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是非常推薦的大作,本狒此前在御所推薦了2次。估計不少戰國迷朋友已經看過,但在此還是溫故一下。
上映日期:日本,1990年6月23日
製作公司:Haruki Kadokawa Films [日本]
發行公司:Live Video [美國] (video)
監督(導演):角川春樹 Haruki Kadokawa
製作:角川春樹 Haruki Kadokawa
大橋渡
編劇:角川春樹 Haruki Kadokawa
謙田敏夫 Toshio Kamata
Chogoro Keynji
Isao Yoshiwara
演員:榎木孝明 Takaaki Enoki 上杉謙信 Kagetora
津川雅彥 Masahiko Tsugawa 武田信玄 Takeda
劇情梗概
1548年,日本處於戰國亂世。景虎(即後來的上杉謙信)起兵剿滅不理政務的兄長長尾晴景,成了越後地區的領袖。景虎信奉佛教,他在戰場上以冷酷鋒銳的攻擊手法著稱,而內心卻感情細膩。景虎與軍師宇佐美定行的女兒乃美青梅竹馬,兩人情投意合,但乃美最終另嫁他人。此時,在甲斐有一名懷著野心的武將武田晴信(即後來的武田信玄),晴信漸漸擴大勢力,率軍北上,進攻土地肥沃的奧信濃。昭田常陸介準備幫助晴信侵略信濃的領國越後,景虎出兵攻陷了昭田城。然而這時景虎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疑惑,他扮成修行僧人的樣子外出旅行。在途中景虎巧遇晴信一行,因為誤會而差點被殺,心懷不平的景虎由此決定徵討武田軍。他與晴信在川中島展開了大戰……
上杉謙信在武將輔佐下滅兄成為越後國領袖,並以無敵的騎兵團威震四方,有「越後之龍」稱號,而在群山環繞中的甲斐國國君武田信玄同凱空窺越後國豐饒土地,施計賄賂謙信的文臣武將,謙信囚禁了叛將的妻女卻不忍心取二人性命,因其篤信佛教而不忍殺戮,但命運卻逼使他跟武田信玄展開長達十二年的爭霸戰。
幕後製作
本片根據海音寺潮五郎的同名長篇歷史小說改編,描述了戰國名將上杉謙信與武田信玄之間的大戰。這段歷史被日本人視為經典傳奇,影片成功地再現了著名的川中島合戰的排兵布陣與軍容氣勢,並對上杉謙信的個性做了多層次地深入刻畫。影片的製作耗資20多億日元,攝製組遠赴加拿大拍攝外景,流行樂壇巨匠小室哲哉負責為之配樂。本片場面浩大、服裝布景精美,這些看點即使對於不諳日本歷史的觀眾來說也具有相當的吸引力。本片是1990年日本最賣座的電影,票房收入高達55億3千萬日元。
這部影片拍攝於1990年,表現了日本在十六世紀發生的一塊諸候徵戰的歷史,當時正是日本歷史上的戰國時期,但影片的線索十分簡潔,主要表現了甲斐的武田信玄與北國越後長尾景虎之間的爭鬥,最終是影片的著力表現的越後國國主景虎(後改名上杉謙信)取得勝利而告終。
影片基本是戰事的堆砌,對人物的刻劃也十分簡略,或者說無意於人物的情感線索的刻劃,因為在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十分不鮮明,總體的感覺,就像是大陸拍的一部「三國演義」影片一樣,儘管化了九牛二虎之力,採用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再現了戰場上氣象萬千的決鬥影像,由於缺乏足夠的筆墨在人物身上,所以,整個電影的震撼力並不是十分的強烈。
影片中的人物,都是遙遠的模糊的身影。這也與日本電影,多採用中鏡頭和遠景有關。由於影片是以戰事統率全片的,所以,沒有一個統一的主題,貫穿著影片,使人物的行為散亂而沒有中心。如開始的時候,景虎因為不堪忍受已方陣營,殺害了叛將的妻兒,而想離家出走,歸隱山林,表現了強烈的反戰思想與對相互屠戮的厭倦,但影片並沒有繼續將這一線索進行到底。在之後的描述中,很少涉及到景虎對戰爭本質的看法,只是像一個指揮官一樣,去進行一場場戰爭計謀的運籌與實施。
同樣,影片中對景虎的感情生活也寫得十分簡略。影片中,他與宇佐美駿河的女兒乃美之間的那種紅顏知己的感覺,只是用鏡頭簡約地表現出來。這種結構未嘗不可,可以看出,影片迴避了那種戲說歷史人物、在人物之間加進情感糾葛的最俗套的結構方式,而是在如詩如畫的畫面上,渲染著帶有冷豔美麗的情感交流圖畫。影片中在營造兩個人交流與談話的環境時,十分注重畫面的精心構圖。那櫻花冉冉飄落的背景,那萬山紅遍的山林,那鬱鬱蔥蔥的綠野,在影片的鏡頭裡,移植了日本浮士繪繪畫的傳統風格,體現出一種強烈的地域性的民族特點。這樣的點到為止的愛情描寫,在日本電影中顯得相當可貴。
