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家庭衝突的真相,是為了告別傷害,走向愛。
1. 普遍意義上的權力
美劇《權力的遊戲》人人都愛看吧,其實,權力的遊戲,本來就是人人都愛的。
爭奪權力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覬覦別人的利益,有的是為了讓別人恐懼,從而服從。越是自戀的人,越愛權力。有反社會人格的人,他的權力意識是:我有權力決定別人的生死。這種權力太大了,所以對他的吸引力特別大。
西周時的大美人褒姒為什麼喜歡烽火戲諸侯的遊戲,因為這能帶來一種掌控感和優越感:我只要一點火,你們都得做出反應,這是一種服從,是一種優越。
看似無理取鬧在撒潑打滾的孩子
還有一種權力的優越,要打破的是忽視。比如有的明星參加發布會,總愛耍大牌遲到,其實這對大家並無好處,等待的人的時間被浪費了,並且很不開心。但明星以這種方式凸顯了自己的重要和優越。有趣的是,很多人有意無意地用遲到來展示自己的權力。這其實是一種原始的自戀,那就是「世界要圍著我轉」「時間這個事情,我說了算」。
—— 留意一下,你有沒有一貫容易遲到的毛病呢?如果有的話,要檢討一下。當然,有時候的遲到,可能是由於內心不重視這件事,或者不情願去做這件事。
美國大片中的英雄,他擁有超過常人的權力,但他不會讓人厭煩,因為他的責任也很大。有些人要權力,卻不負責任,這是最讓人不能接受的。
2. 在中國家庭中同樣存在權力的遊戲
在過去,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家庭,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男權大於女權,父權大於子女權,夫權大於妻權,家庭的權力處於一種完全不均衡的狀態當中,造成的問題非常嚴重。
比如女性長期處於弱勢的狀態,在相當漫長的時間內,死了丈夫的女子不能改嫁,否則就不貞不節了,可是作為男人的丈夫卻可以按自己的心意休掉妻子。
子女完全被父親的威權所控制,比如父親在外人面前稱孩子為「犬子」。《紅樓夢》中的賈政動不動罵賈寶玉是孽障。「孽障」,這兩個字本是佛教用語,是指妨礙修行的罪惡,從長輩的口中出來,意思是不肖子孫。可見在極端的孝順文化的觀點看來,不孝順,那差不多就是罪惡了,一句「百善孝為先」,把父權,祖宗權力,推到了非常高的位置。
今天家庭裡的權力格局,當然是很不一樣的了,男女平等是政治正確,年輕父母也被教育要儘量平等地對待孩子,但是,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深植於我們身體精神中的集體無意識,是沒那麼容易消失無蹤影的。
3. 權利的過分爭奪將會對家庭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在我們的家庭裡,父母對子女權力的剝奪,仍然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
什麼都包辦,這是一種權力的剝奪,剝奪的是孩子自主成長的權力。
剝奪的後果就是,孩子會覺得他無法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你知道長期剝奪一個人的權力會帶來什麼問題嗎,那就是一旦不被人控制,反而會手足無措,甚至離開指令無法存活,就像一臺機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那個在監獄中關了四十多年的老人,有朝一日被放出來後,他無法再適應外面自主和自由的生活,最後自殺了。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海報
留意一下,在你的周圍,有沒有一些很過分的啃老族,高中或者大學畢業了,不去上班,或者上班動不動就辭職,賴在家裡啃老。然後買房子要父母掏錢。結婚了,孩子甩給老人去帶。
其實,這就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剝奪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權力,什麼都被包辦,沒有權力也就沒了責任,所以養成了不負責任的習慣。
再留意一下,你是不是經常抱怨爸媽管太多,卻又經常地依賴他們?有多大的權力就有多大的責任,不想要父母管你的話,就一定要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
