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香港股市沉浮錄-虎嗅網

2021-01-10 虎嗅APP


如果沒有出演《大時代》的丁蟹這一角色,鄭少秋的演技不一定被認可。無論是風流瀟灑的盜帥,還是器宇軒昂的乾隆,人物性格都過於單薄。


鄭少秋在深陷拋妻出軌的輿論壓力時,堅持出演了丁蟹,奠定了他在香港影視界的地位。在2007年香港娛媒評選的百大經典電視角色中,讓港人恨的咬牙切齒的丁蟹,力壓周潤發的許文強,拿下了第一名。


「無辜」反派丁蟹,鄭少秋飾演,《大時代》


偏執、自私、暴力的丁蟹硬是被鄭少秋演出了一種「我殺人,但這並不是壞事」的無辜神韻。在滅霸出現之前,這恐怕是最具魅力的反派角色。


金牌編劇韋家輝深諳魯迅的名言: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沒有方進新與羅慧鈴這對苦命鴛鴦,丁蟹的蠻橫無理或許不顯得那麼可憎。


在現實生活中與鄭少秋不和的劉松仁,在《大時代》裡飾演丁蟹的死對頭方進新一角,將方進新儒雅剛正又痴傻可憐的人生經歷演繹的淋漓盡致,「我需要工作賺錢」那一幕尤為虐心。


方進新,劉松仁飾演,《大時代》


靚絕五臺山的藍潔瑛,飾演方進新的愛人羅慧玲,也是劉青雲、李麗珍的繼母。據說編劇一開始安排羅慧玲一角是兩人的親生母親,但藍潔瑛覺得自己生不出李麗珍和劉青雲,才把角色從生母,改成了繼母。


羅慧玲,藍潔瑛飾演,《大時代》


《大時代》作為TVB二十五周年臺慶劇,美女如雲,比如學歷最高的港姐郭藹明、性感成熟的李麗珍、青春可人的楊羚。但論觀眾緣最好的,一定是玉女掌門周慧敏。


劉青雲與周慧敏,《大時代》


周慧敏在劇中飾演的大陸妹「小猶太」,情深義重勤儉持家,一曲《紅河谷》不知敲開了多少男人的心房,成為無數少男的理想妻子,抖音成都小甜甜也比不了。


劉青雲飾演的方展博,在戲裡選擇了周慧敏,而戲外,卻和飾演龍紀文的郭藹明走到了一起。兩人二十年的婚姻堪稱舉案齊眉,從上紅毯走秀,到下市場買菜,兩手牽地從來都很瓷實,堪稱虐狗界扛把子。


劉青雲與郭藹明婚禮,1999年


《大時代》首播收視率並不理想,倒是劇中借拋空恆指大發橫財的丁蟹與股災畫上了等號,每逢鄭少秋有影視節目播出,恆指都會迎來不同程度的下跌。裡昂證券還專門進行研究(Adam Cheng Effect),並發表研報。


裡昂證券針對丁蟹效應的研究報告,2004


丁蟹效應越傳越神,《大時代》的口碑也水漲船高,2015年4月20日,香港股市牛氣沖天,TVB順勢重播《大時代》,試圖為股市降溫,結果一舉打破播放時段的收視記錄,有意思的是,七天之後,恆指到達那一輪牛市最高點。


當年《明報》評論:如果沒有《大時代》,鄭少秋永遠都是公子哥;如果沒有《大時代》,劉青雲也只會演呆傻的角色;如果沒有《大時代》,周慧敏就是一個花瓶;如果沒有《大時代》,郭藹明也不可能走紅。


《大時代》劇組全家福


《大時代》的經典固然離不開群星們閃耀的演技,但其實主要成功在真實的再現了港人與股市的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劇中人的偏執與瘋狂,不過是香港股市爾虞我詐、野蠻生長的一頁註腳。