在《天與地》中,景虎與乃美的那種盈盈一水間的心有靈犀就是以這種外在的冷表現出來的,鮮明地烙印上日本文化的傳統。這成為電影中最為燦爛、最為溫馨的一幕。
影片的另一部分,就是景虎與武田之間的戰爭了。儘管影片動用地圖、解說等種種手段,企圖讓觀眾了解這種戰爭的計謀的運用,但實際上,可以說電影中的計謀介紹往往是最讓觀眾頭疼的。也許電影中表現計謀是吃力不討好的,畢竟電影不是對觀眾知識的傳授,而是必須在情感上感染觀眾,如果一味地講解一個枯燥無味的戰役過程,那無異於向觀眾進行一場專題報告,不趕走觀眾才怪呢。
影片的戰爭場面不可謂不大,這裡也可以日本電影的特質來。影片十分強調色彩的對比,景虎的軍隊是以黑色為主,而武田的軍隊,則是一片紅色,在戰場上,紅與黑構成了對比強烈的色彩方陣。這種黑色,聯想到張藝謀對《英雄》中秦軍的色彩運用,可以看出,張藝謀並沒有什麼獨創性的功績。在表現戰爭場面時,影片的鏡頭運用上,也可以看出與好萊塢電影的戰爭場面的不同,與前蘇聯的電影更是有著巨大的差異。影片中動用的人數不可謂不多,與前蘇戰爭片《戰爭與和平》、《滑鐵盧戰役》中的兩軍對陣頗有相似之處,如果說前蘇的戰爭片,是儘量用連貫的鏡頭表現戰爭的各個態勢的話,那麼,日本電影的戰爭場面,只是大量採用中、遠景的構圖,像日本的繪畫一樣,勾勒出戰爭的面貌。鏡頭始終是採取日本繪畫的四平八穩的遠望角度,交戰場面是一種清晰的輪廓,沒有多少血肉模糊的特寫與強調,這與好萊塢電影注重表現戰爭的渾成與氣勢,有著很大的區別。影片在表現騎兵衝鋒陷陣時,就像一幅寫意畫,但一旦到雙方交鋒時,電影就像我們大陸拍的古裝片,顯得鬆散與無力,雙人角力,十分的虛假,缺乏運用頻繁的鏡頭剪切來達到一種戰爭的肉搏的殘酷來。
作為一部日本片,影片最大的特色就是在鏡頭上保留著日本電影的傳統的寫意式的風格,畫面清爽而乾淨,不留纖毫雜質,沒有大喜大悲,在一種蒼白的基調裡,點染著歷史的恩仇,不是深厚的,而是冷冽的,是為日本電影的風格吧。
下面是我寫的:
做為日本戰國電影,這部和《影武者》是能被大多數外國人看明白的,尤其是《天與地》,影片的結尾也不能說到底誰勝誰敗,先是上杉以優勢兵力衝擊武田,給武田代來巨大的傷害,信繁和山本堪助戰死,但最後,馬場的後備軍在上杉軍背後突擊,使得上杉軍大敗,那到底誰笑到了最後呢?
看這個帖的人很多,說明有不少人喜歡日本的戰國歷史和文化,這應該是從光榮的遊戲轉過來的興趣;不過我要說一句:就是日本的戰國歷史被誇大了好多。
比如說兵力:12000人的部隊已經是一方的全部兵力,長筱之後,武田騎兵一蹶不振就是因為兵都打沒了,金山也挖的差不多了,所以武田就滅了。日本戰國時的一國,也就相當於中國明朝的一縣,指人口。但日本的史學家和作家就能寫的天花亂墜,服了。
戰鬥力:當初蒙古侵略日本時,與日本武士對戰時,元朝的軍隊對日軍的單兵戰鬥能力表示驚訝。日本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而且武器裝備都是自己花錢買的,當然精良了。不過,平安末期的戰術跟蒙古人比那就差遠了,是颱風拯救日本,元軍不是被日軍戰敗的,而是被颱風捲入了日本海,失去了9/10的部隊。以至於幕府從蒙古入侵之後,就年年祭祀海神。從戚繼光抗倭到萬曆三大爭的援朝抗日,雖然很艱苦,但也都打勝了。
戰術無非是學孫子兵法的變形或直接使用,比如武田的八陣,島津的釣野伏等等,就是名字很炫,其實內容都是一樣的。
最後說說這個電影,當年看的時候,大陸正在播《三國演義》,製作費用大概跟這個電影差不多,那可是80多集的電視劇。就是說現在的導演,比如說馮小剛,給他這麼多錢,大概也能拍出跟《天與地》差不多的歷史戰爭巨片。大家可以看,可以贊,不可以盲目崇拜。
【日本の本音】- 浪人御所自媒體- 朱印船會社協辦
微信公眾號 :浪人御所之朱印船
微信號 :RoninGosho
中文最大日本文化電子揭示板浪人御所(SenGoKu.Cn)旗下自媒體,以日本戰國、歷史、大河劇、甲冑等元素來展現日本文化的魅力。朱印船(Shuinsen.com)旨在促進兩國的文化,經濟領域的往來的社團組織,感謝關注我們,也歡迎各類商務合作與各種提議。
館裡猿聯繫: lester@sengoku.cn 諮詢QQ:11371122
承擔業務:日本甲冑與配件代理、刀劍弓道器具定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