我經常會聽到一些年輕父母抱怨說,每個上班的早上,都跟打仗一下,一邊是快遲到了,一邊是孩子怎麼都叫不起來。還有陪作業抓狂一族,現在出了很多好笑的段子,都是講陪孩子寫作業的心情是多麼崩潰。其實,這些父母在表達自己的付出的同時,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他們正在剝奪孩子自主的權力。你為什麼不直接給孩子一個鬧鐘,他聽了鬧鐘響而不起床的話,讓他自己去承擔後果。你難道不覺得,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嗎,讓他自負其責,他的責任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婆媳關係:十年看婆(慈),十年看媳(賢)
家庭中還有一些權力爭奪,比如話語權、情感權力的爭奪,還有一種受害者權力的爭奪,這都是在爭奪愛。或者說,爭奪存在感。
怎麼說呢?先說話語權。當一個人發現其他的權力無法爭奪的時候, 就會拼命去抓住說話的權力。
所以,有句名言叫做「我可以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
說話其實是一種價值輸出,就好像人們去演說,去出書,都是為了價值輸出。
當一個妻子的觀點被老公和孩子接受的時候,她會覺得是一種價值輸出。
你有時候會不會覺得爸爸媽媽太嘮叨了,或者太太太嘮叨了?其實,嘮叨的人在爭奪一種話語權,因為他別的權力得不到保證,話語權變成了他最後要維護的。也就是說,為了避免聽到讓我不舒服的話語,我連說話的機會都不給你。愛嘮叨的家人其實是在抗議你對他的忽視。了解了這一點,相信你可以更多地關注她,陪伴她,重視她的需要。
再來說一下情感權力。情感權力是嬰兒時代的無所不能的自戀所造成的,小嬰兒一哭,媽媽就會立刻來回應。這種模式,在嬰兒時代是必須的,但孩子慢慢長大後,這種模式還一直沒有被打破,長大後有可能變成巨嬰。
被愛的人就有情感上的某種權力。女人為什麼可以恃寵而驕,那就是在表達一種情感權力。所以,如果你家人或伴侶,有時候有一點點不講理,不要太在意,包容一下他的小小的無理要求,也是一種愛的表現,他一定能收到你的心意。
還有有一種弱者的權力叫做被動攻擊。比如有的妻子跟丈夫吵架,一看架勢不妙,就會來一句「好男不與女鬥」,好男為什麼不能與女鬥,因為女人是弱者啊,強者欺負弱者,是有悖於道德的。現實生活中,經常會有這種弱者的權力,比如有的人在爭吵中會說:「你是有文化的,我是沒有文化的,所以你要讓著我,不能跟我計較」。又比如網絡時代的鍵盤俠,常常會有一種「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的隱秘心理,對富人發出各種指責。了解弱者的這種隱秘的被動攻擊,能讓我們更加了解人性,增加包容性。
翁婿關係:十年看翁(尊),十年看婿(貴)
最後,在中國式家庭中,我要特別講一下婆媳之間的權力之爭。為什麼你的媽媽和奶奶之間,或者說你的媳婦兒和老媽之間,總是那麼擰巴呢?
其實,她們有可能是在搶奪廚房的管理權,但更主要的是爭奪你爸爸,或你的愛,下一代的愛。「小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這唱的是老媽媽的失落和嫉妒,所以,如果你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不夠親密,你就要小心,不可以跟你媽媽之間關係過於緊密,而讓她把情感的寄託都放在你身上,你會很累的。
同樣的,你是解決你老媽和媳婦之間問題的關鍵,不可以在兩個女人之間扮演兩面派的角色。要記住,愛媽媽是很重要的,但在你的新家庭中,你和你的媳婦兒才是主要的成員角色,你們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的。
婆媳之間的權力爭奪,還會聚焦在小寶寶身上。經常有年輕媽媽抱怨說,婆婆霸佔了孩子的愛。我有一個來訪者告訴我,她知道母乳餵養好,所以讓孩子一直吃奶到兩歲,都沒有戒奶,婆婆為此很不高興,一直叫她戒奶。有一次她偶然發現家婆和鄰居聊天,談到自己不肯讓孩子戒奶,甚至用了一種很鄙視和痛恨的表情,她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就是婆婆在爭一種權力,因為母乳餵養期間,孩子和媽媽的連結是很深的,婆婆感覺到被排除在這種連結之外了。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婆婆只是覺得,餵奶粉更方便。
廣種福田,五世其昌。
最後總結一下:這一集我們講了權力的爭奪為什麼會發生,在我們中國的父權文化背景下,要警惕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自主的權力。在家庭中,嘮叨者是在不得已地爭奪一種話語權。被愛的、受害的或者相對處於弱勢的人,也都有相應的權力爭奪。了解家庭中的權力是如何發生的,可以幫助更了解家人的需要。而最美好的家庭中,是人人都不要爭奪權力的家庭。最美好的家庭,是人人都不需要爭奪權力的家庭。
如果你有什麼問題,歡迎你留言!