仙氣依舊的周慧敏和倜儻風流的秋官


多少年後,51歲的周慧敏身著粉色蕾絲加金邊超短裙,仙氣依舊;而72歲的鄭少秋,一襲黑色風衣配金絲框眼鏡,仍然倜儻風流。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屬於他們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本文是「掘金影視」系列的第十篇文章,也是最後一篇。在這個專業解讀金融影視劇的系列中,我們已經寫了三個專題:次貸危機專題4篇,金融詐騙專題3篇,資本遊戲專題2篇。本篇文章之後,本系列將暫時與大家告別。


精彩的金融題材影視劇,畢竟數量有限。我們會在攢到足夠多的好片子後,重啟本系列的第二季,不過暫時沒有時間表。在這篇收尾之作中,請大家跟隨著我們的筆調,重溫《大時代》這部經典電視劇,和背後香港股市的激蕩歷史。


01


香港割讓給英國之後,英國商人大量湧入這個海盜橫行、資源匱乏的蠻荒之地。為了將香港建設成為開闢中國市場的橋頭堡,英國人把股票的概念帶到了這個東亞小島。


1891年,香港股票經濟協會成立,1914年改名為香港交易所。早期的股票經紀們都在馬路邊撮合交易,一群帶著黑色高禮帽、身著灰色燕尾服、拄著精緻文明棍的英國股票經紀人們,在香港還沒鋪上柏油路的街頭討價還價,頗有一番風景。


尖沙咀火車站,香港,1914年


香港股壇早期由英國資本把持,成交寡淡,上市公司也主要是怡和洋行、太古洋行等英姿公司。這一時期的香港股票市場發展比較緩慢,遠遠落後於當時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


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受解放戰爭影響,一批來自上海及內地其他城市的企業紛紛來到香港上市,一方面是籌措資金髮展業務,另一方面則是為內地不明朗的政治形勢買份保險。他們帶來了約5億美元的資金,以及大量的先進設備、技術、廉價勞動力。


內地資本力量湧入香港,使民間財富陡增,更加重要的則是內地移民改變了香港的社會結構,華人在經濟上逐漸有實力與英資分庭抗禮。一些港內公司,如九龍貨倉、屈臣氏、香港置地等日益壯大起來,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屈臣氏送貨車,香港,1953年


伴隨著1949年上海交易所的關閉,十裡洋場上海灘沉寂了,東方之珠香港開始閃耀。


香港經濟以服裝、塑料花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航運為主導,蓬勃發展。與此同時,海派文化邂逅潮汕傳統,形成了一種似雅又俗的本土雅痞精神,倪匡、金庸、亦舒們在這篇文化沙漠種下了風情各異的仙人掌。


蒸蒸日上的經濟,和華人重視儲蓄的傳統,使得社會通脹居高不下,而舉世震驚的大逃港,更是使香港迎來了人口爆炸。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轉化為香港小人物們不竭的動力,整個城市生機勃勃,發財的野心和欲望,寫在了每一個香港人的臉上。


1969年,香港剛剛經歷完67暴動,人心思穩下,股市暗潮湧動。監管孱弱的市場、無視風險的韭菜、資金充沛的社會,這一切投射到尚未成熟的香港股市,催生了各類充滿賭性和欺詐的悲劇,《大時代》的第一幕正是從這裡拉開。


02


電視劇中方進新與陳萬賢等人,自力更生創建華人股票交易所的情節,取材於真實歷史。當時英國資本主導的香港交易所,逐漸不能滿足華人社會對於股票市場的需求,出現了IPO堰塞湖、投資門檻過高等問題。


1969年,香港名門子弟李福兆與合作夥伴王啟銘等人成立了第一家華人主導的證券交易所:遠東會。致力於讓更多華人參與到股票市場,向香港市民提供粵語交易、個人投資、降低交易佣金等諸多便利。




積極革新的遠東會在開業第一年,成交額就與香港交易所分庭抗禮,並很快成為香港成交額最高的交易所。後面陸續又有金銀會、九龍會等交易所成立,香港股票市場迎來了四會並立時代,直到1986年3月底,四會正式合併,成為今天的香港聯合交易所。


香港聯合交易所,1988年


交易所的紛紛成立使得香港上市公司如雨後春筍般飆升,交易所彼此之間競爭也相當激烈,為吸引企業到自己的會所上市,不斷降低上市門檻,一幢樓、一條船、一個廠房、一堆機器、一紙發明權都可以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


