日本戰國時代。
  • 如果日本戰國人物有知乎帳號,他們會寫什麼個人簡介?丨日本歷史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日本戰國人物會有知乎帳號,他們會寫什麼個人簡介?想要看懂以下內容,還要有點日本戰國歷史基礎哦~織田信長,興趣是跳舞和養猴子與 德川家康 互相關注關注了話題:寵物猴,京都旅行,本能寺旅行回答了問題:在琵琶湖周圍買房是什麼體驗?足利義輝,我刀呢?
  • 國土面積30萬平方公裡,卻分成68個國家,日本戰國戰爭是村戰?
    與中國春秋戰國規模相比,日本戰國什麼水平,等同於村戰?一直以來,日本這個鄰國都讓中國人又愛又恨,愛的是他們獨特的和風民俗以及保存良好的「偽儒學」文化,恨的則是那股子自大、驕狂、欺軟怕硬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他們所謂的戰國歷史。
  • 日本戰國遊戲 秀吉 怒濤的天下統一
    GJ的第66期再次回到了日本戰國時代。在本作中,玩家將分別扮演秀吉和反秀吉勢力,雙方為了爭奪天下霸權而戰。
  • 日本戰國之織田信長
    去年12月,從名古屋入境日本,首先想到了織田信長。織田信長,出生於尾張國的那古野城(現名古屋市)。從這裡他一步步走向全日本,並留下了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合稱「日本戰國三傑」。另兩人相比織田信長的光芒萬丈,就有些相形見絀了。
  • 初心者也能讀懂的日本戰國城池科普
    然而對於岐阜城、江戶城、小田原城這些耳熟能詳的日本城池,你又了解多少?今次就讓忠犬小政宗來好好為大家科普一番。朋友,今年的大河劇《真田丸》你看了嗎?電視劇裡解說用的CG動畫是不是看著有點眼熟?沒錯,就是使用光榮特庫摩旗下SLG三駕馬車之一的《信長之野望 創造》的CG技術製作的全景地圖。
  • (娛樂向)日本戰國有哪些被高估的人物?丨日本文化
    ,取決於NC粉的熱度,受一些動漫影視文學作品影響,比如近十年來,毫無節操的大河劇,狂吹、洗白主角;又比如在小說漫畫裡「隱其惡」、「文過飾非」。「戰國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智勇雙全,用兵如神,一生罕有敗績的戰國第一名將武田信玄,一手締造甲斐精銳鐵騎,將騎兵戰術運用到極致的卓越兵法家。在其波瀾壯闊的一生中,只有上杉謙信可以困擾他,只有病魔死神能夠戰勝他。——摘自某日本戰國小說簡介,什麼叫「只有XX可以困擾、可以戰勝」?村上義清、長野業正呵呵丫一臉,還騎兵戰術?
  • 戰國時代的日本茶器
    編者按:日本茶道起源戰國時代,在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大力提倡下,得以迅速發展和普及。
  • 【戰國電影】老片日本戰國戰爭巨片《天與地》,5星推薦
    估計不少戰國迷朋友已經看過,但在此還是溫故一下。儘管影片動用地圖、解說等種種手段,企圖讓觀眾了解這種戰爭的計謀的運用,但實際上,可以說電影中的計謀介紹往往是最讓觀眾頭疼的。也許電影中表現計謀是吃力不討好的,畢竟電影不是對觀眾知識的傳授,而是必須在情感上感染觀眾,如果一味地講解一個枯燥無味的戰役過程,那無異於向觀眾進行一場專題報告,不趕走觀眾才怪呢。
  • 「八本日本戰國小說」槍炮,忍者,武士,混亂的時期,點燃的熱血
    「八本日本戰國小說」槍炮,忍者,武士,混亂的時期,點燃的熱血你好,歡迎光臨老弟書屋,關注老弟不書荒,要不試試?1,戰國修羅傳。作者:御宅煙魔。2,戰國之平手物語。作者:落木寂無聲。簡介: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老套的穿越故事,尾張,桶狹間,上洛,天下人;一個戰國愛好者的私貨大放送;起點式歷史文;腹黑青年成長史。精彩回顧:成政抬頭望著天花板,決定無視這個混帳。
  • 日本戰國題材《戰國GOGOGO》即將推出中文版
    日本戰國題材《戰國GOGOGO》即將推出中文版 來源:www.18183.com 作者:南山頑石 時間:2015-08-10 分享到:
  • 第六天魔王參戰 光榮情懷粉必選 《真英雄薈萃》日本戰國勢力
    昨天給大家推薦了一個非常有趣的 MOD「群英薈萃地圖版真英雄」,我們也為了方便傳播和玩家易於記住,給這款 MOD 起名為《真英雄薈萃》。在昨天的文章中已經簡短的為大家介紹了一下這個新遊戲的一些特點和新增內容,在眾多的改動中,讓很多玩家念念不忘或者說是記憶猶新的當屬遊戲中新增了日本的戰國大名勢力,由被譽為第六天魔王的織田信長帶領戰國時日本的諸多大名,欲在新華夏地圖中與諸多不同的勢力角逐天下。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這個新增的人氣勢力。
  • 謎一樣的日本-7戰國時代
    歡迎手機微信掃描或長摁關注原創公眾號「地緣神僧」:上一篇講到,大名橫行、生靈塗炭的日本戰國時代開始了。
  • 日本戰國一向一揆橫行於世,那麼什麼是一向一揆呢?你知道多少?
    常常我們在都外國戰爭史,特別是日本戰國時期這段歷史的時候,一個名詞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那就是「一向一揆」。那麼什麼是一向一揆呢?日本戰國時期—令制國地圖一向一揆其實就是以宗教,主要是佛教一向宗為信仰的民間割據團體,他們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反對大名的掠奪,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對抗軍閥。
  • 9張地圖,看懂春秋戰國時的秦國形勢變化
    如果不是因為秦穆公滅掉西方戎族建立的12個國家,秦國的疆域可能就只有地圖上的五分之一。2,公元前453年,三家聯合分晉這個時候的秦國還是很弱小的,相比於春秋初期疆域幾乎是沒什麼變化。沒辦法,但是在他周圍的國家都太強大了,再加上秦國地處偏僻,人口,糧食都無法和周邊國家相比,因此秦國還能存在就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結局了。
  • 9張地圖看懂春秋戰國時大秦崛起之路
    這個時候的秦國還是很弱小的,相比於春秋初期疆域幾乎是沒什麼變化。從地圖上就能看到,巴,蜀二國已經被秦國所滅,義渠也向秦國稱臣,就連當初的河西,也從魏國手中搶了回來。5,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不論是春秋還是戰國,楚國都是十分強大的國家。遼闊的疆域給了他充足的人口,因此楚國是南方當之無愧的霸主。但沒有想到,在名將白起面前,楚國打敗,損失了大片土地。
  • 日本戰國時期,清州同盟為何能夠改變戰國格局?
    日本戰國中前期,特別是這個時代,前三雄(今川義元,武田信玄,上杉謙信)就要謝幕,後三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吉)則即將登上歷史舞臺。公元1560年5月,在日本戰國時期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桶狹間合戰」以後,有著「東海道霸主」之稱的足利氏名門今川義元身死。緊接著蟄伏多年的德川家康,終於掙脫了牢籠,而德川家康會有何作為。不僅今川織田翹首以盼,整個天下都將拭目以待。
  • 武田信玄在日本戰國時代的地位
    武田信玄號稱日本戰國第一兵法家,對後世有著深刻的影響,從時間上說,他從古代一直影響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