沒有監管的資產證券化,從來都是一場大躍進,日後大陸證券市場也沒能避開這一弊端。


1969年至1973年,華資企業的香港上市潮襲來,其中的佼佼者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後來都成為了香港經濟的中流砥柱。而與此同時,股市也逐漸走走牛,1968年12月底收市時,恒生指數是108點,到了1971年11月第25屆港督上任時,恆指已經漲至341點。


踏入1972年,利好頻出,先是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訪華,隨後九龍和香港島之間的紅磡過海隧道正式通車。當時報紙用當時流行的武俠小說形容香港經濟是「打通任督兩脈後武功大進」,股票市場開始熱火朝天、突飆猛進。


維多利亞港,香港,1978年


大行情歷來有大玩家,「置地飲牛奶」就是這場瘋狂牛市中最奪人眼球的焦點之戰。主角雙方是「中環地王」香港置地和土地儲備豐厚的牛奶公司。置地覬覦牛奶公司在薄扶林、銅鑼灣等地的大片地皮,隔空喊出「荒山野嶺只能生青草,不會生盈利」。


1972年10月31日,香港置地在報紙上公開「二換一」的收購計劃,即每兩股置地股票換取一股牛奶公司。當年牛奶公司的老闆周錫年開勞斯萊斯、住太平山頂大別墅,並非易與之輩。周老闆連續增持牛奶公司,拉高股價,牛奶公司曾一度由數十元上升至200多元。


置地公司收購牛奶公司廣告,香港,1972年


置地公司想要完成收購,就必須推高自身股價,吸引牛奶公司的中小股東。為了完成收購,置地拋出殺手鐧,宣布實行一送五的瘋狂送股計劃,大牛市中要股不要錢的散戶對此趨之若鶩,置地公司順利完成收購。


置地公司沒掏半分真金白銀,利用散戶支持,靠印股票就拿下了土儲豐沛的牛奶公司,完成一樁經典的惡意收購。不過,散戶下場慘烈,置地股價在兩個月內由7元上升至67元,後來又跌回至12元,股民拿到的送股還沒來得及交易,就又跌回去了。


咱們的劉主席後來把這些妖精把戲一眼望到底:「什麼10送30,全世界都沒有,必須重點監管。」散戶作為韭菜,需要重點保護,你以為是誰都能割的?


炒股能賺大錢這種大眾印象,被一個又一個的財富神話所加強,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但在股市中,用錯誤的方式賺到錢,往往是悲劇的開始。


03


恆指在1972年底升至843點,到1973年則進入了最後的癲狂。2017年融創、恆大一年5倍的地產行情,在香港地產老前輩眼裡算不上什麼,七十年代初的地產股動輒都是要漲30倍的。


此時,達官貴人販夫走卒都視股市如金礦,任何新股上市都會獲得二三十倍的資金認購,交易所搶新股的人擁擠到政府出動消防員疏散。


火熱背後就是一出出荒誕劇,《大時代》中多次提到的股票「世界天線」就堪稱黑色幽默的經典。香港天線公司1972年上市,這家聲稱主營家庭電視信號接收器(俗稱天線)的空殼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明確寫了「公司尚未開始經營……對未來派息未能保證」。



但就因為當時電視剛剛普及,人們聽到「香港天線」的公司名就展開無限遐想,認為公司潛力無窮。香港天線上市後股價從1元一度飆升至33.5元,當人們意識到在樓頂豎一根鐵線即可接受電視信號時,已經股災了,這家公司最終也清盤退市。


名字起得好,股價低不了。這一寶貴經驗後來被A股的匹凸匹、神州高鐵、神州長城等公司借鑑。


時任港督麥理浩出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屢次呼籲投資者不要過分投機,並指出政府正考慮幹預股市,抑制過激的炒賣活動。「即日鮮」(早上買,下午賣)都能賺錢的股民,自然對這些掃興的話毫不在意。



當時金銀證券交易所會員的陳葆心曾描述當時的盛況:「不但是流連街市的家庭主婦,甚至是和尚師姑也要買賣股票…家庭傭工亦只會到那些可以代她買賣股票的人家工作…股票經紀炙手可熱,連茶樓待應也會對那些經紀另眼相看,招待得格外殷勤……」



股票行情好,消費升級就順理成章,「魚翅撈飯」、「白蘭地漱口」、「老鼠斑做魚蛋」等令人咂舌的炫富成了那段行情最好的註腳。


1973年2月3日,農曆大年初一,這是中國曆法中的「癸丑牛年」。投資者們相信這是個好兆頭,市場還將牛氣沖天,但不少政府官員及工商界領袖都對市場深為擔憂,並多此提出警告,叮囑投資者要小心股市泡沫。



1973年3月9日,恆指在一片歡騰中衝上了1774.96點的歷史新高,但沒人知道這個周五就是市場的頂部了。3月12日,周一,股市因發現3張藍籌股合和實業的假股票開始暴跌。


此前政府收緊銀行對股市的借貸,導致買盤不足,而股價急跌則又觸發了孖展(融資)爆倉潮,賣盤更加洶湧。股市逆轉的如此之快,以至於沉浸在長牛夢中的市場還沒反應過來。



不少股評認為是技術性調整,還在建議「逢低吸納」,政府也被這種樂觀迷惑,在4月4日發表「買賣股票之盈利須納稅」的廣告。實際上此時股民已經是驚弓之鳥,消息一出,市場拋售潮更加猛烈,4月9日恆指就已經跌破1000點,短短一個月,指數跌去4成。


到了1973年7月中旬,恆指已經跌破500點,股市急跌初期前僕後繼抄底的股民,但後來都被「反手被困」,被港媒稱作是「大閘蟹」(套牢者)。隨著加息和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到來,1974年12月恆指創下新低150點。


從1775點,跌到150點,兩年間恆指跌去了90%多,相比之下,大陸股市幾十年後那點兒波動,只能說是小打小鬧。



這次大股災,成為了香港股票市場揮之不去的記憶,股民投資知識薄弱、上市公司質量參差不齊、監管制度混亂等問題暴露無遺。


無論是香港,還是臺灣,都先後發生過狂熱牛市和暴跌股災。大陸資本市場的建設晚於香港和臺灣地區,但仍然重複了這些老路,這可能是骨子裡有賭性的中國人的宿命。


04


到七十年代中期,戰後出生的香港人口已經超過100萬人,而港島和九龍半島土地供應嚴重不足,居民居住條件極差,九龍城寨這樣的魔窟比比皆是。


港府推行「十年建屋計劃」和「新市鎮」計劃開發新界,英資地產商無意去窮鄉僻壤做開荒牛,而以李嘉誠、鄭裕彤、李兆基為代表的華資地產商在這一階段,展現出了他們非凡的經營頭腦與商業魄力,打造了太古城和中環商廈等一系列經典物業。


新界大開發,香港,1972年


房地產的繁榮使香港社會逐漸走出了股災的陰霾。而此時席捲全球的「自由化」浪潮,讓香港全面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中,放開了金融和貿易管制的香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自由港。此時香港的璀璨迎來了畫龍點睛之筆:1978年12月大陸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開始改革開放。


香港由於特殊的歷史身份和地理位置,長期扮演著中國大陸與西方世界的中介人身份。在改革開放後,大量對中國經濟前景看好的西方資本進入香港落腳,希望借道香港打開中國這個擁有十億人口的超級市場。


而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也紛紛南下香港設立據點,希望借著香港的區位優勢加強與西方世界的貿易往來。隨著外資陸續流入香港,香港的經濟及股票市場也迅速興旺起來,香港開始逐漸成為了亞太地區的金融貿易中心。


1986年,香港會、遠東會、金銀會、九龍會合併成香港聯交所,香港股票市場結束了四會時代。同年9月,聯交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會員,香港恒生指數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股指之一。


香港聯交所成立儀式,1986年


1992年總設計師南巡,鼓勵中資企業向外拓展,香港股市迎來了紅籌股、H股熱潮。


大陸開放改革以後,大批企業經過10多年的摸爬滾打,已經初具規模,想要進一步發展,到香港這樣的國際金融市場上來募資,是一條捷徑。


而對於香港證券市場來說,大陸企業來港上市豐富了投資者選擇,也強化了與內地的聯繫。港交所甚至主動出擊,組團北上北京,建議中央推行國企在香港上市的方案。


隨著第一隻紅籌股「海虹集團」和第一隻H股「青島啤酒」在香港成功上市,大批內地優質企業赴港融資,中資企業自此成為香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時代》拍攝於1992年,編劇韋家輝在劇末給方展博安排了一場跌宕起伏的大奇蹟日,先跌後漲,讓方展博最終擊敗丁蟹,並逼得丁蟹和四個兒子跳樓自殺。



當然,方展博也是慘勝,家裡人幾乎都已經死光,在他獲勝之際,他祭奠的卻是整整一家人的遺像。這似乎給了一個隱喻:從事投機的人,基本都不會有好下場。


在電視劇最後,方展博破譯了股葉天給他的留言:


股市原意,乃讓集資投資有其地,社會向榮,人皆有賺。惜人性貪婪,耗盡心思,巧取豪奪,樂土成煉獄,血雨醒風,殺戮不息。無數人蕩產傾家輸性命,勝者則喪良知人格,餘於股壇數十載,未嘗見一真正贏者。智者應知此乃一處永無贏家之戰場,取勝唯一法「及早離去」。


「及早離去」這句正能量話語,在遍地金句的《大時代》裡,顯得一點兒都不起眼。對一個躁動的社會來說,不撞到投機失敗的南牆,群眾們是不會回頭的,大陸跟香港都一樣。


05


在回溯香港股市那些陳年舊事的時候,我們發現:香港發生過的事情,基本上大陸都發生過,而且大陸的版本,往往比香港的還要精彩。


比如,單一個327國債事件,前因後果、幕後人物、對決過程,素材本身就是奧斯卡級別的。再比如股票領域,從92年搶購認購證,到藍田股份造假,到中科創業坐莊,再到15年股災前後的那些破事兒,哪件事拍不出部電影?


但為何我們看不到真實反映中國資本市場的影視作品,只能在一些影視劇片段中,看到一些拙劣的場景和橋段,比如《歡樂頌》裡安迪做空包太太,專業人士看了一臉懵逼:這是什麼鬼?


個中緣由,一方面是由於審查和敏感,另外一方面則是由於我國的金融從業人士,不喜歡創作專業的劇本,只擅長製造狗血的八卦,什麼新財富不雅飯局,什麼陸家嘴四季酒店,什麼潛規則女實習生等,基本上就沒消停的時候。


可以期待的是,金融行業到處都在醞釀裁員,這意味著未來大陸版《大時代》的作者和編劇,很可能就在某家機構的裁員名單裡。

相關焦點

  • 《大時代》:香港股市沉浮錄
    裡昂證券針對丁蟹效應的研究報告,2004丁蟹效應越傳越神,《大時代》的口碑也水漲船高,2015年4月20日,香港股市牛氣沖天,TVB順勢重播《大時代》,劇中人的偏執與瘋狂,不過是香港股市爾虞我詐、野蠻生長的一頁註腳。
  • 兩大家族廝殺,股市變成戰場,《大時代》揭示炒股秘訣
    《大時代》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商戰劇。該劇以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股市為背景,通過兩個家庭兩代人的恩怨情仇,揭示了被欲望交織的人生,是多麼的無奈和悲哀。從1987年「股災」到1994年「大奇蹟日」,劇中的人生和股市可謂是陰晴不定、變幻莫測。
  • 神級作品《大時代》:兩個家庭,兩代情仇,豆瓣9.2至今無法超越
    導語:最近《大時代》在年輕人裡面翻紅了,可以說經典就是經典,無論多少次重溫都會有別樣風採,這部在港劇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作品,影響了許許多多的人,在小格的心中它永遠無法被超越也不能被翻拍。92年播出的電視劇《大時代》,是以香港金融市場為題材北京背景,聚焦兩個家庭的兩代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展現對於人性的擺脫和思考,而之所以將其稱為是神級作品,是因為這部劇在許多方面的處理都有種空前絕後的特徵。
  • 全死光了,就我沒死——重看《大時代》
    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在華語編劇界,很少見像韋家輝這麼善於體察人心的,《大時代》借股市喻人生,寫盡了風雲莫測,大浪淘沙,造化弄人。《大時代》的時代脈絡,緊緊圍繞八個字展開: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劇中有幾場非常經典的反轉,我們來回味一下:
  • 精講新作《大時代》港劇最高傑作,「丁蟹效應」撼動股市(P1)
    大家好,我是1900歡迎再次來到我的精講節目這次我們要從熙熙攘攘的白宮穿越回到七十年代的香港
  • 《大時代》:1997年前的香港眾生相
    而《大時代》一劇,正誕生在香港回歸前的「後過渡期」中。在該劇開篇中,混亂的警署系統,與毒梟勾結的警察局長,貪汙受賄的交易所總裁,以及痴迷股票投資的市民,都是那個時代的側影。在此時誕生的《大時代》,既是對當時香港種種社會經濟現象的剖析,也是導演韋家輝等人對香港未來的思考。
  • 想當年|《大時代》:1997年前的香港眾生相
    1992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TVB)出品了25周年臺慶劇——《大時代》,這部劇情橫跨近三十年的「商戰時裝劇」,在2015年重播時,打破了凌晨黃金時段的收視紀錄,以證其「經典」之名不虛。(一)1985年5月27日,經過種種利益談判與權力角逐,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批准書,聯合聲明正式生效,香港進入了中國恢復行使主權前歷時12年的過渡期,1990年《香港基本法》頒布後,至1997年香港回歸前,這一階段往往被稱為「後過渡期」。而《大時代》一劇,正誕生在香港回歸前的「後過渡期」中。
  • 從股市經典港劇《大時代》說「丁蟹的運氣」
    人生如股市,股市即人生,從股市中讀悟人生。一、《大時代》中的丁蟹     1、港劇《大時代》後,形成了丁蟹效應。     丁蟹效應(又稱「秋官效應」)是股票市場的一個奇特現象,指的是從鄭少秋於1992年在《大時代》中飾演丁蟹開始,凡是播出由鄭少秋 主演的電視劇、電影等,恒生指數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損失慘重的現象。
  • TVB經典《大時代》丁蟹教你如何炒港股
    滬港通來了,還記得1992年TVB首播的《大時代》麼?滿滿的童年回憶啊。這部明星薈萃的40集連續劇不僅是TVB電視劇歷史上的經典,也成為描寫香港股市的經典,投資香港股市,從中能學的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 善惡同行——《大時代》
    《大時代》,1992年拍攝,韋家輝導演和監製,鄭少秋、劉青雲主演,是TVB的25周年臺慶劇,可以說是TVB歷史上拍得最好的劇。《大時代》誕生的背景是在90年代初,當時正處於中英雙方談妥之後,香港進入回歸祖國的過渡期中,這部劇實際上也體現了當時的香港一代對未來的思考。以香港70-90年代的股票市場為核心展開的事件描述。
  • 《大時代》感悟
    ​最近看了香港TVB《大時代》電視劇,更有名的是「丁蟹效應」:每當TVB重播這部戲,港股便會暴跌,也會有人天台見。這部戲主要是和股票相關的,講了從香港股市創世開始,歷經30多年,橫跨2代人的故事。故事內核有些類似《倚天屠龍記》,父親慘死,孩子艱難成長。
  • 劉青雲周慧敏李麗珍魅力巔峰《大時代》史詩神劇有多狠?
    某周末半夜無聊,忽然念起《大時代》還沒補習,便隨手放起壓縮盤,不想完全被吸引住,差點熬個通宵。之後,連看數日,依舊發覺劇情局部有漏洞,並不算完美,但總體環環相扣、跌宕起伏,人物故事創作腦洞賊大,超出想像。表面是兩個家庭、兩代人的恩怨,但本質上是香港股市的起落沉浮,以及幾十年戲劇般的人生:一個人可以一夜暴富,也能一夜破產跳樓。
  • TVB經典劇集《大時代》重播,傳說中的「丁蟹效應」再度讓股民嚇屁
    1992年,股票這種事物在內地出現;而此時的香港正熱播電視劇《大時代》。《大時代》由韋家輝監製,是當年港劇之王。它以香港60到90年代的金融市場為主線背景,以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恩怨情仇為主幹而展開故事。《大時代》的到來不單單為我們提供了一部經典劇,還讓我們見識了香港股市的起落沉浮及股市中戲劇般的人生:一個人可以一夜暴富,也能一夜破產跳樓。
  • TVB突然重播《大時代》 炒港股不可不知的鄭少秋與「丁蟹效應」
    TVB經典電視劇《大時代》(資料圖)在香港股市近日一片飄紅,香港無線電視臺(TVB)突然宣布4月20日(下周一)將重播經典劇集《大時代》。消息在13日傳出,14日的港股立即停下連升八日的腳步,收跌近2% 。不少敏感的香港股民頓時浮想聯翩,唯恐「丁蟹效應」再臨江湖。丁蟹是誰?
  • 電視劇《大時代》,一部被低估的交易經
    而由此劇引發的「丁蟹效應」,也成為香港和內地股市的一個魔咒,甚至只要有主演鄭少秋的劇集播出港股就必跌。 這就是由韋家輝執導,鄭少秋、劉青雲、劉松仁、郭藹明、周慧敏等主演的商戰劇《大時代》。 最近一次的重播是TVB星河頻道在2015年,股民朋友們,對這一年,還有印象嗎······
  • 《東方華爾街》不過爾虞我詐,《大時代》才是投資人性拷問
    劉德華監製,吳鎮宇、張孝全主演,再加上一堆老戲骨的幫襯,說的還是香港金融市場的爾虞我詐,這部片子一開播,就掀起了一波小高潮,被視為是《無間道》版的《大時代》。談投資,談股市,最愛的還是多年前的《大時代》。道理很簡單, 同樣是以股災作為背景,《東方華爾街》刻畫的,不過是一群理性人的爾虞我詐,惟有《大時代》,才寫出了真正的人性 。
  • 當港股牛市解放軍遇上丁蟹:TVB下周一重播《大時代》
    《大時代》是香港無線電視臺出品的時裝商戰電視劇,由韋家輝執導並監製,鄭少秋(飾丁蟹)、劉青雲(飾方展博)、劉松仁、郭藹明、周慧敏等主演。該劇以香港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金融市場為背景,透過兩個家庭,兩代情仇,展現名利與人性的糾纏。該劇是TVB的25周年臺慶劇,於1992年10月5日在無線電視臺首播。
  • TVB將重播《大時代》 「丁蟹」來了恆指今開盤下跌1.2%
    電視劇《大時代》劇照。視頻截圖    華龍網4月14日15時訊(記者 林楠 實習生 周曉雪)昨(13)日,香港娛樂頻道官微@HKChannel發出一則消息「【TVB下周一重播《#大時代#》】香港股市連日勁升,無線今日突然宣布於本月20日(下周一)午夜時段重播《大時代》」。不少股民馬上「嚇哭」,驚慌留言「明天開盤就跑!」。剛剛殺入股市的90後們,聽說過「丁蟹效應」嗎?久經戰場的老股民們,你們怕了嗎?
  • 經典港劇《大時代》帶給交易者的深刻啟示
    而由此劇引發的「丁蟹效應」,也成為香港和內地股市的一個魔咒,甚至只要有主演鄭少秋的劇集播出港股就必跌。這就是由韋家輝執導,鄭少秋、劉青雲、劉松仁、郭藹明、周慧敏等主演的商戰劇《大時代》。兩次股災的啟示《大時代》開篇,描寫的是1973年股災前夕,香港的政商系統嚴重腐敗,股市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狂熱的股民擁堵在交易大廳外,保安攆都攆不走,主角的父親方進新,一怒之下拉出消防龍頭,將冷水潑向人群,人群竟絲毫不為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